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17112800000035

第35章 禅是紫色的菩提(4)

唤醒创造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一位学生对老师说:“老师,我怎么没有创造力?”

老师问:“你晚上睡觉会做梦吗?”

学生回答:“当然会做梦。” 老师说:“那么讲一个你认为最有趣的梦给我听。”

学生讲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梦,例如飞到了一个陌生的星球,进入了时空隧道,见到了一些海底怪兽,等等。

老师问:“这些梦都很有创意,是谁替你做的梦?”

“当然是我自己做的。”

“是你晚上睡着时做的吗?”

“是的。”

“那么白天上课时也这样做吧。”

就像故事中所说的,许多人在睡着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被称为醒创造力,但当他醒来时却让它睡着了。很多人说唤醒创造力很难把握并利用,有人说:环境太普通了,不能创造。有什么能比一团泥普通呢?但“泥人张”能用泥捏出形态各异的人、物;有人说:生活太过于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莫过于茫茫沙漠,而雷赛布在单调的沙漠中造出了苏伊士运河;有人说:自己太迟钝了,不会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最终承钵了孔子的道径;有人说:我生活贫困,没有金钱做支撑无力创造。可是贫困交加的曹雪芹却写出了旷世名著《红楼梦》。

可见,创造无处不在,无时不可,不要为自己去找借口。

唤醒创造力其实并不难,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相信自己有创造力。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多看、多想、多做。多看:多看报、看书、多浏览网站、多逛商店;多想:换几个角度观察、思考问题,不必拘束自己的想法,可以天马行空,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多做:改变以往的习惯,打破日常生活格局,随时承载创新灵感,置身新的领域,化创意为行动。如此坚持下去,某一天你或许会发现,自己也能成为创意天才。

成功与风险并存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会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只有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人,才不会与机会失之交臂。戴尔·卡耐基说:“成功的人,都有浩然的气概,他们都是大胆的,勇敢的。他们的字典上,从来没有‘惧怕’两个字。”

能使纽约华尔街成为世界第一金融街的金融大王摩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充满胆略的冒险家。当他刚从哥丁根大学毕业,在一家商行做见习生的时候,就凭借超常的胆识、过人的智慧做了一件当时许多商场老手都不敢做的事。

事情发生在他奉老板之命去哈瓦那采购货物的回程途中,摩根正在港口散步,一位陌生的中年船长突然出现在他的身边,说自己从巴西运来一船咖啡,可是当初征订的买主宣告破产,现在他只好自己把咖啡处理掉,所以只要一半的价钱,但前提是必须付现金,问摩根要不要。摩根便取了一些样品,然后奔走于新奥尔良所有有联系的商行客户之间,一些经验老到的老板好意劝他要小心为妙,根据他们的多年经验来看,从来急于出手的便宜货都不是什么好货。但摩根认为这绝不是一场骗局,而且会十分有收获,于是他在商行不愿出钱的情况下,自己掏钱买下了船上所有的咖啡。

最后摩根真的赢了。不久,巴西咖啡因一场天灾产量大减,致使咖啡价格一路飙升,竟然翻了两番,摩根自然是大赚了一笔,从此踏上他纵横金融界、依靠冒险精神的发家之路。

成功不会从天而降,要想取得大的成功,就要承担大的风险。有些事情风险很小,只要冒一点险就可以取得成功,这种机会人人都能看到,也都会去追求,因此也不能称其为成功。

无明从何而起

北宋名臣张咏曾说过:“放荡功不遂,满盈身必灾。”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要正确认识自己、切不可盲目自大,目中无人。为人处世应该谦虚谨慎,豁达宽容;切忌心胸狭窄,争强好胜,不然就很容易贻害自身。

唐代有一个宦官名叫鱼朝恩,玄宗时任黄门侍郎,代宗时为“天下观军容宣尉处置使”。自此,他总管禁兵,权倾朝野,仗势横行,求取无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专权跋扈的宦官,据说还很了解佛法。

话说代宗大历三年(768年),诏南阳慧忠禅师入宫传法。那时,代宗手下有一位奇异之士,此人能掐会算,未卜先知,自称太白山人,代宗对他极为尊敬。南阳慧忠禅师则是当时一位有名高僧,禀受六祖慧能法脉,隐居在南阳白崖山党子谷四十多年。慧忠受诏入官后,代宗便有意让这两位绝世高人见上一面。俗话说得好:“文无第二,武无第一。”慧忠禅师与太白山人一见面,二人便互相考较起来。慧忠问道:“不知太白山人擅长何术?”太白山人爽快地回答:“知山知地知人文,算生算死算万物。本人精于算法,世间之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慧忠微微一笑,说:“既然如此,那么我来问你,你所住的山是雄山还是雌山?”这可是从未有过的问题,山难道还有雄雌之分吗?太白山人听了,一时茫然,不知该如何回答是好。

慧忠不给他喘息的机会,紧接着又问道:“殿上此地是何地?”

大白山人回答:“请先容我掐算一下。”

慧忠说:“不用算了,你既识字,且看我写的是什么?”

说罢,随手在地上画了一横。

太白山人立即回答:“是一。”

慧忠摇头,说:“在土上写一笔,不就是王字吗?你我所站的地方莫非王土,这还用算才知道吗?”

接着,慧忠又问:“三七是多少?”

太白山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二十一。”

慧忠笑道:“难道就不能是十吗?”

慧忠随即对代宗说:“这个人,自命清高,实则问山不知山,问地不知地,问字不知字,问算不知算。陛下,您是从哪儿弄来了这么个人?”

