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散打
17099100000012

第12章 散打常见运动损伤及处理(1)

散打运动损伤概述

散打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

散打同其他运动项目比较而言,运动损伤发生率是较高的。对2003年全国武术锦标赛(散打团体赛和散打个人赛)中200多名参赛运动员的检查和调查情况统计,100%的运动员都发生过两次以上的损伤。

1.损伤发生部位

散打运动中的损伤几乎遍及全身。其中面部的鼻黏膜损伤出血为最多,其次是身体各部位的擦伤,尤其是小腿部位的擦伤。在上肢损伤中,以肩关节脱位、肩肘损伤、肘内侧软组织拉伤、指间关节损伤最多见;躯干以胸肋部挫伤、腰背肌肉筋膜损伤最多;下肢最常见的是小腿部擦伤、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损伤、踝关节扭伤、足背挫伤及足舟骨和足跖骨折。

2.损伤发生场合

散打运动损伤大多发生在训练中,约占72%,在比赛中造成的损伤约占28%。训练课中发生的损伤,慢性伤和劳损较多;比赛中发生的损伤,则以新损伤为多,少部分是旧伤复发或加重。

3.损伤性质

根据调查结果,绝大部分损伤为软组织损伤,包括肌肉、韧带、肌腱、筋膜、关节囊、腱鞘、皮下组织,还有骨组织的损伤和内脏器官的损伤包括大脑的损伤。

4.损伤发生的原因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因素。第一,运动员本身的因素;第二,总体运动方法的因素;第三,周围环境因素。换句话说也就是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在因素(个体因素),包括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身体条件是指年龄、性别、体格、体力、疾病、劳损、疲劳度、关节可动域、身体柔软性等。心理素质是指不安性、紧张度、兴奋度、竞争心等等。

外部因素,包括方法因素和环境因素。方法因素包括质的因素(指运动的种类和运动的程度)和量的因素(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度)。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指季节、气候、天气情况、海拔高度,以及运动安排在一日内的哪些时段)和人工环境(指运动器械设备、周围环境、服装、防护器、运动服等等)。

运动损伤往往是一个复合的因素所造成,从预防的角度看,必须了解和掌握可能造成损伤发生的相关因素。

身体条件

年龄

青少年期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对于外力的抵抗防御力较弱;发育中的勺骨和软骨与成人相比也显得软弱;骨的径生长与骨周围肌肉肌腱发育相比,前者显得较慢。在韧带受到暴力损伤,骨和软骨往往先出现损伤。有关学者对散打运动员损伤情况进行了统计研究,从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青少年组的损伤最多见的是骨折,其次是扭挫伤。而在成年组中软组织钝挫伤占首位,骨折占第二位。不同年龄的运动损伤也有不同的特点。

性别

男性与女性身体内脂肪含量有明显的差别,男性身体内脂肪含量平均是体重的13%,而女性高达23%。性别差异的另一表现是,女性下肢比男性轻度膝内翻畸形更多见,下肢力线的不准确造成膝小腿肌肉的积累性劳损,导致出现疲劳性胫疼痛的症状。女性月经期如果进行大负荷训练后,往往出现月经周期紊乱,造成雌激素分泌低下,这是造成疲劳骨折的原因之一。

体格、体力、技能

体重重的运动员比体重轻者容易造成运动损伤,这是因为他们体内脂肪多,肌肉的发达度减小,身体的灵活性、耐久力相应也变小,故而抵御造成创伤的暴力的能力也低。屈肌群与伸肌群肌力的肌力量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例如膝的屈肌、伸肌肌力比不平衡,大腿群屈膝肌容易发生肌肉撕裂伤。对于技术不熟练的运动员,如初学散打腿法技术的学员由于训练不当,膝关节周围容易损伤,在实战或条件实战中容易造成肌肉、关节的扭挫伤。很明显出现这些运动损伤是由于运动技术方面的原因。

其 他

慢性疲劳、贫血、感冒、痛经、睡眠不足等等,在身体因素不良的情况下,对遇到的意外缺乏敏锐的判断和快速准确的防护反应时,就可能出现运动损伤。

心理素质

运动员训练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或者集中持续时间不长,不能有效地控制自身者,发生损伤的危险度增加。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运动员,精神相对不安定,往往出于某种原因而进行不科学的训练,或持续地超负荷训练,容易产生身心疲劳,产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另一方面,过分紧张、高度兴奋的运动员也易发生运动损伤,如参加大型比赛,由于赛前的强化训练身心疲劳尚未调整完善,即使是一流的运动员也会发生扭伤、肌肉拉伤、骨折等。

