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在女儿孤独或受委屈的时候,父母若能及时发现,与她一起分担烦恼和痛苦,并引导她帮助她,就可以使她更快地从痛苦中走出来,快乐健康地成长。
学会分享女儿的喜怒哀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尽量增加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
不要以工作忙为借口,要尽可能多地增加和女儿的相处时间。也要注意,物质的满足不能等同于精神上的关爱。
只有经常地与女儿在一起交流,才能让她真正感觉到父母之爱。而这种真诚的关爱,是她愿意向你敞开心扉的前提。
丰富和女儿交流的方式,让她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
有些父母虽然很关心女儿,但是他们只会简单地询问她“吃饱了吗?”、“还想要什么?”。这显然是不够的,根本无法涉及女儿的内心世界。
所以父母要丰富与女儿的交流方式,要学会用“今天你感觉怎么样”、“学校里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昨天那个同学后来怎么样了”等比较形象的提问。这样女儿才会滔滔不绝地把所见所闻说出来,当然其中会有她自己的想法。
在分享女儿心事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在分享女儿喜怒哀乐过程中,父母要掌握并扮演好三种角色:
其一,做女儿忠实的耐心的倾听者,倾听她的诉说和见解,成为她信赖的亲密朋友。
其二,做女儿的引导者,以平等的公正的姿态,随时随地给女儿一些提醒和意见,循序渐进地引导女儿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三,做女儿的帮助者,帮助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顺利成长。
总之,在与女儿的交流中,父母要灵活掌握自己的角色,才能够让沟通取得最佳效果。
倾听女儿对事物的感触
女儿懂事以后,便开始思考这个世界,思考她所遇到的每一件事,并逐渐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说明她有了独立的思考意识,是非常可贵的。
这时,父母千万不要忽略和压制女儿的想法,即使她说得不对,即使她的想法幼稚可笑,也不能嘲笑和打击她。另外,也不要总是以父母的思维来要求她,而应该让她说下去,允许她把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表达出来。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当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引擎都熄灭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出去。”
现场的观众听到这里都笑得东倒西歪。而林克莱特则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于是林克莱特继续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小孩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最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其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也像那些观众一样,他们总是自以为是地发表评价,女儿的话就总是被打断,使她根本无法完整地表达一件事。而且,他们的评价总是站在一个成人的立场上,有些评价对女儿来说不太适合。
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小女孩,有一天郑重其事地对她妈妈说:“我是你的孩子,所以你要倾听我的话。请不要笑,这不是让你笑的,而是让你听的,否则我不原谅你。”
还有一个上二年级的小女孩,她每天放学回家都会跟妈妈说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情。而她的妈妈总是喜欢在她还没讲完的时候就忙着作出评价。
有一天,这个小女孩对她妈妈说:“妈妈,请你别打断我说话。有些事你听着就是了,别忙着评价。”
可见,女儿是非常渴望父母能认真倾听她说话的。而对父母来说,倾听女儿说话,不仅是在对女儿进行平等做人、平等对待别人、平等对待自己的教育,也是走进女儿心灵的最有效的手段。在倾听女儿说话的时候,父母们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在倾听女儿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专心。女儿在对你诉说的时候,希望得到你的重视和尊重。所以,这时候你要全神贯注,尽量注视着她的眼睛。如果你不时地看手表、抠耳朵、或者打哈欠,就会影响她倾诉的心情。
其次,父母要了解,小女孩的心思比较细腻,对一件小事可能会有很多想法,而且如果年龄较小的话,在表达上也不会那么简练。这时候你要学会耐心,不要因为她的话语过长而感到厌烦,要控制情绪,听她把话讲完。特别是女儿发表见解或有火气的时候,你更要耐心倾听,要给她提供表达情感的机会。
第三,在女儿还没有充分地把意见表达出来之前,你不要随意表态或乱下断语,也不要随便批评。此时作为倾听者的你,一定要表现出足够的坦率和真诚,否则会让女儿产生一种距离感,从而影响沟通效果。
即使你不同意女儿的看法,也不要轻易打断她的话,如果真的有必要纠正她不妥的观点,也要等她把话讲完后再阐明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做,才能增强女儿的自信心,让她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
第四,女儿的诉说中,可能会有很多令你不高兴或失望的事情,这时候你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有一次,6岁的小女孩艾尼尔跟妈妈闲聊。艾尼尔兴致致勃勃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知道我怎么对付老跟我开玩笑的小男孩们?我掀起裙子把他们都吓跑了。”
妈妈听了大吃一惊,反问了女儿一句:“真的?”
