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会奖会罚做个好妈妈
17115700000013

第13章 每一棵小树在成才前都要剪枝(1)

每个孩子都是一棵小树,小树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每棵小树都难免会长歪、长杈,这时,妈妈就要做好扶植、修剪的工作,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懂得如何智慧地运用“惩罚”这把斧头。

批评孩子时,不要总翻旧账

沉默并不是智慧的标志,但唠叨永远是一项蠢行。

——本杰明·富兰克林

有个妈妈研究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她把儿子的每一次考试成绩都记录在册,想以此来鞭策儿子进步,却不想这个方法带来了很多副作用。

一次,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月考结束后,拿试卷回家让妈妈签字。妈妈一看,儿子的数学竟然考了76分,连80分的标准线都没过。

妈妈生气地把儿子“招”到书房,狠狠地教训了一番。一边批评一边拿出了她自认为最得意的大作——《儿子大考分数记录册》,这本册子里记录了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每次月考成绩和期考分数,并且妈妈还都做了详细的备录分析。

妈妈从中挑出儿子最不好的几次考试成绩借题发挥,又是呵斥,又是对比,又是分析,足足训了儿子两个多小时,直到爸爸下班回家,妈妈还在书房里借题发挥,连晚饭都没做。

直到晚上8点多,爸爸做好了饭,妈妈的批评教育才算结束。这期间,儿子一直在默默流泪,小声抽泣。妈妈则说得口干舌燥,懊恼不已。

妈妈叫儿子吃饭,儿子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妈妈拉他,他更是死活不去,而且还越哭越凶。

妈妈一气之下,索性不管儿子了,头也不回,气哼哼地吃饭去了,任儿子一个人站在书房里大哭。

妈妈刚拿起筷子,就听到书房里传来稀里哗啦摔东西的声音。妈妈急忙跑到书房一看,地上一片狼藉,儿子像一只愤怒的小狮子,不仅把桌上的东西全打翻在地,还拿起那本《儿子大考分数记录册》狠狠地撕着。

看到这一幕,妈妈惊呆了,气急之下想冲过去狠狠地揍儿子一顿,结果被孩子的爸爸拉住了,妈妈只好先回房冷静一下。

看到儿子的反应如此剧烈,妈妈反思着自己对儿子的教育也许真的伤害了他,再想到那本《儿子大考分数记录册》,妈妈每次都拿那本记录册说事,或许儿子早就厌烦了,换位思考一下,若是别人总和自己“翻旧账”,自己会不会厌烦呢?的确,已有的成功或失败,只是代表过去,或许过去失败了,但当儿子下定决心重塑自我的时候,妈妈却总是忍不住拿孩子以前的失败来“提醒”他,这对他难道不是一种折磨吗?

幸亏这个妈妈及时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是还有很多妈妈动不动就和孩子“翻旧账”。

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孩子不小心把笔弄丢了,妈妈马上会说:“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粗心,怎么搞的,又把东西弄丢了,说过你多少回了,上次把书丢了,还丢过书包、钱,你怎么没把自己也丢了呢?”还有的妈妈说得更“带劲儿”,慷慨激昂,语速飞快,大脑活跃,联想丰富,孩子只是没有整理好书桌,妈妈竟然能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从这件事联想起从前孩子测验考砸了,甚至还能联系到看电视、玩游戏上。

由于其他事情牵扯得太多了,以致冲淡了当前的主题,时间久了,孩子对妈妈的批评也就不当一回事了。

其实,妈妈总是这样借题发挥,翻旧账,并不会让孩子“长记性”,反而会加强孩子与妈妈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孩子的情绪更加激动。

因为如果屡屡提及孩子以前的“失败”,就等于再次揭孩子的伤疤,孩子做错了事,本能地会感到紧张,心理上会产生对妈妈责骂的戒备,特别是那些一再犯错的孩子,更害怕妈妈翻旧账,如果妈妈不谙孩子的心理,一味地批评,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使孩子对自己、对未来、对所犯的错误不知道如何把握,愤恨不已,甚至会有过激的言行,更严重的是导致孩子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这样一来,孩子更不会主动要求进步了。

心理专家认为:家长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不能重复批评,更不能新账旧账一起算。如果孩子总犯同样的错误,家长在教育时,也不应该简单地重复,最好能换个角度,换一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而他对家长的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少。

