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西点军校成功密码:精英是如何练成的
17119800000018

第18章 永不放弃

去攻击你的目标,永远不要撤退,至少要下定决心不要撤退。因为战争只有三个原则:大胆!大胆!大胆!

——巴顿将军

重要的不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而是你如何看待它们。

——西点毕业生、美国前国务卿黑格

勇于挑战“不可能”

拿破仑是每个西点学员所熟知的战争英雄,也是许多西点学员学习的榜样。在西点学员心中,拿破仑是一个“勇于挑战不可能”的英雄。似乎在他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不可能”三个字。

拿破仑发动一场战役只需要两周的时间准备,而换成别人则需要一年。差距之大,正是因为,拿破仑就是拿破仑,他那无与伦比的热情与胆量让战败的奥地利人在目瞪口呆之余,也不得不佩服、称赞这位成功跨越了阿尔卑斯山的对手——“他不是人,是会飞行的动物。”

在第一次远征意大利的战争中,拿破仑只用了15天的时间就打了6场胜仗,而且战果颇丰:俘虏了15000人、缴获了21面军旗、55门大炮、占领了皮德蒙德。在拿破仑打了这场漂亮的胜仗之后,一位奥地利将军愤愤地说:“真是毫无道理,这个年轻的指挥官对战争艺术简直是一窍不通,他的用兵也完全不合兵法,他什么都干得出来。”但拿破仑的士兵们忠诚而勇敢地跟着这么一位“连战术都不懂的”领导者,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永不放弃,就是要敢于冒险,敢于挑战不可能,敢于去干别人“办不到”的事情。达尔文也是一个勇于挑战的人,他把一生中从未作过大胆尝试的人称为愚蠢的人,他认为:“没有冒险,人类文明就会充满腐败。”而巴顿将军也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不敢向高难度挑战,只在原地踏步,就是为自己的潜能画地为牢,只能使无限的潜能化为有限的成就。你勇于挑战的高度有多高,你获得的成就就有多高。

西点军校曾经有一个有意思的考试,这是针对临近毕业的准毕业生的。考试是这样的:在毕业前,学员被放入一个陷入地下约四米,直径两米的光滑的圆金属筒中,学员被要求用一夜的时间,想办法从里面逃出来。如果通不过这个考试,受试者的考试成绩不仅将按零分计算,他还将受到处罚,处罚方法是:受试者会被人从上面抛泥土来盖顶,直到埋至半腰深。

这项考试是所有西点学员都认为不可能办到的——自从西点军校设立该项测验以来,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学员可以徒手从圆筒里爬出。他们的这项测验都是零分。直到一个年轻人的出现,才被打破了这个纪录。

在被放入圆桶的时候,这个年轻人就开始思考解决难题的答案,他跳出了常规的思考方法。因为按一般正常的方法来讲,别的同学肯定也全部试验过了,而且全部失败了,所以,他考虑要从方法上有所突破。这个年轻人真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他想到了。

过了一夜,第二天,年轻人还蹲在圆桶的底部。所有学员都认为,他也同他们一样失败了。当主考官命令士兵往圆桶里放土、以示惩罚的时候,刚刚还平静的年轻人突然站了起来,他并没有像别的学员那样等着被惩罚,而是左右闪动自己的身体,迅速地将抛进的泥土踩在脚下。不一会儿,出乎所有学员意料的情景出现了:那些被抛进来的泥土在年轻人的脚下越堆越高,最后竟然成了一个土堆。年轻人踩着土堆,一点点往高升,一点点接近地面,最后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他伸出双手刚好够到的桶边,他把手搭在桶边,一跃而出,成功脱离了困境。主考官称赞道:“干得好!恭喜你,你得了满分!”

