书城励志活学妙用职场厚黑学
17120200000014

第14章 韬光养晦,深藏不露(1)

在职场上,有的人喜欢高调为人,好卖弄、爱表现;有的人不知“怀璧其罪”的道理,对于自己的才华不加掩饰;而有的人则喜欢与人争执、争论、争斗等。然而,这些人的结局都不会太好,因为他们不懂得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的道理。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在职场中,只有懂得韬光养晦,深藏不露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使自己的职场之路行走得更顺畅。

别人都站着时,你要弯着

在人生的道路上,必定不乏泥泞坎坷,少不了有挫折困苦。人有时难免会遇到矮檐,如果不懂得适时弯腰低头的话,就要碰壁而遭受打击。在职场上,应该学会弯腰,这样才能少受打击。

为了发展和成长,必须辛勤做事,必须努力克服挑战,设法解决许多难题,所以做事要刚。然而,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复杂,如果过于刚强则容易受到别人的打击,因此,做人还要柔。

弯腰就是一种“柔”的做人智慧。狂风吹过,树木弯曲;暴雨过处,花草也被压弯了,但在风雨之后,它们又会挺起腰继续自己的参天之梦。

宦官鱼朝恩曾多次进谗言中伤郭子仪,一度夺去郭子仪的兵权,但郭子仪坦然处之。鱼朝恩甚至还暗中差人挖了郭家的祖坟,盗了坟中的祭品。

郭子仪的部将李怀光等人知道这个消息后都十分气愤,准备搜查物证,按物抓人。但是郭子仪却没有让属下这样做,他亲自入朝面圣,流泪长哭,向皇帝奏说:“我指挥部队,外出征伐,成年地打仗。害了人家的兄长,杀了人家的父亲,现在我受到的污辱是上天给我的报应。但是,我报效国家的热心,即使死了也无悔。”

皇帝和鱼朝恩本来都担心郭子仪会大动干戈,但见郭子仪如此大度宽柔,率先自责,并不追究自己祖坟被刨之事,都松了一口气。皇帝也确信郭子仪忠君爱国,对他更加重用了。

郭子仪位高权重,尚且要低头弯腰,何况普通一员?郭子仪要杀鱼朝恩并不是没有这个能力,但是如果这样做了,皇帝对他不免更加疑心,那样他和皇帝就无法“和平共处”了。机智的郭子仪宁愿放过鱼朝恩,对这样的小人低头,也不愿意与皇帝产生冲突。

正因为郭子仪懂得低头、弯腰,才有“权倾天下而朝廷不忌,功盖一世而主上不疑,侈尽人欲而议者不贬”之称,成为历史上福禄寿齐全的罕见功臣。相比于郭子仪,历史上不少功臣猛将“勇猛可及,宽柔不可及”。

汉代名将周亚夫,被人们誉为“亚子在世,孙吴重生”,由此可见他在后世兵家心中的地位。其主要战绩就是平定七国之叛,曾任太尉之职,也就是全国兵马大元帅。

公元前152年,汉景帝任周亚夫为相,本想树他为托孤重臣,然而这个人太耿直了,不会讲政治策略,最终落得个悲惨结局。

有一次,景帝要废掉太子刘荣,但是周亚夫却反对,结果导致景帝开始疏远他。

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但景帝认为还没到时候,便找周亚夫商量何时封侯才妥当。不料,周亚夫却说:“高皇帝说过,不姓刘的不能封王,没有功劳的不能封侯,如果封王信为侯就是违背了先祖的誓约。”景帝听了无话可说。

后来,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其他人也归顺汉朝。但是,周亚夫反对说:“如果将这些叛国的人封侯,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

景帝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丞相的话太迂腐了!”然后,将那五人都封了侯。

周亚夫很失落,便托病辞职。景帝也不客气,立刻批准了他的要求。

此后,景帝在宫中设宴招待周亚夫,还特意设局想试探一下,看看他的臭脾气有没有改。

景帝吩咐下人不给周亚夫的位子摆筷子。周亚夫入座之后,见到没有筷子,很不高兴地向管事的要筷子。

景帝笑着对他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满意吗?”

