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暗示
17109500000005

第5章

实际上,坐在前排好处多多:首先是看得清楚,黑板上的一切包括领导(老师)的神情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其次是听得清楚,似乎领导(老师)专门在给前排的几个人讲解;最后是坐在前排不会被别人干扰,和领导(老师)还有一定的眼神交流。

既然坐在前排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大部分人却偏偏喜欢坐后排,或者是靠墙的角落里呢?你是不是害怕处在前排那样瞩目的位置,如果被领导(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会十分尴尬?所以,你选择后面的位置,如此一来,被领导提问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而且背后的眼睛少了一些,你也会觉得更加安全和轻松。

很多人之所以不想坐在前排,是因为他们缺乏坐在前排的勇气。坐在前排,你的每一个细微举动都备受关注。可能你会有些不自在,但是恰恰因为如此,你才会“被迫无奈”地做出优秀的表现。

有个教授曾经要求他的学生不按顺序地走进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且自己找座位坐下。

反复几次之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漫无目的,有的学生一直坐在后排,还有的学生始终喜欢坐在前排。

教授分别记下了他们的名字,过了10年,再对这些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喜欢坐在前排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比例比其他学生高很多。

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够最终领略美妙风景的,肯定是那些勇攀高峰,并且坚持不懈地跋涉的追求者。

因此,要把“坐在前排”作为一个规则试试看,争坐第一排,充分地展示自我,是鹰就应该击长空,是鱼就应该跃龙门,是千里马就应该表现出来!假如你做到了,那么你的人生肯定会有另一番景象。

用水清洗暗示自己的心灵被清洗

南开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立新教授曾经说过:“水本身所具有的透明、洁净的特质,经常被人们作为纯洁的象征,它不但可以洗净自身的污秽,而且也能洗去罪恶感。人类内心的潜意识里一直存在着这个意识,水能洗净脏了的手和衣物,水也能洗净犯过错的心灵。”

这段话从水的文化源头上揭示了人们的内在情结。生活中,很多人就是利用这种情结来进行自我调节的。

水能洗净罪恶的心理,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水心理”。有时候,我们面对自己不经意间犯下的错误,总是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帮助自己获得解脱,常常把自己困在一条死胡同里走不出来。这时,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进行自我调节,运用“水心理”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此一来,就能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

在表现欲望与复仇的影片《夜宴》里,导演冯小刚大量运用了水的镜头语言:太子无鸾在水中躲避追杀,回到宫中后躺在洗盆里反复清洗自己的头发。实际上,太子的这种做法正是在用水来清洗自己内心的罪恶感。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举动:偷了家里的钱,害怕被人发现的小孩会情不自禁地常常洗手,想借此清洗掉手上的钱味。毫无疑问,这些都是人们在运用“水心理”进行自我调节。

下面这个实例也有力地证实了“水心理”的显著效果。

骏是一名小学生,他学习非常好,也十分勤奋,而且好奇心特别重。无论什么事情,他都想弄个一清二楚。正是这个原因,骏做了一件让他追悔莫及的事情,因此背负了深深的愧疚感,那件事情始终是他的一个心结。

骏很喜欢小动物,有一次妈妈告诉他:“骏,假如你这次考试能再得到第一名,妈妈就送给你一个小礼物。”结果骏很争气,考了全班第一。

这时,妈妈问他想要什么礼物,骏想都没想就回答说:“我想要一只蜗牛。”

实际上,骏已经想要一只蜗牛很久了,但是妈妈总是以养在家里不太雅观为理由拒绝他的请求,这次妈妈答应送自己礼物,因此骏又旧话重提。

这时,妈妈也不好意思再次拒绝儿子了,于是点了点头说:“行,明天妈妈带你一起去买。”

次日,骏在妈妈的陪伴下,买回来一只可爱的大蜗牛。起初,骏把这只蜗牛视若珍宝,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骏渐渐地厌倦了养蜗牛。有时,他会一连好几天都对蜗牛视若无睹。

有一天,骏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把这只蜗牛拆开,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于是,骏就开始行动了,他把蜗牛的触角用剪刀全部剪下来,把壳小心翼翼地敲开一条缝,然后扒开,结果蜗牛很快就死了。看完以后,他还用502胶水把蜗牛壳的裂缝粘好了,几天以后,蜗牛散发出阵阵恶臭。

