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产后正气虚弱,起居不慎,寒邪入侵胞脉,血为寒凝。或情志不畅,肝郁气结,疏泄失常,气机不利,瘀血内阻,恶露当下不下,而致腹痛。产后小腹疼痛,拒按,得热痛减,恶露量少,色紫黑挟有血块,或胸胁胀痛,面色青,四肢不温。舌质黯,脉弦涩。
方法一
{1} 摩腹法: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其右,用摩法施于中、下腹部约5分钟。
{2} 点揉中极、关元、气海,每穴约1~2分钟。点按血海、三阴交,每穴约1~2分钟。
{3} 直擦背腰部,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辨证论治
①血虚者:加用指揉双厥阴、心俞、膈俞,每穴约2分钟;点按足三里,揉中都,轻揉百会,分别约2分钟。
②血瘀者:加用点揉大赫、三阴交、石门、气穴,每穴各1分钟;点按膈俞、肾俞、命门,各1~2分钟。
方法二
{1} 患者取坐位,术者以双手拇指点按脾俞、膈俞、膏肓穴,以补益气血、益气补虚、滋阴养血、促气血生化之源、补益脾阳、益气营血。
{2} 患者取仰卧位,施用推脾运胃法、颤法,点按关元、中脘穴,以补益脾土、调和脾胃、通经活络、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培补下元,共达通经络、益气补血之功。
{3} 患者取坐位,术者以双手拇指点按肝俞穴,以舒肝利胆、调气除滞。
{4}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用食指点章门,以鼓动肝气、疏通经络、活血止痛;施用颤法,点按中极、中脘等穴,以疏通冲任、调和气血、温补下元、活血化瘀;施用提拿三阴交法,点按太溪等穴,以调补肾气、通调三焦,共达活血化瘀、通调气血、活血止痛之功。
注意事项
①患者因产后虚弱而无力抗痛,且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在疼痛上,因此,应保持精神愉悦。
②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
产后恶露
产后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断者,称为“恶露不绝”,又称“恶露不尽”。本病为产后常见病之一。
产妇分娩10余日后,常有阴道血性分泌物(即恶露)仍淋漓不断,或突然大量出血,或伴下腹疼痛,妇科检查时常见子宫大而软,或伴压痛。
方法一
{1} 摩腹:患者仰卧位,双腿屈曲,术者立其右,用手掌以脐为中心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各摩腹3~5分钟。
{2} 提拿小腹部:患者仰卧位,双腿屈曲,术者立其右,用双手提拿小腹部数次。
{3} 揉背腰部:患者俯卧位,术者立其左,用手掌揉背腰部3~5分钟。
{4} 点揉气海、关元、中极、子宫穴,每穴1~2分钟。
辨证论治
①气虚者:加用点按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每穴1~2分钟。
②血热者:加用点按曲池、太冲、行间、太溪,每穴1~2分钟。
③血瘀者:加用点按行间、阳陵泉、太冲、石门、三阴交、气海,每穴1~2分钟。
注意事项
①按摩治疗每日1次,5~7次为一疗程。
②治疗期间应避免过劳,注意休息,以利康复。
③禁食辛辣刺激之品,保持心情舒畅,生活注意保暖,避免风寒侵袭。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是指由于产后耻骨联合不能自行复位,引起功能障碍,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一般情况下,分娩后耻骨联合面及骶髂关节逐渐恢复到正常位置。如果在妊娠期,尤其在分娩前,黄体生成素分泌过多,使耻骨联合面的韧带过度松弛,分娩时耻骨联合面即发生过度分离;或因胎儿过大或胎位不正,造成难产,使耻骨联合部遭受较大的压力,被迫分开;另外,也可由孕期、流产、停经、子宫或卵巢切除等引起。临床上以左右分离者为多见,也可见前后错位或上下错缝者,此时常常并发骶髂关节错缝。
耻骨联合处疼痛不适,负重、翻身、咳嗽、排便等增加腹压时,均可诱发疼痛,有时伴腰骶部疼痛,严重时平卧困难。下肢抬举困难,行动无力,髋关节外展、外旋活动受限,在活动时疼痛加剧。病久者,可并发耻骨联合软骨炎,X光片见耻骨联合边缘毛糙或呈锯齿状,甚至耻骨联合边缘骨质破坏。
方法一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以双手置于髂骨两侧,将力着于双手指腹,均匀而持续地向同一中心点推运,合归而汇拢。起手时操作动作一般宜轻,以后逐渐增加力量至合拢,随后加点中极、关元、气海,以补益下元,通调冲任,活络止痛。本法适用于耻骨联合左右分离者。
方法二
患者仰卧,术者伸臂、沉肩、屈腕,上身稍前倾,将力集中于施力的臂和手部,以掌根着力于髂骨两侧下按,双手对按,一起一落,以矫正左右分离。
方法三
{1} 滚揉腰骶部。患者俯卧,术者站于患侧,施滚法于骶髂及腰臀部,并按揉八髎、环跳、关元、大肠俞穴,共约15分钟。
{2} 牵引下肢。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患侧(以左侧为例),用左腋夹住患者左踝部,左肘屈曲位,以前臀背侧托住患者小腿后面,左手搭于患肢膝关节的前侧,左手搭于左侧前臀中1/3处,用力夹持患肢,向下牵引1~2分钟。
{3} 患者俯卧,术者在骶髂部施按、揉等手法约10分钟。
{4} 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注意事项
①使用手法复位时,手法要沉着有力、迅速而轻柔,作用力要集中在患侧骶髂关节。
