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经穴按摩使用手册
17108100000006

第6章 常见病的按摩(3)

注意事项

①坚持保健按摩可获满意疗效。

②进行必要的检查,明确其发病原因和病灶所在,给予药物治疗。

③加强营养,忌烟酒、辛辣之品和少食肥、甘、寒性食品。

面 瘫

面瘫,俗称口眼斜、面神经麻痹,以面部一侧不能闭眼,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和口角歪向健侧为主要临床特征,好发于春、秋两季。

中医认为,面瘫多因正气不足,营血亏虚,致使风寒乘虚而入肌腠,留滞经络,引发筋脉失于濡养。

面瘫多发病急,开始时患者感到面部肌肤麻木,表情肌瘫痪,笑语不便,继而症状慢慢加重。一些患者在发病前几天有耳内、耳后乳突区或面部轻度疼痛,几天后发现不能皱眉闭眼,口角歪斜,不能吹口哨和鼓气,进食时饭粒和残渣滞留齿间,喝水进汤时有从口角外溢的现象。同时伴唾液分泌减少、同侧舌尖味觉减退等症状。

按摩治疗面瘫疗效显著,疗程多在2周至2个月左右,病程在半年以上者,收效不甚确切。由于本病发病后,有逐渐加重的现象,所以开始治疗时,病情非但得不到缓解,反而会逐渐“加重”,应预先让患者心中有数,以免产生误解。按摩治疗面瘫以舒筋活血、祛风止痛为原则。

方法一

{1} 面部推摩法:患者取仰卧或坐位。术者用大鱼际在患侧面部顺时针方向进行推摩21次,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捏拿患侧皮肤并捻动,使皮下有热感为宜,时间2分钟左右。

{2} 捏提地仓穴:用拇指或中指按拨颞部、耳前及后颈部的压痛点18次,然后用拇指、食指捏提地仓穴向患侧牵拉,时间2分钟左右,同时按压下关、迎香、颊车、温留、合谷,每穴各半分钟。

{3} 捏拿颈部: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用一手掌固定住患者前额,再用拇指、食指按压风池穴1分钟后,用五指指面捏拿颈后部,时间2分钟左右,以皮下有温热感为宜。

{4} 颤揉面部:患者取坐位,术者站在其侧方,用一手固定住患者枕后部,用另一手食指指面自印堂穴经鱼腰、阳白、下关、颊车、丝竹空、太阳、四白、迎香、地仓等穴颤揉,使每穴有酸胀感为佳,力量由轻渐重,但手法要轻柔,时间3分钟左右。然后从太阳穴经头旁用食指颤揉至风池穴,时间1分钟左右。

{5} 拿肩井穴:患者坐位,术者位于其后,用两手按揉肩井穴,1分钟左右,再用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捏住斜方肌肉相当于肩井穴处拿起,再向上提起放下,共反复6次,3分钟左右。

方法二

{1} 患者仰卧,术者施一指禅推法于患侧面颊部,重点按摩印堂、攒竹、睛明、太阳、四白、迎香、颊车、地仓、人中、承浆等穴,共操作8~10分钟。

{2} 以大鱼际揉法,从患侧前额部起经太阳穴下至面颊、下颌部,来回操作5分钟。

{3} 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扶住其头部,另一手施拿法于两侧风池穴,再行按揉风府、百会、耳门、听宫、听会、合谷穴,共操作3~5分钟。

{4} 拿双侧肩井、翳风穴1~2分钟。

方法三

①用手掌推摩面部20~30次。

②捏揉患侧面部肌肉20~30次。

③按压下关、颊车、合谷各1分钟。

以上手法,每日早晚各一次。

注意事项

①急性期可配合针灸、药物治疗。

②进食时注意不要咬破患侧口腔粘膜。

③神经恢复后面对镜子做面部肌肉运动锻炼。

④保护患侧眼角膜,防止眼部感染,可外用眼药水等。

⑤避免寒冷刺激,天凉时应戴口罩,注意面部保暖,防止再受寒。

⑥按摩治疗面瘫初期,手法不宜过重,刺激强度不要太大,一般隔日1次,待病情稳定后可每日治疗1次,刺激量可稍加大。

⑦忌食海鲜、麻辣刺激之品。

痛 风

痛风是由于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尿酸积于体内,血中的尿酸浓度增高,沉积于关节,刺激关节滑膜所发病的、以关节红肿热痛为主要症状的代谢疾病。最常见于足部的关节,其中常见的是足拇趾关节。痛风发作时,多在夜里突然感到足拇趾根部附近剧烈疼痛而惊醒。一旦出现疼痛,一般要持续1个月以上才能缓解。痛风是因饮食上长期高脂高蛋白高热量而形成的,以前被称为“皇帝病”。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鱼、虾、啤酒在饮食中所占比例增高,痛风患者数越来越多,中年男性易患此病.但女性和儿童的患病率也在增加。

