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垂钓
17099400000012

第12章 台 钓(6)

2.溜鱼时竿线的受力分析

(1)钓线与鱼体纵轴的夹角

要想掌握溜鱼的技巧,首先要了解溜鱼时竿线的受力情况。力学分析和垂钓实践表明,当钓线的方向几乎与鱼的身体纵轴方向重合,即钓线与鱼体纵轴的夹角基本为零时,鱼的挣扎力在钓线上的表现最大,这时最容易出现断线。这种状态称之为“拔河”。因此,溜鱼时要尽一切可能来增加钓线与鱼体纵轴方向的夹角,避免“拔河”的出现。通过调整钓竿的位置、方向,使钓线的方向保持垂直于鱼的逃窜方向。

力学分析和经验证明,溜鱼时钓线与鱼体纵轴的最佳夹角是90度。保持钓线与鱼体纵轴夹角为90度,对于正在冲刺的大鱼的干扰作用最大。这样,鱼既不能够如愿地发力挣脱,又得花上些体力来挣扎,这种不温不火的状态对溜鱼来说十分重要,可迫使其偏离逃窜的路线,增加其游动的阻力,消耗其体能,有效打乱大鱼的逃窜计划,让它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冲击方向,是消耗鱼体力的有效方法。

(2)钓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力

力学分析表明,当拉力不变时,钓线与水平面的夹角越大,水平方向的分力越小,垂直向上的分力越大;水平方向的分力越大,垂直向上的分力越小。假定水深为l米,岸高为0.4米,竿长3.6米,如果是坐着扬竿,钓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大约是45度,就是说鱼受到一个45度斜上方的拉力。如果我们对鱼的拉力是1千克的话,那么鱼实际上受到了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垂直向上,另一个是水平向岸(假设这时鱼是向正前方跑),这两个力都是0.7千克。就是说,我们虽然对鱼施加了1千克的拉力,但是往回拉的力量只有0.7千克。如果我们站得更高,水更深些,钓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就可达60度,这时我们对鱼的拉力还是l千克,而这时鱼受到往回的水平方向的拉力(分力)就只有0.5千克,向上的分力却有0.86千克。这个时候,鱼感觉你并不是要把它拉回来,而是要把它拉出水面。也就是说,钓线与水平面夹角的大小决定了拉力的方向和大小。钓线与水平面夹角的大小是由竿尖距水面的高度决定的。一般来说,竿尖越高,将鱼向上拉的力越大;竿尖越低,将鱼向侧面拉的力越大。鱼受惊后的本能反应是潜水向下逃窜,竿尖过高,向上的拉力大,鱼感觉是要把它拉出水面,从而惊吓程度加大,易激起鱼的疯狂挣扎。因此,溜鱼时要注意控制竿尖的高度,避免过度惊吓鱼,并增强对鱼的控制。

3.溜鱼的基本操作——“8”字溜鱼法

所谓“8”字溜鱼法,就是在大鱼逃跑的方向上施加一个不同方向的力,迫使大鱼改变逃跑的方向,避免在溜鱼过程中“拔河”状态的出现,从而达到以小搏大、擒获大鱼的目的。也就是说,在预见到“拔河”来临之前,(假定鱼是朝正前方逃窜)将钓竿轻轻向右(或者向左)一摆(钓鱼人的行话叫“倒竿”);迫使鱼改变“跑”的方向,然后牵引着鱼向右“跑”;直到快接近“拔河”时,再轻轻向左一摆;再次改变鱼的逃跑方向,迫使鱼又向左“跑”。这样不断地左右重复,牵引着大鱼在水中兜横“8”字的圈子,一直“跑”到它实在“跑”不动时,被我们用抄网抄它上来为止。这就是溜大鱼的“8”字溜鱼法。8字溜鱼法的口诀是:“左一圈、右一圈;一圈一圈又一圈。”

4.溜鱼技巧

溜鱼必须避免与鱼的正面较量。要利用钓竿的弹力,掌握好钓线的牵引角度,把握适度的用力,合理利用并随时保持钓组处于最佳的受力状态,做到鱼动人动,以巧力制蛮力,溜鱼才能成功。

(1)适时调整竿线的角度与位置

适时调整竿线的角度与位置十分重要。溜鱼是以小搏大,如果不能适时调整竿线的角度与位置,就会使竿、线承受过大的力,从而造成断线甚至断竿的不良后果。

从溜鱼时竿线的受力分析可知,竿线角度与位置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钓线与鱼体纵轴的夹角,二是钓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溜鱼时有两忌:一是忌“拔河”。一旦出现“拔河”,极易造成断线、甚至断竿。二是忌竿尖过高。竿尖抬得过高,钓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就会过大,钓线上的分力小,对鱼的控制力弱;同时,竿尖抬得过高对于钓竿的整体受力不利,易造成不必要的断竿。“8”字溜鱼法中的“倒竿”就是调整竿线角度和位置的有效方法。中了大鱼,扬竿就应择机倒竿,即称鱼时感觉是条大鱼就不要再继续向上扬竿,而是应向侧面倒竿,横领溜鱼。

