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17112200000034

第34章 有舍有得勿执著,知足常乐笑口开(1)

佛家有云:“舍得,舍得。”凡事只有先舍弃了,才会有所收获。天空舍弃了乌云密布才能获得一碧晴空,大地舍弃了枯枝衰草才能获得郁郁葱葱,而那些能够真正收获平淡与清净的人正是因为舍弃了生活中不必要的执著,才获得了此刻的淡然。没有苦苦追寻的烦恼,把每一次细小的收获都当做是幸福的基石,你自然会笑口常开。

不后悔过去,别强求未来

慧律禅师启示世人:“不后悔过去,不渴望未来,不自寻烦恼,把握现在脚踏实地,则身心健康。”正所谓“不谋其前,不虑其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享受今天,享受活在当下的幸福。

佛经上说:世人常常为了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耿耿于怀,不能放下,就是因为不曾用佛的眼光去观察,用佛的慈悲去怜悯,用佛的智慧去包容。只要能做到这点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把前尘往事擦拭得不留一丝痕迹,过去的就让它过去,生活需要多一点的理解、包容,如此才能过得更美好、更自在。

有一位年轻人,他自小就与佛有缘,长到16岁的时候正式告别父母出家修行。从此以后,他每天都面对着青灯古佛,晨钟暮鼓,早诵晚唱,极为虔诚。年轻人了却了一切尘缘,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在山中的寺院里汲取山水的灵气以及佛法的精华,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而他所在的寺庙也因此香客不断,每天前来参禅拜佛之人络绎不绝。

这天,寺里来了一位年轻人,拜倒在高僧面前说:“我如今已经万念俱灰了,心中什么牵挂都没有,希望可以找到一份清静之地皈依我佛,一心一意研习佛法,愿大师能够成全我,收我做您的徒弟。”高僧看了看年轻人,一时之间不能确定他是否真心想要了却尘缘,一心礼佛,于是就给年轻人出了道难题:“我这里有一面已经蒙尘的铜镜,它就像是你的内心一样。佛门净地一定要纤尘不染,想入空门必须与过往的尘缘彻底了断,你想拜我为师,就把你的‘内心’擦拭干净再来吧!”高僧说完把铜镜交给年轻人后就离开了。

年轻人拿着铜镜回家后,别无杂念的一心擦拭着这面铜镜。铜镜上的灰尘很容易就擦干净了,但是上面还有几个黑色的斑点擦不掉,于是他就拿出一块磨石,起早贪黑地打磨铜镜。大半个月后,这些黑渍也被他打磨干净,铜镜变得光彩照人了。于是,年轻人拿着铜镜去找高僧,高僧看了一眼就对他说:“铜镜还没有擦干净呢!”年轻人觉得奇怪,他拿回来铜镜仔细地看,才在镜子的边上发现了一道裂痕,若隐若现很难看到。

于是,年轻人又拿着铜镜回到家中开始打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轻人腰也弯了,手也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但是他为了心中的理想一直没有间断地打磨铜镜。可是,无论他怎么磨,那道裂痕始终都在,直到他把镜子反过来查看才发现,原来那道痕迹早就透到了镜子的后面,无论怎么打磨都不能将其磨掉。这时,年轻人万念俱灰,他想这一定是因为高僧认为自己不配做他的弟子,与佛无缘而故意弄了这样一面镜子来暗示自己。想到这里,年轻人彻底失望了,把铜镜一扔,悬梁自尽了。

与此同时,正在打坐参禅的高僧突然看见眼前有两朵莲花,一朵正是在含苞待放的时节却已经凋谢了,而另一朵虽然绽放着却染上了一丝尘埃。高僧大吃一惊,突然想到了想要拜他为师的年轻人。当他得知年轻人已经自尽的消息后,懊悔不已。高僧感到自己也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而就在他圆寂之前,心中最惦记的居然不是佛祖,而是少小就离别的父母。

此时,高僧才顿悟:“看来我也是尘缘难了啊!世人又有谁能够把曾经擦拭得不留一丝痕迹呢?原来人心最需要的就是宽容与包容!”高僧圆寂后,佛祖却没有因为他曾经小小的凡念而怪罪他,依然宽容地允许他留在身边,成了佛,并开度世人看开过往,活在当下。

