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17112500000039

第39章 不为私心所扰,勿为名利所累(4)

减少贪心,别把利欲看得太重 佛经有云:“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没有欲望则会少很多烦恼。利欲之心人皆有之,古诗云:“梁武为帝欲作仙,石崇倘望海作田,西施照镜嫌貌丑,彭祖焚香祝寿年。”这就说明了一切众生都有与生俱来的贪心。关键是要能进行自控,不要把利欲看得太重。一旦快接近极限,就要及时抽身,跳出这个圈子,不为利欲之争舍弃了一切,否则就只会跳入自己给自己挖的坟墓中。

有个人穷困潦倒,家徒四壁,整个房间内除了一张长凳外,再没有其他的家什了,就连睡觉的床都没有。但这个人极其吝啬,他也很清楚自己有这个毛病,可就是怎么也改不了。

于是他每天都向佛祖祈祷,希望能尽早发财,并且向佛祖承诺,一旦发财了,就绝对不再像现在这样吝啬。

佛祖见他每天都如此虔诚地祈祷,也看到他确实很可怜地生活,就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并对他说:“这个袋子里现在有一个金币,你把它拿出来,里面就又会有一个金币,你如果想不停地拿,那里面就会不停地有金币。不过如果你想花钱,就必须将这个钱袋扔掉。”

那个穷人高兴极了,他开始不断地一个个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天一夜过去了,他丝毫没有停顿,屋子里到处都是金币,即使他什么都不做,那些金币也足够他生活一辈子了。但他一边掏着金币一边想:我要掏更多的钱,这样我就可以尽情享受世界上最美好的生活了。于是他就不停地掏金币,每当他感觉疲惫想放弃时,就又生出一种舍不得的情绪:“我还不能扔掉袋子,还是让钱更多一些吧!”于是他就这样不吃不喝地一直掏着,直到整个屋子里都装满了金币,直到他已经虚弱得连掏钱的力气都没有了时,他还是不愿意将袋子扔掉,最后他被活活饿死在了钱袋旁边,而屋子里满是金灿灿的金币。

人之贪念是如此可怕,它不仅会让人迷失方向,甚至还会让人失去生命。

佛、道、圣和普通人其实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有手有脚的。但佛、道、圣却心静纯然、清澈无碍、自在无忧,然而我们普通人的心却被物欲所覆盖,从而失去了原来的本真。这种种物欲就如同水中的幻影一般不真实,让我们本来明如镜的心失去了照物、照己的功能。

一个僧人惶恐不安地从树林中跑出来,刚好撞见了两个很要好的人在林边漫步。他们看到僧人惶恐的样子,赶紧问:“出什么事了,怎么这样惊慌失措?”

僧人喘着气颤巍巍地说:“太可怕了,我在树林中的一棵树下挖到了一堆黄金!”

两个人听了心里都开始嘀咕开了:“这个呆和尚,这么好的事还害怕,真是在寺院里待傻了。”接着他们问道:“你看到的可怕的东西在哪里呢?你告诉我们,我们去收拾它!”

僧人吃惊地说:“这么厉害的东西,你们还敢去收拾,你们真的不怕吗?它会吃人的!”

那两个人不以为然地说:“我们不怕,你只要告诉我们你在什么地方挖到的就行了。”

僧人说:“就在树林那头最靠边的那棵树下。”

听完僧人的话,一对好朋友飞似的向树林那头跑去,果然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大堆金子。

其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真是个呆和尚,这么多金子他竟然说是吃人的东西,难道他真的不知道这些金子都是人人渴望的吗?”另一个人也随声附和地点头称是。

他们将全部的金子都挖出来后开始讨论该怎么拿回去。其中一个说:“白天拿回去太招摇了,不安全,还是晚上拿回去好一些。而且这么多的金子我们也不能就这么拿回去,我看我先留在这里看着金子,你先回家拿些饭菜和两条口袋来,这样我们在这里吃完饭后,夜里就可以将金子用口袋背回去了。”