艾尼尔马上察觉到妈妈愕然、生气的表情,然后就像小乌龟一样钻进了壳,无论妈妈再怎么问也不肯开口了。
当然,控制情绪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这个案例中艾尼尔的妈妈,尽管她已经努力控制了自己的语气,然而脸上的表情还是出卖了她。
所以,父母在倾听女儿说话之前应该做好思想准备。无论女儿诉说的事情在你听来有多么荒唐,多么不可思议,或者让你生气,都要尽量保持平静,听她把话说完。否则,女儿会因为惧怕而再也不跟你说这些事情了,你也就失去了引导她的机会。
第五,即使你很想知道,也不必刻意问女儿太多的问题。小女孩的心思都比较敏感,太多的问题会让她怀疑你的真实目的。她很可能会觉得你在管束她的行为,限制她的自由。
当你真的需要问问题的时候,也要少用“为什么”,因为这个词往往会激发她的逆反心理,从而中断谈话。比如,女儿告诉你,放学后她要晚回来一会。这时,你不要马上来一句“为什么”,这会让她感觉不自由。相反,如果你说“我知道了,你们有什么活动吗?”这样效果就会好很多。
总之,做女儿忠实的倾听者,是需要付出时间、耐心和包容的。父母只有真正换位思考,对女儿的诉说才会认真听下去,才能产生交流中的互动。否则,没等她说完两句话就不耐烦,只会伤害女儿的自尊心。
适当地给女儿发泄情绪的机会
许多父母看见自己的女儿在众人面前“脾气发作”,就会感到难为情。这时他们首先想的是自己的面子,却很少去关心女儿此时的心情与情感需要。于是,他们便会呵斥女儿,压制她不让她发脾气。
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
女儿虽然还小,但是她和成人一样,常常会有情绪变化,诸如愤怒、哀伤、失望、害怕等。只是她还不能像成人那样可以自如地控制情绪,所以才会在不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发脾气。
要保持女儿的心理健康,就必须让她适度宣泄。宣泄可以让她淋漓尽致地吐露自己的委屈、忧愁、牢骚和怨恨等不快,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适度地让女儿宣泄不良情绪,对她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好处。如果一味地压制她不让她发泄,长期下去,就会导致她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呆板、神经失常、精神不振、人际关系紧张。
所以,父母要明白,发脾气是女儿正常的情绪宣泄,要允许她发发小脾气。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她发脾气的原因,安慰并鼓励她。
6岁的静静是一个固执的小女孩,她对自己认准的事情从不轻易回头。一旦感觉到不如意,她就会发脾气,找理由哭闹。她的妈妈对此十分头疼,总是小心提防着她的坏脾气爆发。
有一次妈妈向幼儿园的老师请教:“我家静静脾气一上来,无论我们怎么劝都不行,真是软硬不吃。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老师对静静的妈妈说:“静静在幼儿园的时候很乖的,从来不发脾气。她在家发脾气肯定是有原因的,应该不会无缘无故就哭闹。”
听了老师的话之后,妈妈留心观察了几天。果然,她发现静静总是在父母不耐烦或有恼怒表情后开始“发怒”,而且纠缠不清。妈妈有些醒悟了:也许静静看到父母生气,会想到他们不再爱她,因为这种害怕的心理,所以才会发脾气。
找到原因就好办了。有一次静静又闹起来,这回妈妈没有训斥或表现出厌烦,而是和颜悦色地拥抱着静静说:“妈妈知道你心里难过,能不能告诉妈妈为什么难过呢?”
