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民族传统体育
17098500000004

第4章 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发展(1)

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民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萌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方式开始由渔猎、采集向畜牧和农耕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与经常性的商品交换,生产力不断提高,剩余产品增多;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划分,爆发了部落之间的原始战争,有了原始的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祭祀活动),原始教育也由直接的劳动技能的传授,发展成以模拟劳动动作和发展身体素质为目的的“身体练习”。

远古时期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人们为了扩大适于居住的环境,改善生活质量,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聪明的智慧,不断向大自然求取生存的资源,在同大自然进行较量的过程中,无论南方或是北方民族,都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存问题需要他们不断地克服,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体育活动自然也是在此过程中逐渐演化而成的。如江南的龙舟竞渡、北国的冰上运动、大漠的骆驼赛跑、高山民族的越野竞走、游牧民族的马术、西南苗疆的射弩,都充分体现了来自农耕民族、游牧民族、山地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无不保留着民族特殊地域条件下生产工具与生活方式的烙印。这些形式多样、具有独特民族地域性特色的体育活动伴随着各民族的生存需要与生产劳动,以及民俗文化的演进延续至今。

我国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都与其早期的生产劳动及其生活方式保持着密切联系,如赛马、马上拉力、斗牛、赛牦牛、斗鸡、斗羊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往往是从各民族的家畜、家禽的驯化和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渔猎业的发展则演化出投掷、射击类活动和赛海马、围虎陷、拉海龟等活动;鞭春牛、舞春牛则是农业活动的衍生活动。龙舟竞渡由龙图腾而来,但龙舟运动也是在手工业和渔业推动下发展的,因为龙舟的制作和划龙舟的技巧是手工业和渔业的产物。

居住于贵州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喜爱一种叫“独竹漂”的技能竞赛活动,参加者每人脚踩一根竹竿,顺着水流滑行。活动以在独竹上完成各种具有一定难度的平衡动作的质量高低为优胜的评判标准,其源起于古代先民在江河中漂运圆木、竹料的劳动运输过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民族有一项称为“摇快船”的体育娱乐活动,它是起源于当地蚕桑生产。在养蚕时节人们需要渡河去买桑叶,对渡河买桑叶者的划船技能要求很高。因为在这种日常的活动中,人们对快速划船有了直接的感受,于是逐渐将这项手工业生产的辅助活动独立出来,形成了“摇快船”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

狩猎是原始先民的主要劳动方式之一,彝族先民在狩猎时所用的工具中,有用藤条缠住石头投掷的飞石索,有弓箭,有投掷器,还有匕首,这些工具的使用技巧直接关系到先民狩猎的成果,对这些工具的运用技术技能就成为了先民经常练习与训练的内容,这种索取生存资料的需要为其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距今三万余年的山西省峙峪遗址出土了一批用燧石制作而成的石镰,这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箭头,它表明当时的原始人已经开始使用弓箭。古代民族先民使用弓箭并逐渐发展为提高射箭运动技能,礼射、射柳、射草狗、射鬼箭、骑射等不同形式的射箭方法技能,逐渐被赋予了民族体育文化内涵及其运动竞技的价值取向,从而成为集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生活娱乐等多种功能及性质为一体的、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在西部民族地区,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 两千多年前的民族先民生活在河谷地带、崇山峻岭中,居住的环境山高谷深,野兽出没无常,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工具落后,劳动生产力低下,生活条件艰苦。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下,随着农耕社会文化、牧猎社会文化的发展,出于生存和生产劳动的需要,必须具备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必须具备扎实的农耕技能或跑步、跳跃、攀爬、投掷、射箭等技能,才能符合其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具备与野兽搏斗,进行农耕、采集野果和狩猎等最原始的生产劳动,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因而与之相应的地域性传统体育文化也随之形成与逐渐发展。

