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17114800000028

第28章 品格养成在童年(1)

现如今,许多孩子的意志力、承受力以及其他品格都有稍显不足之处,其原因主要在于父母对他们过分宠爱,甚至是溺爱,使得孩子像温室里的花朵一般,完全没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因此,孩子一旦独自面对挑战,总会在第一时间选择逃避,或是放弃。

一个人品格的形成,以及对今后道路的选择和对理想目标的追求,都与童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和周围的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孩子来讲,人生是否光明,就要看他是否有竞争力。这里讲的竞争力不仅包括内在素质,还有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思想素养等,这些都是孩子赢得未来的必备条件,因此孩子在成长中必须加强锻炼和培养。

携手勇敢,对胆怯说“拜拜”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无数的坎坷和荆棘,时刻羁绊着人们前进的脚步。孩子如果从小就缺乏坚忍不拔的气魄,那么,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必定不会走得太远。无论是外部的艰险,还是内心的恐惧,都需要有勇气去面对,否则只会成为胆怯者。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勇气,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充满斗志,所向披靡。

8岁的小女孩特别畏惧去老师家补课,因为老师家的院子中有一只凶狠的大白鹅,每当小女孩走到门口时,大白鹅就会气势汹汹地飞跑过来,有几次还啄伤了小女孩。为此每当小女孩看见大白鹅时,就会被吓得哇哇大哭,于是她再也不肯去上课了,即使父母给她讲了很多道理,也没有办法劝服她。

无奈之下,父母只好让5岁的儿子陪同姐姐去老师家补课,同时,父亲告诉儿子:“你是个男人,胆子应该比姐姐大,如果看见白鹅飞跑过来,你就应该大胆地向它走去,用棍子狠狠地打它。”说话之间,就为儿子找了一根棍子。

小男孩跟着姐姐来到老师家,刚到门口就看见大白鹅伸着长长的脖子,凶狠地叫着扑了过来。姐姐尖叫一声之后立即转身逃走了,小男孩当时也很害怕,但是,他想起了父亲的话,于是颤抖着用手中的棍子一阵乱打,结果大白鹅飞快地逃走了。

这个小男孩就是德国著名的电器发明家西门子。70多年后,西门子在自传中写道:“因为童年的一点启示,而使我受用终生,不知不觉地给了我无数次的鼓励,当我遇到危险时不再回避,而是大胆地迎上去,加以痛击。”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充满疑问,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家的人生其实就是在解决疑问,寻找答案。当一个新的问题出现时,首先需要你拿出勇气。一个缺乏勇气的人,是无法解决问题和纷争的。何况是一个新的问题,其中有太多的未知让人充满恐惧,如果这种恐惧感在孩子们的心中根深蒂固,那么,他们将怯懦地度过自己了无成就的一生。

有一只刺猬非常胆小,它整天跟在妈妈的身后,不愿意离开妈妈的身边。有一天,刺猬妈妈生病了,不能出门找吃的,只好让小刺猬出去找一些野果回来。小刺猬非常害怕,但也没有办法,只好独自走出了家门。

在森林里,小刺猬心惊胆战,总感觉四周危机重重。突然一个毛茸茸的东西在树枝上动了一下,小刺猬吓得不由大叫:“老虎来了,妈妈快来呀!”说着转身就想跑。

这时那东西笑了起来,说:“别怕,我是金丝猴,不是老虎。”

小刺猬仔细一看果然不是老虎,不由地为自己的胆小而脸红。

它继续往前走,没走多远,树丛中真的跳出一只老虎。老虎张开血盆大口要吃小刺猬,小刺猬吓得连忙缩成了一团。老虎一看,小刺猬浑身是刺,如果要吃这个带刺的“大皮球”,自己的嘴巴和舌头非扎穿不可。于是老虎原地坐下,耐心地等待,不一会儿就打起了瞌睡。

一看老虎这架势,小刺猬心里着急了,妈妈还等着它回去呢。没办法,小刺猬只好把身子缩成一团,从老虎屁股边滚过去。谁知小刺猬不小心刺醒了老虎,老虎大怒,但小刺猬浑身是刺,它也无可奈何,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小刺猬采了很多果子回家,并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非常高兴地说:“孩子,你真勇敢,你能打败老虎了。”小刺猬擦了擦头上的汗,心有余悸地说:“我开始很害怕,后来发现老虎其实根本不能把我怎么样,胆子就大了起来。”小刺猬的胆子从此变大了,成了真正勇敢的刺猬。