所有其它学员不会想到,泥土是唯一的工具。在最后的时刻,他们只是单纯地在等待惩罚,而这个年轻人却利用最后的关键时刻取得了突破,完成了其他学员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个年轻人就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国奖章得的最多的一位军官,也是唯一一位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的美国将军。

那一年,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以98.14的高分从西点军校毕业。他是25年来西点军校所有毕业生中分数最高的学员。这个故事被后来的西点学员们称为“麦克阿瑟的满分”。故事至今还在西点军校广泛流传,并为所有的学员们津津乐道。

通过文化课的学习,西点学员们深知:人类从来就不缺乏挑战“不可能”的勇气。

翻开人类的进步史,你会发现这就是一部挑战不可能的历史。6000年前,没有人认为石器会被铁器取代;1000年前,没有人认为一种粉末(火药)会开创一个新时代;500年前,没有人认为水蒸气会开拓一个新时代;100年前,没有人认为人类会飞上蓝天;50年前,没有人认为计算机会极大拓展人类的大脑……而如今,所有的“不可能”,都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寻常事。那么,今天我们眼里“不可能”,也必将成为后人眼中的常识。

“没有不可能的事,只有不敢做的事。”西点军校“永不放弃”的精神就是勇敢地自我挑战,灌注信心铲除一切阻碍的精神。要知道,别人眼中的“不可能”也许正是你超越、突破、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像麦克阿瑟,他战胜了别人的“不可能”成就了自己的“满分”荣誉,他的智慧和勇气使他与其他人区分开来。

勇于挑战“不可能”就不要被别人的“不可能”论调左右。每个人的能力和思考方式是不同的。在面对别人的疑惑或否定时,西点学员从不怕讥讽和嘲弄,也不害怕流言蜚语,他们敢于冒险、更敢于向前冲。在他们看来,能够把别人的“不可能“变成自己的“可能”是对自我能力的更高的考验。一位西点新学员在“野兽营”训练被要求做“换装训练”——在30分钟内把十几套制服换一遍,而且还要合乎西点军校的标准。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可能的同时也很滑稽,可是这个学员就要让自己达到目标。他拼命地练习,进行了上百次的重复,虽然在他看来,这确实是一件并没有什么意义的事,但他却把它当作是对自己的考验。咬咬牙,鼓起勇气,最后他终于做到了。只要是认定了的事情,西点学员从不等待和犹豫,他们只有信心与行动。铲除一切阻碍和束缚是西点学员获得成功的准备。

勇于挑战“不可能”就要找到“不可能”的关键。西点学员认为,只有了解为什么被认为“不可能”,才能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某方面的技能,激发出自己的挑战欲望,才能更好的缩短任务完成的时间。同时借鉴别人的失败经验也能减少自己无意义的重复。

勇于挑战“不可能”还需要一种胆大的魄力。大胆去想,大胆去做。就像巴顿说的:“去攻击你的目标,永远不要撤退,至少要下定决心不要撤退。因为战争只有三个原则:大胆!大胆!大胆!”闻名世界的巴拿马运河由于“连接南北美,沟通两大洋”,而被称为“世界的桥梁”。它是一条黄金水道,总长82公里,宽304米,最窄的地方也达到152米。被誉为是“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

巴拿马运河的开凿工程是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一项所有人看来都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对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来说,乔治·华盛顿·戈瑟尔斯是承担这个“大任务”的理想人选。戈瑟尔斯毕业于西点军校,是著名的工程技术专家。在当时为构建一个国际贸易的时代,把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起来是全世界所有政治家的梦想。不过,这一梦想的实现却让数不请的优秀工程师们连连受挫、望而却步。

1907年,48岁的陆军工程师戈瑟尔斯接受负责巴拿马运河工程他不喜张扬、精明强干,接到任务后,戈瑟尔斯说:“我必须奉命行事——没有选择的余地。”

戈瑟尔斯发现自己负责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程,也是最难的工程。虽然前面数不清的工程师在开凿运河面临的巨大困难面前都半途而废,戈瑟尔斯却更坚定了自己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勇气,这种大胆地、挑战不“不可能”的精神使他获得了成功。巴拿马运河于1913年完工时,创下了数十项世界纪录,包括投入的混凝土数量、挖掘的土方量、以及、人员伤亡数量等。

戈瑟尔斯对巴拿马运河开凿工程的过去了如指掌。20年之前,法国人企图征服巴拿马地峡,炎热和潮湿的气候却使法国人铩羽而归——疟疾、黄热病、天花、伤寒等热带疾病造成开凿运河的工人数以千计的死亡,美国人戈瑟尔斯却没有被法国人的失败吓倒。他接手开凿运河的命令后立刻着手解决蚊子传播疾病的问题。他组织军队在巴拿马地峡使用了数百吨化学药品和煤油来消毒。一年半后,黄热病被彻底消灭了。

