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南怀瑾:做人与处世
17112900000003

第3章 找到立脚点,心安方有所立(2)

张温笑着说:“公既出大言,请即以天为问:天有头乎?”秦宓说:“有头。”

张温问:“头在何方?”秦宓回答说:“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也。”张温又问:“天有耳乎?”秦宓答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

张温又问:“天有足乎?”秦宓说:“有足。《诗》云:‘天步艰难。’无足何能步?”

张温又问:“天有姓乎?”秦宓说:“岂得无姓!”

张温说:“何姓?”秦宓回答说:“姓刘。”

张温问:“何以知之?”秦宓说:“天子姓刘,以故知之。”

张温又问:“日生于东乎?”秦宓回答说:“虽生于东,而没于西。”

秦宓的巧妙回答使在座的众人均惊叹不已,连张温也一时说不出话来。

此时,秦宓接着说:“先生东吴名士,既以天事下问,必能深明天之理。昔混沌既分,阴阳剖判;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至共工氏战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既轻清而上浮,何以倾其西北乎?又未知轻清之外,还是何物?愿先生教我。”

此话一出,张温顿时无言以对,须臾叹服道:“不意蜀中多出俊杰!”由此可见,广博的学问对人性情、气度、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人不管在何时何地都应该保有自己的风格,入世随俗,但不同流合污。遗世独立,卓尔不群,这体现的不单是个性风格,更多的是体现了人品修养。

天文、地理与人伦

南怀瑾说一个人达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宇宙的法则都把握在手,就是古人得了道的“宇宙在手,万法由心”的境界。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智慧提升到这样的高度,一切随意自在,就如同宗教里佛祖和上帝的境界一般,如此才算是完成了一个人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伦指的是那些学识渊博、博学多才之人。他们学富五车、见识高远,非常人可比。

据说汉武帝刚刚即位的时候,一日颁布诏书征召全国各地有才能和品行的人才。于是,各地士人、儒生纷纷向朝廷上书应诏。当时,来自齐地的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史载其“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这么多的奏牍使得汉武帝“读之二月乃尽”。

在这份自我荐举书中,他说道:“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东方朔这份自荐书总的意思就是说明自己博学多才,有勇有谋,文武全才。实际上,他在政治、文学上确有一番作为。他曾经向皇帝“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只是不被重用罢了。

在这里要说的是一个学问渊博的人,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伦的人是十分罕见的,如同梨园界的艺人一样,可能几百年才出现一个大师级的人物。如宋朝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学术理论中涉及了天、天命、天理、心性、身、血气等概念,这些概念是对朱熹的生命哲学观一个基本反映,对于提升儒家心性学说的价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蕴含在了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中。

而明朝的王守仁,清代的纪昀等均是如此。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够成为学问大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把儒家的经典著述烂熟于胸,更在于他们能在这一基础上有所阐发,有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流传于后世。

然而,一个人想要达到“宇宙在手,万法由心”的境界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这需要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获取,需要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思辨中逐步感悟。

史载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用功刻苦,而且还十分喜欢下棋,往往因为这个而耽误功课。他将自己比喻为诸葛亮,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他日后勤奋刻苦,学业大有长进,还精通骑、射、兵法。王守仁在长期的仕途、军旅生涯中,在经历了多次苦难的人生体验后,逐步创立了“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并形成了阳明学派,对后世起到的影响很大。

王守仁曾经说过:“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这就是说一个人只要肯于学习上进,遵守自然的法则,也是一样有可能成为圣人的。

但是能够成为“圣人”的人屈指可数,这是什么原因呢?根由就在于人们总是心有旁骛,不能专心致志地从事于一件事情,所以王守仁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当人们心中有一个既定的目标的时候,运用的智慧的方法,一心一意地前行,并不断严格要求自己的时候,就能很快达到修养的最高境界。当一个人有了很大的学问之后,“便与天地相似,而不违了”。人都应该有这个志向,而且“人是应该向这个目标努力的”。

顺其自然,乐天知命

南怀瑾认为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于自然;知命就是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自己生命的价值。这些都清楚了,故不扰,没有什么烦恼了。

有一片枯黄的草长在禅院的草地上,一个小和尚看见了便对师父说:“师父,赶快撒点草籽吧!这草地变得越来越难看了。”听完徒弟的话,师父却缓缓地说:“不着急,等我有空的时候再去买一些草籽。”

一直到了中秋节的时候,师父才出去将草籽买回来,交给小和尚说:“去把这些草籽撒在地上吧。”不一会儿天空刮起了风,小和尚撒下的草籽都飘走了。于是他焦急地喊道:“糟糕,大风把草籽都吹跑了。”师父却说:“有什么可担心的呢,那些吹走的草籽多是发不了芽的。”

等到小和尚把剩余的草籽撒上之后,从远处飞来的麻雀落到地上专吃饱满的草籽。小和尚一见,顿时慌张地说:“坏了,小鸟会把草籽都吃光的!这样一来,这里的小草就再也见不到了。”师父平和地说:不要担心,小鸟是吃不净草籽的!”

夜里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小和尚因为担忧草籽而久久难以入睡。次日清晨,他快步走出禅房,果然不见了草籽。于是,他立即跑去跟师父说:“师父,草籽都被大雨冲走了,这如何是好啊?”只见师父镇定地说:“雨水将草籽冲到哪里,它们就会在哪里发芽生长。一切顺其自然吧!”

