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周末读点社会心理学
17102600000017

第17章 社会影响(2)

其次是“群体在场”。所谓群体,可以指某一特定的利益共同体,也可以指党派、民族、国家等。群体,也是激励个体积极行为的一个巨大刺激源。群体,一般都比较抽象,不可能真正“在场”,但却可以通过一定的中介物使其逼真地“亲临”现场。例如,生活中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为了完成某一艰难任务,往往有一个领导讲话,一般都有这样的台词:“祖国正在看着你们……”,“党和人民期待着你们凯旋……”,这种说法可以对当事人形成某种刺激,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这里的“祖国”、“人民”、“党”等群体,虽然没有“在场”,却切实地起到了犹如某个人真正在场的作用。对此,也有反面的例子,例如“二战”末期,穷凶极恶的日本军阀为了抵挡美国海军的胜利进军,不惜以日本青年的生命为代价,以飞机实施自杀式袭击,名为“神风突击队”,军官们所用的刺激源也有群体因素,如“大日本帝国”、“大和民族”等,但这种抽象的“群体”不可能真正“在场”。

另外是“关系在场”。在此,所谓的“关系”,系指与当事人关系密切,对其能起到“促进”作用的人物,如父母、亲属、恋人、老师,甚至列祖列宗。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关系在场”可以发挥刺激当事人的作用,屡见不鲜,并且也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镜头,在前线的战士拿出家人或恋人的照片,刺激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另外,在许多悼念、祭祀、祭典的场面中,列祖列宗往往作为当事人这一代的刺激源,仿佛这些逝去的灵魂仍然活着,例如“列祖列宗在上”,“……九泉之下,如何如何……”都是这种体现。在塞万提斯的笔下,堂吉诃德的意中人杜尔西内亚是一个绝代佳人、美丽的公主,她的“眼睛是太阳,脸颊是玫瑰,嘴唇是珊瑚,牙齿是珍珠”,这一“意中人”经常激励着他仗义行侠、驰骋四方,扫荡人间的种种不平。

在此要做点解释的是:由于“符号在场”具有虚拟性或虚假性,不是真人实际在场,所以,“符号在场”一旦被曝光,其虚假性就会暴露在大众视野中,从而失去其光环作用。有这样一幅照片——《麦克阿瑟会见裕仁天皇》,高大威猛的麦克阿瑟直盯着镜头,脸上毫无表情,一只手随意地插在口袋里,另一只手搭在臀部;裕仁天皇站在他身旁,头顶只及麦克阿瑟将军的肩膀,他穿着燕尾服,笔直而僵硬地站着。高大的麦克阿瑟一身便服,没有系领带,双手叉腰,身穿大礼服的天皇站在他一边,扬着小胡子,又瘦又小,像是他的仆人。从美国人的角度,约翰·内森解读这张照片,“麦克阿瑟似乎要强调照片中所暗示的令人惊讶的权力差异,他(麦克阿瑟)对《芝加哥论坛报》说:日本已沦为第四流的国家。再也不可能东山再起,成为世界强国了。”而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这张照片,升味准之辅承认,“对日本政府和国民是一个强烈的冲击”——这张照片先由盟军总部发给各报社和通讯社,并登于各报的头版通栏。日本内相闻讯,立即下令禁止各报发行,但盟军总部指示日本内相收回了禁令。在天皇通过广播发布投降的声明后,这张合影为什么会令日本内相如此紧张?权力差异固然是因素之一,但约翰·内森的解读是,“(这张照片)无法想象的是,进一步证明了那个令人迷惑的想法:裕仁天皇也是个平凡人。”在日本人心目中,天皇不是凡身,十分神秘,其音、其形、其身都是一种想象中的神圣存在,不可能被凡人直接感知。而这张照片又凸显天皇凡人之形,而且二者对比鲜明,日本国民心目中的“天皇神圣”被彻底打破。独领战后思想界风骚的丸山真男说:“日本人在报纸上看见这张照片,彻底失去了自信。”3个多月后的1946年1月,天皇下诏,宣布自己不是神,而是普通的凡人。而在此启蒙过程中,这幅新闻照片功不可没。