曾经不好的经验就像是我们搬家时的大扫除一样,总是会打包出一堆堆的东西准备丢掉。看着这些要被丢掉的东西,我们总是会讶异自己这些年居然会积累这么多的垃圾,于是又要开始暗暗地自责、懊恼,埋怨自己为什么当初要花钱买这些没用的东西,以至于今天还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去打包整理,然后扔掉。如果当初没有购买,或者每当发觉没用的时候及时将东西丢掉,也不至于在今天光为了整理“垃圾”就累得大汗淋漓,连腰都直不起来了。但是,回首过往,我们是否还记得这些所谓的“垃圾”也曾经带给自己幸福与快乐的感觉,对我们来说它曾经也是宝贝。

我们的生活也同样如此。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会积累不同的东西,知识也好,名誉、地位、财富、人际也罢,就连我们经历过的挫折、烦恼、压力等,终究会有一些该丢弃而未丢弃的,该保存而未保存的。所以,就像搬家需要大扫除一样,我们的心灵同样需要常常做大扫除,替自己把过往的生活、经历好好地整理一下,这样就不至于等到无从负担的时候,才急急忙忙地梳理,以至于疲惫不堪。

时常整理自己的心灵,就像常常打扫房间一样,我们擦拭掉心里的尘埃和污垢,整个人自然也就从中得到了释放。面对曾经被我们清扫干净的“垃圾”,不需要留恋,更不需要烦恼,痛痛快快地丢掉后就大步地朝前走,去享受今天的生活,迎接明天的到来。

胸中天地宽,苦乐莫计较

古之圣贤都将“看得开”视作一种理想人格来标榜,但是能够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呢?不是说先贤不愿意去做,而是当真的面对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事情时,或是面对那些与自己的政治理念有差异的人时,就会忍不住想要计较一番,也正因为“忍不住”,反而失去了更多。

明朝江阴一带有一家大户望族,族长人称夏翁。有一天,夏翁乘着船路过城镇里的石桥时,有人挑着一担粪便从桥上走过,此人看见夏翁的船过来,竟然把粪便全都倒进了夏翁的船里,还溅到了夏翁的衣服上。仆人们怒不可遏,立刻停船,要把这个人抓来狠狠地揍他一顿。

夏翁看此人将粪便倒在自己的船上后,居然不跑,就站在桥上等着仆人去抓他,而且也不反抗,任由别人拳脚相加。夏翁觉得此人的行为很奇怪,他仔细看了看这个人,发现是家里的旧佣,就越发觉得此人这么做一定是有原因的。于是,就下令仆人放了他:“这件事一定是有什么误会,他不知道是我们的船才这样的,如果早就知道一定不会如此。”夏翁把大家搪塞过去,又对此人大大地安慰了一番,把人遣散了。

等到夏翁回家之后,向管家提起这件事。管家想了想,拿出账本来一查,得知此人原来欠了夏翁一笔银子已经很久了,家丁几次去他家催债,但是他家实在是太穷了,根本就还不上。夏翁此时终于明白,这个人一定是因为还不起钱,于是想要借机寻事,一死百了。于是,夏翁减轻了此人的债务,剩余的钱也不准仆人去要,让他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再还。夏翁忍受小小的侮辱,却因此救了他人一命,其品德之高受到赞颂。

待人宽厚,不去计较自己的得失以及他人的误解和不公,关键就是看我们自己是否已经剔掉了心中的私欲与杂念。眼里容不得沙子、锱铢必较的人,不仅自身常常会遭遇尴尬之事,而且容易招致仇怨,实在是不划算的事。佛家有云:“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

生活中常常会遭遇各种痛苦之事,想要从中解脱的最好方法就是放宽心,一切都不计较。所以佛祖开示说:“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执著是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苦楚,计较得太多就成了一种羁绊,不必太在意,拥有时珍惜,看淡了一切,生命就能够释然。

想要拿得起,必先放得下

很久以前,有一个富家子弟想要成佛,于是带了大笔的钱,到处遍访名师,希望有人能够指点自己成佛之道。后来,他听说有一位得道高僧,被世人称为“活佛”,于是,年轻人就带着自己的金钱去找这位高僧。

年轻人看见高僧后,说明了自己的来意,高僧看了他一眼说:“你真的想要成佛吗?其实那也不难,我知道有地方可以帮助你成佛。”年轻人听后非常兴奋:“请问大师那个地方在哪儿?无论多远都没有关系,我有这么多钱一定能够到达。”高僧说:“你看到前面树林里的那棵大树了吗?只要你能爬到树上就一定会成佛的。”年轻人连忙跑到树下,试着爬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他想了想,由于自己身上带的钱太重了,成了拖累,使得自己爬一半就没劲了。于是,年轻人把钱袋解下来放在树下,然后再一次向树顶爬去。这次,年轻人因为少了负担,果然成功地爬到了树的最高点。这时,他向下一看,只见高僧捡起他的钱袋离开了。