代宗随即对太白山人说:“看来慧忠禅师才是真正的国宝呢!”

三人相视,最后哈哈大笑。太白山人也被慧忠的风趣机敏所倾倒,佩服得五体投地。

然而,慧忠的言辞却令殿上的另外一人气愤不已,这人就是鱼朝恩。鱼朝恩自负精通佛法,却也没见过像慧忠这样谈吐机敏的佛门人物。心中暗想:慧忠名为高僧,却靠卖弄口舌取悦于人,难倒不是欺世盗名之徒吗?他也想当众卖弄一下自己的博学,便昂首阔步来到慧忠跟前问道:“请问禅师,佛法所谓的无明是什么?无明从何而起?大师既是当世名僧,对这个问题应该有些心得吧。”鱼朝恩的问话内含着讥讽之意,这话慧忠岂能听不出来?他便回答说:“一个人快死的时候,满脸衰相毕现,这时即便是奴才也会问学佛法了。”鱼朝恩一听慧忠竟敢当众侮骂自己,不禁勃然大怒,慧忠却微微一笑说:“大人这便是无明,无明就是从此而起的。”

禅宗一向以言辞机敏锋利著称,鱼朝恩在与慧忠论法之前,在场亲自见过他与太白山人的对答,按理说鱼朝恩应该对慧忠已有了解,应像太白山人那样一笑了之。可是他没有太白山人那么宽广的胸怀,他只知道不能允许别人侮辱自己的尊严。在他看来,自己乃是一位堂堂朝廷命官,权倾朝野的大人物,焉能被一个小小的和尚侮辱?自己的权势、威严哪里去了!鱼朝恩越想越来气,便高声叫骂:“好你个和尚,不知好歹竟敢侮辱我,天下大事没有不听我的,看来你是活到头了!”

这话被代宗听在耳里,自是不爽,便起了杀鱼朝恩之心。后来,鱼朝恩果然是被代宗设计擒杀,这倒应了慧忠所说之言了。

“无明”即痴昧,无慧,昧于事理,在佛语中,无明还包括贪欲和嗔怒等,我们常说“无明火”便取之于此。鱼朝恩原打算用无明来愚弄慧忠,反而被慧忠禅师反讥,并因此而说出狂言惹来杀身之祸。看来无明火不仅伤身,还可能要命。

为人处世应当谦虚谨慎,心胸豁达宽容;切莫争强好胜,不然就很容易招致灾祸。

参悟三境界

佛家禅师将参悟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是指苦苦寻求禅的本体却不得的情形;第二层次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是指已经破除法执己执,似悟道而尚未悟道的情形;第三层次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指在瞬间得到永恒,无拘无束。

宋代吉州青原惟信禅师将这三种境界说得更透彻,他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诸位,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

现代学术巨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的三句诗词概括人生的三种境界,与青原惟信禅师的三境界之说恰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第一句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个“独”字道尽了求索者的艰辛;第二句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对修行者的真实写照;第三句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没有经过前两个境界,自然就不能达到第三个境界的返璞归真。禅是一个鲜活灵动的智慧世界,禅是一处亲近灵魂的所在之地。禅并非只有佛门中人才可以参悟,凡夫俗子,也不妨体味一下参禅的三种境界。

把三种境界解释得更透彻些,人们刚出生还不知人间世故的时候,也就是孩童时候,或者是青年的时候,这个时候才开始认知世界,经验浅薄,必然的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岭是岭,看峰是峰。就是说这个时候看什么事物都看的是其客观的外貌,比较纯真,人心是相对谆诫的,心灵更加纯洁,没有那么多的物欲,其实后来过多的欲望一方面是由成年人灌输的,另一方面就是被社会的现实同化所致。

当随着年龄增长,各方面都有所成长,生理的发展,智慧的增长,所有的因素加在一起,人自然就会变了,对社会的认知也逐渐改变,明白了很多人情世故,懂得了很多潜规则,体会到了人世不光有光明的一面还有黑暗的一面,清楚了世态炎凉、亲情冷暖,不但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还知道如何把假的变成真的,把真的变成假的,与不同的人交往,存在不同的利益和情感纠葛,很自然地上升到一个看山不能是山,看水不能是水的层次,就认识到社会万象是变化的,山不一定是山,水不一定是水,是海市蜃楼也说不定。这就是第二种境界,可以说是理性的境界,也可以说是世故的境界,但主要还是说这个时候的人成熟了、成长了,不过这个境界中总有些朦胧。

第三种境界是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中,我们对事物看得很透彻了,此时无欲无求,可以做到回归纯真,或者大智若愚,更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的真善美,更清楚了过去两种境界的真谛,自然也就可以放下一切,知道人生是什么,知道什么是舍得。这个时候更多的是还自己一个真面目,还今生一个安宁,至少求得自己的安宁、心灵的安宁,或者是思想的涅槃重生。最后能做到这一点不是年龄的问题,而是悟性,同时需要人的大智大勇,要有勇气面对,有智慧的选择,看山是山,观山而不恋山,看水是水,饮水而思源!

当一个人达到第三种境界层次时,一切便返璞归真,就像是一个圆满的旅行,从起点出发到达终点后又回到起点,把人生画上一个圆,此时看透了世间百态,识尽了千人千面。没有那个角度不包括在这个圆内,没有什么可以迷乱双眼,即使闭上眼睛也可看清楚想看的东西,而人生的真理也正藏在这看似简单的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