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暴露患者腰部体表皮肤,涂以介质,使用小鱼际擦法,以透热为度。
腰背肌筋膜炎
腰背肌筋膜炎易发于筋膜、腱鞘、韧带、骨膜、肌肉起止点等处。背部好发于背部菱形区域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的肌性组织及筋膜组织。腰部好发于腰背筋膜、棘上和棘间韧带、骶部及髂后上棘旁,髂嵴及横突尖端等肌筋膜附着处。
该病疼痛有隐痛,或酸痛不舒,腰背板结,沉重、乏力。局部皮肤麻木、粗糙或僵硬,感觉较迟钝,并有广泛的压痛点。有的患者自己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有的不能明确地指出疼痛位置。疼痛有牵引性反射传导现象,有的背部疼痛反射到前胸胸廓,有的反射到臀腿部。腰背肌长期紧张痉挛,病变部位按之较硬,并有颗粒型、条索样或块状等多形态的痛性结节。
不少患者起病较突然,有的夜间翻身困难,凌晨3~4时疼痛加重,在变换体位,或按摩、捶击患部后,疼痛可减轻。有的晨起后疼痛加重,稍加活动,疼痛也能缓解。有的白天疼痛轻微,傍晚加重。有的参与劳动不受影响,过劳后症状加重。有的阴雨天病重,遇到温暖病情减轻,按摩后普遍感到轻松舒适。该病除过分劳累、疲劳外,抑郁、受惊及受挫折时病情也会加剧。
方法一
{1} 患者俯卧,术者用掌或大小鱼际,以轻缓的力度在病变部位及周围,做揉、搓、推、摩等法,五分钟左右,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
{2} 用叠掌或掌根以稍强的力度,在病变部位及周围揉按三分钟左右,使局部肌肉充分放松。
{3} 点按局部穴位压痛点(阿是穴),每穴两分钟左右,以通畅气血,缓解疼痛。
{4} 用拇指或背关节,以较强的力度,在病变部位反复拨、按、推、捋五分钟左右。对条索隆起,僵硬、增粗、结节硬块等阳性反应物,可作为重点施治,顺着肌筋的循环方向,左右拨动,来回按揉,上下推捋,以理顺肌筋,消除瘀滞。
{5} 双手拇、食、中三指提拿、弹拨肌筋3~5遍,可起到剥离粘连,缓解痉挛之效。
{6} 用掌摩、揉、搓,双空拳来回叩击病变部位五分钟左右,以进一步疏通经络气血,缓解麻木,挛缩等症状。
慢性腰肌劳损
慢性腰肌劳损,是因腰部长期过度疲劳所造成的肌肉、筋膜和韧带等软组织慢性损伤性疼痛疾病,以腰部经常疼痛、转侧不利为主要临床特征,大多发生于姿势不良、长期弯腰劳动或负重工作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以壮年人群多见。
长期过度疲劳和弯腰负重工作,使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持续处于紧张拉伸状态,软组织的血液供应受到阻滞,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同时产生大量乳酸,不能被及时排除,造成水肿和粘连。这种反复的损伤,会导致局部组织增生和肥厚,刺激神经末梢,形成慢性腰痛。
方法一
{1} 患者俯卧,术者立其一侧施推法于患部及其周围,配合下肢部的被动运动,共8~10分钟。
{2} 术者重叠双掌,在腰痛局部施掌揉法5分钟,力量由轻到重。
{3} 大拇指指端点按弹拨腰部压痛点3分钟;同时点按委中、承扶、环跳、阳陵泉、昆仑穴等。
{4} 患者俯卧位,术者施腰部摇法,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8~10次。最后以拍法拍击腰部而结束操作。