外部因素

方法的因素

对于散打练习者或运动员来说,由于自身的体力、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选择不适宜的训练手段,损伤的发生率将会提高。例如,刚刚学习散打就进行实战,或技术水平还不熟练的情况下就进行高难度的表演等,都可能造成重大的运动损伤。再如采用蛙跳训练,由于训练量过大,原本企图增强腰腿肌肉力量,结果事与愿违,不但锻炼没有效果,反而出现膝关节损伤、半月板损伤等等。此外,传统的腹肌运动(足膝伸、仰卧位屈体运动)训练,腹肌锻炼效果很小,相反由于腰、背负担增加,可引起后腰痛。炎热的天气进行剧烈运动时未能及时补充水和盐,会出现高体温和脱水症状,可造成热射病。综上说明,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和竞赛,应根据练习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手段。

训练量的因素

运动量过大、时间过长、频率过高,均可导致运动损伤高发率。如每周训练14小时以上,7.3%的散打初学者将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的因素

包括气候、温度、湿度等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因素有季节、气候。有关学者在分析下肢和足部运动损伤中发现,肌肉损伤频发于4、5、6月,这可能是因为亚洲地区这几个月梅雨季节湿度增大、日差气温较大等因素所致。

人工环境的因素

运动员使用劣质器械、护具的破损、不标准的训练场地以及运动员故意犯规等,都会造成运动损伤。此外,运动员的训练服不适合,如鞋子过小,常常会造成踝关节扭伤。场地情况更是如此,杂草丛生,凹凸不平,金属钉、石块等未及时清除,这些都可能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隐患。

散打运动损伤的预防

除了对每一类运动损伤进行预防外,尽量注意前述的各种损伤因素,设法减少它们的危害性。散打练习者和运动员要对以下诸点有充分的认识,以提高运动损伤的预防水平:使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正常合适的环境;竞技法规的审定;科学指导监督;运动员积极性、竞争心理的调整;运动损伤的一般处理。

调节身体处于良好竞技状态

运动员自身对运动损伤的防范心理与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体力,调整运动员竞争心理状态同样重要。

肌力训练

肌肉力量不够、协同或拮抗肌群肌力的不平衡,常常会造成损伤。

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

训练和比赛前的准备活动十分重要,它不但能使基础体温升高,深部肌肉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的应激性上升,关节柔软性增大,还能调整赛前心理,减轻紧张感和压力感。在训练或比赛前,必须安排20—30分钟的准备活动,内容包括跑步、关节操、拉韧带等。有些散打运动员或练习者忽视赛前的准备活动,很容易发生肌肉撕裂、跟腱断裂、腰痛等情况。准备活动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当日运动员的状态加以控制。正式比赛和平时训练准备活动的水平也不同。准备活动的项目包括基础部分和参加比赛时的特殊部分。放松运动是指在剧烈运动后通过放松运动使身体的体温、心率、呼吸、肌肉的应激反应恢复到正常水平。从预防损伤的角度来看这是同赛前的准备活动同样重要的,可使心率降低到安静时的水平,呼吸恢复到训练前的频率。根据不同内容的训练进行不同内容的放松运动,可防止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痛以及损伤,而且对精神压力的解除也有很大的帮助。

自身保护

除了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外,也应该了解和懂得初步处理训练后肌肉酸痛、关节不适的方法。早期可做温水浴、物理疗法、自身按摩。如果疼痛继续或加重时,应去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安全环境

散打训练时的器具、设备、场地等周围环境在训练和比赛时都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在高低不平的软垫上训练易发生踝关节的扭伤;运动员护具的大小应该适合运动员的个人情况;女运动员为防止不必要的损伤,项链、耳环等锐利物品在训练时不应佩戴。应根据足的大小、足弓的高低选择运动鞋,常要求平底,鞋底有一定厚度,并柔软。光脚训练时应在软垫的保护下,或确认场地内无玻璃或金属钉类物品。

护具的使用可使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但如果护具质量低劣,不合自己的身材或者已有破损,其防护功能会受到影响。防护器材主要保护的部位是头颅、耳、颈部、肾区、两肋、胸部、生殖区等,也包括肌肉少的部位、关节、大腿前部、牙齿等。容易受冲撞打击的部位,运动员训练时应该养成使用护具的习惯。

