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沟通要懂心理学
17109700000033

第33章 掌握距离,与人交往要有度(1)

在社会交往中,距离是维持交际个体间正常交往的基本要素,距离靠得太近,会给交际个体带来一定的压力;而距离留得太远,会使交际个体产生期待压力。只有保持恰当的距离,才能够保持一种美好的感觉。因此,与人交往一定要掌握度,不可强行进入他人的私人空间,以避免交际关系受到破坏。

正确定位彼此的距离

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许多交际个体都应该有过这种经验,关系越亲密的双方,越有可能经常发生摩擦和误会,多年的相处反倒不如初次交往时容易。很多好朋友或者家庭成员间常常相互抱怨,正是这种情况的表现。按理来说,人们应该是交往得越深,相处起来也越容易才对,人际关系随之也应变得越好,但是在现实情况中,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其中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交际中的人们忽略了一个“度”的问题,他们没有正确定位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尽管交际个体有时候是抱着良好的愿望去与交际对象相处的,希望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亲密度高一些,但是这种亲密度的定位往往很不合理,这使得交际个体有些吃力不讨好的感觉。因此,在交往过程中,交际个体必须正确定位彼此的关系,记住“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的交往原则。遵守这个原则,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首先,如果你们只是一般的朋友,那么你们之间的关系,最好也定位在一般朋友的基础上。作为一般朋友,你要尊重对方的隐私。如果你们的关系定位在“死党”的那个程度,你也需要注意这些问题,大多数人以为比较亲密的人际关系,比如说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或者母子之间应该坦诚相见,但是事实是,越亲密的人越需要有自己的心理空间,越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隐私。这种尊重一般表现为不随便打听、追问对方的隐私,对方不想讲的最好不要问,同时也不随便向别人随便讲述自己的隐私。自我暴露尽管不存在探寻别人隐私的问题,但是却使自己与交际对象靠得太近,这样的做法容易使双方失去应有的人际距离。

其次,要有一定的包容心理。包容心理要求交际个体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容纳对方的个性以及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没有容纳意识的人,终究有一天会将人际关系推向失败的边缘。

最后,交际个体需要懂得有技巧地运用距离效应。距离效应指的是由于时间或者空间上的阻隔,使得交际个体之间有了一定的距离,当把这个距离控制到最合适的时候,交际双方重新相聚,彼此的感情才得到最充分的宣泄。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交际双方的距离成了彼此情感的添加剂。可以肯定的是,有时距离的存在确实可以给交际主体以美的享受,所以,人们应当培养自己拉开一定距离看别人的习惯。当然,在这个距离的设定上,最好能够正确定位距离的尺度,不要把自己的透明度放到最大,使得自己的内心没有一丝隐秘,从而失去了原本应该具有的神秘感,无形中为以后的交往埋下了祸根,而这也就是错误定位交际距离的恶果之一。

真正的朋友要“对等”

在社会心理学关于“交换作用论”的叙述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喜欢那些同样喜欢我们的人。”人们在选择人际交往对象时,那些喜欢自己的人一般都会成为首要考虑的人选。其实,这是人际吸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效应:对等律。

一般来说,人们彼此间的交往都需要遵循对等律。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彼此间的交往大体上是一种对等的结合。事实证明,对等的交往才会有稳定的基础,不对等的交往就有不平衡的因素。所以,人们一般都在满足“对等”的范围内选择交往的对象。

人们都希望自己所交的朋友是一个不错的人,就算不比自己强,也应该与自己相去不远。人们希望自己所交的朋友能够帮助自己,最起码能够支持自己。在结交朋友的时候,每一个人内心都有这样的渴望。如果对方不能满足自己这种内心的需要,那么彼此的交往就很难继续下去,因而人人都在寻找有对等条件的交往对象。