没过多长时间,小和尚惊奇地发现一些青翠的小草在一些角落里生长出来了。他兴奋地对师父说:“师父,我种的那些草长出来了!”师父高兴地点了点头。

这位师父凡事顺其自然,不去刻意去追求,确实是一位对人生理解透彻的人。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奔波劳碌,不辞辛苦地追逐功名利禄,甚至于为之而吃不下、睡不着,最终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其实如果人们放慢脚步,静下心来,仔细倾听自然的柔和之音,体察自然中那万古不变的规律,就会获得一种平和、乐天的心态。当人们学会顺其自然时,或许许多事情也可以变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儒家叫人积极进取,道家则是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当古代士人在宦海沉浮中苦苦挣扎时,便情不自禁地利用道家的清净无为、顺应自然观念来慰藉自己的情怀。

“诗仙”李白早年既有大志,年轻时漫游各地,结交名士权贵,希望得到引荐。后来虽然供奉翰林,但因“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最终弃官而去,仍旧过起了漂泊四方的生活。他在各地漫游的时候,面对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下了大量流传于后世的精美诗篇,将其飘逸放旷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然地表现了出来。

如若李白与其他士人一样束缚于仕途之中,显然是不会写出那么多豪放雄阔的诗歌的,他的才情也许早已湮没在御用文人所作的没有真情实感的应制诗歌的海洋中了。

李白在对自然的感悟中,将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文的态度不落俗套地凝练在自己的诗歌当中,追求着人格上的自由和精神上的崇高。

顺应自然,不去刻意地追逐某些东西,不是让人悲观厌世,而是让人在对自然深刻把握的基础上,能够随遇而安,能够乐天知命。

所以,当言辞激烈的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将文学当做“匕首”和“投枪”刺向敌人的时候,林语堂则显得十分平和,他利用文字中的几丝幽默,表现出了闲适的情态,实际上是在委婉地表示自己的不满。

林语堂曾经说过:“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人们不在意、不关心的事物在某个恰当的时间会回到自己的身边,让自己得偿所愿。在人们顺应天道的状态里,一个醉心功名的下午也许和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比拟的。

人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会悲伤,会难过,会忧愁,会忿怒,会恶语相向。但是,时间一久,所有这些事情就变得淡然处之了。何也?“因为痛苦与烦恼、艰辛、困阻、倒霉……都是生活中的一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过去的,因为天下没有不变的道理。”

顺应自然,享有人生最高修养,不仅需要一种态度,还需要一种智慧、一种善良、一种幽默、一种思索,以此来感悟自然,善待人生,感悟人生的真谛,理解生命的价值所在。这样,人们才能够洞悉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才能够不忧、不惧、不扰,才能够得到人生的大自在。

人定胜天,

命运是自己改造的

南怀瑾认为生命、命运统统可以自己改造。但是应该怎么样来改造呢?南怀瑾觉得它应该包括德、命、风水、积阴功、读书。

曾经担任微软中国公司总裁的唐骏说过:“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是先做人,后做事,偶尔作秀。”

当一个只是写源代码、编软件的普通工程师进入微软,面对人才济济的环境,他要怎么样才能崭露头角呢?其实,唐骏只做了一件事,便戏剧性地使自己爬到了总经理的位置。

当时,有个职位稍高的部门经理和唐骏一起工作,他们之间有着很融洽的工作关系。节日、生日送卡片,请吃饭表示祝福。然而后来,这位经理由于公司内部的勾心斗角而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员工,进而饱尝了人情的冷暖。

但是唐骏并没有因为她职位的降低而改变对她的看法,依然像以前那样对待她。此后,那位经理的职业生涯再次出现了光明的前景,她以前的老板成了微软的副总裁,而她也随之成为高级总监。

其后,微软想要在中国发展的决定使唐骏有了应聘中国区总经理的机会,而此时在5人的选拔委员会之中就有这位高级总监。唐骏最终从当时微软内外的近百人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在这里,唐骏以自己做人的原则,以自己良好的品行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转折。

南怀瑾说人定可以胜天,命运是靠自己的。

如果一个人喋喋不休地抱怨老天对自己不公平,实际上他已经在破坏自身命运的健康发展。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各种形式的阻滞,只有用勇敢、智慧与仁爱之剑斩断自己的怯懦、懒惰、自满与骄奢之态,才能够成为自身的保护神,才能够扼住命运的咽喉,实现命运的战略转移。

不要让自己宝贵的生命与时间在短暂的人生中虚度,人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积极地去突破命运的桎梏,操纵好自己的人生,从而让自己的人生非同凡响。

人们积极地改变自己命运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能成功的,需要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进行。如若投机取巧,粗制滥造,那只能功亏一篑,在原点上原地踏步。

有一个老木匠因为年老想要退休了,他便告之老板,说要从建筑行业彻底离开,回家享受一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公司的老板对他这样的好工人离开十分惋惜,便请他建最后一栋房子。然而,老木匠的心思早已远离了工作,粗制滥造地建好了房子。最后,老板对他说:这栋房子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接着便把钥匙递给了他。老木匠听完,顿时目瞪口呆,羞惭万分。

其实,人们在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何尝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呢?经营生活不是踏踏实实,而是好高骛远;不是积极进取,而是得过且过;不是勤勤恳恳,而是浅尝辄止。这种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方式只会令自己陷进自己编织的陷阱中,难以自拔。

做一个精益求精的工匠吧,每天精心打理自己的“房子”。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每天都敲进一颗颗铆钉,垒实一片片砖瓦,加进一块块板料,竖起一面面围墙。这样的“房子”经过细心地料理,最终才会变成宽敞结实的居室,人们才会享受优美舒适的生活,墙上的牌子才会写着自豪的语句:命运是自己改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