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人要比钱跑得快
17110700000013

第13章 负债也是一种资产

只要你能活用负债,就能发挥其良好的“杠杆效应”。所谓的“杠杆效应”,就是将借来的钱作为杠杆,增加自有资本的利润。这样的负债就是一种资产。

1只想还债的人成不了富人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让钱灵活“滚动”起来的人,另一种是被前一种人在无形中把钱“滚走”的人。

马先生今年38岁,是北京某外资银行的一名高级管理人员。他曾经在上海分公司工作过几年,除了这段时间,他一直跟父母住在一起。马先生年薪过百万,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买个公寓搬出来,构建自己的小家庭。不过,马先生认为,随着父母年纪的增大,照顾父母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婚之后,马先生一如既往地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不过,随着自己的孩子渐渐长大,出于对孩子未来的考虑,马先生决定购买一套公寓。多年来将儿子的孝心看在眼里的父亲愿意为儿子的公寓支付一定的“后援金”,但马先生拒绝了,他选择了从银行贷款。

年薪过百万的他不接受父亲的经济援助,而要选择从银行贷款购房,确实让人有些费解。对此,马先生说:“理由有二,首先,是税率问题;其次,负债也是一种资产。”

在借银行的钱买房这件事上,马先生有着充分的理由和依据。

马先生认为,只要你能活用负债,也能发挥其良好的“杠杆效应”。也就是说,只要“引子”用得好,负债也能成为一种“资产”。所谓的“杠杆效应”,就是将从他人借来的钱作为杠杆,增加自有资本的利润。

举例来说,用自己的100万元赚到了20万元,那么,自有资本的回报率是20%,但是,倘若用自己的50万元和借来的50万元投资赚了20万元,那么自有资本的获利率就达到了40%,无形中自己的资产就实现了增值。

为了便于说明,马先生还举例说,假设甲与乙的年薪相同,都是60万元,而且两人的存款也相同,都是120万元。两人同时从银行贷款200万元买了一套价值250万元的商品房,首付同为20%,两人从存款中拿出50万付了首付。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甲看到银行的利息越来越高,只想尽快还掉压在身上的200万元贷款,于是将储蓄款余下的70万元全部拿了出来,剩下的130万元贷款打算3~4年内全部还清。除此之外,甲还尽可能地省吃俭用,每月的日常消费由原先的1万元降为5000元。

相反,乙没有动用余下的存款,在还款期限上,乙选择了30年还清200万元的房贷,虽然30年偿还贷款的年利率比15年略高一些,但平均分配到每个月,需偿还的贷款反而比甲略微少一些。不但如此,乙还把余下的70万存款用于购买收益稳定的基金,平均年获利10%。此外,同甲一样,乙也省吃俭用,每月省出5000元。

现在假使2年之后,甲和乙同时失业,甲由于这些年将所有钱(包括120万元的存款)都用来偿还贷款,手头上早已没有多余的钱了,甚至到了连生活费都有些困难的地步。虽然只剩下不多的房贷未还,但交易银行会以甲没有工作为由,拒绝为甲继续贷款。这时,甲如果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又没有亲朋好友的帮助的话,那么偿还余款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最后辛苦供了2年的房子就要被拿去拍卖。

相比之下,乙每月都省出5000元,2年下来,存折上有了12万多的存款,再加上原来的70万元,每年收益10%,两年下来,存款加基金收益在100万左右。虽然不幸失业,但每月偿还房贷还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即使短期内不能实现再就业,这些钱也足够他支撑几年的房贷款和生活费。

甲原本只想尽早脱去一身的债务,尽快将房产完全归于自己的名下,并为此付出了全部努力,最后却落得无力偿还贷款、房屋将被银行拍卖的下场。某种意义上,甲对财富并没有野心,只是不想债务缠身,想活得轻松自在,这种人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富人;而乙虽然也不想欠债,但他更精于活用债务,智慧地管理债务。所以,乙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个有钱人。

“无条件地尽可能提前还贷或还债”就像“无条件地成为富人”的主张一样空虚,一定要记住,仅还债,你是成不了富豪的。因为钱最大的特性是流通性,让钱活跃地流通起来,才可以创造出新的附加价值,才能成就财富。将债还得干干净净的,只不过是一种妨碍性行为,妨碍钱为你赚钱。

积极地活用债务,巧用他人的钱去投资,并取得较高的收益,这是成为富人的重要一步。可以这样说,债务实际上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本钱。只要活用负债,债务就会成为提升收益的杠杆。债务就不再是令人畏惧的魔鬼,而是你管理的对象。用自己的钱进行投资时,要把握好机会,用借来的债投资时,要管理好风险。不知道管理风险、一味回避风险的人是不会赚到钱的。同样,轻视、嘲笑负债的人、自认为无债一身轻的人也不会成为富人。

2巧用债务创造更多的收益

世界最大的零售卖场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在讲述自己的成功秘诀时曾说过:“沃尔玛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得益于各个卖场的销售业绩良好。除此之外,活用银行贷款和就近招商也是沃尔玛成功的重要原因。”