另外一个人很快就照他说的去准备饭菜和口袋了。

留下的那个人看着眼前的一大堆金子心想:“要是这些金子都归我一个人该有多好呀!那我这辈子都不愁吃、不愁喝了,什么都不用做了。对,这些金子就应该是我一个人的,等他一回来,我就用大木棍将他打死。”

留下看金子的人这样想,回去准备饭菜和口袋的人心里也在想:“那么多金子要是归我一个人,不仅可以让我盖起一栋很漂亮的房子,还可以让我讨到一个漂亮的老婆。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就在给他的饭里投些毒药,他死了,所有的金子就都是我的了。”

从家里拿饭菜的人很快就回来了,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他还没来得及将饭菜放下,等在那里的人就从背后狠狠地用木棍将他打死了。看着朋友死去,这个人还有些不舍道:“亲爱的朋友,别怨我,都是金子逼着我这么做的。”

说完之后,他就拿起那个人送来的饭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刚吃了几口,他就发现肚子开始像火烧一样疼。他知道是朋友给自己下了毒,临死前他说:“还是僧人说得对啊,金子是会吃人的!”

如今人们的心被财富染得五颜六色,有了汽车想洋房,有了洋房想别墅……没完没了的欲望,让自己的心在追逐名利中失去了方向。

心本无忧,请放下贪欲,在想得到更多东西之前,请先给心灵一片宁静,抹去那五颜六色的色彩,让心如明镜般照出真我,这样才能让生活充满快乐!

物质上富足并非真正富有

常言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许多人很难摆脱物质欲望,甚至着了魔一样地追求它们。

社会的诱惑很多,人们不择手段地想要得到自己喜欢的任何东西,而不择手段的后果,就是让自己迷失在物质的迷宫中再也无法出来。

善于支配物质的人,认为赚钱是一种享受,他们不是简单地从物质中得到,也用一颗感恩、和善的心来帮助弱者。他们从而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与尊敬,便可得到更多的成功机会。

对这些人来说,赚取钱财,获得丰富的物质生活,并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获得精神上的升华,能够帮助别人,才是他们生活的意义。换句话说,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地对物质有知足之心的人。

一天早上,禅师外出宣讲佛法,看到一个年迈的老妇人一边拿着一个瓷瓶在河边取水,一边大哭。

禅师上前问道:“施主缘何如此悲伤呢?”

老妇人答道:“我每天从早到晚地工作,没有任何休息时间,而只要做得不好,就会受到虐待。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年纪这么大了,生活还这么困苦,我觉得我没有办法活下去了,但是也没有办法去死。所以才在这里悲伤地大哭。”

禅师问道:“施主你既然这么贫穷,为什么不把贫穷卖了呢?”

听见禅师的话,老妇人十分吃惊。她不禁问道:“贫穷可以卖吗?谁又愿意买呢?”

禅师说:“当然是可以卖的,如果你不再计较,照我说的做,你就可以卖掉你的贫穷。”

老妇人赶紧说:“禅师,我会照你说的去做,你说说我怎样才能把贫穷卖掉吧。”

禅师告诉老妇人,让她先回家去沐浴更衣,然后再来找他。

于是,老妇人照着做了。当她再次来到禅师那里时,禅师对她说:“如果你想卖掉贫穷的话,就布施给我吧。”

老妇人说:“禅师,我只是一个贫穷的老太婆,自己都吃饱、穿不暖,没有钱财,怎样布施给你呢?”

禅师拿出自己的钵盂,对老妇人说:“你去用这个钵盂打点清水回来吧。”

老妇人拿起钵盂,取回清水,恭敬地递给了禅师。禅师马上为老妇人送上祝福,并给她讲了一些佛法。老妇人听着禅师的佛法,心中的结一个个打开,忽然不觉得像以前那样痛苦了。

禅师问道:“施主,你现在还觉得你是一个贫穷的人吗?”

