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世上没有笨孩子
17114500000019

第19章 扼杀孩子的IQ测试(1)

父母之所以会带孩子去做智商测试,主要是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所以就像借此机会证实一下孩子的智商是否有问题。部分家长更是认为,只要孩子失败一次,就证明孩子智商有问题,否则是不会失败的。

孩子成绩不好→家长怀疑孩子笨→带孩子去测智商→结果显示智商不及××→家长唉声叹气→孩子真成了笨孩子……这种逻辑和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的IQ指数,是孩子变笨的根本原因。

风靡一时的IQ测试

专家访谈

问题:IQ测试能否真实有效地反映孩子智商的情况?

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儿科行政主任,许尤佳副教授。

回答:智商测评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依据,但是不建议作为评定孩子的主要标准。事实上,孩子智商的高与低受其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以及多方面的影响。家长如果知识面广,对孩子进行较为广泛的教育,那么,孩子自然能够懂得较多的知识,其IQ测评的分数也就更高了;如果家长早期疏于教育,孩子懂得的知识自然就会很少,其分数也会略低。

在临床测试中,绝大部分参加测评的孩子的智商都是相对正常的,只是偶尔会出现注意力低下的例子。这种注意力低下是通过注意力测评检查出来的。只有将注意力测评与智商测试结合起来,才能更科学、准确一些。

家长调查

问题:你会带孩子做IQ测评吗?

答案一:做过。

原因:想看看孩子的智商到底是高还是低,究竟达到何种程度。

发言人:女儿18岁。爸爸张先生。

大约在10年前,我的女儿那时才8岁,我和她妈妈刚刚听说有一种能够测试智商的东西,于是就带孩子去测IQ了,结果她的分数还挺高,但是我还是建议家长朋友们不要迷信这种测试,即使分数再高的孩子,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与引导。

答案二:不会做。

原因:无论测试的分数高与低,对孩子都没有积极性可言。

发言人:儿子3岁。妈妈刘女士。

如果测评的成绩较高,家长们自然会沾沾自喜,但是,这种骄傲自然会影响到孩子,令他自视甚高;如果测评的成绩较低,家长就会唉声叹气,孩子也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进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通过智商测试为孩子划出几条鸿沟,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我国的赏识教育专家周弘,就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赏识教育。赏识孩子会让一个平凡的孩子变成天才,而怀疑和不信任则会让一个正常的孩子变成笨孩子。

通常来讲,多数孩子并不笨,只是家长和老师运用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所导致的。一般来说,笨孩子的“诞生”过程通常是这样的:孩子的成绩差→家长怀疑孩子笨→带孩子去测智商→结果显示智商不及××→家长唉声叹气→孩子真的变笨了……

时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都想通过IQ测试寻找孩子成绩不理想的真实原因,有些家长甚至请求“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孩子进行智商测试。处于生长期的孩子本来就敏感多疑,如果父母再给孩子施加压力,长此以往,孩子便会变成所谓的“弱智生”。

李建在班级的身份有点特殊,是一个随班附读生。他的成绩不计入班级的平均分,所以,老师对他的成绩并不在意,可谓是任其发展。为何智商正常的李建会变成随班附读生呢?

由于李建的父母一直忙于工作,所以他从小就和奶奶、小叔一家生活,小叔家有一个比他小两岁的堂弟。虽然叔叔婶婶对李建视如己出,但是天性内向的李建还是觉得小表弟明涛是最幸福的孩子,因为他可以每天和妈妈爸爸在一起,可以随时向父母撒娇,而自己却只能和奶奶为伴,只有节假日才能看见父母。所以,内向的李建更加不爱说话,他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否则不会将他丢在奶奶家。就这样,转眼间李建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就将他接到身边上学。

刚到一个新环境,李建还没来得及适应环境,就被妈妈送到附近的小学校上课。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学生,李建更不知道如何与他们相处。上课时,他总是低着头,好像很怕老师看见自己。起初,老师还会走到他面前,问他懂不懂刚才讲的内容,李建只是机械地点点头。其实,由于学习内容和环境的差异,他不仅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而且也对新知识感到很陌生。半学期下来,李建每科考试成绩都刚刚及格。

