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世界史
17116300000006

第6章 古河文明之旅——人类文明的曙光(5)

面对如此固执的悉达多,他的父亲无可奈何,只好派人跟随着他。在当时人们的意识里,普遍认为极端的禁欲主义才是达到真知的途径,于是悉达多和侍者们在恒河流域整整行脚6年,参访了宗教界的许多名师,研习了许多他们的理论和方法,修炼了极其严格的苦行。然而他最终认识到,这种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并不能令人满意,折磨自己的肉体也只能是使自己的头脑更加模糊不清,而不会使自己更接近真知。因此,他抛弃了禁欲主义,恢复了正常的饮食。

悉达多独自一人来尼连禅河边,在佛陀伽耶附近的一棵菩提树下坐下来,继续努力探索着人生问题。苦思冥想了七天七夜之后,悉达多终于在黎明前豁然开朗,战胜了种种烦恼和魔障,彻悟了人生无尽苦恼的根源和解脱轮回的方法。从此,人们都管他叫佛陀,意为“觉者”。

此时的佛陀已经35岁了,在他余生的45年中,带着他的新人生观,游遍整个印度北方,向所有愿意听讲的人宣讲。到公元前483年他死去的时候,已经赢得了数以千计的皈依者。

佛陀的说教最初只是口传,但是后来为了便于记忆,便开始采取偈颂的形式,再后来,便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经集》、《如是语经》和《无问自说经》是近代学者认为在经藏中真正属于佛陀的说教和最早的经典,在这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条文。

直到悉达多死去几百年之后,这些说教才用文字记录下来。而这时他的宗教思想已经被分裂成许多不同的教派。小乘派和大乘派就是佛教的两个主要教派。在南亚居主要地位的是小乘派,大多数的西方学者都认为它与释迦牟尼的创造教说比较接近;而在中国和北亚一带居统治地位的教派则是大乘派。

“四谛”是原始佛教基本教义核心。“蒂”意为“实在”或“真理”。“四谛”也称“四圣谛”,意为“四条真理”,即:苦、集、灭、道。而四谛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即苦、集二谛,它侧重于解释世间;第二部分是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即灭、道二谛,它则侧重于创造世间。

苦谛,顾名思义,就是把社会人生判定为“苦”,毫无幸福欢乐可言,还以此认为是真理的教义。于是这一教义就成了全部佛教的出发点。

集谛,是早期佛教的理论基础,它说明了人生诸苦的原因。集谛宣称:一切苦皆由“欲爱”而生,有“欲爱”就会付诸行动,而一旦付诸行动,其后果必然就是“造业”,也由此难逃轮回之苦。

灭谛宣扬若想根绝苦因,摆脱苦果,就只有消灭一切“欲爱”,这样才能达到佛教理想中的最高境界——涅槃,即不生不灭、圆满寂静、永远摆脱因果轮回的神秘境界。

道谛指出如若要达到涅槃,就必须要修炼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在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中,又有十二因缘,即“十二缘生”,分别为:无明、行、识、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此外,佛教与印度教不同的是,佛教不分种族和阶级,人人都可以修行。

在悉达多死后的一段时期里,佛教的传播速度较为缓慢。一直到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改信佛教,也正因为他的支持,才使得佛教的影响和说教迅速传播开来,最后还传到了相邻国家:东至缅甸,南到锡兰,后来又传遍了整个东南亚,一直传到马来西亚和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佛教还向北传播到了西藏,然后又向西北传播,进入阿富汗和中亚地区。佛教传入中国后,赢得了一大批信徒,而后又从中国传入了朝鲜和日本。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阿育王与孔雀王朝