方法一

{1} 摩腹、揉腹后可点按下脘、天枢、大横及下肢的阴陵泉、三阴交。

{2} 推膀胱经。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以掌推法,由上而下推脊柱两旁的膀胱经。

{3} 用双手拇指点按背部的筋缩、肝俞、脾俞、三焦俞、肾俞,每穴2~3分钟。可在点按的基础上进行环形揉动。

{4} 按揉足拇趾关节周围穴位,如太冲、太白,公孙穴,疏通局部气血,减缓疼痛。

胃 痛

胃痛,也称胃脘痛,是因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该病在脾胃病症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高,此病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及其他一些消化系统疾患。

中医学对本病论述颇多,又将胃痛称为“心痛”、“心下痛”等。在我国民间俗称“心口痛”,而其实质为胃脘痛,并非心脏本身的疾病。

胃痛部位在胃脘,其疼痛性质常因病机不同而异,如胀痛、刺痛、钝痛、绞痛、隐痛、灼痛、闷痛等。其中以隐痛、胀痛、刺痛常见,疼痛可持续性,亦可为发作性,无反跳痛,起病或急或缓,常伴有食欲不振、痞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其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方法一

{1} 放松腹部肌肉,拇指从鸠尾,并在上脘、中脘上重点操作,重复3遍,每次3分钟左右。

{2} 用手掌摩腹部,可涂上少许冬青膏,以增加透热度。来回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摩动,每天连续治疗5分钟左右。

{3} 以两拇指着力,点操两侧合谷,外关,阳陵泉,足三里穴,每穴点揉1分钟左右。

{4} 手推脊栓两侧属膀胱经的脾俞、肾俞、三焦俞,每次1分钟左右。

方法二

{1} 如系受寒凉或胃痉挛而产生的胃痛,可一手按压另一手二三掌骨缝的落零五穴,局部有痛感,止痛效果好。还可用手捏起胃痛部位的表皮,提捻片刻,胃里有发热的感觉,疼痛可减轻或消失。

{2} 用手掌自心口向脐部做推法数次,然后用中指点中脘,再用拇指按压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各1分钟。

注意事项

①应避免吃生冷油腻的食物。

②注意调节饮食,少食多餐。

③要心情舒畅,不要生气、忧郁和感情冲动,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

辨证论治

(1)脾胃虚弱型: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者直擦背部督脉约3~5分钟,点揉气海、关元、足三里约2分钟,在气海穴治疗的时间可适当延长;用手掌揉搓小腿后侧(承山穴一带)数次,使局部有发热的感觉为好。

(2)肝气犯胃型: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胸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不佳而诱发者点揉背部肝俞、胆俞、膈俞,各约2分钟。掌揉双侧章门、期门,各约2分钟。

(3)疼痛剧烈型:先在背部脾俞、胃俞附近压痛点,用较重的点按法,连续刺激2分钟左右,待疼痛缓解后再辨其证而治之。

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胃的正常位置下降。本病多由腹肌的紧张度发生变化,腹壁脂肪缺乏和肌肉松弛,腹压减低所导致的。平常身体瘦弱、胸廓狭长的人或某种原因经常压迫胸部及上腹部,以及生育过多的女性,往往容易患此病。

中医学认为,胃下垂多由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因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主肌肉,脾虚则运化失常,中气升举无力而下坠。

胃下垂者常见食欲减退、嗳气、胃胀、胃痛、隐痛并有下坠感,饭后或行走时症状加重,平卧时则减轻。伴有消瘦、头晕、全身乏力、心慌、失眠、直立性低血压、腹泻或便秘等。上腹部平坦,下腹部膨隆,腹部肌肉松弛,肌力降低,稍压腹部可及腹内动脉搏动,有振水音等症状。

方法一

{1} 令患者仰卧,双腿屈曲,术者站于其旁。术者用双手揉拿患者腹部数次。然后用手掌自下而上地行推颤法数次。

{2} 令患者俯卧,术者站于其旁。术者用手掌在患者腰背部施揉法数次,同时用手根或肘部拨揉腰背部两侧数次。酸痛处多施手法。然后在背部行提拿法数次。取穴:脾俞、胃俞、足三里、肓门。

方法二

{1} 患者取俯卧位,先施一指禅推法于鸠尾、中脘、关元、天枢、气海穴,共操作5分钟。

{2} 以肚脐为中心,用掌摩法在脐周反复操作3~5分钟。

{3}以四指并拢,与小鱼际一起着力托住胃部,由下向上,循逆时针方向顶托,反复操作8~10遍。

{4} 掌振法作用于脘腹部,以患者感应震颤和局部有温热感为度。

{5} 患者俯卧,以一指禅推法作用于脾俞、胃俞、大肠俞、百会、足三里、阳陵泉穴,共操作3~5分钟。

{6} 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扶住患者左肩部,另一手四指并拢,手心向外插左肩胛骨,随着患者呼吸,自右下方慢慢插入左侧肩胛骨前外上方,重复3~5次后结束。