碍于李建平时的表现,老师告诉李建的妈妈,李建反应慢,而且上课总爱走神,是不是智力有些问题。对此,妈妈却不认同,她对老师解释道:“可能是因为我家李建刚换新环境的原因,孩子一时间还无法适应,所以才会这样。我想期末考试一定不会这样了。”于是,从那天起,妈妈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给李建补课,而且还给李建施加很大的压力。但是由于李建基础差,再加上他故意与妈妈对着干,所以就不好好学习,致使他期末考试只有一门功课及格。

这样一来,妈妈也认同了老师的看法,认为孩子脑子不灵光,所以才会跟不上学校的教学进度。面对老师的轻视、同学的嘲笑、妈妈的压力,李建彻底畏惧了,他觉得自己很可怜,没有人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其实,他只想得到妈妈更多的关爱,而不是压力。所以,李建开始自暴自弃,一提到学习就说头疼,于是,妈妈就带李建去做智商测试,结果显示李建智商偏低,因为他不愿意回答医生提出的任何问题。

随班附读生是学校处理智商较低的学生的普遍方法,部分老师为了证明孩子成绩差不是学校和老师自身的问题,所以就会委婉地告诉家长:孩子的智商可能出现了问题。部分家长为了在亲朋好友面前解释孩子成绩差的原因,就唉声叹气地说:“我家孩子就是不聪明,没办法!”甚至有些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说,这样会直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难道这些被认定为“弱智”的孩子真的就是弱智吗?事实上并非如此。

首先,从“IQ”表的制定来看,虽然它的科学性较强,但依旧不完善、不全面、不精确,其定性和定量不能说是完全、绝对的准确。

其次,“IQ”测试的过程是人为操作的,因此,其掌握标准和评定标准肯定存有误差。

再次,评测方式主要以面试为主,被诊断的孩子肯定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出现焦虑、害怕、担忧等反应,所以,这些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评测成绩。

综合来看,根据以上种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就决定了其智商认定的不确定性,而且,即使孩子真的弱智,也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因为弱智的孩子并非不可教育,他们与正常孩子的智商只是存有一段距离而已。

此外,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尊心,当弱智的孩子知道自己智商有问题时,首先在心中就会出现自我否定的过程,他们会迷茫、彷徨、不知所措,最后强迫自己去理解弱智的含义,进而无奈地接受这个现实,日复一日地接受家长的叹息、老师的无奈、同学的白眼等,甚至有些孩子还会对智力活动产生厌恶之感,这样,自然地就与周围正常的孩子分离开来,其性格也逐渐孤僻起来。

反之,如果家长不带孩子去测试智商,老师不推测孩子智商有问题,而是对智商较差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那么,智力偏低的孩子多数还是可以转化成普通的孩子,个别孩子甚至可以超过普通孩子,最终成为杰出人物。

众说纷纭:智商测试疑点多

用简单的数据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本来就是不科学的,而且这种衡量方法存有极大的差异性,所以,智商测试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数据而已。

南师大教育专家认为智商高不一定就学得好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的李小平副教授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智商测试已经成为一种正在“过时”的检测手段,而且它测试的判定结果也较为复杂和难以把握,并且所得出的智商指数也不能完整、正确地体现出一个人的全部智力结构。

从统计的结果来看,有的人虽然智商不高,但由于具备自信、勤奋、勇敢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后来成功的概率反而高于智商高但缺乏上述素质的人。

丁磊是个少年大学生,年少的丁磊之所以能考出大专文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他刚刚参加自考的头两年内,他一门功课都没及格。经过两年时间的学习之后,他才一门一门的考过,最终获取毕业证书。

丁磊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看似神奇的成绩,首先要归功于父亲的特殊教育方式。父亲从来不认为丁磊的智商超常,当别人都把丁磊看成小神童、智商超常的儿童时,他却说:“我从来没给他测试过智商,就算测了,他的智商也绝不会高,顶多算是中等偏上的水平。”

丁磊在读小学时,就已经表现出较强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提问能力,尤其擅长发掘深层次的内容。其他同学要用一学期才能完成的课程,他只用一两个星期的时间就能全部学完,并且顺利通过考试。丁磊的这种学习能力显然高于其他孩子,而与智力因素没有直接的关系。