正所谓“父母说得越多,孩子听得越少”。没有哪个孩子喜欢听妈妈唠叨,有时候,妈妈单方面的唠叨说教其实是一种宣泄,她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宣泄自己心中的焦虑和对孩子不听话的不满,宣泄自己养育孩子的功劳和苦劳,这种宣泄式的“唠叨”和“翻旧账”就更不可取了。

妈妈如果一定要重复地说事,不如将唠叨式的批评改为提醒。因为提醒的语气听起来有帮助的意味,表示你和孩子是站在一边的。比如,你可以用“记得看看书包里的书有没有带全”来替代批评孩子上课忘带课本,可以用“记得在晚饭前将你的房间清理干净”来替代批评孩子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事先提醒,可以让孩子更注意自己的行为,避免错误再次发生,给孩子喘息的空间。

如果孩子的错误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妈妈更要就事论事,犯的什么错就说什么错,哪次犯的错就说哪次的错。千万不能总是记着孩子的“前科”,更不能每次批评时都翻出来反复数落,让孩子觉得在父母面前永无翻身之日。

要知道,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力,孩子就是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此外,妈妈还可以多用鼓励的语气代替唠叨,和孩子一起分析他犯错误的原因,孩子会因此感谢妈妈的理解和支持,也会有再次尝试、做得更好的决心和勇气。

惩罚孩子,不要恐吓威胁

在孩子的心灵里,最大的恐惧就是妈妈不爱他或者不要他。

——佚名

一个在解放军医院工作的医生说:“在我们医院里,几乎每年开学后一个月,都会有很多孩子过来就诊,得的就是神经衰弱。”这个医生接触过一些上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就是晚上入睡迟、夜间睡眠不深、多梦、易惊醒,白天则精神委靡不振、上课不专心听讲、情绪容易激动。

还有的孩子说眼花、害怕声音,或胸口发热,但体温正常,也有的孩子说一侧肢体麻木等,这些其实都是儿童神经衰弱症的表现。医生说:“头痛头晕、脾气暴躁、上课精神涣散、胃口不适是典型的儿童神经衰弱症的表现。孩子和成年人一样,一旦思想压力过大,就容易患上神经衰弱症。”

这个医生的话并非危言耸听,孩子本来应该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可是他们却面临着心理疾病的威胁,据统计,全世界有65%的神经衰弱症患儿患病都是因为父母的恐吓!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恐惧的心理。这种恐惧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本能反应,即对于危险的恐惧;另一种就是神经性的忧虑,即一个人在没有遇到危险的情况下,却产生一种无端的害怕,可能说不出理由,也可能说出了,但是在常人看来不足以引起恐惧。对孩子来说,他们最容易产生的就是神经性的恐惧。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妈妈为了批评孩子,或阻止孩子做某件事,常用一些可怕的事物,或制造恐怖的气氛把孩子“镇住”。比如,“要是再不听话,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最后一次,我最后一次警告你”“还敢撒谎,再撒谎我撕烂你的嘴巴”。不可否认,这种恐吓的办法有时会奏效,尤其是对年龄小的孩子,但是却对孩子人格的发展很不利。

现在的孩子普遍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小小年纪便开始被妈妈催着上五花八门的“早教班”,而一旦孩子上了学之后,更是一刻不得喘息。在学校里,孩子们要接受各种测试,分数和排名就是一套沉重的枷锁,有的妈妈看到孩子分数下降,就对孩子大施压力,完全不顾其自尊心。有的孩子心思细腻,一旦考砸了,就觉得对不起老师和家长,在同学面前更是抬不起头,正在孩子最需要妈妈开导、安慰的时候,妈妈却说出了批评、威胁甚至恐吓的话。就这样,孩子的精神负担在无形中加重了,久而久之,便渐渐地形成了神经衰弱。

有人说:“在孩子的心灵里,最大的恐惧就是妈妈不爱他或者不要他。”像“你再不听话,妈妈就把你送给别人”这样的话最容易使孩子的心理产生恐惧和不安,更有甚者,还可能影响孩子的独立性,使他变得非常缠人或依赖别人。

所以,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妈妈都不要让孩子受到遗弃的话语的威胁。不管是在开玩笑,还是在生气时,都不要用医生、警察、老师或其他让孩子害怕的人恐吓他。一个怕医生的孩子,在他生病时是不会跟医生合作的;一个害怕警察的孩子,即使他迷路了,也不会去问警察;一个害怕老师的孩子,怎么可能安心地听老师讲课呢?