方法三

{1} 主穴:胃、脾、交感、皮质下。

{2} 配穴:神门、肝。

{3} 操作方法:患者对镜而坐,以双手食指、拇指指端,相对捏揉或掐揉两耳穴位;或用火柴棒头分别按压两耳穴位。手法轻重兼施,以轻柔为宜。

注意事项

①每天坚持按摩两遍,晚上一遍可仰卧在床上进行,并配合仰卧起坐、鼓腹及托胃手法(仰卧,微屈双膝,两手重叠,右手在下,按于腹部左侧胃底部,四指用力反复上托胃底部)。

②坚持按摩能增强体质,预防胃下垂的发生及治疗轻度胃下垂;重度胃下垂经长期自我按摩,亦能收到满意效果。

③节制饮食,舒畅情志,防止暴饮暴食、酗酒、大怒、忧思、过度疲劳和胃部受凉等。

④自我按摩的同时可配合中药补中益气汤或补中益气丸治疗。

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内经》称之为不欲食。后世医家则有多种称谓,如食欲差,不知饥饿,纳呆,纳滞、纳差、不能食、不思食等。甚者恶闻食味,见食物则恶心,乃至恶心欲吐称恶食厌食。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肝气犯胃,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脾虚胃寒,脾肾阳虚所致。按摩相关穴位能健脾益胃,疏肝温肾。

方法一

{1} 患者取仰卧位,先操作上腹部,以中脘、鸠尾为重点,然后循序往下至少腹,以脐周及天枢,气海为重点,再用摩法在脐周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摩100次左右。

{2} 揉按足三里穴2~3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佳。

{3} 患者取俯卧位,裸露脊背,放松身体。术者从患者尾骨开始,双手交替操作,顺脊背正中朝颈部方向推进,边提捏边推,重复3次。

{4} 患者俯卧,术者用轻柔的揉法沿脊柱两旁膀胱点揉。以第六、七胸椎两侧及肝俞,脾俞、胃俞、胆俞、进行指压时,一边让患者吐气,一边强压6秒钟后把手收回,恢复自然呼吸,如此重复3次。

辨证论治

①不思饮食,呃逆嗳气,胸胁胀闷或胀痛,精神抑郁者加:按揉期门、章门,擦胸胁,重按合谷、太冲。

②饥不欲食,唇红干燥,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者加:掌揉关元,按揉天枢,拿按三阴交。

③恶心厌食,脘腹痞闷,大便溏,小便黄,周身烦热者加:重按曲池、合谷、尺泽、阴陵泉。

④面色囗白,气短懒言,畏寒肢冷,疲乏倦怠,腹胀或腹痛,腰痛腿软或肢体浮肿,五更泄泻者加:擦大椎,按揉命门、天枢和腰骶(用艾条灸,灸至腰和骶部发热出汗)。

⑤不思饮食,食后腹胀,或进食少许即感欲吐,脘腹隐痛,疲倦气短,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者加:按揉天枢、三阴交和神阙(用艾条灸,灸至腹部发热出汗)。

方法二

{1} 主穴:胃、胰胆、内分泌。

{2} 配穴:小肠、大肠、肝、脾。

{3} 手法操作:患者对镜而坐,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指端着力相对捏揉或掐揉两耳穴位;或用火柴棒头分别按压主穴和配穴。手法用力轻重兼施,患者可自行掌握。

注意事项

①忌暴饮暴食,忌烟酒和辛辣、生凉之物。

②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③不明原因的不思饮食,最好到医院查清原因。

④坚持做自我按摩有很好的疗效,早晚各做一次。

⑤不要生气、大怒或熬夜,否则也会伤肝损脾;忌忧思过度,否则会伤及脾胃。

消化不良

当饮食不当或饮食过度,或胃弱及消化器官的功能开始衰退时,所进食的食物无法顺利被身体吸收,使食物积聚,在胃部产生多余气体,导致打嗝嗳气,严重者还会出现从心窝到胸部苦闷、灼热的症状。这些症状因人而异,但大多数患者会消瘦或腹泻。消化不良多见于胃部功能不佳。通过按摩疗法调整身体状况,增强胃部机能,可以从某种程度上预防消化不良。

方法一

{1} 用双手,以巨阙,天枢为重点揉腹。揉腹时稍用力,以脂肪呈轻度凹陷为标准。

{2} 双手叉腰,虎口向上,双手拇指用力按压脊椎两侧的胆俞,胃俞。或者虎口向下,双手四指(以中指为主)按压穴位。

{3} 拇指用力按压腿部足三里和梁丘,可以提高消化器官机能。

{4} 食指指尖着力按压喉部的天突、气舍穴。让积存在胃部的气体,以数次大幅度的打嗝形式排出来,不久后打嗝便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