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培养优秀男孩100招
17115500000024

第24章 惩罚是一种艺术(4)

(2)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应该细致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规律,这样才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还要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孩子能够自觉地做,这样,孩子良好的习惯就会很快形成了。

家长应该怎样让孩子来执行这些家规呢?

第一,要持之以恒地要求孩子,不要半途而废。

良好的习惯要经过不断地重复、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只有家长坚持要求,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孩子做定型以后的事情就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因而就会主动地去做,并慢慢形成习惯。如果家长的要求也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话,孩子形成不了习惯,他执行起那些规定来就会感到紧张、压抑、不愿意去做,这样的家规就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家长要统一对孩子的要求,不要一个人一个样。

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爸爸骂孩子,妈妈却在一边护着孩子,或者是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但是爷爷、奶奶却喜欢娇宠溺爱孩子。这样教育孩子就会使孩子接受的信息混乱,而且他知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有人袒护,就会变得天不怕地不怕,连原来那个在他心里有些威信的人也会失去威信,孩子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所以家长要统一认识,该表扬的时候一起表扬,该责骂的时候就一起责骂,将相同的信息重复地传入孩子的大脑,良好的习惯自然就容易养成。

第三,在引导孩子执行行为规范时,家长要杜绝简单粗暴的方式。

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要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难得多,家长应先从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开始,不要看见孩子不良的行为就非打即骂。

孩子没有很好的自律性的时候,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好的行为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而孩子在执行这些好行为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得不那么自然、轻松。所以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支持他的想法,要对他耐心地诱导和启发,并鼓励他要不畏困难地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家长要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的大事来做。

家长会后不要惩罚孩子

很多孩子都不喜欢开家长会,因为怕老师告状,家长打,怕家长恨铁不成钢的眼神。其实孩子的自身素质和基础本来就有不同,所以家长会后家长应该首先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做出判断,然后再对孩子采取教育措施。

有一天下午,三年级3班召开了一次家长会。会后,班主任王老师被家长团团围住,家长都想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情况。

这时,程海的父亲被王老师叫到一边。王老师说:“程海爸爸,最近你家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程海爸爸看着王老师摇摇头说:“没有呀,没有发生什么事情。”

“那为什么程海最近上课老是发呆呢?我提醒过他几次,告诉他上课应该好好听讲,他答应得很好,但是上课没多久,他又开始发呆。”

程海爸爸担忧地看着王老师问:“老师,我们家程海不是早恋了吧?”

王老师摇摇头说:“一开始的时候,我也以为是这样,就悄悄调查了一下,结果发现程海并没有早恋方面的问题,所以我才问你是不是你家里有什么事情。程海的成绩一直很好,我不希望有什么问题一直影响他,让他掉队。”

程海爸爸说:“老师说得是,老师这样关心他,这小子辜负了老师的一番教诲。”

王老师连忙说:“程海爸爸,你要好好调查原因,千万不要盲目责备孩子。”程海爸爸连连点头。

回到家里吃完晚饭以后,程海爸爸就来到程海的房间。程海知道今天的家长会后,王老师单独和他爸爸谈了一会。他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因为王老师曾经提醒过他上课认真听课的事情,王老师会不会跟爸爸说了这件事情,所以爸爸才来找自己呢?程海在心里暗暗做好了接受爸爸的批评的准备。谁知,程海的爸爸平静地看了看程海,然后拍拍他的肩膀说:“程海啊,王老师今天下午家长会后单独找我说你最近学习有进步,爸爸得表扬你啊。”

程海的脸腾地红了起来,他愧疚地低着头。程海爸爸看见儿子这个样子,又开始说:“王老师说虽然你成绩不错,但是还得再接再厉,不能骄傲,不能止步,要继续前进。”

程海小声说:“爸爸,我知道了。”

程海爸爸点点头说:“儿子,王老师还向我反映了一个小情况,他说你最近上课的时候常常发呆,是不是上课太累了?”

程海摇摇头。

“那么,你能告诉爸爸是什么原因吗?或许爸爸可以帮助你。”程海看着爸爸关切的眼神,然后告诉了爸爸原因。

原来程海参加了班里同学组织的一个秘密扶助孤寡老人的小队,因为这个是秘密,所以除了参加小队的几个同学知道,班里其他同学都不知道,连老师也不知道。他们队的组员是轮流值日,最近轮到程海照顾那个老爷爷,而老爷爷生病了,程海一直很担心,怕自己上课的时候,老人在家里没有人照顾,所以他在上课的时候一想起这件事情就开始发呆。