当然,毋庸置疑的是,当其他孩子都在学习多门功课时,丁磊只将多数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学的几门课程上,这也是丁磊提前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原因。此外,与同龄孩子相比,丁磊还特别有毅力,即使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门前,他也能静下心来读书,这和他父亲对他的性格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其实,丁磊取得成绩主要是因为他自学能力强、勤奋、有毅力,而非高智商因素。

儿童心理卫生专家指出“智商测试”贻害学生

一篇名为《一小学生“求救信”发人深省》的文章曾披露了这一现象:南京某小学的一名学生曾被老师怀疑是“脑子有问题”的“差生”,老师为了证实自己的论断就再三逼迫他去做“智商测试”,这名学生最终因承受不了老师的“逼迫”,选择辍学回家。这则报道引起了许多家长及学生的议论。那么,“智商测试”能证明什么问题呢?它又给受测试的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的王民洁副主任医师肯定地说:“成绩不好就是大脑有问题的逻辑论断完全是荒唐、错误的,因为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智力因素,又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从接受测试的孩子来看,多数孩子学习差都是因为后一种因素。”

通常来讲,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指导方案和训练方式,帮助孩子解决学习成绩差的问题。但是,部分家长则无奈地表示:孩子成绩差,就会拖累班级、年级以及全校的排名,为了能让学校允许孩子继续读书,我们只好开出一份证明孩子智商低的测试单,这样孩子就可以以随班附读生的身份继续读书。有些家长更是不顾事实,硬是将孩子的智商水平填低,以此求得校方的“宽容”。

这样一来,孩子本来可以改正的不足和缺点,就因为得不到及时的矫正而被固定下来,甚至伴随孩子的一生。况且这种证明孩子有问题的智商测试,对孩子的内心也会造成错误的心理暗示,使他从小就有自己不如他人的自卑感,甚至会产生“我大脑有问题,干什么都不行”的消极心理。

研究表明:成功与智商不成“正比例”

智商(IQ)是指智力测试的商数,其算法为用测试人的智力年龄除以他的实际年龄,然后再乘以100。通常来讲,IQ测试在80~120之间属于正常,高于120属于超常。其实,最初开发智商测试的科学家是想用它来识别儿童的智力障碍,避免延误治疗时间,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认知的偏差,智商测试不但违背了他们的初衷,而且还有着极坏的影响力。

事实证明,智商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与遗传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后天的努力对智商的增长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年韩国的神童金雄镐就曾闻名世界,在他2岁时就已经能读2500个字,10岁时他的智商就高达210。当时,信心满满的他对记者说:“我以后会当总统的!”但后续跟踪报道却为:成年后的他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年轻人。

类似的事例屡见不鲜,许多小时候被认定为神童的孩子现如今又如何?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理解智商测试的真正内涵。

通常来讲,我们所说的IQ实际是指学习知识时所显示出来的学习能力,可谓是“学业智商”,然而随着个体从学校毕业进入工作领域之后,取而代之的评价标准就是“创造力”。

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用一次几十分钟的测试来断定孩子的前途是非常不准确的。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上取得成功与他童年时的IQ是不成正比的,所以,家长千万不要被IQ的光环所蛊惑,更不要动不动就责骂孩子是笨蛋。

孩子的智商能否被提高,答案是肯定的,要知道,天才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上天赋予的灵气。当然,提升智商需要科学的方式和适度的策略,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在这里,简单介绍几种提升智商的方法。

1。亲情交流

孩子从出生以后,父母就会有意识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即便此时孩子还不能理解家长所说的话,但是,他却能够从家长的表情中体会到“爱”的滋味;等孩子稍微大一点时,父母就可以尝试与孩子一起玩耍,营造一个具有启发性和感官刺激的环境,这样就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

2。兴趣第一

起初,当孩子面对未知的世界,脑中就会不断地浮现出“为什么?”“这是怎么回事?”此时,家长就应该顺应孩子的探索欲望,培养孩子对各种事物的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刺激孩子的智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