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人要比钱跑得快
17110700000005

第5章 用行动取代思考

沉思的人认识世界,行动的人改造世界。要想成为富人,就一定要改造世界,而且,一次行动往往比一千个想法更有价值,所以要用行动取代思考。

英国前首相本杰明·笛斯瑞利曾指出:“虽然行动不一定能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不采取行动就绝无结果可言。”

有这样一则生存寓言:

一个小男孩问上帝:“一万年对你来说有多长?”上帝回答说:“像一分钟。”

小男孩又问上帝,说:“一百万元对你来说有多少?”上帝回答说:“像一元。”

小男孩再问上帝,说:“那你能给我一百万吗?”上帝回答说:“当然可以,只要你给我一分钟。”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财富不是靠梦想得到的,而是需要人们付出一定的代价和实践。

美国成功学者拿破仑·希尔把致富的过程总结为六大步骤:

第一,牢记你所渴望的金钱的确切数目。

第二,设想一下,你要付出什么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第三,设定你拥有所渴望金钱的确切日期。

第四,草拟实现目标的确切计划,并且立即行动,不论你准备妥当与否,都要将计划付诸实施。

第五,简单明了地写下你想获得的金钱数目,及获得这笔钱的时限。

第六,一天朗通两遍你写好的告白,早晨起床时念一遍,晚上睡觉前念一遍。

这六大步骤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行动,任何伟大的财富梦想只有在行动中才会变为现实。

在创富的金光大道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任何的收获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不管你现在有多穷,你仍有可能成为富翁,重要的是,从现在起尽早用行动代替那些无用的思考。

许多人一提致富,就会想到一夜暴富。固然,一夜暴富的可能性不是没有,如中六合彩之类,但毕竟有此运气的人不多,绝大多数人还得依靠勤奋努力逐渐积累财富。最近一次调查显示,美国41万个百万富翁中,78%的人年龄超过50岁,他们的财富都是通过连续二三十年每周5天做相对枯燥的工作而获得的。

这个统计数字告诉人们:每当一个“英雄”创办了一个航空公司,一个计算机公司,或者一个巧克力饼干公司,同时就有成千上万个普通人在没人注意到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干着同样出色的工作。

既然一夜暴富是不现实的,对于尚不是富人的平民百姓来说,与其停留在毫无帮助的思考中,不如早点行动做点实事。美国人查理斯调查了美国170位百万富翁,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很少花时间去想那些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事,而是很早就强迫自己进行一些投资。虽然这些投资起初数目并不是很大,但由于投资的时间比较早,利上滚利,到一定年头后还是积累起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名13岁学生萨和特,他的家庭经济十分拮据,父母很少给零花钱,所以他不得不依靠替人照看婴儿来赚取一些零用钱。小萨和特留意到家务繁重的婴儿妈妈经常要急匆匆上街购买纸尿片,于是灵机一动,决定创办他的“打电话送尿片”公司,只收取15%的服务费,便会送上纸尿片、婴儿药物或小件的玩具等东西。最初他的公司只是为附近的一些家庭服务,很快便受到左邻右舍的欢迎,于是小家伙又印了一些卡片四处分送。结果业务迅速发展,生意奇佳。因为他每天还要上课,于是他用每小时6美元的薪金雇佣了一些大学生帮助他分送,现在他已拥有多家规模庞大的公司。

如果当时萨和特只是停留在他那个美好的想法中,而不去实践,那他就可能成不了富人,至少不会那么快成为富人。

无独有偶,迈克尔·戴尔也是很早就有想法而又很快付诸实践的典范。

现在的迈克尔·戴尔是美国也是世界知名的个人电脑商,也是《财富》杂志所列世界500强的首脑中最年轻的一个。他虽然年轻便成为富豪,但他既不是靠继承遗产,也不是靠中彩,而是靠自己的努力换来的。

迈克尔·戴尔是在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市长大的,兄弟三个,迈克尔·戴尔排行老二。父亲亚历山大是一位畸齿矫正医生,母亲罗兰是一位证券经纪人。戴尔在少年时期就勤奋好学、干劲十足。小戴尔相对于同龄人更早熟,特别是经济上的天赋高出同龄人许多,更为难得的是,他不单是有想法,而且敢于把他的想法付诸实践,虽然有时他的想法很幼稚,但他的干劲还是让父母感到惊奇。十来岁的时候,戴尔就开始了赚钱生涯:在集邮杂志上刊登广告卖邮票。后来,他用赚来的2000美元买了他的第一台个人电脑,父母问他买电脑干什么,戴尔坦诚相告,用来出售邮票。他把电脑拆开,研究它怎样运作。父母看到他如此上心的样子,就想法子给他找来各种书籍让他参考,很快戴尔就对他的第一台电脑的性能一清二楚。

读高中时,戴尔找到了一份为报纸征集新订户的工作。他推想新婚的人最有可能成为订户,于是雇请朋友为他抄录新近结婚的人的姓名和地址。他将这些资料输入电脑,然后向每一对新婚夫妻发出一封有私人签名的信,承诺赠阅报纸两星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这次行动为他带来了20万美元的收入,用这笔钱,戴尔买了一辆德国宝马牌汽车。汽车推销员看到这个年轻人竟然用现金付账,惊愕得瞠目结舌。