(2)不要过分刺激鱼

溜鱼应该是“温水煮青蛙”。所谓“温水煮青蛙”,是指把青蛙放在慢慢加热的水里时,青蛙不会感到危险的存在,不至于奋力跳出;当水温升高时,青蛙发现危险,它已受到伤害,体力难支,无力挣扎跳出了。溜鱼也是如此,鱼中钩后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只是感觉吃了什么不舒服的东西,只会做一般性的挣扎。因此,溜鱼的关键之一就是不要过分刺激鱼,尽可能不要让鱼意识到巨大的危险,鱼不拼命发力,竿、线所承受的力就小,出现断线、断竿的可能性就小,将大鱼捕获的可能性就大。要避免过分刺激鱼,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扬竿的动作要规范:台钓标准的扬竿动作分为称鱼和扬竿两个过程,其中的称鱼过程是十分重要的。不直接一扬到底,先有一个称鱼过程,可根据上鱼的大小采取不同的对策。新手易激动,一见漂讯就忘记了扬竿的动作规范,往往一扬到底,结果是碰到大鱼一扬竿就切线。按照动作规范扬竿是台钓的基本功,是钓大鱼的必备条件。

用力要适度:溜大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性急,用力要适度,绝不可用力过猛。要尽量减少对鱼的刺激,让鱼在不断偏离逃窜路线的游动中不知不觉地消耗体力。因此,溜鱼要刚中带柔,溜中有控,控溜兼顾,以变应变。

适时把握倒竿时机:溜鱼时把握好倒竿的时机,选择正确的倒竿方向也十分重要,把握倒竿时机要坚持“以静制静”的原则。这是因为鱼不动,而你去牵引鱼,无疑将刺激、激怒鱼。大鱼吞钩后通常会有几秒或十几秒静止状态,这就是钓鱼人通常所说的溜鱼前的“控鱼过程”。这个过程虽然十分短暂,但十分重要。在这个过程里,我们除了适当绷紧钓线之外,唯一该做的就是静观其动,只要鱼不动弹,就不要急于倒竿。新手往往“控”、“溜”不分,过早地进入“溜鱼”程序,以致在鱼的体力丝毫未消耗的情况下,就将大鱼逼上垂死挣扎之路,从而大大增加了断线、断竿的可能性。

深水溜鱼与提头出水:快速耗尽鱼体力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在深水中溜鱼。鱼的下沉力来源于两个组成部分:一是调节体内“鱼泡”的含气量(体积),减小排水量造成“潜艇式”下沉力;二是鳍条拼命地划水运动。如果让鱼往深水中扎,扎得越深,鱼的体力支出就越大。在深水中溜鱼,尤其是不断变化水层,就容易将鱼溜疲。

将鱼头提出水面,是溜鱼后期制服大鱼的杀手锏。溜鱼的后期提鱼头出水:一是为了巩固溜鱼的成果;二是让鱼持续缺氧,体力得不到恢复;三是让鱼体内的鳔连续充气,使它难以下沉;四是让鱼的推进器失效。

提头出水的使用一定要得当,在溜鱼不充分的情况下,强行提鱼头出水是很危险的,大鱼向两边连续一摆头就能拽断钓线。在认为可以提鱼头出水时,先要试探性提竿,见鱼的反抗确实不凶,再把鱼头提起。提鱼头出水的最大限度是胸鳍露出水面,不过这也是对三四斤重的鱼而言的,真是钓到“大家伙”,以提鱼嘴出水面为极限,否则会弄巧成拙。

不要急于抄鱼:经验不足的新手,往往在接近溜鱼尾声时(尚未彻底溜翻),就将抄网插入水下,一手举竿慢慢将鱼大半截身体牵到抄网口上方,意欲迅速起网将鱼兜住,提拉上岸。这种提前抄鱼的做法,很难保证不出意外和差错。溜鱼,一定要将鱼彻底溜翻之后才可以抄之入网。因为鱼到岸边,看见人时,往往会有拼死外窜的最后一冲,这最后的一冲往往会造成即将到手的鱼又跑掉。因此,溜鱼千万不可急于用抄网抄鱼,要有相当的耐心,一直要溜到鱼肚翻白时,方可抄鱼上岸。所谓宁可把鱼溜死,也不提前动抄网。

台钓实战

台钓源于竞技钓,将台钓运用到休闲野钓,是台钓运用范围的拓展。由于在竞技池中垂钓与休闲野钓的鱼情不同,技术难度的性质有着明显的区别。本节除了介绍台钓在实战中的一些基本的应对原则外,还着重介绍影响垂钓成绩的因素、竞技与休闲野钓的区别。

