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斯后来担任布拉格大学校长,他认为教会是由上帝所定的人组成的,教会的元首不是教皇而是基督,教会的法律是《新约》,并主张民族独立。当时,波希米亚王国的国王是温茨勒(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他非常欣赏胡斯的民族独立思想,便支持胡斯。
胡斯从最早抨击教会的奢侈堕落,到最后强烈要求进行宗教改革,一点点看清了宗教的本来面目,他主张废除烦琐奢华的宗教仪式,要求传教士服从世俗的政权,他认为教会占有大量土地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并且认为教会应该将占有的财产退还出来。胡斯的言论和思想反映了捷克民众的心声,得到了热烈的响应。布拉格的大主教斯宾内克起先也支持胡斯改革教会,后来因为立场的改变而与胡斯形成对立,1409年他在比萨召开的宗教会议上,向教皇亚历山大五世控告胡斯抨击教会的“罪行”,并把威克里夫的思想在波希米亚地区流行传播的情况作了汇报。
1412年,教皇约翰三十三世为了筹集钱财,对那不勒斯发动战争,派人到捷克兜售赎罪券,借此骗取民众的钱财,胡斯看穿了他的伎俩,对他的无耻举动进行了抨击,他号召人们抵制这种无耻的行径。布拉格民众进行了反对教皇的示威游行,但这次活动遭到了捷克政府的镇压,胡斯也被迫离开布拉格来到农村。
1414年,西基斯门接替兄长温茨勒担任德意志的皇帝。随即在帝国南部的康士坦斯召开宗教会议,这次宗教会议旨在解决天主教会内部大分裂的局面,同时还商讨镇压波希米亚异端活动的问题,胡斯被命令出席会议。
皇帝西基斯门作了负责胡斯人身安全的保证。然而,这一切原是策划好的圈套,杨·胡斯到达康士坦斯不久,即被教皇约翰二十三世逮捕。1415年,胡斯被判犯有“异端”罪行,剥夺神职,移交世俗司法机关处以火刑。7月6日,杨·胡斯在烈火中慷慨就义。
胡斯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他的许多言论为后来的新教所接受。胡斯一生有多部著作,在捷克文学历史上贡献卓越。胡斯认为《圣经》至上,而非教宗等圣职人员所订的规条,强调教会的主权属耶稣基督。为了此种意念及想法,他还撰写了《论教会》一书,甚至大肆批评教宗等圣职人员偏离基督真道,贪爱钱财及滥权等,可谓改教的先驱之一。胡斯逝世的这一天——7月6日,被后人称为胡斯日,是捷克的公共假期。如今,很多捷克人都自认为没有宗教信仰,而且捷克的天主教信徒要远多于胡斯信徒,但杨·胡斯仍然被认为是国家英雄。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红白玫瑰战争
15世纪,英国国内爆发了一场内部政权战争。战争是由两大家族为了争夺王位而引发的,一个是以红玫瑰为标志的兰开斯特家族,另一个是以白玫瑰为标志的约克家族,因此这场战争又被称作红玫瑰与白玫瑰之战。
1422年,尚且年幼无知的亨利六世登上了王位,此时正值国内大乱,一个不懂得政治斗争利害的人自然很快就成了政治的傀儡,大小军事集团都趁机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甚至敢公然和朝廷分庭抗礼。
有两个大贵族势力集团在长期的斗争中脱颖而出,兰开斯特家族得到西北部贵族们的支持,而约克家族则得到东南部贵族的支持。约克家族甚至认为亨利六世不享有充分的王位继承权,为此积极地准备篡夺王位。1455年5月,亨利六世要在莱斯特召开会议,约克公爵以保证人身安全为由,竟然带兵赴会,在王后玛格丽特和萨姆塞公爵的支持下,亨利六世也带领着队伍赴会。5月22日清晨,亨利六世得知约克公爵的军队就在附近,便派兵抢占了阿尔朋斯镇,赶来赴会的约克公爵到达阿尔朋斯镇后,要求惩治萨姆塞特公爵,但是遭到了亨利六世的拒绝,玫瑰战争就此爆发了。
亨利六世的军队在这次战斗中有一百多人伤亡,亨利六世成了俘虏,萨姆塞特公爵被杀死。约克公爵虽然胜了,但深知夺取王位的时机还未到,于是就故意放走了亨利六世,企图再找机会夺取朝政大权。
1460年7月10日,约克公爵再次打败亨利六世的军队。约克公爵在伦敦提出了称王的要求,没有得到响应,最后迫使亨利六世宣布他为摄政王和王位继承人。
王后玛格丽特出生于法国贵族没落家庭,不仅貌美,而且聪明有才,她见情形不妙,迅速逃亡北方并招兵买马,准备伺机而动。约克公爵派兵追剿,却遭到惨败,自己也在战场上战死了。兰开斯特家族由此士气大振,马上率领军队向伦敦进发,但是军队的纪律涣散,士兵一路烧杀掠抢,激起了英国百姓的强烈反对。伦敦市政府声明,如果玛格丽特的军队不加以约束,就不许进城,迫于无奈,玛格丽特只好停止了进兵。约克公爵死后,由19岁的儿子爱德华继承爵位,他趁着兰开斯特家族休整军队的机会,率军队火速向伦敦进攻,得到了沃里克伯爵和伦敦市民的支持后,自立为王,史称爱德华四世,约克王朝的统治从此开始了。
爱德华四世登基后,立刻组建军队,1461年3月13日,爱德华四世率领军队向北进发。28日,在约克附近的艾尔河畔和玛格丽特的军队展开了激战,玛格丽特失败后,率领军队逃往苏格兰。此后,这两大家族之间的争斗不断,直到1485年才正式结束。
