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人要比钱跑得快
17110700000009

第9章 自信、大胆而又富有冒险精神

巴菲特说:“最好的投资,是学习、读书,通过它总结经验、教训,充实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学问,培养自己的眼光。”

一旦离开学校,大部分人就会意识到,仅仅有文凭或好分数是远远不够的。在校园之外的现实世界里,有许多比好分数更为重要的东西,例如“魄力”、“勇气”、“毅力”、“大胆”、“气势”、“精明”、“勇敢”、“坚强”、“才华横溢”等等。所以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社会生活中,永远有学不完的知识。对每个人而言,读书是一种生活,学习是一种义务。无论现在我们从事什么,都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打好人生的知识基础。如果不继续学习,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只有将学习当作一种终生的事来做,坚持终身学习,才有可能不误青春,不负人生。

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富豪家庭之一,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国的政治、经济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世界上,“洛克菲勒”这四个字就象征着金钱和权力。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约翰·戴·洛克菲勒成就了一个传奇,从一个小小的经纪人成长为全球石油业的霸主。大多数人都注意到了笼罩在洛克菲勒头上的光环,却只有少数人留意到他成就传奇背后的求知、进取精神。

1839年7月8日,约翰·戴·洛克菲勒出生在纽约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小镇上。祖上是法国南部人,为了逃避政治上的迫害,才到美洲这块新大陆来谋生。

洛克菲勒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自信,好冒险,善交际,任性而又以自我为中心。他的教育理念是:“只有劳动,才能给予报酬。”所以家里的每一项劳动,都有一套匹配的价格标准。洛克菲勒的母亲是个一言一行都皈依《圣经》的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勤快、节俭、朴实。作为长子,洛克菲勒很早就注意从父亲那里学习讲求实际的经商之道,又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精细、节俭、守信用、一丝不苟的处世之道,这对他日后的成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从小,洛克菲勒就表现出了非凡的商业才能,从刚刚会写一些字开始,他就有了记账的习惯。他的记账本上,详细地记录着自己在田里干了什么活,以此来向父亲索取报酬。同时,他把赚来的钱都积攒下来,贷给当地的农民,制定一定的利息,从中赚取费用。这一习惯使他比同龄人的算术能力明显高出一筹。

16岁那年,洛克菲勒决定放弃去大学深造的机会,选择到商界谋生。为了寻找工作,他在克利夫兰的大街上跑了几个星期,拿定主意要找一份前程远大的工作。9月26日,他在一家经营谷物的商行当上了会计办事员。从此,这个日子就成了他个人日历中的喜庆纪念日,他把它作为第二个生日来庆祝。就在那儿,洛克菲勒开始了学做生意的生涯,每周工资是4美元。

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工作十分认真刻苦,账簿做得清清楚楚,没有半点差错,甚至比在商行工作了十多年的老手还在行,这让老板大为欢喜。在商行工作的第三年,洛克菲勒无意中听到了英国即将发生饥荒的消息,于是自作主张大量收购食品,为此老板极为不满,但没过多久,英国真的发生了饥荒,公司的货物一时非常畅销,此举使商行获利不少。一时间,洛克菲勒在当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论焦点。

1858年,洛克菲勒主动辞掉工作,用向父亲借来的1000美元与好友克拉克合伙成立了一家经纪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把美国西部的谷物肉类出售到欧洲。

洛克菲勒做生意时总是信心十足、雄心勃勃,同时又言而有信,想方设法使自己取信于人,所以,公司发展得很快。

这时候报纸上刊登了一则这样的新闻,报道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已经发现了石油,成千上万的人像当初采金热潮一样拥向采油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宾夕法尼亚州的土地上井架林立,原油产量与日俱增。

洛克菲勒敏锐地意识到里面可能有巨大的商机,但出于对该行业的陌生,他并没有像那些昏了头脑的投资者一样,而是冷静地来到石油产地进行考察,同时请教一些专业人士。在盲目开采的现场,他隐约嗅出了繁荣后面所隐藏的危机。因此,洛克菲勒一再告诫自己,时机尚不成熟,再观望观望。