腰椎骨质增生
本病也称为肥大性脊柱炎,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纪的增长,人的脊柱会发生退行性改变,使椎体边缘出现唇样增生,也称“骨刺”。腰椎骨质增生的早期症状为腰部僵硬,酸痛、不能久坐,久坐必须经常更换体位,清晨时症状加重,起床后稍加活动,又可减轻,但活动过多或劳累,腰痛又会加重。
方法一
{1} 术者用掌根和拇指揉拨患者腰椎两侧肌肉数次。重点按摩腰部两侧的痛点、肾俞、志室、环跳、委中、大肠俞、腰眼穴。
{2} 术者用手掌揉搓患者腰部数次,使局部产生温热感,同时配合腰部侧扳法。
上述手法有活血止痛,增强肌力的作用。
方法二
{1} 用手掌揉腰部20~30次。
{2} 用肘部拨揉腰椎两侧(痛点处)20~30次。按压气海、天枢各1分钟,捏拿小腿后侧(腓肠肌一带)3~5次,并配合腰背肌锻炼。
方法三
{1} 术者用双手掌重叠按于患者腰部痛点处,令患者深吸气。在其呼气的同时,术者双手随即有节律地向下压颤,可重复做2~3次。
{2} 施牵腕推肩旋腰法。令患者坐于方凳上或床上,术者站于其旁(以向左旋转为例)。令患者腰部自动旋向左侧,术者左手握住患者的右手腕向前用力牵拉,右手掌扶于患者的左肩前部向后推按,两手用力相反,当腰部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猛然用力,使腰部产生一个快速的扭转力,此时腰椎小关节可发出响声,患者可感到腰部轻松,疼痛减轻。此法左右两侧均可使用。但注意用力不要过猛。
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是指踝关节部位扭伤而没有发生骨折、脱位。踝关节周围主要有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和下胫腓韧带。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是一条坚强的韧带,一般不易损伤。外侧副韧带包括有腓距前韧带,腓跟韧带和腓距后韧带。下胫腓韧带为胫腓下端之间的骨间韧带,是保持踝关节稳定的重要韧带。
踝关节扭挫伤甚为常见,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较常见。
方法一
{1} 患者仰卧,术者以轻柔的小鱼际推法自小腿外侧向脚外侧滚动,重复操作8~10遍。
{2} 一指禅推法作用于足踝压痛点处(压痛不甚剧烈)或压痛点周围(压痛明显),共操作3~5分钟。
{3} 大鱼际揉法作用于扭伤局部,待疼痛缓解后再配合轻度踝关节摇法。
{4}术者一手托持患侧足跟,另一手握住足大趾作拔伸法,并可配合小幅度、高频率的上下抖动。
{5}涂抹适量红花油于踝部,作来回推擦,以热为度。
方法二
{1} 主穴:踝、肾、神门。
{2} 配穴:肾上腺、腰椎。
{3} 操作方法:患者对镜而坐,用双手食指、拇指指端相对捏揉或掐揉两耳穴位;或用火柴棒头分别按压两耳穴位。手法用力轻重兼施,以偏重为主。首先须排除骨折、脱臼和韧带断裂等情况,然后再进行按摩。
注意事项
①首先排除骨折,脱臼和韧带断裂等情况,然后再进行按摩。
②扭伤48小时后方可采用按摩疗法,以免引起或加重出血。
③按摩前,应涂少量红花油或风油精。
④踝部曾受过外伤者走路和活动时更应防止扭伤。
足 痛
