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17112800000029

第29章 禅是苦海的帆船(1)

苦本来就是心理上一个痴心的判定——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世界上本来无所谓苦,只是欲望太多了,造就了太多的苦。走出苦海,到达彼岸,就在于浇灭心里那团火焰,还心灵一片宁静。

快乐是一种感觉

快乐是一种感觉,它跟功名利禄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在你缺乏财富时,你日思夜念要得到它们,在你拥有的时候,又会日夜担心怕失去它们,因此,你见过一个快乐的富翁吗?他们有他们的痛苦。所以,要寻找快乐,你必须找对地方——自己的心。

一位富可敌国的商人成了人们羡慕的对象,人们都觉得他是最幸福快乐的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不但没有感觉到生活的幸福,就连一丝的快乐都没有。

于是,他将自己所有的贵重物品装入一个大袋子,开始了他的寻找快乐之旅。他游走了很多国家,却没有人能够给他哪怕一丝的快乐。他带着沮丧的心情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这天,他来到了一个村子里,借宿到了一个村民家里,在聊天的时候,他向那位村民诉说了自己的痛苦,村民告诉他:“在村子的中心有一棵茂盛的大树,大树底下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你去他那里看看吧,他是村子里最有智慧的人,相信一定能帮到你。”

商人听了村民的话激动万分,他急不可待地跑到禅师那里,请求禅师为他指点迷津,让他得到快乐,而且许下重诺:“我毕生所赚取的财富都在这个袋子里,如果大师能让我得到快乐,我愿倾囊相赠。”

禅师听完后没有回答他,而是忽然抢过他手中的袋子,拔腿就跑。商人见状一下子慌了手脚,又哭又喊地尾随着禅师。由于禅师对村子的地形十分熟悉,所以不大一会儿就将商人甩得无影无踪了。这会儿只见商人跟疯了一样,哭喊道:“我用毕生的心血换来的财富就这样都被劫走了,我变成一个穷人、一个乞丐了!”

他歇斯底里地哭得死去活来,等他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再回到禅师方才住的那个地方时,却发现那个装满他财富的袋子已经在原地了,他急忙跑了过去,解开袋子检查了一番,一样都没少,这下他才松了一口气,一屁股坐在袋子上,喜极而泣。

这时,禅师走过来问他说:“施主,你现在快乐吗?”商人终于醒悟了,他起身拜谢了禅师,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苦与乐是相对成立的,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在深刻体会到某种失落的痛苦之后,才能感觉到真实的快乐。只有我们了解满足欲望的快乐永远是虚妄的,我们才有希望进入清净涅槃的大乐,达到生命的真实超越。

没有丑就无所谓美,没有苦就无所谓乐,细品世间滋味,苦过痛过之后才能得知即使是平淡也有一丝甘甜可尝。

学会发现快乐

梦窗国师诗云:“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你的眼睛决定了你的心境。快乐可以在心内寻得,并不完全在于你身处什么地方。有人花费大量资金去外国的海滩度假,结果却败兴而返;有些人却可以在水灾灾区中划艇作乐,玩个不亦乐乎。如果心中没有快乐,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也永远不会找到乐土;心中若充满快乐,哪怕身在困境,一样可以悠然自在。

一位禅师在布道的路上,看到一位孕妇背着一个竹篓从他面前走过,那竹篓似乎很重,只见那孕妇弯着腰,左手拉着一个小女孩,右臂还抱着一个更小的孩子,衣衫破旧,满身尘土。禅师看到这种情景以为孕妇的生活一定让她不堪重负,可是她脸上却明明有着像明月一般温婉的笑容,禅师心中不禁大为赞赏。一个普通的女人,为了生活而努力地奔波,但她心中有所追寻,所以非但不觉得苦,反而觉得生活得很充实也很快乐。能用微笑来面对生活的艰辛,能坦然接受这一切,可见她的心境是多么的平和。禅师越想越感动,不禁感叹道:“如果世人都能有如此良好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哪还会有什么烦恼啊?也就不需要佛祖来普度众生了。”

佛教讲“无常”,凡事可以变好,自然也可以变坏。面对金黄的晚霞映红半边天的情景,有人叹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也有人想到:“莫道桑榆晚,晚霞尚满天。”面对半杯饮料,有人遗憾地说:“可惜只有半杯了。”有人庆幸地说:“尚好,还有半杯可饮。”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看法必然有不同的结果。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每个人都在经营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选择精彩人生的机会,问题的关键是你是否拥有一双可以发现快乐的眼睛。这个权利属于你自己,没人能够左右,也没人能够剥夺你的权利。

当年苏东坡被贬到离中原非常遥远的海南岛时,已经是62岁的花甲之年,想他前半生宦途得意、飞黄腾达的时候是何等的风光,享受的是何等的待遇。如今被发配到这偏远的小岛上远离亲朋好友又是何等的孤寂落寞。然而苏东坡却不认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他觉得海南岛虽然是海洋中的一座孤岛,但在这岛上生活的又不只是他一个人,他的心境很平和,他相信,只要能做到随遇而安,快乐就不会离他而去。所以,每次当他吃到当地海产的时候,都会庆幸自己能够来到这里,甚至会想,如果别人先他而来到这座美丽的小岛上,他又如何独自享受这人间的美味呢?