妈妈这样和颜悦色地问了几遍之后,静静终于吞吞吐吐地说:“我看你刚才生气,以为你不喜欢我了。”
妈妈听了,赶紧安慰她:“乖孩子,妈妈怎么会不喜欢你?刚才妈妈情绪不好,所以对你态度也就不好了。可是妈妈是喜欢你的,你要相信妈妈。”
听妈妈这么一说,静静破涕为笑。就这样,以后每当静静有迹象要发怒时,妈妈首先会向静静声明她喜爱静静。这种方法的确使静静平静了许多,不再没完没了地发脾气了。
这个案例中,静静的妈妈发现静静发脾气是因为担心妈妈忽视了自己。她找到了女儿发脾气的原因,也就找到了减少女儿发脾气的办法。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让女儿的情绪得到正常的发泄,有助于她良好性格及情绪的发展。如果在女儿发脾气时,横加干涉,用权威的方式,让她把不好的情绪收回。那么,女儿的不良情绪在内心长期积压,很可能会发展成一个胆小的人,或者发展成具有双面性格的人。
所以,父母要适当地给女儿发脾气的权利。假如女儿正为某事在气头上,你要允许她发脾气。这时候你不妨先坐下来,安静地看着她,不去打断她的怒气,耐心地听她诉说。
父母这种全神贯注的态度,其实是在告诉女儿:你是被我在意的,我在认真地注意你的感觉和面临的问题。这样,女儿反而会很快安静下来,并会向你吐露心事。
如果女儿的坏脾气已经形成,可以选择一些适当的方式让她发泄出来。
美美7岁那年,每天都要练习书法,在重复性的书写练习中,她越来越烦躁。而且,妈妈也经常在一旁催促她努力,这更增加了她的负面情绪。
这天,妈妈又在一边唠叨。美美终于忍不住了,她停下来,在纸上用粗线笔画了一个怒发冲冠的女人,又在一旁画了一个泪雨滂沱的小女孩,然后写下“我好烦!”
妈妈看见此情景后愣住了,也终于意识到自己给了女儿太多的压力。她觉得应该让美美发泄出愤懑的情绪,于是忍住了训斥女儿的冲动,用一种开玩笑的口吻指着那位怒发冲冠的女人说:“美美,这是我吗?噢,画得还真像。”
妈妈这句轻松的“评论”,不仅成功地达成了母女间的和平,也让美美的注意力从自己的郁闷中转移了出来。从此以后,妈妈专门买了块纤维板放在家里的一个角落,专供美美张贴涂鸦作品。
美美的妈妈用这种做法,给女儿提供了可发泄情绪的自由空间。美美渐渐长大,虽然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脾气反而变好了,心情很开朗,不会再把不愉快的事情一直闷在心里。
也有专家建议,如果发现女儿较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忧郁、愤懑的情绪中,切忌反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时候,你不妨佯做不知,然后带她去有山有林的地方游玩。你可以和女儿一起攀登台阶,一起在山林中随便喊叫。
“喊”完之后,父母可以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比如工作上的压力。这时候,女儿一般也会跟你提起她的心事。这样,良好的沟通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避免在众人面前批评女儿
英国哲学家洛克曾经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那么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会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父母当众宣布子女的过失,子女就会感觉无地自容,而子女越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那种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不要当众批评女儿”,这句话对于许多父母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个道理要真正实践起来,并体现在对女儿的教育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一个舞蹈培训班上,有一位六七岁的小女孩不知什么原因,在舞蹈课上到一半的时候,突然一下子坐在地上不想跳了。老师走过来询问原因,小女孩低着头一声不吭。
小女孩的妈妈和许多其他孩子的父母一样,一直等候在教室外面。她透过玻璃窗看见了女儿的反常行为,于是忍不住走进教室询问女儿。
可是小女孩还是一句话也不说,在妈妈的训斥之下还哭了起来。妈妈急坏了,没办法只好把哭着的女儿拉出教室。
她们出来后,外面的父母们立刻围住小女孩和她的妈妈。妈妈连哄带劝,说了很多道理,到最后又急又怒,忍不住大声骂了起来。而小女孩的哭声越来越大,任凭妈妈怎么骂,始终不说话,一直到下课也没有再进教室。
这个小女孩的妈妈初衷是为了女儿好,希望女儿能好好上课,所以心情比较急切,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她在没有了解女儿为什么不上课的情况下,在众多孩子和父母的面前,教育甚至训斥女儿,就是没有顾虑女儿的感受了。她这种不爱护女儿自尊心的做法,又怎么能够让女儿听她的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