足痛是指踝关节以下发生的疼痛,包括足趾痛和足跟痛、足心痛。其中足跟痛是指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导致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以单足或双足跟部在站立或行走时疼痛为主要特征,常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跟骨骨刺的压痛点多在跟部下外侧,且可有突出感。跟骨外面的皮下脂肪层部分消退,对外力的缓冲作用减弱亦可引起足跟痛。跟部脂肪纤维垫损伤及滑囊炎大多有显著的外伤史,足跟部呈肿胀状态,发病后大多数不敢着地,行动困难,局部有刺痛感。
中医学认为:本病与肝肾亏损,气血亏虚,寒湿郁滞及风湿痹阻有密切关系。因肝肾亏损与气血亏虚所致的属虚证,疼痛多在跟部。
方法一
{1} 患者俯卧,术者以拇指或屈曲的食指在足跟部寻找压痛点,继而施按揉法于压痛点周围,操作3~5分钟。
{2} 以揉法施于足跟至脚掌部,来回滚动,约操作3~5分钟。
{3} 使用拿法于小腿腓肠肌至足跟跟腱处,来回操作2~3分钟。
{4} 先于足跟部及脚掌部涂用适量油膏,然后施掌擦法以透热为度。
方法二
{1} 主穴:踝、跟、神门、脾。
{2} 配穴:肾、肾上腺、肝。
{3} 操作方法:患者面对镜而坐,用双手食指、拇指指端相对捏揉或掐揉两耳穴位;或用火柴棒头按压两耳主穴和配穴。手法用力轻重兼施,以偏重为主。
方法三
{1} 按揉足跟部20~30次。
{2} 自动活动踝关节20~30次。
{3} 用拇指按揉足跟痛点和手腕部的足跟点各1分钟。
注意事项
①自我按摩可于每晚睡觉前做。
②按摩前先滚棍或滚瓶10~15分钟,然后用温度较高的热水泡双足15~20分钟,再做其他手法。
③患者须忍受疼痛,坚持散步,有意让足着力,这样有助于早日康复。
④忌食寒冷食品,双足应保暖,不要受凉,夏天忌卧湿寒之地。
⑤鞋内放置柔软垫子。
小腿抽筋
小腿抽筋也叫腓肠肌痉挛。腓肠肌位于小腿后侧,起于腘窝,止于跟骨后部,是使足跟上提的主要肌肉。
过度剧烈运动、爬楼登高和长途跋涉是引起小腿抽筋的常见原因。这些运动使踝关节经常处于背伸状态,腓肠肌持续收缩,从而加大肌肉本身耗氧量,导致新陈代谢产物无法及时排除,引起腓肠肌缺血缺氧,进而发生肌肉痉挛。感受寒凉也是引发小腿抽筋的重要原因。中医认为,气血不足,血不荣筋,故而引起筋掣。
方法一
{1} 推摩小腿肌肉,至肌肉松弛为度。
{2} 取坐位,患侧腿置于健侧腿上,用全掌或掌根,大鱼际揉患侧小腿l~2分钟,使小腿肌肉组织松弛,至有热感为度。
{3} 用双手拇指指腹和指峰推承山穴1~2分钟,用力由轻到重,逐步深透,起到解除腓肠肌痉挛的作用。
{4} 拇指与另四指相对用力,夹持腓肠肌压痛点部位1~2分钟,使着力局部有胀麻感觉,进一步解除痉挛。
{5} 用双手手掌相对轻轻用力,夹持患侧小腿,缓慢地从上向下搓动,使小腿肌肉松弛,恢复活动功能。
方法二
{1} 患者俯卧,术者施推法,从大腿后侧,至腘窝、小腿后侧至跟骨止,来回滚动,共操作5~8分钟。
{2} 术者一手扶握患者侧踝部,使小腿上抬至与大腿垂直,另一手施拿法从足跟至腘窝止,共操作3分钟。
{4} 暴露患侧小腿,涂抹油膏适量,施用掌擦法自小腿至足跟,以透热为度。
{5} 施膝关节摇法和足踝部摇法后,帮助患者进行8~10次的踝部背屈被动运动。
{3} 重点点按弹拨承山、委中、昆仑、太溪等穴位,每个穴位按摩2分钟。 方法三
{1} 用手拿揉小腿后侧(腓肠肌处)数次。按压委中、承山,捏拿跟腱处(相当于昆仑、太溪穴)。
{2} 做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活动数次。上述手法有缓解痉挛,活血止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