凡事都是利弊共存的,我们要学会去发现它有利的一面,去接受它、享受它。海伦·凯勒说:“面对阳光,你就会看不到阴影。”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的一切困苦,就会发现这个“积极”的人生观,就是你心里的那抹阳光,不仅能洗涤你的心灵,还能照耀你的未来。

抱着消极态度生活的人常常是怨声载道,以积极对待生活的人处处能看到希望;消极的人等待着生活的安排,积极的人是在安排生活、改变生活。这个积极的心态就是快乐的起跑线,愉快地接受意想不到的任务,笑纳一切意想不到的变化,宽容一切意想不到的冒犯,做好别人想做又不敢做的事,这样你就能获得别人望尘莫及的发展机遇,你自己会超越他人而青云直上。但是如果让消极的思想压着,将会像背着沉重的包袱长途跋涉的人一样不堪重负。

我们虽然无法控制他人,但却可以调整自己;我们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容貌,但却可以向世人展现笑容;我们虽然无法左右生活,但却可以改变心境,只要有一双能发现快乐的眼睛,你的世界将四季如春。

佛曰:“境由心造,心即主人。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涯畔;胸怀坦荡,宛若长空旭日烦恼则无处藏身。”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客观世界,世事的压力、无奈等,我们必须得去面对、去接受,但是我们能改变自己,用爱心和智慧来面对这一切。

学会忘记是对自己的宽容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罪过来惩罚自己”,所以,“学会忘记是对自己的宽容”。心胸狭隘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心胸宽阔的人,从不会在意别人的过失与缺点而是懂得宽容。不宽恕别人,不原谅别人,其实是在跟自己过不去。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你若能放宽心胸来接纳别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人的大脑功能非常强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记忆,美好的事物容易被记住,那些不好的、痛苦的记忆更容易被记住,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过得不太快乐。而一些觉得自己很快乐的人恰恰就是能把快乐记住的人,他们会将一切不愉快的事很快忘记。这种忘记的能力就是一种宽容,一种心胸的博大。现实生活中,会有很多事让我们痛苦,而且那些不快的记忆常常让我们感到如鲠在喉,越想越难受。那为何不选择将心放宽一点,忘记那些不愉快的记忆?这是对自己的宽容。

列夫·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都是闻名于世的俄国大文豪,他们之间曾经有过一段颇为曲折且发人深省的交往。1855年,托尔斯泰在彼得堡认识了比他大10岁的屠格涅夫。尽管屠格涅夫感到这位新朋友的脾气很坏,性格非常倔犟,但仍然从心眼里喜欢和欣赏他的才华。两人因相互赏识,很快成了关系很好的朋友。

1861年,屠格涅夫的新作《父与子》终于脱稿了,他邀请托尔斯泰到自己的庄园,并把稿子给他评鉴。午餐过后,托尔斯泰拿起稿子躺在沙发上看,也许是他太疲倦了,也许是觉得那稿子兴趣索然,结果在不知不觉间便睡着了。当他醒来后,看见屠格涅夫刚刚背转过身子出了门,而且当天没有再进来。

第二天,诗人费特邀请他们二人到家中做客。席间,屠格涅夫谈到自己女儿的家庭教师并且大加称赞,因为她教导自己的女儿为穷人补衣服,为慈善事业捐款。没想到,托尔斯泰对屠格涅夫的话很不以为然,带着讽刺的口吻说:“我设想一位穿着华贵的小姐,膝上放着穷人破烂的衣服,这实在是在表演一幕不真实的舞台剧。”这话一出口,屠格涅夫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本来就对托尔斯泰昨天看稿的表现有所不满,此时一听他这么说,便怒不可遏地大声咆哮起来:“这么说,你是说我的教育很失败吗?!”

托尔斯泰也不示弱,针锋相对地予以反驳,丝毫不退让。于是,两个人在客厅里由争吵发展到互相推搡,最后竟然互相抓住对方的头发,大打出手。就因为这么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两位大作家的关系却由此中断了十七年。

直到1878年,托尔斯泰在经历了长期的内疚和不安后,终于主动写信给屠格涅夫以表示歉意。他写道:“近日想起我同您的关系,我又惊又喜。我对您没有任何敌意,谢谢上帝,但愿您也是这样。我知道您是善良的,请您原谅我的一切!”屠格涅夫立即回信说:“收到您的信,我深受感动。我对您没有任何敌对情感,假如说过去有过,那么早已消除——只剩下了对您的怀念。”一场积聚多年的冰雪终于化解了。

人的记忆对人本身是一种馈赠,但同时也是一种惩罚,心胸宽阔的人,用它来馈赠自己,心胸狭窄的人则将会使自己受到惩罚。忘记不快的记忆对自己有益,对他人有利。何乐而不为?

