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会奖会罚做个好妈妈
17115700000002

第2章 溺爱是一把温柔刀(1)

溺爱可以被细分为包办型溺爱和放纵型溺爱。包办型溺爱培养出的孩子,丧失了自我;而放纵型溺爱会培养出“他人的地狱”和“社会的敌人”,这样的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溺爱就是一把温柔刀,正是妈妈的溺爱,才导致了孩子的自私和不孝。

爱不是无端纵容

有三种儿童成年后,常常是生活中的失败者——有器官缺陷的、被忽视的、被宠坏的。特别是被宠坏的孩子,很可能成为社会中最危险的一群。

——阿德勒

一位中国婆婆去美国探望儿子和洋儿媳,还有可爱的小孙子托比,在与他们一起生活的三个多月里,洋儿媳苏珊教育孩子的方法令这位中国婆婆大开眼界。

小孙子托比已经3岁了,在中国,3岁的孩子大部分还都需要喂饭,可是小托比却不一样,他已经完全能够自己独立吃饭了。每天早上,托比醒来后,苏珊都会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顾自地去忙了。

托比则会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面包。吃完后便回到自己的房间,在衣柜里找出衣服、鞋子,然后自己穿上。

每当看到托比大口大口地吃饭,嘴上和脸上粘着食物时,中国婆婆就会想起自己的小外孙女。她像托比这么大时,为了哄她吃饭,常常是几个大人端着饭碗跟在她后面跑,她还不买账,还要谈条件:吃完饭要买一个玩具,再吃一碗再买一个。这也直接导致小外孙女五六岁时还不会用筷子,上小学时不会系鞋带,如今在上寄宿中学,每个周末还要带回家一大堆脏衣服。

但托比毕竟只有3岁,常常搞不清楚裤子的正反面,也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脚。看到托比把裤子穿反了,中国婆婆赶紧上前想帮他换,却被苏珊制止了。

苏珊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的;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随他的便。”于是,那一整天,托比都反穿着裤子跑来跑去,而苏珊像没看见一样。

一天,托比出去和小朋友玩,没多久就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对苏珊说:“妈妈,露西说我的裤子穿反了,是真的吗?”苏姗笑着说:“是的,你要不要自己换回来?”于是托比自己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重新穿好。自此,托比再也没穿反过裤子。

一天中午,托比因为一件小事和妈妈闹情绪,并拒绝吃饭。苏珊只说了他几句,他便愤怒地一把将盘子推到地上,食物洒了一地。苏姗没有发火,只是认真地说:“看来你确实不想吃饭!记住,从现在到明天早上,你什么都不许吃。”

托比点点头,不以为然地回答:“Yes!”这一切,中国婆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下午,苏珊和中国婆婆商量,晚饭做托比最喜欢吃的中国菜。于是那天晚上,这位中国婆婆便施展厨艺,做了托比最爱吃的糖醋里脊和中国凉面。

托比最喜欢吃那种凉面,一次可以吃满满一大盘。

晚饭的时间到了,托比闻着香味欢天喜地地爬上了桌子。苏珊却走了过来,拿走了托比的盘子和刀叉,淡淡地说:“我们不是已经约好了吗,今天你不能吃饭,你自己也答应了。”托比看着严肃的妈妈,“哇”的哭起来,说:“妈妈,我很饿,我想吃饭。”苏珊却毫不心软地回答:“不行,说过的话要算数。”

中国婆婆心疼了,想替托比求情,却又见儿子对自己使眼色,无奈,只好保持沉默。

于是那顿饭,自始至终,可怜的小托比都坐在玩具车里,眼巴巴地看着三个大人狼吞虎咽。

临睡前,托比小心翼翼地问苏珊:“妈妈,我很饿,现在我能吃中国凉面了吗?”苏珊摇摇头,坚决地说:“不能!”托比叹了口气,又问:“那等我睡醒觉睁开眼睛时,可以吃了吗?”“当然。”苏珊温柔地回答。托比甜甜地笑了。

中国婆婆终于明白了洋儿媳的真正用意。她相信,下一次,托比再想发脾气扔饭碗时,一定会想起自己饿着肚子看父母和奶奶享用自己最喜爱的美食的经历,他绝不会再因为“罢吃”而错过美食,再受饿肚子的苦了。