老妇人回答:“虽然我并不富有,但是也不再贫穷了。”

人生本就不应该把所有的眼光都放在物质上,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那也是一种贫穷。一个对生活知足的人,就算一无所有,同样可以让自己过得快乐、幸福,并且把它们带给别人。

生活既艰难又复杂,世事难料,今天家财万贯,也许明天就没有了。生活的目的不是物质,不是结果,而是你享受生命的过程。当你阅历增多的时候,你的学问和技能就越多;当你懂得适中的时候,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好,心灵也会变得更加通融。

不在名利场中迷失自己

人生在世,常常被名利所累,其实名利对任何人来讲都是心理上的慰藉,只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评定,因此,名利只不过是一个人为自己挣得的身价筹码而已。但是没有名利的人常常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在世界上的价值失去信心。为此,很多人不惜终身求索名利,最终使名利的绳索变成自己人生的绞索,因此断送了所有的快乐与欢笑。

金钱、名利促使人追求进步,但也阻碍人向前迈进,使人掉入万丈深渊。人生在世,只有将名利看得很轻,方能超然物外,活得轻松快乐。

寒山与园清寺的僧人拾得是好友,二人经常在一起吟诗作偈。因为两人常用桦树皮做成帽子,穿得破破烂烂地站在长廊的一端大声地吟诗,还时而在村中引吭高歌,所以世人都视他们为疯子。

闾丘胤要前往丹丘做官,临行前,巧遇刚从天台回来的丰干禅师。于是闾丘胤便问丰干禅师:“天台那个地方有什么贤人可以为人师表?”

丰干禅师回答道:“园清寺里的寒山、拾得就是文殊、普贤二菩萨。”于是,阎丘胤在到任三天之后便亲自前往园清寺,一看见寒山和拾得两位诗僧就立即施礼下拜。寒山大笑着说道:“丰干真是多嘴!您连弥勒佛(丰干)都不认识,何必对我们施以礼拜呢?”说完之后,就拉着拾得走出寺院,回到了岩窟之中,洞穴的门自动合上了。

寒山经常会在竹子、树木以及石壁上记下诗句,其中一首诗为: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

野情多放旷,长伴白云闲。

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

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佛家言:“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又言:“若欲学道,先须贫苦炼行。”所以,真正的高僧不会被名利和财富打动,因为他们固守着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属于自己的乐土中精进修行,净化着自己的心灵。

可能你会说,这一境界只属于贫瘠的远古时代,而不适合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但它至少能让我们找回本性,以免被物欲吞噬。

正是因为寒山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所以他才淡薄功名富贵,心甘情愿地过着清贫而自在的生活,深山虽然有路,他却不曾让其通往尘俗的世界,所以无心无欲的寒山就会认为官府中人没有什么值得攀援的。

道林禅师喜欢一个人住在树上,与鸟巢为邻,于是人送外号曰“鸟巢禅师”。

有一次,白居易去拜访道林禅师,见道林禅师在树上坐禅,于是提醒道林禅师说:“你在这样高的树上打坐,实在是太危险了,赶快下来吧!”

道林禅师说:“大树虽高,但却并不危险,只要我小心一点儿,就不会掉下去;相反,你的处境才是最危险的!即使你有心躲避,但并不是每次都能躲过的,所以真正需要小心的不是我,而是你自己。”

白居易说:“我的生活平稳,而且我是朝廷重臣,哪里会有什么危险?”

道林禅师说:“官场如战场,众人从无一心,薪火相交,难道还不够危险吗?”

白居易听了禅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问道:“佛法是如何解释的呢?”

道林禅师回答:“做坏事使我们心智迷乱,做好事使我们心灵明净!”

白居易听了深感失望,说:“这些道理连三岁的孩童都明白,又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何必说呢?”

道林禅师叹道:“三岁孩童都明白的道理,八十岁老翁却不一定会明白。”

白居易稍一沉吟,便解其意,连连点头称是。

世人皆为功名利禄所累,常常身处险境却仍然执迷不悟。尽管也有人明白身处危险之境,但因受内心欲望的驱使,心智迷乱,结果连自己都控制不了。而欲望的不满足往往是悲剧的根源,正所谓“欲壑难填”,人生的灾祸皆源于此。有时就连三岁小孩都明白的道理,许多人却沉溺其中而不能自省!

怀着一颗清静之心的人恰如“圆月上寒山”,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于尘世中潇洒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