妈妈看见这只蜗牛的惨状后,认为骏太残忍了,于是就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后来,骏也认为自己杀死了一条生命,十分内疚。他每天都要洗好几次手,有时还会把自己的手放到水龙头底下冲很长时间,骏就是以此对自己进行自我提示。过了不久,骏渐渐地忘记了这件事。

实际上,用水清洁不但能让人的心情变得更加沉稳和光明,也能中和人们由于罪恶感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这和用做好事来弥补错误的作用是相同的,都能帮助自己解脱。故事中的骏在残忍地杀死了那只蜗牛后,心中充满了负罪感,所以就会下意识地用水来冲洗双手,以此来暗示自己:我要坚持不懈地清洗,洗涤心灵的罪恶。正是在这种“水心理”的帮助下,最终骏才能成功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脏了就要洗干净,基于这种生活常理,当一个人犯了错误,背负了愧疚之后,也会不由自主地以清洗的方式来暗示自己,把内心的肮脏和罪恶清洗干净,以此来实现内心的安宁和自我原谅。所以,当你有了负罪感时,也可以用水来清洗,暗示自己的心灵经过清洗,从而帮助自己得到解脱和救赎。

在绝境中暗示自己奇迹的存在

假如一个人在生活中处处留心,那么他就会发现:越是在逆境里,越容易发生奇迹。在人生的经历中,每个人都会有陷入困境的时候。这时,有的人会在绝境中越陷越深,怨天尤人、垂头丧气,最终丧失了拼搏的斗志;有的人能从谷底一跃而起,跨越眼前的障碍,最终看见更高处的风景。

绝大多数成功者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当他们身处绝境时会暗示自己,坚信自己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坚信奇迹一定会出现。他们会找到使自己振作的力量,帮助自己恢复最好的心态。他们明白无论环境如何恶劣,都应该经常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他们坚持暗示自己,在绝境中也一定会出现奇迹,以此来鼓舞、激励自己,让自己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困难,让自己永远满怀希望。

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坎坷和挫折时,都会对自己进行调节。在进行自我调节时,又总是会遇到更多的困扰。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人就会进行自我暗示,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心态,进而摆脱坏情绪的影响。对自己进行自我暗示时,我们应该暗示自己:“即使在绝境中,也能创造奇迹。”以此来帮助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让自己恢复原本的精神面貌,用最好的姿态来迎接明天的挑战。

玛丽是一个乐队的鼓手,因为工作原因,她始终坚持避孕。但是有一天,她发现自己怀孕了。由于在乐队里工作,那浑浊的空气和高分贝的鼓点,使她在怀孕期间就被医生检查出,孩子的心脏可能会有缺陷。但是出于母爱的本能,玛丽仍然决定生下这个孩子。

经过十月怀胎,玛丽顺利地生下了一名可爱的女婴。但是孩子出生后没多久就口唇发紫,呼吸困难。玛丽赶紧送孩子去医院,经过医生确诊后证实孩子患有一种极其罕见的先天性心瘘症,通常情况下活不过三个月。

听到这个消息,玛丽瘫倒在地,她苦苦哀求医生帮她救救女儿。但是,医生告诉她,只有进行心脏矫正手术才能挽救她的女儿。艰难地熬过了9个小时,医生告诉玛丽,孩子的命虽然保住了,但是切除了1/3的心脏。这就说明,孩子以后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假如做剧烈运动,就会失去生命。

孩子活下来了,玛丽很高兴,但是一想到孩子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对她而言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玛丽每天都唉声叹气。这样浑浑噩噩地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玛丽决定调整自己,而且也要努力改变女儿的命运。玛丽清楚,即便是在绝境里,也应该相信会发生奇迹。

在之后的日子中,玛丽撕毁了女儿所有的病历,并且全家搬迁到距离市区一百多千米的城镇,那儿的空气十分新鲜,她想用这种方式忘掉所有和疾病有关的过去。

孩子两岁时,玛丽开始每天和孩子一起玩比赛跑步的游戏,还经常带她去爬山,并且每个星期,玛丽都会小心翼翼地增大孩子的运动量。即便遇到困难,玛丽也坚持暗示自己:即使在绝境中,也一定会发生奇迹。

在玛丽的引导下,孩子很喜欢户外活动。有一次,孩子代表市里参加了体育比赛,100米短跑比赛的成绩还打破了纪录。之后,当医生给玛丽的女儿进行了心脏磁力共振扫描后才发现,玛丽女儿的心脏不但长出了那失去的1/3,并且形状和大小完全正常,甚至连丝毫做手术的疤痕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