爱孩子是普天之下所有妈妈的天性,然而如何去爱却是一门功课。

如果对孩子过度施爱,百依百顺,就变成了纵容。德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你知道怎样使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

无原则地纵容,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自私与逆反心理,这样的孩子总会认为妈妈的爱很廉价,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是可以随便践踏的。

有一个备受宠爱的孩子,由于平时妈妈总是事事顺着他,有好东西总是留给他吃,因此使他养成了娇纵、跋扈的性格。一次妈妈过生日,看着桌子上漂亮的生日蛋糕,孩子嚷嚷着非要先吃一块。爸爸不允许,孩子便蛮横地说:“不让我先吃,你们谁都别想吃!”于是,孩子一巴掌就把生日蛋糕打翻在地。妈妈看了伤心地说:“我爱了你12年,难道你爱我一天也不行吗?”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我们在为孩子惋惜的同时也要想想,作为妈妈,难道就没有错吗?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有三种儿童成年后,常常是生活中的失败者——有器官缺陷的、被忽视的、被宠坏的。特别是被宠坏的孩子,很可能成为社会中最危险的一群。”事实证明,也正是因为妈妈的纵容,才直接造就了偏执、自恋、骄横的孩子,最终也将使她自己尝到那颗亲手种下的苦涩的果子。要知道,多少“小霸王”就是在妈妈的纵容中学坏的!

知心姐姐卢勤曾说过:“好习惯是养出来的,坏习惯是惯出来的。”如果妈妈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孩子就会变成“小霸王”,妄自尊大、自私而任性,而妈妈终将成为孩子“感情讹诈”的受害者;如果妈妈一味地纵容孩子的不守时,孩子就会养成“目无他人”的坏习惯,直接影响他做人的信誉。

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放在今天仍有警示意义,他说:“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人如果长期生活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里,就会患有一种“健康心理过剩症”。这种心理疾病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对幸福的感觉明显降低上,还表现在特别害怕困难,甚至将一些平常的事也误认为是痛苦而神经过敏。也就是如鲁迅先生说的“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没有哪位妈妈愿意看到自己辛苦培养的孩子是一个无用的庸才,这就要求妈妈们要掌握爱孩子这门伟大的学问!

爱不是纵容,真正和谐而美好的亲子之爱应当是双向的,妈妈在施爱的同时,也应当让孩子懂得如何去回报。

妈妈的爱不仅要包含理智与宽容,更应该松紧有度,就像文章开头那位洋儿媳所为,她的聪明之处就在于疼爱有度,不是一味地纵容孩子的任性,错了就要惩罚,并且惩罚得当,结果不仅让孩子懂得了一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在无形之中确立了家庭的规则。

溺爱是一种软暴力

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林则徐

有位妈妈为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专家咨询。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就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妈妈点点头。

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你是不是就不再让他洗碗?”妈妈说:“是的。”

专家接着问:“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用了整整一个小时,你嫌他笨手笨脚,对吗?”妈妈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

专家又说:“孩子大学毕业后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是不是?”这位妈妈从椅上站起来,惊讶地问:“您是怎么知道的?”

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

接着,妈妈问:“那我以后该怎么办?”

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当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当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了。”

这位妈妈给孩子的爱是一种不正确的爱,是溺爱。“溺”的词意是“淹没”,溺爱就是让“爱”横溢,泛滥开来,像洪水一样包围孩子,更会“淹没”孩子。

无可辩驳的是,母爱是伟大的,不辞辛劳,不图回报。有很多妈妈自愿做孩子的“自我延伸”,心甘情愿地去为孩子付出,接受孩子的指挥,却未曾想到,这种看似爱孩子的行为,因为有着“无条件、无原则”的前提,悄然地变成了吞噬孩子的温柔陷阱。掉进陷阱里的孩子,从小在妈妈的庇护下长大,逐渐丧失了自立能力,甚至终生都跳不出被护佑的陷阱。

每个孩子原本都是一张纯净的白纸,只是在外界的影响下才渐渐有了不同的色彩。溺爱只会给孩子一个错觉:我的妈妈如此爱我,我要什么,她都会给我,我的任何要求都是能够被满足的。日久天长,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逐渐膨胀,一旦自己的要求无法达到,就更容易走极端。