山姆·沃尔顿年轻的时候,在向银行贷款时的原则是能贷多少就贷多少。因此,随着沃尔玛的规模越来越大,沃尔玛公司所欠的债务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最困难的时候甚至到了从一个银行贷款,来还前一个银行债务的地步。当然,山姆·沃尔顿极具魄力和管理才能,他知道如何将债务高效地运转起来,并最终使自己的卖场登上全球第一大卖场的位置。

“有债即还,绝不欠债”,这种观点经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更深入人心。当时银行利息高得令人咋舌,有富余钱的人纷纷将钱存入银行,欠债的尽一切可能提前还债。在那个时代里,人们对债务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借债很危险”的程度,而是坚信“债就是恶魔”。不过,世界总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调整改革中的中国经济显示出稳定、有力而健康的增长势头。因此,投资战略也要与时俱进、有弹性地予以修订才行。当今时代依然沿用传统保守的投资方式,可能有点不合时宜了。

现在很多新锐富豪起初都是凭借不多的本钱成就了今天的辉煌,我们应该明白那微不足道的本钱并不是使他们成为富人的一等功臣,真正的一等功臣是依靠银行贷款,或者借用他人的钱,高效地管理自己能够承受的风险,积极通过投资跻身于富豪之列的。

5年前,30岁出头的黄先生用全部积蓄400万元购置了北京城郊的某处房产,之后以其房产为抵押,从北京某银行和香港一家银行贷款,然后再用贷款再次购入其他房产,如此循环,仅仅5年后,黄先生的收益额已超1亿元。

生活中,这类“借债致富”的人不计其数,为何自己有钱还要去借钱呢?因为借钱投资的回报收益比利息要多得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用借来的100万元投资赚了24万元,除去利息7万元,还能净赚17万元,就是这个道理。

3借债一定是为了投资

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兰时,美国经济处在一个比较萧条的时期。当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中,1股连1美元都不到的股票不计其数。一位26岁的青年约翰·邓普顿向公司老板借了1万美元,将每个上市公司的股票都买了100股。

据这个小伙子的判断,美国迟早会参战,战时各种物品的需求量将会猛增,连二流或三流的企业都能获得较大的收益,因此,他下决心哪怕是借钱也要投资。时间验证了他这一投资战略的正确性,借来的1万美元为他挣下了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这里值得人们借鉴的就是他的“借钱投资哲学”。

现实中,许多人借钱只是为了买一辆高档小轿车、买一套名牌服饰,以便炫耀自己,还有人即便借钱也要到国外去旅游一趟;但富人却只为了投资而借钱。在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中,比如买车、旅行等,这些消费是不会为你带来任何的收益的,如轿车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上午买到手的轿车下午就降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休闲度假中使用的钱随着消费的进行,其价值也会消失,最终剩下的除了债还是债。但是为了投资而借钱却不同,因为借钱投资除了还利息之外,还能额外获利,这就是富豪榜不断涌现新面孔的原因之一。富人借债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投资,欠的贷款虽然越来越多,但获利也越来越大。

2005年,《华尔街日报》亚洲版曾对美国部分富豪的银行账户进行了一番详尽的分析,并公布了分析结果。报道显示,美国接受分析的这些富豪都是出了名的“负翁”,不过其共同点是他们欠的都不是消费债,而是投资债。在超低利率持续的时代里,这些巨富们从银行借出巨额贷款,充当自己的事业资金,并将它投资到前景良好的房地产、股票和海外市场中。据相关统计,1995年,美国富豪排行榜前10位富豪的负债额高达2530亿美元,2001年更是增长到3460亿美元,并有持续增长的势头。

人们看问题的观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普通人担心自己会成为“高利贷”的奴隶,因此当下“房奴”、“车奴”等词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耳朵。普通人对借债多是敬而远之,然而富人则能够活用债务,使自己的投资收益更上一层楼。

当然,在活用债务的时候也须注意以下几点:

1确信自己能从投资中获得收益时才能借债

“你可以借来钱,但你永远也借不来大脑。靠活用投资知识和信息来赚钱的智慧,是从任何地方都借不到的。”这句话强调了会借钱不是一种成功,不断积累自己独具一格的投资“秘籍”才是正道。

2不借短期债,要借就借偿还期长的债

短期债务只会让投资风险增大,因为投资回报与“时间”是直接挂钩的。一代股神沃伦·巴菲特曾这样说过:“借钱去炒股,这是聪明人自取灭亡的最佳途径。”这说明,当你希望能活用贷款投资时,其“贷款”必须具备能长期低利使用的特征。

3在自己能力能承担的范围内贷款

这句话强调的是你要有支付利息的能力。因为,不管自身条件如何,完全指望“借鸡生蛋”是非常危险、非常不明智的。约翰·邓普顿说:“生产性的贷款是必要的,然而无止境地贷款也不是一种高明的做法。”

如果想挣大钱,首先要转换思维,改变对“负债”的片面认识。另外,高超的判断能力和预测能力及自信心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