1861年,美国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战争,与愁眉苦脸的其他投资者相比,洛克菲勒像是上满了发条的钟表,开始运作了。他先是迅速办理了大额的贷款,囤积了许多战时必需的货物,而当这一切完成之后,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一次,洛克菲勒狂发了一笔战争财。

当时铁路建设也成了热门的工程,由于它的带动,石油需求量大增,洛克菲勒见时机成熟,于1863年,在克利夫兰开设了自己旗下的第一个炼油厂,把西部的石油运到纽约等东部地区。在石油工业中,勘探石油等工作被称为“上游工业”,精制和销售属“下游工业”。随着下游工业的兴盛,竞争也日益激烈,这种状况更坚定了洛克菲勒大力进军石油业的决心。

洛克菲勒意识到公司间的联合对获利非常有帮助,为了独霸克利夫兰石油业的这块蛋糕,他联合了两位资金雄厚、信誉很好的投资合作者。3年之后,也就是1870年,洛克菲勒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身为公司的创建者和总裁的约翰·洛克菲勒获得了公司最多的股权,当时他年仅30岁。科学的管理、精细的经营、高质量的产品为标准石油公司赢得了声誉,使公司具备了强大的竞争能力。

一天,洛克菲勒如往常一样翻阅书籍,一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他,里面写道:“小商人时代结束,大企业时代来临。”文中所阐明的观点新颖独到,洛克菲勒觉得这和自己一直倡导的商业思想不谋而合。在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后,洛克菲勒赶紧派助手去联系该文章的作者,并许以当时的天价——500美元的月薪聘请文章的作者来做公司的法律顾问。

该文章的作者多德是个年轻的律师,受洛克菲勒聘用后,开始千方百计地为洛克菲勒的公司寻找法律上的漏洞。一天,他在仔细研读《英国法》中的信托制度时,突然产生出灵感,提出了“托拉斯”这个垄断组织的概念。

所谓“托拉斯”,就是生产同类产品的多家企业,不再各自为政,而以高度联合的形式组成一个综合性的企业集团。这种形式比起最早的垄断组织“卡特尔”,即那种各自独立为政的企业为了掌握市场而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结成联合战线的方式,其垄断性要强得多。

他将这一想法告诉了洛克菲勒,洛克菲勒对多德所提的新设想从理论上进行了仔细的论证,觉得大为可行。于是,洛克菲勒在1882年召开的“标准石油公司”股东大会上,提出组成9人的“受托委员会”,由“受托委员会”来掌管所有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和附属公司的股票。洛克菲勒的这一提议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其本人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该委员会的委员长。随后,该受托委员会发行了70万张信托证书,洛克菲勒及其关系亲近的4人拥有46万多张,占总数的2/3。就这样,洛克菲勒如愿以偿地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联合企业——托拉斯。在这个垄断组织的结构下,洛克菲勒不断吞并中、小企业,他先后合并了40多家厂商,最后垄断了全美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

随着洛克菲勒“石油帝国”实力的迅速扩张,该集团开始将触角延伸到金融、公用事业和一些工业部门。洛克菲勒以庞大的石油帝国和巨大财力为后盾,大大加强了其在美国金融界的地位和影响。

在海外,标准石油公司进一步向西欧和中国扩大海外市场,因为技术上的优势,标准公司很快就赢得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煤油市场。在中国,标准公司的成绩也同样显赫。它先是给中国送去几百万盏廉价的油灯,以此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人开始购买和使用标准公司的煤油。就这样,标准公司一步一步地把石油市场从美洲到欧洲再扩展到亚洲,进而扩展到全世界。

在占领市场的同时,洛克菲勒所领导的标准石油公司还利用国外廉价的劳动力,“掠夺”国外丰富的石油资源,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亚非拉地区的石油开采成为了洛克菲勒财富的主要来源,1935年,洛克菲勒公司控制了海内外大约200家公司,资产总额达到66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跨国集团。其个人资产当时也超过了15亿美元,成了名噪世界的“石油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