但是,现实往往很难实现人们的这种愿望,因为要让彼此的情感完全处于对等状态是非常困难的。毕竟在生活中,“郎才女貌”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更何况人们在交友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较高期望,大家都希望得到更好的朋友,因为这样对自己的帮助会更大、更明显,结交有身份的朋友,最起码可以给自己“长脸”。很显然,现实中要满足这样的心理需要是不太可能的。于是,人们的内心转而把对等效应“变相使用”,成为一种“等值交换”。譬如,有些人无论在文化、学历上还是身份上都很一般,只因为长得英俊或漂亮,就可以交到身份显耀的朋友。其实,这也是一种对等。

一个人其他条件一般,但相貌特别出众,也可能被评出高分。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美貌是一种稀缺资源,它不像学历、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相貌是先天决定的,是没办法的事。这种先天的优势往往能够弥补一些后天的缺失。就好像做房地产生意,好地段是稀缺资源,边远地区的房子盖得再好,可能都不及好地段卖得好。在交往过程中,这种先天的优势就可以与文化、学历、气质、身份等具有对等的价值,因而有优势,彼此的交往就能够维持住。

相反,如果先天条件不足,人们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提升自己以达到对等定律的要求,结交到好朋友。

尽管在人际吸引过程中对等律普遍存在,但是也有特殊对等的现象。有些人能够超值发挥,突破一般对等律,获得长久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就好像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并不一定要擅长所有的体育项目,如果一个人所具备的特质属于稀缺资源,那么只需要一条就足够吸引他人了。

有位男士很优秀,可他的妻子从哪方面看都很平常,两人的条件相差很多,但他们一直不离不弃。尽管从表面上看,妻子和丈夫一点都不般配,可是人们都可以体会到丈夫对妻子的爱。后来,人们了解到两个人的过去,才知道了他们幸福的原因。

原来妻子与丈夫曾经共患难过,不仅如此,她一直悉心呵护丈夫,这种理解和呵护是丈夫在其他女人那里根本得不到的。他的妻子还特别善于理家,承担着照顾孩子、赡养父母的责任,在安排衣食住行等方面给了丈夫不可或缺的安全感。这些特殊的要素是外人一时难以了解也不容易看清的。事实上,两个人的稳定关系就来自于这种特殊对等。

关于对等律,婚姻如此,人际交往更是如此。

身为一个普通人,如果想与一个特别成功的人交朋友,本来论条件可能对等不上他,但是,假如能找到他的特殊需要,发挥对他的特殊作用,然后超值发挥,也可能取得成功。无论如何,都需要让自己的某一特殊资源触动对方。

首先,人们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无论是学历、成就、气质、金钱,还是自己的等级和品位,都应该是可以提高的特殊资源,只有善于提高自己,才可能让朋友关系更长久。

其次,不要看不起境况不好的朋友。因为这样不仅会让你失去朋友,还会失去特殊的稀缺资源,对你交际圈的发展是不利的。

刺猬法则——心理距离效应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只相爱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想相拥在一起取暖,但是长长的刺刺痛了彼此。无奈之下,两只刺猬只好保持足够的距离,以不被对方刺到,却要忍受着寒冷。当夜晚的温度越来越低的时候,两只刺猬谁都受不了刺骨的寒风,下意识地又凑到了一起,经过一番尝试,它们终于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安全距离:既能从对方那里获得温暖,又不至于刺痛彼此。

你可能会因此而哑然失笑,但它其实是心理学上的刺猬效应,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即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需要把握好自我空间,这个空间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留下了一定的领域,它更像你的保护罩,使彼此在人际交往中都受到保护。

作为领导者,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首先要处理好的就是和下属之间的关系。领导要想做好公司内部的工作,就应该与下属保持亲近的关系,获得下属的尊重,让下属觉得你平易近人。在保持亲近关系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与下属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能够避免在工作中丧失原则。因为领导如果与下属亲密无间地相处,很容易导致在工作中不分彼此,没有了原则性,所以领导和下属保持的亲近关系应该是“亲密有间”的。