勇气是抵御怯懦,取得成功的力量。要培养孩子的勇气,必须从小让他努力接触新事物,在未知中找到生活的航标,锻炼他的能力。告诉孩子当面对危险或困难时,与其转身逃跑,不如迎头痛击。

很多人在遇到危险或困难时,都习惯性地选择回避,这主要缘于小时候被家长过度地保护。生活中有些危险是无法逃避的,其实,家长要明白危险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可怕,往往是由于人的回避和退缩助长了它的气势。所以,家长从小就应该告诉孩子“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道理。

勇气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这是无法解答的问题,但大家都知道没有勇气,生活将无法继续。应该让孩子从小培养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将有助于孩子勇敢、自信性格的形成,从而将“怯懦”远远地甩在后面。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许不是伟人,但一定是一个勇敢的人,而且很值得人们尊敬。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无数未知的事物,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新的变化,同时也会有无数新的烦恼和恐惧。

培养孩子勇敢的性格,就不能让孩子做“跟随者”,应该帮孩子树立领先意识,告诉他勇于争锋才是勇敢者的表现。家长要让孩子抛弃怯懦,勇敢向前,这将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自信的孩子有力量自信心是一个人的潜能释放的精神源泉,是人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自信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拥有很强的自信的人常常会创造奇迹。做一个优秀的家长就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让孩子对人生充满信心,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实现梦想。

父母一直为柳军优秀的学习成绩而骄傲,但是,自从柳军考上重点初中以后,他的成绩却是一落千丈,情绪也明显的低落。当父母发现这种情况以后,就耐心地询问孩子是否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是棘手的问题。面对家长的询问,柳军始终没有正面回答,有一天他突然反问道:“爸爸,你说我是不是很笨呀?”

爸爸诧异地看着孩子,说道:“你从小考试总得第一名,怎么能说自己笨呢?”

“刚入学时,老师让我们做了一套智商测试题,结果我的分数是最低的。”

爸爸说:“是这样呀,儿子,那只是一个测试,并不能代表什么。再说智商和能力并不对等,聪明和笨并不是依靠智商来判断的。”

“可是我总觉得自己最笨,上课时我连手都不敢举。而且我和同学们一样学习,一样复习,付出相同的努力,但是自己的学习成绩却越来越差。”

爸爸说:“这主要是你在心里给自己施加了过大压力的缘故,使自己失去了自信,所以你才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并且出现抗拒心理。儿子,老爸相信你是最棒的,不如从现在开始,试着把自己的心理包袱放下来,这样你的成绩一定能够迅速提升的。”

柳军对爸爸的话,虽然半信半疑,但是仍然照着爸爸的方法去做了。从那天起,柳军又恢复了以前的状态,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中,到期末考试时,柳军的成绩从后十名一跃成为全班正数第十名。

自信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自信的孩子能够勇于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压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但自信并非天生就有,它和家长的刻意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孩子初学走路时,如果家长过分担心孩子会摔倒而不让他自己走路,那么,孩子就会对走路充满畏惧感。相反,不断鼓励孩子行走,在看到孩子摔倒后鼓励他自己爬起来的父母,一定会先看到孩子成功自信的笑脸。

由此可见,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必须先鼓励孩子,告诉他们“你能行”“你是最棒的”让孩子充满自信地面对一切挑战,渐渐走向成熟。

在小时候,很多人以为自己不能做的事情,由于一次勇敢的尝试,却发现自己也能行。比如有的孩子不敢从高处往下跳,结果第一次成功的跳下后,就帮助他克服了原有的心理障碍从而获得了自信。但是在生活中很多父母由于担心孩子的安全,人为地设置许多障碍,“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孩子获得自我体验的机会。这样让孩子从小就变得没有行动力,一旦遇到什么事情,就会没有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因此不敢去做。可以说,现在很多孩子没有自信都和父母管得太严有关,所以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勇敢地去尝试做一些事情,让他们敢于说“我行”,这样孩子的信心也在点滴中慢慢积累起来了。