②推拿治疗后,宜在屈髋屈膝位卧床休息,两周内不宜做腰及下肢的大幅度活动。
③注意局部保暖。
产后缺乳
缺乳是指妇女在产后哺乳期间,乳汁不下或乳汁不足,不能满足婴儿吸吮。
现代医学认为,产生缺乳与乳腺发育不良或产后失血、调养失当、精神刺激及过度疲劳有关。中医学认为,乳汁乃由血液所化生,赖气以运行,若脾气虚弱,化血乏源,或产后耗损气血,均可致乳汁化生不足;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乳络不通,亦可导致缺乳。
方法一
{1} 患者仰卧,术者用双手十指沿肋骨走行方向从内向外,从上向下推抹胸部,约3~5分钟,再用手掌在胸部及乳房周围轻轻揉按2~3分钟。
{2} 患者仰卧,术者用指揉双侧乳根、膻中、天枢,每穴约1分钟。
{3} 掐少泽穴约2分钟。
{4} 按揉背部。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其背后,以手掌或掌根在背部做按揉法约3~5分钟。
辨证论治
①气血虚弱者:加用摩腹5分钟,同时点按脾俞、胃俞、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每穴约1~2分钟。
②肝郁气滞者加用顺抹双侧乳房各3~5分钟,摩肋部配揉期门、日月各3分钟,点揉阳陵泉、支沟、内关、太冲,每穴约1~2分钟。
方法二
{1} 患者俯卧,术者站于其旁。术者用手掌或掌根在背部做按揉法数次,取厥阴、膏肓。痛点处多施手法。
{2} 患者仰卧,术者站于其旁。术者用手掌在胸部及乳房周围轻轻按揉数次。取膻中、中脘、曲池、足三里。
上述手法有通经活血,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
方法三
{1} 主穴:乳腺、胸、脾。
{2} 配穴:枕、内分泌。
{3} 操作方法:患者对镜而坐,用双手食指和拇指指端相对捏揉或掐揉两耳穴位;或用火柴棒头分别按压两耳穴位。手法用力轻重兼施,以偏重为佳。
注意事项
①新产妇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掌握正确哺乳方式,早吸吮,勤吸吮,按需哺乳。
②治疗同时应加强营养,可多喝猪蹄汤、鲫鱼汤、排骨汤。饮食既要富于营养,补充充足的汤水,又不能过食肥甘厚味,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③保持心情舒畅,切忌生气、忧郁,劳逸结合,保持气血调和。
④实证缺乳,治疗时应密切注意局部及全身变化,若出现乳房结块处红、肿、热、痛及全身发热者,则为乳汁郁积化热而成乳痈之征,应加用乳痈按摩治疗,并配合中、西药口服、外敷治疗。
子宫脱垂
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到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以外,称为子宫脱垂。中医学称之为“阴挺”,又称“阴脱”。
临床上根据下移子宫下移程度将其分为Ⅲ度:
I度: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的距离小于4厘米,但未超出处女膜缘。多无明显不适。
Ⅱ度:宫颈外口已达阴道口以下,甚至已有部分宫体脱出。患者常于行走、下蹲等时阴道口有肿物脱出,经平卧休息,则消失或变小,常有腰骶酸痛及下坠感。
Ⅲ度: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阴道口外,休息后亦不能自行回缩,常需用手还纳。患者腰骶酸痛、下坠感明显,行动极为不便,局部常因摩擦而发生溃疡、出血。严重时伴重度膀胱膨出,易出现尿潴留、张力性尿失禁现象。
方法一
{1} 患者取坐位,术者食指屈曲,其余四指半握成拳状,以食指指端着力于患者头顶百会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垂直持续地点按1~2分钟,并同时轻按微颠,以患者自觉有温热感从头顶沿项后、脊背向下放散至两腿,并有气感上提为宜。
{2}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于其旁,以一手拇指按顺序点按气海、关元穴,以补气升阳。注意用力要和缓均匀。
{3}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将一手掌指横置平放于患者腰部命门穴处,快速横行往返搓之,以患者小腹部有轻微温热感为宜,再以一手拇指点按穴位。
{4} 患者俯卧,术者双手拇指伸直,余指微屈,以双手拇指端分别置于左右肾俞,将力集中于拇指端,双手相对同时着力对点并略向上斜点而合之,连续对点3次,以点按后局部酸胀为宜。
方法二
{1} 推摩腹:患者取仰卧位,双腿曲膝,术者立于其右,以两手相叠,做环形推摩腹部3~5分钟。
{2} 提拿振颤小腹:体位同上,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在小腹部做提拿振颤数次,动作要缓慢。
{3} 向上按推小腹:体位同前。用手根自耻骨向上做按推法数次,力量要柔和,可使子宫有上提的感觉。
{4} 按揉腰骶:患者俯卧,术者立其左,用手掌按揉腰骶部2~3分钟。痛点多施手法。
{5} 弹拨大腿内侧筋腱:用弹拨法施于大腿内侧筋腱,数次。
辨证论治
①气虚者:加点按气海、血海、中极、归来、三阴交、脾俞、胃俞,每穴约1分钟。
②肾虚者:加点按肾俞、命门、秩边、气海、归来,中极穴,每穴约1分钟。
注意事项
①每日按摩1次,10次为一疗程。
②患者应避免劳累,配合仰卧起坐,每日3~5次,以后逐渐增加;提肛运动,吸气——提肛门,呼气——放松,反复练习,每日两遍,每遍20~40次,亦可渐加,以提高腹肌、盆底肌肉力量。
③可配合中药补中益气丸、针灸同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