法国总统戴高乐是一个很会运用刺猬效应的人,他的座右铭就是: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深刻地影响着戴高乐和他的顾问、智囊和参谋们的关系,在他十多年的总统岁月里,他的秘书处、办公厅和私人参谋部等机构,从来就没有一个人能够连任两年的。他对新上任的办公厅主任总是说这样的话:“人们不能以参谋部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所以办公厅主任也不是你的职业。”戴高乐就是这样规定他的部下的,这一规定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在他看来,调动才是正常的,而固定是很不正常的。这与他部队的作风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军队是流动的,没有始终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军队;二是他不想让这些人才成为他不能离开的人。这表明戴高乐在主要依靠自己的思维和决断来从政之外,还在不断吸收不同的人才,他不容许身边有永远离不开的人。只有调动,才能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唯有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才能保证所有的决策能够充满活力和朝气。

戴高乐的这种做法是值得人深思和敬佩的。没有距离感,领导的决策就会过分依赖身边的秘书或参谋等几个人,容易造成这些人员的干政,从而很容易出现假以领导的名义谋一己之私利的事,后果是很危险的。相比之下,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是最好的。

曾任通用电气公司总裁的斯通,在工作中身体力行刺猬理论,尤其是在对待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上,他更是如此。在公事上,斯通毫不吝啬对他的管理者们的关爱,但是在工作之余,他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从不要求他的员工到家里做客,更不接受员工们的邀请。斯通这套管理方法,使员工们在感受到关爱的同时,也不会感到什么困扰,员工的工作热情都很高涨,这使得通用的各项业务都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

作为领导者,适当地与员工保持一定距离,既不会让员工觉得你是高高在上的,也不会让你与员工互相混淆身份。这是管理的一种最佳状态,这种距离的保持需要靠一定的原则来维持,而这种原则就要对所有人都能够一视同仁:既可以约束领导者自己,也可以约束员工。这样才能让上下人心齐,才能汇聚大家的力量。管理者掌握了这个原则,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诀。

一位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在大学里选择了一间宽大的教室,且里面只有一个同学的时候,心理学家走了进去,并坐在他的旁边。试验如此重复进行了很多次,最终得出这样一个的结论:在一个空旷的环境里,所有试验者中竟然没有一个能够忍受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紧挨着自己坐下。心理学家尝试着变化自己的位置,分别坐在试验者的前面、后面、左边或者右边,大多被试验者选择立即默默地远离,调换座位,有的人甚至还击性地提出:“你想干什么?”

由此可见,人们对自我空间的保护意识是非常强烈的,这个自我空间一旦被侵犯,就会产生强烈的不舒服和不安全感,情绪容易激动的甚至还会因此而恼怒。

在大众交往中,个人空间是相对的,它的实际范围的大小是由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及交往环境所决定的。简单地说,刺猬法则的安全距离取决于交往对方的亲疏关系和所处环境。

但实际的交往中,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这一点,他们总是把握不好这个距离,不是太近就是太远,太近会让人觉得安全受到威胁或不舒服,太远了则让人觉得你的热情不够,不管哪种方式都会引发他人的反感。

男孩爱上了京珊,他感觉时机成熟了,是时候该向她求婚了。他斗胆向她求婚,没想到当即遭到了京珊的拒绝。后来京珊皱着眉头对好友说:“他竟在离我3米之外的地方谈这种事,让我怎么能看到他的诚意?”

其实男孩向女孩求婚,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在求婚的过程中,不但要让心目中的她觉得你非常重视她、喜欢她,还要特别在乎她的感受。那位男孩完全没有想到这一点,只考虑了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了京珊的想法,3米的距离只是一个大众的距离,而在这样的距离间来谈婚论嫁,不管这个男孩说得有多么动听,只会让对方觉得没有诚意,甚至还会觉得有被戏弄的嫌疑。

女孩家隔壁搬来一个新的邻居,她第一次到这个新搬来的邻居家做客。然而她俨然一副好朋友的姿态与陌生邻居相处,先是把墙上挂着的物件一一摘下来拿在手中把玩,新来的邻居什么也没有说,后来她还坚持要进邻居的寝室参观。最后女孩未得到主人的许可就擅自打开一瓶未拆封的香水,而那瓶香水对主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主人去世妻子的遗物。最后,女孩终于被主人严词拒于门外。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掌握彼此的交往距离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