到手的苹果永远不够大——殖民掠夺
殖民主义者积累了巨额财富,但他们的财富是在征服、奴役甚至消灭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上获得的。帝国的殖民掠夺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损害了这些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最早走上了殖民侵略之路,他们积极向外扩张。
从15世纪起,葡萄牙人就开始在非洲西海岸的刚果、几内亚、安哥拉等地设立了殖民侵略据点。16世纪初期,葡萄牙殖民者攻占了东非海岸的素法拉、莫桑比克、基尔瓦、桑给巴尔和蒙巴萨等地,并将这些地方作为从西欧到东方这条漫长航线上的中转供给点。1506年,葡萄牙占领了亚丁湾入口处的索科特拉岛,1508年,又占领了波斯湾入口处的霍尔木兹岛,这两处都是海上交通要津,葡萄牙从而控制了连接红海和亚洲南部的海路。1509年,葡萄牙人在阿拉伯海的第乌港附近打败了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穆斯林舰队,确定了自己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1510年,葡萄牙攻占了果阿,建立了自己在东方的殖民总部,接着入侵了锡兰(今斯里兰卡)。一年后,又夺得了通往东南亚的交通咽喉——马六甲。后来,葡萄牙人继续侵占了印度西海岸的第乌、达曼、孟买、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及摩鹿加群岛(今马鲁古群岛)建立商站。中国的澳门也被它占领,并作为经营东亚贸易的中心。1548年,葡萄牙人抵达了日本,并在日本的九州建立了第一个欧洲人的商站。从此,葡萄牙发展成为垄断欧亚之间及中国、菲律宾和日本之间贸易的霸主。
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就是非洲和亚洲各国,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它入侵了美洲新大陆。在1500年,葡萄牙一支远征队原打算去印度,但途中遇到了赤道海流的冲击,偏离航线后漂流到了南美洲的巴西。不幸的巴西也因此成了葡萄牙新的殖民地。
西班牙在海外建立的殖民地比葡萄牙晚,但面积却大,其主体部分在美洲新大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揭开了西班牙殖民者远征美洲的序幕。西班牙自哥伦布首航之后,派出的所有远征队每到一地,就将该地宣布为西班牙王室的财产,这都是典型的封建殖民侵略。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西班牙人先后占领了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岛,并在海地、牙买加、波多黎各等地建立殖民据点,再以此向中南美洲广大地区进行暴力征服。1521年,西班牙贵族科泰斯率军占领了墨西哥,摧毁了印第安人古代文明的中心——“阿兹特克帝国”。1533年,西班牙冒险家皮萨罗率军占领了印加人的首府库斯科,使印第安人另一古代文明中心——“印加帝国”也惨遭生灵涂炭,并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此后不足二十年的时间内,西班牙殖民者又相继征服了厄瓜多尔、乌拉圭、哥伦比亚、玻利维亚、阿根廷等地。到16世纪中叶,除巴西以外,整个中南美洲几乎全部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在中南美洲西班牙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西班牙不仅在当地设立殖民政府,委派总督治理,还向殖民地大量移民,在此期间有很多贵族、商人、僧侣涌入美洲,有些人大肆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和财富。
从早期殖民征服的目的来看,西、葡两国王室积极组织和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主要是为了扩大封建统治范围。而从早期殖民征服导致的直接后果来说,两国进行疯狂的掠夺和贸易,得到了大量的资本财富。然而两国在殖民征服的过程中掠夺了大量财富,都被王室、贵族和商人用在进口各种商品上,以满足其奢侈的生活享受,并没有促进经济发展,反而打击了本国工业,延缓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最终还致使两国丧失了殖民优势。
最灭绝人性的交易——奴隶贸易
从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非洲大地上出现了一次耸人听闻、没有人性的大灾难,这就是被马克思称之为“贩卖人类血肉”的奴隶贸易。这场长达四百多年的历史悲剧完全由西方殖民者一手策划。