年轻人心里一急,连忙爬下树去追高僧。等追上的时候,年轻人质问高僧这是何故?高僧平静地说:“你此刻成佛了吗?”年轻人顿时领悟了,只要把什么都放下了,也就是成佛了!所谓的“看破红尘”,实际上就是去除自我,放得下才能追求得到。

“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人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世人都知道名利的好,于是千方百计想要得到,却不知道这是对人最大的折磨与考验。而放弃却是获得幸福与自由的开始,生活正是因为放弃才变得简单。

有一位事事不顺、生活郁闷的年轻人,他对庙里的高僧说:“大师,你们常说‘四大皆空’,可是我觉得我的负担很重,我总是有很多的事和很多人放不下。”高僧笑着说:“年轻人,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什么事或人是我们不能放下的。”年轻人摇摇头说:“大师,你不懂,这些事和人我就是偏偏放不下啊!”

高僧没有立刻开解年轻人,而是从桌子上拿了一个杯子放到他手中,并嘱咐他一定要拿好杯子,千万不要松手,年轻人点头答应了。于是,高僧开始往杯子里倒热水,起初年轻人觉得杯子在慢慢地变热,但是还没到烫手的地步,于是继续拿着杯子。

随着高僧往杯子里倒的水越来越多,杯子就越来越烫,直到杯子装满了水,高僧倒的热水从杯子里溢了出来。热水直接溅到了年轻人的手上,他被烫到之后立刻松手将杯子放在了桌子上。

高僧说:“你看,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当你感到痛苦的时候,自然也就能放下了。”

放下能够得到更多,会放弃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生活并不需要无谓的执著,也没有什么是不能舍弃的,当你选择放松紧握的双手后,就会发现手中还留有洒脱的快慰。

如果,你像故事里的年轻人一样,觉得某些东西有纪念意义而舍不得扔,那么又怎么可能不被陈旧的事物拖累,而不敢亲近新事物,拥有新东西呢?如果你能够放得下,舍弃那些不必要的东西,把拖累的包袱扔掉,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利用,原来自己还可以拥有如此美好的东西。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你有没有看过农民在稻田里插秧?他们头戴着大大的斗笠,弓着身子,一步一后退地将手中的秧苗插到水田里。你也许会好奇地问:“为什么是‘一步一后退’呢?”没错,农民在插秧的时候,手拿三尺秧苗,一直弯腰盯着水中的天地,每插一棵秧苗就要向后退一步,这样等退到最后一步时才能直起身子,这时就会发现,眼前已经是满满一水塘的秧苗了,秋天就会是一片金灿灿的稻田。在我们看来,他们的工作似乎是在不停地后退,但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前进。

生活总是会跟我们开玩笑,越是期待什么事情,这件事就会离你越远;越是执著于什么人,他往往伤害你最深。所以,凡事都要看得开,做事不要为了期待什么,坚持但是不要执著,看得开、看得淡,就会看得清、看得透。我们一直都在失去,但这永远是上一秒发生的事情,只要心中清净,即便退步也会找到前行的出路。

曾经有一座香火鼎盛的寺庙,这里的方丈是一位得道高僧,一直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这一年,方丈感到自己年事已高,就想在众多的弟子中选择一位有能力的人将其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和考虑,方丈选好了两位在功课、品德等各方面都不相上下的弟子——明空和明悟,作为候选人。到底该选哪一个好呢?一时之间方丈也没有好主意,于是打算出一道试题考考这两个得意弟子。

一天,方丈将明空和明悟叫到寺庙后山的一处悬崖旁,然后用绳索将他们分别放到底部的一处深渊里,并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从这处深渊里爬到悬崖上,我就会考虑让谁做我的接班人。”明空和明悟听到方丈的指示后,都暗暗地想着能够爬上去的方法。

明空身体高大健壮,他率先行动,抓紧峭壁上突出来的石头拼尽全身的力气使劲往上爬,但是往往没爬几步就因为手滑没有抓牢而摔了下来。但是,明空每次摔下来之后都没有放弃,依然一遍又一遍地尝试。越摔越爬的明空,即使已经鼻青脸肿、身体疲惫不堪,依然不断地拼死攀爬。后来他终于爬到了距离陡壁只有数米之遥的地方,但是此时他早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找不到能够受力攀爬的地方了,最终还是摔回到了谷底,头破血流、气息奄奄。看到此情况的方丈不得不命人用绳索将其救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