取得了控制疾病方面的胜利之后,戈瑟尔斯开始了开凿运河的工作。可是不久,他才真正明白他所承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任务——很少有美国人能够在离赤道这么近的地方工作。在巴拿马运河的主要水道库莱布拉卡特,一天中最热时的温度在37.7℃到54.4℃之间;戈瑟尔斯工程师最初估计开凿运河需要挖掘5400万立方码的泥土,而到了运河完工的时候,挖掘的泥土却已经接近1亿立方码;在库莱布拉卡特水道与其他地方的岩石中开凿出一条运河用掉了6100万磅的炸药,并夺去了数以千计工人的性命。不过,所有的这些困难都不能与滑坡相比,即使炎热、疾病和爆炸事故都相形见绌。滑坡几乎难以阻止,它使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时间延长了好几年。但是,即使困难再大,戈瑟尔斯也坚定自己一定能完成任务,他雷厉风行的作风被人们称为“暴君”,在开凿期间,他发挥着自己独裁的威力,自如地使用着旧时阿拉伯苏丹和俄国沙皇的统治方式,但他的统治是建立在绝对公正之上的。他的大胆无畏和他的公平友爱是永远结合在一起的。他认为,权力就是要用来做正确的事情。

1913年,巴拿马运河终于完工了,它的最终花费高达3.52亿美元。但它发挥的价值远比它的造价更“昂贵”,至今还在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巴拿马运河甚至在美国个性塑造方面也起了重大作用。

没有戈瑟尔斯的大胆挑战,就没有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成功。戈瑟尔斯曾经说:“要想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你不回仅要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完成它,你还要确保让你所管理和指导的每一个人也发挥他们最大的能力。”他还有一个座右铭,“事情要先做起来,只要成功了,所有的难题就全部不攻自破了。”

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吧:只要勇敢去做,就没有不可能!永远不要被“不可能”束缚。有时,我们只要再向前迈进一步,再坚持一下,“不可能”也许就变成了“可能”。成功者的一生,必定是与风险和困难斗争的一生。只要有希望,只要有勇气,就永远不要放弃!永不放弃的人总会成功。勇于挑战“不可能”,才能获得人生考试中的满分。

没有等来的成功

有一则小故事是这样讲的:一天,一个非常聪明的男孩来到了上帝面前。男孩问:“亲爱的上帝,一万年对您来说有多长?”上帝回答:“就像一分钟。”男孩又问:“那一百万元对您来说有多少?”上帝回答:“相当于一元钱。”男孩对上帝说:“那您能给我一元钱吗?”上帝回答说:“当然可以。请你稍等一分钟。”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等来的成功,任何不经过辛勤的努力就想要获得的想法都是可笑的。只有真正付出了汗水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西点军校的学员们在艰苦的训练中收获了“永不放弃”的精神。他们在面对危难时,不是选择等待、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出击,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取得成功。

在西点军校校园内有一面“毕业墙”,这面毕业墙的故事很值得我们深思。

西点军校流传着一个有关第四十六期毕业生的故事。在第四十六期西点学员毕业的前一天晚上,所有的学员都要执行离校前的最后一次水上巡逻任务。完不成这个任务就不能顺利毕业。

这是离开西点军校的最后一次巡逻,所有的学员们都沉浸在在即将毕业的喜悦中,因此在巡逻时,他们都没有仔细认真地驾驶,正是这个小小的失误,使得他们的巡逻艇撞上了海面上的油轮。这是一次严重的意外。因为正是深夜,没人注意到这些焦急的学员。

是等待援救还是勇敢自救呢?所有的西点学员都没有犹豫——当然是自救。这是他们在西点军校所受的锻炼告诉他们的。永不放弃的精神在此刻被激发出来,每个西点准毕业生都明白:没有等来的成功。与其被动地等待,不如主动自救。于是,在万分危险的时刻,要想活命就只能爬上油轮那高达4.2米的甲板。学员们没有带任何工具,更没有绳子和梯子等攀岩工具,但是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们在训练中多次搭建“人梯”的方法救了所有人的命。学员们迅速靠着搭人梯的方法爬上了4.2米的甲板,脱离了危险。

