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周末读点社会心理学
17102600000001

第1章 小序

此为小书,故有小序。

这是一本从日常生活的故事出发来讲述社会心理学的一本小书,力图在轻松、感性的氛围中让读者学到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她十分适合在劳累了一周之后的闲暇阅读,或月白风清,或阴雨连绵,宅居终日,慵懒床头,斜倚沙发,均可读读。抽点空闲,享受闲暇,在随意和适度紧张中学点儿知识,两三天就可读完,是编纂和写作的初衷,所以取名为《周末读点社会心理学》。

既是一门学科,社会心理学无疑是有自己的概念范畴和学理体系的,但是,这种学理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而是注重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挖掘、提炼有价值的东西,这是因为,本学科许多有价值的“学理”往往潜藏在日常生活之中。借用本尼迪克特的话来说,一个没有受过类似学术训练的人,“往往会忽视许多日常生活的细节甚至人们对琐事的固有看法,这主要是因为他把太多事情都视为理所当然。……人们只有高度重视一个民族中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琐事,才能充分理解人类学家提出的理论前提的重大意义:不论是最原始部落还是最先进的开化民族,普通老百姓个人的处事方式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学来的。不论他们的行为是如何怪异、思想是如何的偏激,个人的感觉和思维方式往往总是与个人的经历有关的。”

在此,所谓“日常琐事”,所谓“个人处事方式”,所谓“个人的感觉”,都是在强调日常生活的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东西,善于观察生活细节和琐事,从中找出事物间的联系,是一种观察生活的视角,可概括为“日常生活学理化,学理日常生活化”,即在表面的日常生活细节和较深刻隐蔽的学理之间达到一种互融、互动,并将其作为指导思考和写作本书的一种方法。换言之,眼前这部小书,实际上就是这种想法的一种具体实践。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人类行为因果联系的解释,在其所关心的问题背后,都有或深或浅的心理学原因,从这种意义上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朴素的心理学家(native psychologist)。例如“丢车”是遍及中国南北的社会景观,有人丢了,泰然处之,有人丢了,痛心疾首,欲说还休——这一日常生活细节是不是也含有什么“学理”成分呢?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威廉姆·詹姆斯的说法,人的自我可区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而物质自我又可延伸到我们的躯体之外,形成“所有物自我”。有一种说法认为,躯体之外的事物都属于“身外之物”。表面上看,这样不差,但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观察,由于有些“身外之物”已经成为我们心理感知的对象和构成部分,所以,实际上,凡带有我们心理烙印的“身外之物”都具有“身内之物”的意义。书中提到的那篇语调沉痛、一唱三叹的《我的车子丢了》,即可作如是观。其他如《第三次机会与“去个性化”》、《“剩男”、“剩女”与三分之一效应》、《“不抱不哭的孩子”与奥巴马新政》等篇,也都带有这种特征——社会心理学的学理并不神秘,它们就隐藏在一个个我们习以为常、以至于视而不见的生活细节和事件之中。

所以,本书的另一个目的也就呼之欲出了——在读书的时候学到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方法就是:“日常生活学理化,学理日常生活化”,对于从事新闻、传播、社会学研究的读者尤其如此,因为他们终日要和“日常生活”打交道。如果真能从这本小书中悟出“日常生活”和“学理”的联系,岂不是又多了一种看问题的视角?若真能如此,作为作者,则深感欣慰。

是为小序。

作者

2012年12月4日

于津门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