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7年,试图征服恒河平原,取道坦叉始罗和拉瓦尔品第,向南部和东部推进,率军队越过兴都库什山侵入西印度,但是遭到当地力量的抵抗。当时在恒河平原上最强大的势力是摩揭陀国,统治者是难陀王。大约在公元前317年,该国出现了一名出身刹帝利贵族的青年,名叫旃陀螺笈多,他率军队击败了西北印度的马其顿人部队,宣布了印度的自由。之后,他抵进摩揭陀国的首都华氏城,几番激战之后,最终推翻了难陀王的统治,掌握了政权,建立了孔雀王朝。建国之后,旃陀螺笈多继续向周边扩张,陆续吞并周边的若干邻国,实力日渐强大。

旃陀螺笈多在位时,孔雀王朝的军事力量十分强大:有3万骑兵、60万步兵和9000头战象。公元前298年,旃陀螺笈多逝世,其子频头沙罗继位。频头沙罗继续父亲的扩张之路,相传他曾经消灭了16个大城君主,进一步扩大了帝国的版图。然而这时孔雀王朝的统治却并不稳固,各地频繁的叛乱给了雄才大略的阿育王以用武之地。

阿育王是旃陀螺笈多之孙,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在他18岁的时候,就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约公元前273年,频头沙罗身染重病,当时朝中未立太子,王位之争一触即发,阿育王在大臣成护的帮助下最终获得了胜利。约公元前269年,阿育王正式登基。传说阿育王为了夺取王位,曾谋杀了兄弟姐妹达99人。阿育王即位之初,继续沿着祖父的脚步前进,企图用军事力量来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这时的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暴君,尤其是南征羯陵伽的战争,更是表现出了他的极度残暴。

羯陵伽海外贸易发达,经济繁荣,位于孟加拉湾沿岸,在南印度是一个强国。阿育王早有入侵之心,约公元前262年,阿育王亲率大军大举进犯羯陵伽。羯陵伽虽然实力雄厚,但面对兵力、物力远远超过自己数倍的孔雀王朝,即使奋力反抗,也终究难逃败阵的噩运。不计其数的人被杀,十五万羯陵伽人被俘,血流成河,堆尸成山。羯陵伽被征服后,阿育王派王室充任的总督统治,并派兵入驻托萨利,至此,孔雀王朝的领土又进一步扩大,除了南端以外,整个南亚次大陆,尽为其所有,孔雀王朝变成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庞大帝国。

羯陵伽一站对阿育王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羯陵伽战争结束后,阿育王放弃了一切侵略性的军事行动,转变了原有的治国方针,并致力于稳定政治和发展经济文化。相传他得到高僧的指引,采用佛教作为孔雀王朝的宗教哲学,还曾经发布了一个敕令,他在敕令中说,他对羯陵伽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感到深切的忧虑和悔恨”。之后,他又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宣布:“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从此以后,原本残暴不仁的阿育王变成了一个慈悲为怀的仁爱之君。他不再向邻国派遣军队,而是派人四处去宣扬佛法。

不久之后,阿育王宣布将佛教定为印度的国教,并下令在王宫和印度各地竖立石柱,开凿石壁,将他的诏令铭刻在上面。此外,他还在各地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然后召集了一大批的全国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

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大批的使者和僧侣,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去传教,其中还包括王子和公主。印度公主在去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传教的时候,除了带去了许多的僧侣和佛典,还带去了一枝神圣的菩提树树枝,并亲手种植在了锡兰的土地上。从此,这棵菩提树在锡兰落地生根,一直生长到今天。

阿育王如此大力地四处宣传佛教,不断有使节往来,很快,佛教不仅传遍了锡兰,还传到了埃及、叙利亚、缅甸、中国和世界各地。在佛教文献中曾经记载,阿育王即位的第17年,第三次佛教徒大结集在华氏城举行。之后,他又派出许多传教使团,向国内的边陲和周邻诸国广布佛教。经过阿育王的宣扬和传播,佛教不仅在国内大盛,在国外也广为传播,佛教从此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宗教。相传阿育王在位期间,他的谕令刻写在摩崖和石柱上,分布全国各地,而建造的佛塔多达8.4万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