在绵连的山谷和莽莽的原始丛林里,民族先民们在生活中创造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以农耕与狩猎为基本生产方式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在族人会聚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了跑步、跳跃、投掷、攀爬的运动能力,逐渐形成和发展了射箭、骑马、投掷的狩猎必备技能,并有意识地将这些技能作为提高后代适应社会环境的生存竞争能力,通过教育代代相传,使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得以普及开展,从而达到传承“尚武崇艺、重技能和强健身心”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目的。

据资料记载,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和分配方式的改变,民族先民的自我保护、防卫意识逐渐增强,因而产生了许多社会团体,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外来侵略的战争。远古时代的民族先民在生存竞争的艰苦环境中,为维护自身的安全,免受部落之间的相互倾轧,保卫所获取的胜利果实,抵御外来侵略的威胁和危害,采取了各种防范措施和手段。如“彝族式摔跤”原是彝族最原始的传统民间体育,它从远古时期单一的力量、技能对抗变成了调解部族、村寨争端和纠纷的直接手段。贵州西北部的彝族人,历来将“摔跤”比赛的胜负结果作为裁决是非、解决矛盾和争议的方式。强壮的体魄、精湛的武艺、顽强善斗的品质是民族生存的根本保证,因此族人为民族生存而倡导强悍、勇敢、善斗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培养族人重义、刚烈、忠诚的人格,注重对族人进行武术、散打、摔跤、器械、射弩等械斗、技艺技能的教育与训练,把热爱本民族和尚武作为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饱尝社会斗争苦难的民族经过岁月的洗礼,刚强重义、勇敢善战、武艺高强,为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羌族的推杆比赛也与一个有关战争的传说密切相关。一个邻近部落曾经入侵羌族人的聚居地,羌族人运用粗木杆制作的长矛击退了来犯的部落。后来,人们在庆祝胜利之余为了挑选出功劳最大的勇士,将一把长矛的枪尖取下,由两名武士各持一端用力前推,经过多轮比赛,终于选出了力气最大的勇士。从此,推杆成为羌族人世代流行的一项体育活动。

我国少数民族无论是人口逾百万,还是人口仅数千,都经历过从分散到聚合,从战争到和平的历史发展过程。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深深印刻着历史的痕迹,北方民族中的蒙古族始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经历了长期的战事纷争,蒙古族的历史充满了战争的色彩,他们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这种历史背景不仅使其成为一个精骑善射的民族,而且也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必须与马匹、征战有关。其他诸如武术、摔跤、赛马、马术、射弩等运动项目都与战争有关。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又与国家联系在一起,赋予民族认同感。

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期,为抗击外国入侵者,反抗丧权辱国的封建制王朝,中国各地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他们设武馆,采用民间武术的组织形式,集聚群众训练队伍,成立了小刀会、大刀会、长枪会、义和团等民间武术团体,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充分发挥民间传统体育——武术的作用,拿起大刀、长矛展开了殊死抗击外夷和保家卫国的战斗,为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完整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

由于战争对于民族存亡至关重要,战争的技术和战术来源于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对战争胜利起积极和关键作用的运动方式便往往被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它既代表着一种对和平的向往,也凝聚着各族人民的生活智慧。

生命的产生和终止,引起了古代人对生命存在的哲学思考。在殷代,我国的哲人就开始了对生命和身体运动的研究。在殷代的思想里,充满了对自身健康的祈望,表达了对病痛命蹇的焦虑和不安。为了追求长寿,避免早夭,先哲们对生命本质进行了探索。彝族认为,“哎与哺”就是清阳之气和阴浊之气,人是二气结合所在。纳西族、傣族原始先民也认为人是由气而成,这种把非生命看成是“生命的本质”,是人类最早对“生命本质”的探索。虽然古人对“气”的理解是模糊的,但都是十分可贵的。《庄子·刻意》说:“熊经鸟伸,为寿而已。”形容当时人们进行体育活动时模拟动物的动作,用来锻炼身体,以求健康长寿。华佗的“五禽戏”更是以禽兽的跑、跳、纵、滚、翻、飞等动作,增强身体活动,显现出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生命观。同样,中国传统的养生、健身生活,还受大一统的文化哲学思想影响,特别注重形神兼备,讲究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通过悟道,达到与“天、地、神”相通的境地,要“以心会意,以意调气、以气促形、以形合神”,强调“意、气、体”一致。先秦时期出现的“人之生也,天之为精,地之为形,合之以为人”,并提出塑造“四肢强健,思虑恂达,耳目聪明”的人,才是身心完善的人。回族讲究大、小净卫生习惯,是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其礼拜仪式的“五功”之一的拜功:一套完整、有效的卫生保健方法,它不仅达到了宗教的礼拜目的,而且还起到了有效的健身作用。这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为运动健身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民众的身体健康。由于原始“生命价值”哲学理论的发展,必然繁衍与促进民众对体育价值的探索与理解,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卫生保健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原始方式。