知足者常乐也

《佛遗教经解》中说:“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常乐,即是福乐安稳之处。”做人不能让贪欲堵塞了自己的心智,蒙蔽住双眼。物欲太强会让人的灵魂变态,变得永不知足以致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古时候有个贪心的财主,他已经很富有了,拥有了九十九只羊,而从他拥有第九十九只羊那一天起,不是快乐而是痛苦,因为他日夜都盼望着能再添上一只羊,好凑够一百只。为了凑够一百只,他日思夜想,一天深夜,他辗转反侧之际,忽然想起村后的山上有一座寺院,寺院里住着一位得道禅师,那位禅师正好也养了一只羊。于是,第二天一大早,财主便前去恳求禅师,想让他慈悲为怀,将那只羊送给自己。当时,禅师正在闭目静思,眼皮也没有动一下,只淡淡地说:“既然你这么需要这只羊,就将它牵走吧!”一个月之后,财主再次来求见禅师,禅师见他依然愁眉苦脸、面容憔悴,便问他为何如此憔悴?

财主苦笑着说:“现在我已经有了一百零五只羊了。”

禅师平静地说:“既然如此,那你应当高兴才是啊!”

财主摇头伤心地回答:“可我要到哪年哪月才能拥有两百只羊呢?”

禅师听后默默无言,转身端来一杯水,递到他的手中。

财主喝了一口,便大叫起来:“这茶水怎么会这么咸啊?”

禅师面无表情,只淡淡地说:“其实你每天喝的都是咸水呀!人离不开水,欲望可谓人皆有之。欲而有节,犹如一杯清茶,味虽淡,却能滋润心田、濡养生命;而无止境的贪欲则像一杯咸水,味虽浓,却只会让人越喝越渴、越渴越喝,最后就是给你一个太平洋,也无法消解心头之渴。人生的杯子里,如果注满了咸水,就将永远品尝不到清淡的甘甜!”

知足的人,就算每天睡在地上,也觉得十分安乐;然而不知足的人,就算身处天堂,也会觉得事事不称心。人世间真正的幸福并非所拥有的多,而是所求的少。

世间值得人们喜爱的东西实在太多,简直数不胜数。而面对这种种的诱惑,我们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只是本能,而明白自己不需要什么才是人生的智慧。

不要过于苛求

追求完美本身并没有错,但一个人终究不可能事事做得十全十美,要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对待每一件事。

小和尚带着一脸的疑惑来到慧能禅师面前问:“师父,我的东西为什么总那么容易被弄乱呢?”

慧能禅师反问他说:“在你的心里‘乱’是什么意思呢?”

小和尚说:“我觉得‘乱’就是没有将物品摆放整齐,您来看看我休息的禅房,很多物品都没有放在一定的位置,难道您不觉得‘乱’吗?昨天晚上我费了好多工夫才将它们摆放整齐,可是不大一会儿就又弄得乱七八糟,根本无法保持,所以今天徒儿才来问师父,为什么东西总那么容易被弄乱?”

慧能禅师跟随小和尚来到他休息的禅房,问道:“你觉得怎样才能称作整齐,你摆给我看看。”

于是,小和尚便动手又重新整理起来,把屋里的物品按自己的想法又摆放了一次,然后对师父说:“您请看,现在是不是整齐了?可问题是这个样子无法保持下去。”

慧能禅师看了看徒弟说:“如果把你的床往左边移一两寸,你看怎么样?”

小和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不好不好,那样的话,两边就不对称了,我觉得最好的位置就是让它两侧的空余地方一样大。”

接着,慧能禅师又问:“那如果将你的脸盆从窗户下面移到门口左边呢,你会觉得怎么样?”

小和尚赶忙摇着头说:“不行啊师父,那样的话地面的布局就打乱了。”

师父又说:“那如果我把茶几上的书翻开几页呢?”

小和尚看着师父说:“师父,我觉得那也乱。”

这时,慧能禅师微笑着说:“徒儿,不是你的东西很容易弄乱,实在是你心里对于‘乱’的定义太多,而对于‘整齐’的定义却只有一个啊,所以才处处受到限制,觉得不舒服。”

如果事事都吹毛求疵,过于苛求,就会被条条框框牢牢地限制,那样只会令自己身心疲惫,而体会不到一丝人间的快乐。唯有正视客观事情,接受现实的残缺美,才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