周亚夫听了,羞愤不已,很不情愿地向景帝跪下谢罪。可是景帝刚说了个“起”,他就马上站了起来,也不等景帝再说话就愤愤然自己走了。

见此,景帝叹息着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周亚夫因事被调查,忍受不了屈辱,竟然绝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周亚夫有称赞,但更多的是为他惋惜。周亚夫个性耿直,又对皇帝不尊重,最终导致悲剧结局,实在令人感慨。

为人刚直不阿,这是对的,但处世却不能太过刚直,而应该有圆柔的手段。有的人不通人情世故,往往在处世上缺乏柔和,不懂得弯腰、低头,结果只能成为失败者,落得凄凉的下场。

一个善于弯曲处世的人往往具有大智慧和大容量,能在沉静蕴慧的平和中审视人生的蜿蜒走势,洞察成功的动向。

在职场上,也应该懂得弯曲的道理。下属要服从上司,按上司的旨意办事。因为下属作为上司的助手,处处要为上司考虑,这是一种弯曲;同事之间发生冲突,退让一步,也是一种弯曲;面对下属的要求,有的时候要妥协,这也是一种弯曲。

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果不善于妥协,不学会弯曲,那你就会永远陷入危险的包围之中。

弯曲不是低头承认失败,也不是放弃追逐希望,而是为“重生”积聚更多的能量,是为了更好地站立。适时地弯曲,才能保全自己,去求取未来的成功。

没有城府,难以成事

人要成事,一定要有城府。面对纷繁的社会,面对沿袭已久的人情世事,心机不是世故圆滑,城府也不是老谋深算,而是一种审时度势,是一种进退自如。一个人有了城府,才能将远近尽收眼底,才会了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人生真谛,并真正领略“凡事三思而行”的智慧。

楚汉相争期间,刘邦屡次为项羽所败,兵困荥阳,危在旦夕。正在此时,刘邦的部下韩信却在北线频传捷报,很快就攻占了齐国。刘邦收到捷报之后,便传令韩信来援,以解荥阳之围。可是,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韩信有些骄傲了。他并没有立刻出兵援助,而是派人面见刘邦,要求封地齐国,为假王。

刘邦一听,便怒不可遏,对前来送信的信使大声斥责。张良正坐在刘邦身边,急忙用脚轻轻踢了刘邦一下,附耳说道:“汉军刚刚失利,大王有力量阻止韩信称王吗?不如顺水推舟答应他,以免产生什么不好的变故。”

刘邦想了想觉得有理,但是骂言已经出口,怎么办?

刘邦十分聪明,把话锋一转,继续骂道:“大丈夫既定诸侯,就要做个真王,何必要做假王!”这一骂不足怪,竟没露出什么破绽。

不久,刘邦就派张良作为专使,为韩信授印册封,不动声色稳住了韩信,为汉军日后十面埋伏,击败项羽做了组织准备。

这就是一种有城府的表现,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刘邦不见机行事,而与韩信闹翻,其后果必定不妙。古语有云:“三思方举步。”当听到了不好的消息时,冷静下来思考,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光更宽、更远,不至于走错路。

做人应该有城府,尤其是境遇不好的时候就更需要保持时刻的谨慎。刘备就是一个极有城府的人。当年刘备落魄之时,曾到许都投奔曹操,又恐被曹操谋害,便在后园种菜,以韬光养晦。当时,曹操的谋臣劝说曹操早日除掉刘备,免得刘备日后做大,曹操却说:“他在我的掌握之中,有什么好怕的?”

虽然他嘴上这么说,但心里还是不太放心。要知道,刘备的仁义之名天下皆知,身边还有像关羽、张飞这样的虎将。曹操决定考验一下刘备,于是就有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一段故事。

有一天,曹操邀刘备到府中青梅亭,盘置青梅,煮酒对饮。忽见天色阴暗,骤雨将至,刮起了龙卷风。曹操与刘备凭栏观望,只见那风柱垂天而挂,恰似一只如云的巨龙。

曹操指着那龙卷风柱,说:“刘使君知道龙的变化吗?”

刘备摇摇头,说:“不知道。”

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当今是春夏之交,时节更替之时,龙便会乘时变化。龙就好比是世上的英雄,得时得志就纵横四海。玄德君,你走过的地方多,经历的事情也多,必定知道当世的英雄,不妨说来听听。”

刘备谨慎地说:“我这凡胎肉眼,怎么能看清英雄呢?”

曹操正色道:“不要谦虚嘛。”

刘备依然说:“我承蒙皇恩,有幸为朝廷效命,对于天下英雄实在不知道。”

曹操说:“即便不认识,也应该听说一些吧。”

刘备想了想,说:“我听说淮南的袁术,兵多将广,而且粮草足备,称得上是英雄。”

曹操大笑,说:“坟墓中的枯骨而已,我早晚必定拿下他!”

刘备又说:“河北的袁绍,四代里面有三代位列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今就占据了冀州,手下能人很多,可称得上是英雄吧。”

曹操又大笑,说:“袁绍虽然有谋,但没有决断,做大事就怕死,见小利就不要命,这样的人算不上英雄。”

刘备愣住了,说:“刘景升名声传于九州,可为英雄?”