有一个安徽的妈妈亲眼看到自己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竟偷偷地在她的水杯里放铅笔芯末,目的就是想要“毒”死她,原因仅仅是自己没有给他买ipad,那一幕让她一辈子都无法忘怀。

过分的溺爱和无原则的奖励,只会导致孩子的无情。

古人很早就有训言“溺子如杀子”,过度的溺爱等于害了孩子。唐代诗人罗隐有诗云:“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他推崇的是为国家大计要不惜肝胆涂地,却万万不要为子孙谋家财。

民族英雄林则徐也写有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在他看来,如果子孙后代可以像自己这样廉洁,留钱给他们也无用,因为他们本来就很贤惠和聪明,自己把财产留给他们反而损害了他们奋斗的意志。如果子孙不如自己,那么留钱给他们,反而更会使他们好逸恶劳,坐吃山空。留的钱越多,他们就越是胡作非为,越是增加其过错。

溺爱是一种软暴力,它的实质是不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的人。每个孩子来到世间都有自己的使命要去完成。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就如纪伯伦所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他们通过你出生,却并非来自于你。”在孩子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们需要独自承担的命运,那未知的风雨在远处等待。所以,妈妈不要妄想用溺爱为他们挡去一切磨难,那是不现实的,溺爱实际上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表现。那些溺爱者以爱的名义行自私之实,使孩子更加依赖自己。

在这一点上,国外的一些教育方法似乎更值得妈妈借鉴。

有一位在日本工作的中国妈妈送孩子上幼儿园时,看到日本幼儿园里的孩子在冬天无论多么冷都穿着短裤上学。刚去日本的时候,孩子远在北京的爷爷奶奶都非常担心,嘱咐孩子的妈妈一定要和老师商量一下:“因为我们是中国的孩子,受不了冻。”这位中国妈妈觉得自己说不出口,同时也不想搞特殊,更不愿激活孩子心中“小皇帝”的印象,最后便狠下心来入乡随俗。

不用说,刚入园的时候,孩子就三天两头地感冒,中国妈妈十分心疼,在和日本妈妈的闲聊中,日本妈妈的答案却让她目瞪口呆。一位日本妈妈说:“是啊,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是让他们得病的。”

看着那些日本孩子一个个像小炮弹一样冲到自己面前,有礼貌地打着招呼,那种乐观和自信、那种健康,让这位中国妈妈忽然觉得自己不能太溺爱孩子了。

在澳大利亚的学校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每日傍晚训练结束时,家长陪着光头、赤脚、只穿背心和短裤的孩子从学校里出来,尽管寒气袭人,但很少见家长为孩子拎鞋、戴帽、披衣。“澳大利亚养孩子很‘粗’!”这是所有中国妈妈见面时百说不厌的话题。

再反过来看看我们的孩子:孩子不爱去幼儿园,妈妈要承诺奖励很多玩具才好不容易把孩子哄进去;孩子在幼儿园里生病了,妈妈就会找幼儿园老师理论;孩子流眼泪哭诉,妈妈就赶紧妥协,甚至自己也泪水涟涟,觉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这种无条件、无原则的母爱却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机会,剥夺了孩子完善自己、磨炼自己的机会。要知道,如果想飞上天空,每一只蝴蝶都要独自忍受毛毛虫时期的寂寞与破茧的磨炼,而溺爱的手却在无形中做了一把剪刀,剪开了那个茧,结果看到的只能是一只永远都飞不上天空的虫子。

溺爱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鼓励与尊重,是给予翅膀,让孩子独立、自由,让他更懂得如何来爱父母。

附:小测试:测测你溺爱孩子的程度

这个测试针对6~12岁的孩子的妈妈,请根据孩子的真实状况选择偏高、一般、偏低三个选项。偏高得2分,一般得1分,偏低得0分。答完24道题之后,累计总得分。

1。会自己整理书包,准备上学用具。

2。受到挫折的时候,不会向父母发泄。

3。看到某些想要的东西,如果父母不给买,就会放弃。

4。在找人借东西之前,都会对物主说一声。

5。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抱怨别人,并且希望下次做得更好。

6。会关心其他的家庭成员。

7。愿意与家人分享自己的食品和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