尽管隐蔽的“他人在场”表现形式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它们都是以各种符号为媒介得以实施的。所以也可以说,“他人隐性在场”实际上是一种“符号在场”。这里的“符号”包括语言符号、肢体符号、声音符号、仪式象征符号(国旗、袖标、会标、图腾)等。

二二、“职业枯竭”者遭遇“单面人”

翻阅报纸,浏览媒体,现代人都能感觉到一个幽灵就在我们身边徘徊、游走,对社会中的一部分人而言,它甚至逐渐成为生活中难以摆脱的梦魇——它,就是被专家称为“职业枯竭”的一种现代人的身心状态。在我们高倡“工作着是美丽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优胜劣汰”的同时,“职业枯竭症”也悄悄地逼近了我们,不动声色地把一部分人纳入它的有效射程。心理学家在调研中发现,“职业枯竭”已经成为我国职场中广为流传的职业病。且看媒体报道:

30出头的小赵毕业于本市的一所著名大学,凭借自己的勤奋和能力,毕业几年后已经在一家大型企业站稳了脚跟,拿着令人羡慕且稳定的薪水,有了幸福的家庭。但是近来,他却发现自己突然变得越来越“懒”了:懒得工作、懒得看书、懒得说话,甚至连以前最喜欢玩的羽毛球也懒得打了。他告诉记者,大学刚毕业时,他很庆幸能够找到这样一份工作:专业对口,收入颇丰,且稳定。工作伊始,小赵满怀信心地投入进去。可一年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工作永远是那样井然有序、按部就班,所有的行为都和计划的没有什么差别,没有任何新鲜成就,自己再也不像刚来时那样为了某个任务的完成而欣喜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小赵总是说:“很累,不想工作,但却不得不工作。”他说,每天都是例行公事,一沓沓文件摆在那里,好像一座山一样,永远也搬不完。第二天醒来又要重复前一天的工作,没完没了,看不到尽头。甚至有时下班后还得抱一堆工作回家,或为了一个重要的会议而加班,感觉特别疲劳。每天走出家门时心情还不错,但到了单位就感到压抑与无聊。小赵最后很沮丧地说:“我现在很忧伤,总觉得自己像一潭死水,没有新鲜的活水来补充,也没有任何的波澜和起伏,似乎就是在等待枯竭的那一天。”

(《今晚报》2006年2月20日)

小赵所描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职业枯竭”状态。所谓“职业枯竭”,就是一种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也称之为心理枯竭。从临床心理学角度看,职业枯竭症是因过度密集、单调的工作而对个人的全面需求有所忽略,以至于出现筋疲力尽的感觉。或是由于委身于一个目标、生活方式或因未能在关系中产生预期回报而引起的一种沮丧挫败状态。

从社会心理学上说,职业枯竭是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由于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所引起挫折感的加剧,而最终导致在情绪、情感、行为方面的枯竭状态。专家指出,从职业环境上来说,在社会期望值高、工作负荷量大、付出性强、工作压力大、社会支持度低、工作自主性差,缺少提升机会的环境中工作,易患职业枯竭症。瑞典的研究人员曾经对2.4万名在公共和私营机构工作的员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发展迅速的公司员工,长期因病不上班和住院的水平最高,其中女工更为严重。具体而言,有四类人群是职业枯竭症的高发群体:一类是教师、警察、心理咨询师、医护人员等助人工作者;第二类是工作投入者;第三类是高压力群体;第四类是自我评价低者。上海一项调查显示,在同一岗位工作满两年的人群中有33.3%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现象,有2.6%的人患上了职业枯竭症。调查中发现,有20%的教师和40%的心理咨询师有职业枯竭症。患上此症的人,不仅对工作失去兴趣和动力,还会危及身心健康,甚至出现自伤或伤人的情况。

目前,从外在社会因素来说,对“职业枯竭”的成因,专家们有多种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社会改革力度加大,生活节奏变快,社会竞争加剧,职业压力加大,就业压力由社会转向个人,工作量超负荷,向上比较参照物增多……其实,认识这一问题还有别的思路,比如马尔库赛的“单面人”理论。从这一理论来看,“职业枯竭”所描述的状态,恰恰是“单面人”理论的形象写照和直观诠释。换言之,“职业枯竭”描述了现代人一种困境的表象,而“单面人”则揭示了形成这种困境的深刻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