李开复说:“如果孩子做得不好就要惩罚,或者被威胁……会让他们失去自信心,会让他们不敢去尝试新的东西。”

当然,没有哪个妈妈想把孩子吓出毛病来,或许她们只是想刺激一下孩子,让孩子警觉起来,但就是这种不恰当的刺激,超越了孩子的承受范围,最终导致孩子心理失衡。

在恐吓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会表现出以下弱点:

1。胆怯

恐吓会让幼小的孩子产生认识世界的错觉,误以为自己的四周真的危机四伏。导致他们容易在夜晚睡眠中噩梦不断,经常惊醒啼哭、尿床,终日小心翼翼,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谨小慎微、胆怯多疑、郁郁寡欢的人。

2。自卑

被恐吓的孩子会认为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比自己强大,他随时都有被毁灭的危险。这种自卑心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使他丧失自信心,一事无成。

3。迟钝

恐吓使孩子不敢想、不敢说、不敢问,更不敢做,成为一个思维停滞、僵化,行为呆板、木讷的“笨孩子”。

4。做决定不理智

当妈妈与孩子爆发冲突、互不相让时,有的妈妈会在盛怒之下利用孩子依赖性强的特点,用“滚出去”一类的话来恐吓孩子。当然,妈妈这样说只是想逼迫孩子就范,并不是当真的,只不过想以它来结束口舌之争,但对孩子来说,他会对此当真,而不知如何应对,为了逞英雄,孩子有可能真的就“滚出去”离家出走了。

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孩子是被妈妈的话逼出家门的,妈妈的一句恐吓的话被孩子当成了威胁,在叛逆心理的驱使下,孩子做出了不理智的决定。

总之,在任何情况下,妈妈都不应该用恐吓的方式逼孩子改过。

当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最明智的惩罚方式不是恐吓,恐吓是最愚蠢的手段。妈妈最应该做的是用一颗慈爱的心和深切关怀让孩子在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同时也不放弃前行的信心,这样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

把话说到孩子的心坎上

如果你想要打开他的心门,就要学会把话说到他的心坎上,让美好动听的语言走进他的心田。

——卡耐基

张炳惠女士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在她的悉心教育下,三个孩子都毕业于哈佛及耶鲁等名牌大学,她的两个女儿爱丽丝和南希都是国际律师,而那个曾被认定有学习障碍的老二彼得,从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之后,在纽约曼哈顿崭露头角,成为非常优秀的企业家。

因为三个孩子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所以人们亲切地称张炳惠为“韩国第一妈妈”。她有什么特殊的教育秘诀吗?让我们来看看发生在她和孩子之间的小故事。

张炳惠是名门之后,她的父亲是韩国已故的前总理张泽相,张炳惠是第三个女儿,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19岁那年,她怀着满腔热血踏上了留学美国之路。

在美国,她靠打工来完成学业,最终拿到了学位。就在她向着目标一步步迈进的时候,她遇到了她的三个孩子,正是因为这三个孩子对自己的依恋,让张炳惠下定决心同丈夫结婚。

张炳惠现在的丈夫曾经是她的同事,丈夫的前妻去世后,他带着三个孩子过着独居的生活。可以想象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三个孩子常常被托付给别人代养,因此孩子们更渴望拥有一个完整而温暖的家。

这三个从小失去了妈妈、心灵有创伤的孩子,从小就不知道互相谦让,经常为一点小事争吵,而且做起事情来,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散漫,尤其是老二彼得还被医生诊断为因小时候心理受过刺激而无法集中注意力。

虽然抚养三个孩子困难重重,但张炳惠还是下定决心要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结婚后,他们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在这个家庭中,张炳惠意识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

张炳惠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这可能会影响孩子们日后的所作所为,因此她一开始就要求自己做事谨慎,甚至连吃饭这种小事都不能懈怠,力图成为孩子们模仿的榜样。

三个孩子显然对他们突然拥有的新家很不习惯,事实上,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第一天,家里就发生了矛盾。

快到吃饭的时候,张炳惠让孩子们把碗碟放到饭桌上去。但是没过多久,饭厅里就传来了碟子摔碎的声音。张炳惠匆忙跑过去一看,原来是爱丽丝和彼得正在把碗碟往桌子上乱扔。

几天后,当孩子们做完功课到客厅里玩耍时又发生了状况。三个孩子都把自己的玩具搬到了客厅,玩了一会儿之后,客厅里乱七八糟的就像一个大垃圾场。张炳惠让孩子们把自己的玩具收好,把客厅整理好,但是,孩子们就像没听到一样,就又跑到二楼去玩了。

过了一会儿,二楼传来了“砰、砰”的声音,张炳惠上去一看,三个孩子已经打成了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