后来第四十六期学员们把这件事的经过报告给了西点军校,西点军校也受此启发,在学校的训练场上搭建起一面高达4.2米的墙。后来,西点军校规定,每一期学员以60人为单位必须在15分钟内全部爬上高墙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后来,这面墙有了“毕业墙”的称号。毕业墙静静地竖立在西点校园。它启示着所有学员:没有等来的成功。与其等待别人救援,不如自己进行自救。

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也没有永远的困境。西点学员都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他们不会因为暂时的逆境放弃拼搏,他们坚信:等待是毫无意义的,没有白白到来的成功,除非自己努力去争取。

1943年,《黑人文摘》创刊时,这本杂志的前景并不被看好。创办人约翰逊为扩大杂志的发行量,准备策划组织做一些宣传。

为引起社会的关注,约翰逊决定组织他人撰写一系列关于“假如我是黑人”的文章。他邀请白人把自己放在黑人的位置来写这篇文章。以呼吁人们严肃地看待种族歧视这个问题。他大胆地想:要是能请到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埃莉诺来写这篇文章就最好了。犹豫了一下,约翰逊便给罗斯福总统夫人写了一封非常诚恳的邀请信。

不久,罗斯福总统夫人回信了,她婉言谢绝了约翰逊的请求,她说自己太忙了,根本就没有时间写。

但是约翰逊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又给她写了一封信,她回信还是说太忙……约翰逊没有停止。以后每隔半个月,约翰逊都会准时给罗斯福总统夫人写去一封信,他的言辞也愈加恳切。

终于,罗斯福总统夫人因公来到了约翰逊所在的芝加哥市,准备在这里逗留两天。约翰逊认为机会来了,他喜出望外,立即给总统夫人发去了一份电报,恳请她利用在芝加哥逗留的时间,给自己的《黑人文摘》杂志写一篇文章。

这次罗斯福总统夫人收到电报后,没有再拒绝。她被约翰逊的精神所打动,她觉得,无论多忙,她再也不能对约翰逊说“不”了。

于是,全美国的人们都知道了这个消息。《黑人文摘》一举成名。这本杂志在短短一个月内,发行量由原来的2万份增加到了15万份。而约翰逊抓住机会又出版了一系列黑人杂志,并开始出版书籍、经营广播电台、妇女化妆品等事业,约翰逊获得了事业的成功。

约翰逊在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上,没有选择等待。他的永不放弃终于给他带来了成功。

那就让我们也行动起来吧,像攀越“毕业墙”的西点军人那样,像约翰逊那样,困难当头,不等待、不退缩,怀揣“永不放弃”的精神,迎困难而上!

永不放弃,但要有所选择

永不放弃,但也要有所选择。有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是正确的,有所选择的不放弃是一种勇气,有所选择的放弃更是一种魄力。西点学员被教导:一个人的决定并不一定在所有时候都是正确的。只有经历了血与火的检验,才能知道。在朝着既定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有所选择是一种智慧。

每个西点学员都学会在选择中坚持,也要学会在选择中放弃。放弃悲伤,将收获快乐;放弃寒冷,将收获温暖;放弃痛苦,将收获幸福。放弃的正确,即是选择的成功。

“有所选择”需要睿智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

说起王赓,也许许多人都不曾听说过。但一说起陆小曼,每个人都会知道。她与天才诗人徐志摩的爱情故事被广为流传。作为陆小曼的前夫,王赓一直是位出色的军人,他的英年年早逝,为许多人扼腕。翻开美国普林斯顿大图书馆,在王赓的传略中是这样写的:

王赓,中国陆军中将。1895年5月生,19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被选中以公费派到美国留学,最初在密歇根大学读了一年,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历史和政治系,191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此后,他受到美国西点军校的约谈,到那里接受军事教育,与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同学。1918年,在西点军校140名毕业生中,王赓获得了第十名的优异成绩——如此优秀并出身于普林斯顿大学和西点军校两座学府重镇的中国人,在当时的年代大概只此一人。

