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剑术
17099300000001

第1章 武德与武礼节

武德,即武术道德。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习武者体现的道德。实际上,所谓武德就是指在从事武术活动群体中形成的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它包括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武德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包括心性修养、道德作风、精神境界和武术礼仪,贯穿于拜师择徒、教武、习武、用武的全过程,是社会伦理道德思想在武术这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运用,即强调练武与修身的统一,使尚武与崇德成为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武德”一词虽然在古籍中很早就出现了,但被借用到武术中却是很晚的事。《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民安、和众、丰财”。虽然这里讲的是对诸侯用兵道德要求,但与武林中的“武德”却有着很大的渊源,在武德理论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直居于封建社会正统地位的儒家仁学思想逐渐成为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

“仁”的基本含义就是要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它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同样也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仁”是通过“义”的环节过渡到人的道德行为。“义”是依人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是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规范和准则的伦理观念。“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礼节,如国际武术联合会规定的抱拳礼就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本着当代武术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抱拳礼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信”是指诚实可靠、信守诺言。守信用、重承诺是武林中人的传统与俗尚。“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取的举止行为,即惩恶扬善、见义勇为的道德品质。因此,传统武德中的爱国爱民、尊师重道、讲理守信等高尚品德与情操,在今天仍值得很好地继承和提倡。同时,对于长期在封建伦理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糟粕则要坚决剔除。

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技击攻防,但其基本的道德属性则是推崇“内王外圣”、“仁爱”与“人和”的精神。关于武术的道德规范,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拳种门派有不同的要求。传统武德对习武者的要求归纳起来,大致包括在生活处世等方面内容。

在生活处世方面,要求习武者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时必须遵守社会生活伦理道德的规范要求。“未曾习武先习德”,具体表现为生活要俭朴素淡,戒酒避色;为人要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待人要宽厚谦逊,诚实守诺;处世要遵守礼仪,敬老爱幼,团结互助等等。这是传统武德的重要基础。

在择徒拜师方面,强调“武艺须传忠诚有志之士,平易谦恭之人,匪僻之徒,决不可传”,“缺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礼者不可与之教”,“学拳宜以德为先”,“为武师,须教礼,德不贤,不可传”等等。这些要求大抵体现在武术各拳种门派所制定的具体戒约与信条之中,其关键问题最终还是习武者的道德品质,目的在于培养“德技并举”的正人君子。

在授艺习武方面,崇尚以身行道,以技显德。要求“习此术者……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强调通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刻苦练习,达到武技上、精神上的更高境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自己处于弱小时,应勤学苦练,努力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体能和武技水平;自己强大时,则不可狂妄自大,更不可依仗武力欺负他人,而要谦虚谨慎,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帮助周围的人共同进步。

在施武用武方面,要求习武者要有手德、口德、公德。手德指比武较量时不要以武力伤人,不到万不得已不许出手,即使与人交手,也只能“点到为止”。口德是不以言语中伤诋毁他人。公德即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奉公守法,决不做扰乱社会治安的事情。提倡习武者以修身养心为宗旨,以自卫为信条,反对好勇斗狠、恃强凌弱,同时要以武济世,伸张正义,扶危救困,见义勇为,树立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富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精武会训》规定:“凡我会员必须以仁爱为怀,服务为旨,以我所有,助人所劢量,以求造福于人群。”中央国术馆也曾把“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作为武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