程海爸爸听完儿子的叙述,很高兴地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孩子,你做得对,照顾老人是应该的。从明天起,爸爸也加入你们。你放心,爸爸一定替你保守这个秘密,连你妈妈我都不告诉。爸爸明天替你去照顾生病的老爷爷,你就好好上课吧。放学的时候,你再去看望老爷爷。”程海听见爸爸这样说,便高兴地笑了起来,有爸爸照顾生病的老爷爷,他上课的时候就可以专心听讲,不用担心了。

程海的爸爸虽然在家长会上听见老师反映了儿子的学习问题,但是他并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就责怪孩子,而是经过细心了解,知道了孩子真正的问题出在哪,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能增进父子之间的感情,程爸爸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

但很多家长听不得老师的批评性建议,回到家里不由分说就把孩子狠狠打骂一顿,把懂事的孩子弄得无地自容,把顽皮的孩子推得更远,让很多孩子害怕甚至讨厌学校开家长会,有的孩子还把这些怨恨迁怒于学校的老师。

所以,在家长会后,家长不应该在第一时间责备和打骂孩子,而是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帮孩子改掉一些坏习惯,培养一些好习惯。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一个好的习惯会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受益终身,而一个坏的习惯,会徒增许多弯路和挫折。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以后,要帮助孩子改正,就是要让他养成好习惯,克服身上的缺点和毛病。

第二,多支持,多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一位科学家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并不是财富,而是自信心。”每个孩子都十分聪明,孩子的“行”与“不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怎样看待孩子。家长应该在家长会后多鼓励孩子,少在家长会后说泄气的话。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而潜能的发挥与家长对他们的赏识是分不开的。

第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孩子共同进步。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必须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与孩子共同进步。陪他看书,陪他学习,多与他沟通,也教他与别人沟通,这样就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而孩子也会学习得更棒!

孩子们都非常渴望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和老师,但因为种种原因,可能一下子没能达到预定的目标,他们已经很苦恼和害怕了,家长听到这些情况后,不要过多地指责孩子,而应该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给孩子一些时间,相信他们会成功的!

与男孩平等交换意见

现代教育学家认为,孩子与家长是平等关系,孩子是独立的人,虽然现在他还是孩子,但是他会长大,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家长的保护下。家长如果现在能够把孩子当成大人,与孩子平等交换意见,就能提早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思想。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高高在上,说话也总是站在家长的立场上,但孩子不是玩具,也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家长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了解孩子心中所想,才能与孩子平等相处。

冯女士的儿子今年6岁,是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很懂礼貌。邻居们都说冯女士和儿子说话的时候,就像和朋友说话一样。

有一次,一个邻居在过马路的时候遇见了这母子二人,正好那个时候,绿灯刚刚亮起来。邻居听见冯女士对儿子说:“孩子,妈妈有些不舒服,你能不能拉着妈妈的手过马路呢?”儿子听了母亲的话,就紧紧拉着母亲的手,跟母亲一起过马路。开始的时候,邻居觉得很别扭,她甚至觉得冯女士那么大的人了,还跟自己的儿子撒娇,真是让人尴尬。但是,过马路以后,她看见那个小男孩一脸认真的样子问冯女士道:“妈妈,你还难受吗?”冯女士高兴地告诉儿子说:“谢谢宝贝,妈妈好多了。”

邻居说,她觉得冯女士的孩子当时的样子就像一个小男子汉。于是她去请教冯女士平时是怎样教育儿子的。冯女士笑着说:“其实没有什么,就是在说话的时候平和一些,有时候要像朋友一样征求孩子的意见。比如自己故意做错一些事情,然后问儿子说‘妈妈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啊?’孩子虽然是孩子,但是因为在书上看过很多道理,幼儿园的老师也会教导孩子,孩子凭着这些就会对母亲做的事情做出基本判断,然后,母子二人再一起分析这件事情。”

冯女士说,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她也不知道怎样跟孩子相处,也不知道怎样的教育才对孩子最好,但是自己一直在慢慢摸索,渐渐地她知道了,原来在平等愉悦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地也会一样平和,也会有一颗爱心。她根据这些心得体会,总结出了下面这些经验。

第一,做孩子的朋友。朋友之间是非常平等的,想要获得友谊就要学会尊重朋友,对孩子也是一样。孩子也许还小,不懂事,但是他绝对懂得尊重并且模仿家长的行为,并且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家长以及身边的人。作为孩子的朋友,家长还必须讲诚信,家长懂得信守承诺,就会获得孩子的信任。这种信任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也是无条件的。

第二,家长要做讲原则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是要讲原则的,所以家长也不能对孩子一味迁就,而是要有原则地谦让。有时候,家长要很坚决地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这样才能保护好你和孩子的这份友谊,同时获得孩子的尊重,提高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