加强预防意识

练习者因无预防运动损伤意识,运动和生活经验又较缺乏,心血来潮,不顾主客观条件的可能性,盲目地进行运动等情况所造成的急性损伤发生率较高。教练员要积极、认真地对练习者开展预防运动损伤的宣传、教育工作,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重视准备活动

不重视准备活动或不正确、不科学的准备活动是引起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肌肉拉伤或关节韧带扭伤的病例中,许多是与准备活动不充分有关的。准备活动要充分,量又不宜过大。准备活动应与专项运动的基本内容结合好,控制好准备活动与正式运动的时间间隔。准备活动一般控制在15—20分钟,也可视练习者个人情况稍延长。准备活动与正式运动之间的间隔时间约为1—4分钟。在准备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力量练习,对提高肌肉温度、改善肌肉功能、增进肌肉抗拉伤能力是很有益处的。此外,可把按摩作为准备活动的一项内容,通过按摩,可有效地增进肌肉力量和弹性,减少肌肉及其辅助结构黏滞性,有利于关节的灵活性和韧性,它对提高运动能力,预防损伤大有好处。一般来说,按摩时间为10—15分钟,可在准备活动前或正式训练、比赛前15分钟内进行。

提高训练水平

教练员应对每名练习者的训练水平、身体素质状况、运动技术特点、心理素质等了如指掌,然后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他们。研究练习者易伤或相对薄弱部位的肌肉能力状况,从而提高其机体承担运动负荷的能力,这也是预防损伤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

合理安排训练和比赛

训练计划安排不符合科学训练的原则,违反了生理、医学和教育学规律,就会造成对机体的负荷度或损伤。为了发展某一项素质或技术动作,过急、过多地进行练习,不根据训练对象的特点,千篇一律地按一个计划训练,这都会使局部的负荷过重,机体无法适应而致伤。竞赛过密、过多,间隔休整不足等也是致伤的原因之一。因此,训练计划的制订要符合科学训练的原则,要在全面提高身体训练水平的基础上进行专项训练,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训练水平、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伤病情况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和比赛。比赛后应注意调整、休息。

正确使用护具和场地

场地不平、过硬、过滑,气象条件不佳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正确使用护具,加强场地、器械的安全措施,强调即使是训练时也应佩戴护具。

特殊处理

身体机能状况不佳(如伤病后、体力不好、过于疲劳),不宜进行剧烈活动和比赛,这也是为预防损伤发生采取的措施。保持身体机能的良好状况,维护身体健康,注意生活节奏和营养,防止身体劳累,注意气候、环境变化,对运动损伤预防都有较大益处。另外,还应该加强运动员武德教育,提高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意识,避免在赛场上故意伤人。

做好记录

认真填写损伤登记卡,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及时做好预防工作。

散打运动损伤分类

为了便于分析与研究运动损伤,及时提出有效合理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训练措施,现将常见运动损伤介绍如下:

按损伤的组织结构分类

皮肤损伤、肌肉和肌腱损伤、腱鞘损伤、筋膜损伤、滑囊损伤、关节损伤或关节囊韧带损伤、软骨损伤、骨损伤、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内脏器官损伤、软组织损伤等。此外,男性睾丸和女性乳房也是运动中易受伤的部位。

按损伤的属性分类

根据伤后皮肤、黏膜是否完整,损伤处是否与外界相通来划分,可分为以下两种:

1.开放性损伤:伤后皮肤或黏膜完整性遭到破坏,损伤组织外界相通,如擦伤、刺伤、切伤、撕裂伤、开放性骨折等,这类损伤往往可见到伤口,有外出血现象,易引起感染。

2.闭合性损伤:伤后皮肤或黏膜保持完整,伤处未与外界相通,如挫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脑震荡、内脏破裂、闭合性骨折或关节脱位等。这些损伤是无法直接看到的,一般均有内出血现象。

按伤情的轻重和影响运动能力的程度分类

1.轻伤:伤情较轻,无明显功能影响,伤后基本上能按原计划进行训练。

2.中等伤:伤情较重,有一定的功能影响,伤后不能按原计划训练,需要明显减少或暂停损伤部位的训练。

3.重伤:伤情严重,有一定明显功能影响或功能丧失,伤后不能进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