回国后,王赓与陆小曼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在父母之命下结婚。王赓每天忙于公务,早出晚归,没时间陪伴妻子。他是西点军校的高才生,在外留学多年,已经养成了按美国的工作方式生活。工作时间和娱乐时间,泾渭分明,他是一个尽心尽职的军官,对自己要求极严,周一到周六只能工作,绝不娱乐,他忙于工作刻板到了苦行僧的地步。在所有人眼中,他是一位尽职的军官、男人,所有人对他的印象都非常好。但陆小曼偏不这样认为,作为妻子,他也受过西式教育,她不是一个传统、刻板的女人,她希望丈夫多关心体贴自己,多一点时间陪伴自己。两个人的婚姻从一开始或许就是错误的。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陆小曼认识了徐志摩。他们一见钟情,互为欣赏。徐志摩是一个性浪漫的诗人,他常常到王赓家拜访,也与王赓成了朋友。而毫无戒心的王赓公务缠身,他欢迎徐志摩带妻子小曼出去玩,他非常信任自己的妻子和徐志摩这个磊落的朋友。

风声终于传到了王赓耳朵里,他询问妻子,妻子不承认,王赓当时已经做了五省联军总司令部的参谋长,要除掉一个诗人想必太简单了。直到王赓掏出手枪,小曼才承认了事实。但王赓并没有朝小曼开枪,他在自己心中被狠狠地剜了一刀。

王赓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写了一封快信给妻子:如念夫妻之情,立刻南下团聚,倘若另有所属,决不加以拦阻。

王庚当然是不肯放弃这段婚姻的,他爱小曼,看重小曼。但发生这样的事,他也被迫认真思考了他们的婚姻,小曼已是铁石心肠,勉强栓在一起不会幸福,不如放小曼去追求她的幸福。

让另人敬佩的事发生了,王赓并没有把子弹送给徐志摩,他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大度,他当面对徐志摩说了一句让人心颤的话,他说:“我们大家都是知识份子,我纵和小曼离了婚,内心并没有什么成见;可是你此后对她务必始终如一,如果你三心两意,给我知道,我定会以激烈手段相对的。”

1925年底,王庚不幸入狱,他在狱中签了离婚协定,这对他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使他几乎失去了一切……

王赓一生中最悲惨的事,莫过于1932年春偶然在上海误入日本人之手,他竟被自己的国家诬为“间谍”。1942年4月王赓死于埃及开罗……

1943年西点军校纪念西点毕业生,在王赓的讣闻中有这样的话:“王的一生是诚实,正直和爱国的。他给西点带来荣誉。1915年的同窗就知道这是确实的,而且关于他还应有更多的话可以说。他确实是1915级可以引为骄傲的一员。王赓葬于开罗英国军人公墓。”

王赓的母校西点军校对王赓这样评价:He was a credit to West Point——西点以他为荣。

王赓的放弃成全了小曼的幸福,也成就了小曼和志摩的爱情佳话。面对没有爱情的婚姻,他的放弃是一种魄力,充分展现了军人的优秀品质。

有所选择的放弃是一种魄力,有所选择的不放弃是一种勇气。让我们来看另外的一个例子:大画家詹姆斯·惠斯勒在年轻的时候也曾就读与西点军校,那是19世纪50年代,西点军校的一位教授为这个沉迷于绘画的“思维古怪”的“差等生”伤透了脑筋。

这个教授是教工程学的,在他看来,惠斯勒就是一个捣蛋鬼。一次,教授让学员们设计一座桥,惠斯勒发挥了自己的绘画天分,把设计图当作了风景画——绿草如茵的河岸上有一座充满浪漫色彩的小石桥,还有两个小孩在桥上垂钓。

看到这幅画,教授大为恼火,他命令惠斯勒重画,批示是:“把那两个孩子给我从桥上撵走,这是军事桥梁!”几天后,惠斯勒又交回了图纸。这一次,钓鱼的孩子被从桥上转移到了岸边。教授气急败坏地说:“我是叫你把他们从图上彻底删除!否则你就将不及格。”

很快,修改过的作业又出现在了教授的办公桌上。教授很高兴,因为这次果然不见了小孩的踪影,可是,他发现河岸边却多了两个小坟头,墓碑上刻着:“永悼被谋杀的小天使——吉姆和埃娃。”

这个故事让我们在一笑之余,也会为詹姆斯·惠斯勒的坚持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折服,正是这种正确的选择,他才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画家。

所以,我们说:要永不放弃,更要有所选择。只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以睿智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来选择,才会让你走上正确的成功之路。有所选择的不放弃会更让人精神振奋、信心倍增,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不盲目的放弃更为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