曹操脸上显出鄙夷的神色,说:“刘表虚有其名,不是英雄。”

接着,刘备又说起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曹操都摇头否决了。

说到最后,刘备摇了摇头,说:“除了这些人之外,我实在想不起来了。”

曹操正色,说:“英雄人物,应该有包藏宇宙的谋略和吞吐天地的大志向。”

刘备听后,摇摇头,说:“要是这样的话,谁还能配称英雄?”

曹操静静地看了看刘备,然后用手指了一下他,接着又指了一下自己,轻声说道:“当今天下的英雄就只有你我二人而已。”

刘备一听脸色一变,吃了一惊,手上的筷子都掉落在地上。恰好这时响了一声雷,顿时风雨大作。

曹操看见刘备筷子都掉了,便问:“你怎么了?”

刘备调整了一下情绪,从容地弯腰捡起地上的筷子,说:“没什么,没想到一声震雷,竟然有如此恐怖的威势,真吓人啊。”

曹操微笑着说:“堂堂大丈夫,也怕雷吗?”

刘备说:“孔子是圣人,他也怕打雷,更别说我了?”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刘备的城府。在“青梅煮酒”的过程中,曹操如升龙,跃于云上,虎视天下,所谓视天下无一物。而刘备似隐龙,因为时机未到,羽翼未丰,便在谈吐中步步后退,以隐藏自己的心思。如果刘备缺少城府,很容易被曹操当做对手除掉,因为当时刘备的实力还很弱。在曹操追问他天下英雄时,刘备假装糊涂,处处设防,凭着深沉的城府以及随机应变的机智骗过了曹操。

一个有城府的人,喜怒不形于色而埋于心,似端坐云台,又似潜游水底。他们在想什么、想干什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而肤浅之人,一如陋室,一览无余,即便不说话,只要看其神色与动作,其内心想什么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样的人虽然坦诚,但是很不安全。

在职场上,还是有点城府好,没有城府就难以成大事。那些肤浅而没有城府的人,往往做事不周全,说话不在意,很容易坏事伤人。因此,无论是出于保全自己、掩饰自己的目的,还是维护职场关系,都少不了城府。

强者,当以弱示人

人应该懂得韬光养晦,深藏不露。在职场上,绝不可事事争先,以强者自居。不仅如此,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以弱示人,以免引起他人的嫉恨。从这个意义上说,示弱是一种保全之道。作为职场人士,要韬光养晦,不妨示人以弱。

三国时期,魏明帝死后,太子曹芳即位,就是魏少帝。曹爽当了大将军,司马懿当了太尉,二人都是明帝的托孤之臣,但论能力和功劳,曹爽都不如司马懿。开始的时候,他不得不尊重司马懿,有事便询问司马懿的意见。

后来,有手下心腹提醒曹爽说:“大权不能分给外人啊。”他们替曹爽出了一个主意,用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这样就夺去司马懿的兵权。然后,曹爽又给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了重要职位。

对此,司马懿装聋作哑,一点也不干涉。于是,曹爽把大权都揽到了自己手里,为了树立他的威信,他还带兵攻打蜀汉,结果被蜀军打得大败,差点全军覆没。

司马懿表面不说,暗中却自有打算。他知道曹爽还是忌惮自己的,便推说自己有病,不上朝了。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非常高兴,但又不太放心,怕司马懿是假装,便想去打听一下。

有一次,有个曹爽亲信的官员李胜,被派为荆州刺史。李胜临走的时候到司马懿家去告别。曹爽便吩咐他,让他顺便探探情况。

李胜到司马懿的卧室时,司马懿还躺在床上,旁边两个丫环正伺候他吃粥。只见司马懿艰难地把嘴凑到碗边,费力地喝粥,没喝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流得胸前衣襟到处都是。

李胜对司马懿说:“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担任荆州刺史,特地来向太傅告辞。”

司马懿喘着气说:“哦,那真委屈你啦,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您要好好防备啊。”

李胜连忙纠正道:“太傅,您听错了,我是去荆州,不是到并州。”

司马懿还是没听清,李胜又大声说了一遍,司马懿这才说:“我真的不行了,连话都听不清了。你做荆州刺史,这太好啦。”

李胜看着司马懿的样子,觉得他实在病得不轻,而且很可怜。

于是,李胜回去后,向曹爽一五一十地禀报了自己所见的情况,最后说:“太傅现在只差一口气了,您用不着担心了。”

曹爽听了高兴万分,自此才放下心来。

公元249年新年,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全跟了去。司马懿由于病得厉害,就没有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