原始人类由于对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和恐惧,认为万物是有灵的。原始宗教就是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上产生的,主要包括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巫术活动,其中图腾崇拜和原始巫术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界各国古老民族在早期都普遍存在图腾崇拜这一原始宗教的信仰仪式,据古文献记载和考古研究所知,我国上古时期曾有鸟、蛙、蛇、熊、虎等多种图腾。据说,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赛龙舟活动,最初也是龙图腾崇拜的一种仪式。古越族人为表示他们是“龙子”,有“断发纹身”的习俗,还乘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中模仿龙的姿态进行竞渡。在我国各地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中,除了赛龙舟之外,舞龙灯、纸龙等都依稀可见龙图腾崇拜的影子。

原始人不能理解各种自然现象的客观规律及其因果关系,幻想自然界对人存在着一种不可见的影响,而人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影响自然界和其他人。原始巫术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并流行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定的巫术形式来祈祷狩猎成功、庄稼丰收、家畜强壮多产等。拔河就是一种祈祷丰年的巫术活动,人们希望通过众人的拔河之力感应农作物,使之借助这种力量茁壮成长,从而获得丰收。

随着原始宗教信仰的出现,崇拜祭祀仪式也渐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都要举行一定的祭祀。每遇重大祭日,其祭仪就更为盛大,而舞蹈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宗教仪式的始终,从而促进了原始舞蹈中萌芽状态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此外,由于各个民族崇拜和祭祀的“神灵”不同,祭祀中所跳的舞也有所差别,譬如,自命为“虎族”的彝族,在祭祖时,人们仍要身披“虎衣”,在雄浑的锣鼓声中,模仿虎的动作,翩翩起舞。又如汉族的“傩舞”、傈僳族的“飞舞”、白族的“绕之灵”等都是祭祀中体育活动的事例。

随着民族生活水平、科学文化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神灵的依附心理日益淡薄,逐渐使其传统性的民族舞蹈摆脱神秘的宗教色彩,增添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从敬神、娱神的原始活动发展到健身娱乐的较高层次,增加了文化娱乐功能与健身价值,使之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这说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变迁和丰富,从崇拜神灵到与自然搏斗而最终发现自身的价值体现,使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更具强身健体、娱人身心的功能,从而形成现代具有较高价值功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与从生产劳动、宗教祭祖、军事战争中衍生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模式相比,生活娱乐则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正是出于各式各样的健身和娱乐目的,各族人民也创造出不少对他们的健康和身心愉快有益的体育活动。这些活动虽然与生产劳动、宗教信仰乃至战争等有一定关系,但是它更多的是人们的创造,而不是这类活动的简单移植。

民族地区大多数体育游戏都是直接源于健身娱乐目的而产生。由于人类天生的好奇心、创造力和娱乐欲,他们往往能够创造出一些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传统体育活动。我国南北各地的儿童大多喜欢“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在激烈的老鹰抓小鸡运动过程中,参与者既能够得到娱乐,也达到了健身的效果。这些传统体育运动也往往是顺应和满足人类娱乐需求而创造出来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