奴隶贸易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80年代是初期阶段,以海盗式掠卖为主要特征;16世纪80年代到18世纪下半叶是以奴隶专卖组织垄断为中心的全盛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是以奴隶走私为特点的“禁止”奴隶贸易时期。
15世纪初,西方殖民者纷纷开展海外扩张。随着殖民扩张的发展,非洲的金钱被掠夺完了,人们开始掠夺黑人,把黑人当成奴隶贩卖。到15世纪中叶,美洲这块沃土被人们发现,金银矿的开发和种植园的创建随之兴起,罪恶的奴隶贸易也愈演愈烈。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就是最早开始掠卖黑奴的,16世纪下半叶,荷兰、英国、法国、丹麦等国的殖民者也相继加入其中。在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下半叶期间,奴隶贸易达到了最猖獗的程度。在贩奴活动的方式上,除了存在“三角贸易”外,英法等国甚至还成立了贸易公司,垄断非洲奴隶贸易生意。18世纪时,奴隶贸易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商业贸易之一,英国的利物浦成为奴隶中心市场,此时的英国取得奴隶贸易的垄断权。19世纪前半叶,美国殖民者也加入了劫掠非洲黑人的团队,高价卖给种植园主和矿主作为苦力,牟取暴利。西方殖民者掠夺黑人作为商品转卖世界各地,有的被卖到南、北美洲大陆的种植园里和西印度群岛,也有的被运到阿拉伯和亚洲其他国家。因此,奴隶贸易已经涉及今天除澳洲和南极洲以外的欧、北美、亚、非和拉丁美洲五大洲。据统计,超过两亿非洲黑人惨遭此劫,有的在捕捉时被杀害,有的在路上被苦苦折磨致死,幸存下来的也只能被当做商品买卖,多数都被卖到了美洲种植园,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奴隶贩子最典型的航线是三角形的。三角形第一条航程是满载盐、布匹、火器、五金和念珠等货物的船只从本国港口驶向非洲;第二条航程是将这些货物换成由非洲当地人从内地抓来的奴隶,装上那些货船,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运过大西洋,去往交易奴隶的新大陆;三角形的最后一条航程是船只满载换来的种植园的产品,如糖、糖浆、烟草、稻米等返回本国。
在这个三角航程中,奴隶的待遇同样是没人性的。狭小的空间令人窒息,每天只给一次玉米和水。如果奴隶绝食,就会遭到鞭打。由于奴隶通常处在肮脏的环境中,因此,当流行病爆发时,往往都把生病的奴隶扔进海里淹死;也有些奴隶不肯忍受这些痛苦而跳海,这样的事情更是屡屡发生。
奴隶贸易虽然没人性,但仍有很多人支持这种贸易,当有人提出废止这项交易时,还有很多人反对。首先,非洲经纪人曾从这种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他们也竭力反对所有废除这种贸易的建议;其次,所有的非洲酋长都反对,因为他们用一个强壮的奴隶可换得20到30英镑。除此之外,一些种植园主也非常反对,尤其是18世纪在英国议会中拥有席位的巴巴多斯的种植园主。
奴隶贸易为西方殖民国家聚敛了巨额财富,为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这场非洲的灾难却对美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曾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非洲大陆因失去大量劳动力,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非洲人不仅被当成奴隶贩卖,而且非洲各部落之间还曾发生争夺奴隶的战争,许多城镇衰落,村庄被劫,非洲社会甚至因此倒退了几百年。
贩卖黑人奴隶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最为可耻的一页。19世纪初,工业发达的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带头开始掀起了废除奴隶制的运动,这也是为了解除劳动力。从此,废奴运动此起彼伏,并最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807年,英国通过一项法令规定:船只不得参与奴隶贸易,并禁止向英国殖民地运送奴隶。1833年,议会通过了一项法令,向英国蓄奴者提供2000万英镑赔偿费彻底废除英国本土奴隶制。英国甚至还说服欧洲其他国家以它为榜样,允许英国军舰捕捉挂别国国旗的贩奴船。海地、美国和巴西也分别于1803年、1863年和1888年分别废除奴隶制。此后还有一些别的国家相继废除奴隶制,广大被压迫的奴隶终于获得了新生。尽管如此,世界范围的贩奴运动并没有戛然而止,断断续续又持续了近百年,直到19世纪末才基本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