影响垂钓成绩的因素

影响垂钓成绩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和技术因素。自然因素与垂钓的难度相关,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上鱼的总量。技术因素与上鱼的速率相关,在垂钓难度确定的情况下决定了上鱼的数量。也就是说,同样是上了5千克鱼,不同的垂钓难度,所体现的垂钓技术水平是不同的。

1.自然因素

天气、季节、鱼情等不可控制的自然因素与垂钓的难度密切相关。天气、季节不同,会引起鱼类生存环境状况的变化,其核心是水中的溶氧状况和水温的高低。鱼类生存环境不佳,如溶氧较低、水温过低或过高,鱼类的摄食欲望降低,甚至停食,从而引起垂钓难度的增大。

鱼类生存环境不佳引起垂钓难度的增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鱼类寻食的主动性降低,只吃鱼身边的饵,而不会根据鱼饵的“味”去追寻摄食,这时必须追着鱼群钓,钓点离鱼群稍远就难以钓到鱼,从而对钓位的选择要求增高。二是由于鱼类的摄食欲望低,吃口较轻,漂讯不典型,俗称“轻口鱼”,要求浮漂必须灵敏,浮漂要能反映鱼轻微的吃食动作。漂讯的动作小,钓鱼人必须准确有效地把握那些细微的非典型漂讯才能钓到鱼。

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呼吸水中溶解的氧气来维持其新陈代谢,水中溶氧较低,鱼类的摄食欲望降低,会停食甚至会因窒息而死亡。如果鱼类摄食欲望低,甚至已停食,垂钓的难度增大。某些天气状况会引起水中溶氧的减少,如气压较低、雷雨前等。在出钓时机的选择上应尽可能回避。

鱼类是变温动物,其新陈代谢的强度随着环境温度(水温)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水温越高,新陈代谢的强度越大,摄食欲望越强。但水温过高,超出鱼类的适宜范围,新陈代谢的强度反而下降,摄食欲望减弱。因此,冬季钓鱼比较困难,夏季垂钓宜选在阴凉、水深处进行。

钓点鱼情对垂钓难度的影响包括鱼的密度、吃食特点两方面。鱼的密度大,对钓位的选择要求低,这是因为鱼群在水中的间距相对较小。虽然池中的鱼不会是均匀分布,但鱼池的任何一点或多或少都会有鱼的分布。在高密度的小水体中,利用鱼饵的“味”至少可将钓点附近零星分布的鱼诱到钓点中来,而这些鱼的摄食活动又可将相距不远的鱼群吸引到钓点附近,所以在高密度的小水体中只要用饵对路,适当控制初期的上鱼频率,一般可以取得不错的垂钓成绩。当然,如果选择了正确的钓位,直接在鱼群附近开钓,垂钓的难度还会进一步降低。

根据鱼的吃食特点,可将垂钓对象分为生口或滑口、轻口、偏口等类型。垂钓对象吃食特点不同,垂钓难度有极大的差异。

钓鱼人所说的生口鱼是指没有经历过反复钓放、对钓钩上的鱼饵没有恐惧心理、警惕性不高的鱼。生口鱼吃食凶猛,漂讯典型,垂钓难度一般较低,因而好钓。滑口鱼是经历过反复钓放的鱼,对钓钩上的饵有恐惧心理、警惕性较高。滑口鱼吃食一般比较谨慎,大口吞食前常有较多试探性动作,而且快吃快吐,以致浮漂的虚假信号多,扬竿时机稍纵即逝,因而垂钓的难度较大。轻口鱼一般是指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鱼的摄食欲望不强而引起的吃食较轻,漂讯微弱。钓轻口鱼要求浮漂有超高的灵敏度,否则无法察觉鱼吃食时那微弱的漂讯。

生口、滑口或轻口的垂钓难度主要表现在漂讯的把握上,而偏口鱼的垂钓难度表现在用饵上。所谓偏口,是指某一垂钓水域中的鱼因习惯于吃某种食物,对其他食物不感兴趣,以致鱼不会追寻钓饵的“味”去觅食,甚至根本不吃其他食物。鱼不追寻钓饵的“味”觅食,增加了钓位选择的难度,如果严重偏口,即使钓位正确,即使在鱼群附近施钓,不用鱼习惯吃食的饵料施钓,鱼照样不吃,从而使垂钓更加困难。偏口往往出现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例如某些精养鱼池长期投喂带蒜味的饲料,而且投喂充足,就有可能形成偏口。如果钓饵中不带蒜味,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这也就是高手在垂钓前常常要做调查,在钓饵中加入原塘饵的原因。

2.技术因素

影响垂钓成绩的技术因素包括选择技术和操作技术两个方面。

(1)选择技术(思维)

选择技术包括钓位的选择、钓饵的选用、钓组(竿、漂、线、钩)的搭配三个方面。选择技术反映了钓友的垂钓功底,只有正确选择了钓位,用饵对路,竿、漂、线、钩搭配合理,才能取得好的垂钓成绩。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长期垂钓实践的经验积累和对鱼情的正确分析、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