第二年,戴尔进了奥斯丁市的德克萨斯大学。进入大学后,戴尔的视野更开阔了,他注意到,大学里人人都谈论个人电脑,大凡没有的人都想买一台,但由于市面上的个人电脑售价太高,许多人都买不起。一般人所想要的,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售价又相对低廉的电脑。戴尔心想:“经销商的经营成本并不高,为什么要让他们赚那么丰厚的利润呢?为什么不由制造商直接卖给用户呢?”戴尔打听到,当时的个人电脑供应商万国商用机器公司规定,经销商每月必须提取一定数额的个人电脑。而多数经销商都无法把货全部卖掉。他也知道,如果货积压太多,经销商的风险就比较大,可能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于是,他到处联系经销商,与他们商谈按成本价收购经销商的存货,经销商对戴尔的想法很感兴趣,于是戴尔的合作伙伴顺利敲定了。而后戴尔开始着手在宿舍里加装配件,改进电脑的性能。

这些经过改良的电脑一面市就大受好评。戴尔见市场需求巨大,于是在当地刊登广告,以零售价的八五折推出他那些改装过的电脑。广告刊登出以后,戴尔的业务量与日俱增。不久,许多商业机构、医生诊所和律师事务所也成了他的顾客。

他的一切行动并没有逃过父母的眼睛,有一次戴尔放假回到家中,他的父母表示担心他的学习成绩。“如果你想创业,等你获得学位之后再说吧。”父亲这样劝道,戴尔当时答应了,可是一回到学校,他就觉得如果听父亲的话,就是在放弃一个一生难遇的机会。戴尔当时很矛盾,父亲的劝导和难得的机遇,两者之间必须做出决策。戴尔想:“我绝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于是继续埋头做他的电脑事业。

一个月后,他又开始销售电脑,每月可以赚5万多美元。戴尔坦白地告诉父母:“我决定退学,自己开办公司。”“迈克尔,你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和万国商用电器公司竞争。”戴尔回答说。“和万国商用机器公司竞争?”父母大吃一惊,觉得这个孩子太好高骛远了。但无论父母怎样劝说,戴尔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他们达成了协议:戴尔可以利用暑假试办一家电脑公司,如果办得不成功,到9月就必须重回学校去读书。

戴尔无暇顾及这个协议,回到奥斯丁后,立即拿出全部储蓄创办了戴尔电脑公司,当时他19岁。他以每月续约一次的方式租了一个只有一间房的办事处,并雇用了公司的第一位雇员,一名28岁的经理,负责处理公司的财务和行政工作。在广告方面,戴尔在一只空盒子的底部草拟了戴尔电脑公司的第一个广告的草图。朋友依照戴尔的草图重绘后拿到报馆去刊登。戴尔仍然致力于直销经他改装的万国商用机器公司的个人电脑。公司刚刚起步,戴尔又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压力可想而知。

戴尔全神贯注,关注他的业务,第一个月公司的营业额就达到18万美元,第二个月达到265万美元。父母看到戴尔的成绩,知道再强迫戴尔回学校也是徒劳,只好任由戴尔发展。不到一年,戴尔的公司每月售出个人电脑达到1000台。戴尔倡导的积极推行直销、按客户要求装配电脑、提供退货还钱以及对失灵电脑“保证翌日登门修理”等服务举措,为他的公司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到戴尔本应大学毕业的时候,他的公司每年营业额已达7000万美元。

在这时,戴尔有了新的想法,他果断停止了出售改装电脑的业务,开始转为自行设计、生产和销售自己的电脑。这一举动的风险无疑是巨大的,弄不好戴尔多年的所有心血都将赔进去,戴尔没花什么时间去考虑这些,而是专心致志地开始新的事业。最终他又一次成功了。

现在,戴尔电脑公司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包括中国)设有子公司,每年营业额达到600亿美元左右,这是他当初投资数的十万倍,有雇员80000多名。戴尔个人的财产,2005年就高达160亿美元。假如戴尔当年束缚在与父母的那一纸协议中,而不是放手一搏,他显然是不可能成为当今世界最年轻的富豪之一的。

从戴尔的经历中,我们也看到,人要做好某件事,最重要的是赶快付诸行动。“行动先于结果,有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这是一条定律。

当然,行动要想成功,还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

一是,要善于把握时机,既不要错失良机,也不要蛮干。错失良机是一种迟钝,蛮干则是一种愚蠢。这两种情况下的行动都意味着挫折与失败。要想成为富人,就要像“千眼神”那样善于察视时机,像“千手神”那样善于抓住时机,在最好的时机采取最佳的行动。

二是,要切忌犹豫。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尤其在关键时刻,再没有比犹豫更能坏事的了。犹豫不仅会失去机会,而且会减弱行动的力量;不仅不能攻克新的堡垒,而且可能失去原有的阵地。所以,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如果计划是周密的,时机又是成熟的,那就千万不要犹豫。犹豫只会失去机会,而决不能取得成功。

总之,任何人都不要企望有谁能把你推向富翁的殿堂,要想成为富人,那你就要赶快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