父母要教会孩子不要太在意别人对他们的评论,因为别人有别人的想法,只要做好自己就好了。在生活中,要告诉孩子不必亦步亦趋地跟随别人的脚步走,没有必要拿自己与别人相提并论。告诉孩子,当他们正在羡慕别人的时候,也许别人也在羡慕你。每个人都确确实实地有着属于自己的位置,只要用心地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太在乎别人怎么想,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理性思维终生受益一名高三学生不堪身心压力在广州一家媒体上发表了一篇《我快被逼疯了》的“近乎绝望的呼喊”。经过网络传播后,引起了学生、家长、教师、教育管理者的广泛关注。

该学生在文章开篇就说,“父亲说,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早点死,你死了老子不会掉一滴泪……我想过自杀,我恨我父亲,我更质疑当前的教育体制,是教育体制的不合理让所有亲人只用分数衡量人。”然后他历数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到现在的痛苦的学习经历。他说,在父母的眼中似乎只有成绩,对于他本人的感受不管不问,这让他感觉非常有压力,也非常的痛苦。上高中后,他出现了很多疾病,先是患上强迫症,这学期头又痛,每次痛两周,需挂一星期点滴,他还说他如今很害怕学校,一进学校就分外难受,医生说是压力太大造成的。在文章中他问:下一步,他该怎么办?

家长身为孩子的人生启蒙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把自己处理事情的态度传输给孩子。如果家长不具备理性思维的能力,那么给予孩子的将会是一个悲惨的人生。在故事中可以看出,这位孩子的父亲殷切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当然这是好的,但是要求要切合实际,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标准。如果仅仅是从家长的愿望出发,那么带给孩子的只有遭受挫折的消极态度。这位父亲可以说是一位失败的父亲,他对孩子的希望竟然超出了对孩子本身的爱,如果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去死,这种不理性的做法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积极意义。只会徒增孩子人生中的痛苦,使他不敢面对现实,没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只会消极地选择逃避,对于家长来说也只是徒增烦恼罢了。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有些父母对于一些痛苦的事情总会拒绝面对,甚至在面对不可辩驳的事实时也会如此。这正如鸵鸟总是把头埋进沙子里,其目的是免于受到伤害。殊不知,这种做法往往是自欺欺人,而且这种不理性的思维方式也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逃避现实的心理,却又得益于理性思维。所以人们才能在面对残酷的现实和困难时不退缩,勇敢地前进。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那么家长就应当帮助孩子培养理性的面对现实的思维能力。这对他来说是受益终生的。

马强的妈妈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比较理性的。针对马强做事情拖拉、磨蹭的问题,教育专家给其提供了运用“合同法”的方案,除了和孩子制定一些书面合同外,还随时制定可执行的“口头合同”。而且无论执行哪种合同,都会伴随有一定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家长负责监督和执行。

每次马强出现问题后,妈妈总会严格按照合同来执行,丝毫不含糊。比如:有一次,马强的姥姥打电话说做了许多好吃的,让马强的父母带上孩子去吃。马强一听非常兴奋,但是他的作业还没有完成。这个时候,妈妈就与其达成了口头协议,如果马强能在中午12点之前把作业做完,就可以去姥姥家,否则,就必须自己在家里待着。马强答应了,因为他觉得作业并不多,完全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

由于他平时养成了拖拉、磨蹭的习惯,写作业的时候,他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总静不下心来。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像平时那样唠叨他。到12点的时候,马强还差一段话没有写完所以就开始着急了,他开始向妈妈恳求,希望妈妈再等他一会儿。但是他的父母没有在孩子的哭声中妥协,而是冷静地离开了家,留下了马强独自在家继续写作业。

马强的妈妈说,每次看到孩子哭泣的样子她的心里都非常难受,尤其是那次把孩子自己留在家里,回去后看到孩子哭红的眼睛和饥饿的样子,她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点“残忍”了。但是,自从父母对孩子采用了这种理性的方式以后,马强做事拖拉、磨蹭的毛病也逐渐有了较大改善。对于孩子而言,他也从父母身上学会了如何理性地面对困难和挫折,绝不纵容自己的缺点和恶习。这对于孩子来说将会是受益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