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茅台故事365天
1660200000020

第20章 丑卷 酒德 (4)

小外孙过来缠邹开良时,他正独自坐在沙发上苦思对策。作为一位优秀的企业家,他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他和他的茅台酒所面临的问题,也正是全国大中型企业都同样无法回避的问题,等、靠、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果不能勇敢地走向市场,争得一席生存之地,就只能在消极的等待中接受死亡。“生存,还是死亡?”,考验那位丹麦王子的问题,此时也正在考验着邹开良。长期包销的茅台酒急需自找销路,仁怀县几千职工只有靠茅台酒提供的销售收入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作为一个企业的负责人,他不仅要考虑市场的变化,产品的质量,生产的效益,更无法躲开职工们那一双双充满期待和渴望的眼睛。他已经知道了最近成都要开酒类展销会的消息,但像茅台酒这样的身价,长期以来就像是养在深宫中的皇帝的女儿,从未做过丢人现眼与别人争饭吃的事,现在却突然要自贬身价,去不去一时他还拿不定主意……

这时,邹开良的小外孙凑了上来,撒着娇调皮地摇晃着他的胳膊说:“外公,我有个问题要考考你。”邹开良没把外孙的话往心里去,只是应付地点了点头。小外孙见外公点了头就接着问:“农民伯伯说下雨好,能栽秧打田,染布的工匠伯伯又说天晴好,日头足能晒布。外公,你说说天晴和下雨哪个好?”

“哪个重要哪个就好。”邹开良这时脑袋里正在想着工厂的发展大计,心不在焉地回答道。

但一向受宠的小外孙对他的回答并不满意,步步紧逼地说:“天晴和下雨两个都很重要。外公,你要好好回答,答不上来就刮鼻子。”

一向在商场中指挥若定,颇具大将风度的邹开良,现在却没有一点心思跟小外孙闹着玩儿。心里一烦,就顺手推了小外孙一下。小外孙子没防备,一个趔趄跌倒在地上。小外孙委屈地从地上爬起来,一边哭一边跑到外婆跟前去告状:“外公赖皮不讲理,答不上问题就打人。”邹开良见外孙跌倒了,忙走上前抚摸着小外孙的脑袋顶说:“是外公不好,现在外公就好好回答你的问题。”

他开始认真思考问题的答案。

毫无疑问,天晴和下雨的问题,也正是茅台酒此时需要解答的问题。国家调控就像是天气的变化,企业无法操纵这种变化,就只能选择去适应它。灵光在他的脑子里一闪,他信心倍增地回答道:

“天晴和下雨两个都好,下雨天我们就当农民栽秧打田,天晴时我们就做染匠借日头晒布。”外孙对他的回答很满意,连哭也忘了,而邹开良也一下子下定了决心。

计划包销的部分没有了,但面对普通消费者的一块巨大的市场却打开了。茅台酒让消费者望尘莫及的原因是价格过高,如果一斤的茅台酒来个一分为二,半斤的再来个一分为二,二两的也来个一分为二,买不起的也买得起了。他的这种融一次性、纪念性、经济性于一体的销售战略,很快形成决策,付诸行动:茅台酒变成九种不同包装、规格的产品,一经投放市场就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

茅台酒参加了成都展销会,邹开良不但派一位副厂长带队,还请了啦啦队,背着红绸彩带,扎着彩车,敲锣打鼓,游街过巷走在成都。这些举措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仅成都展销会,销售额就高达3500万元。茅台酒从神位上走了下来,又迅速在民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

1989年,茅台酒的销售收入比前一年增长了十多个百分点,税收也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8643万元。

革命元老茅台英雄

龙会吟

原国家对外贸易部部长李强,九十岁高龄,仍耳不聋,眼不花,身强体健,能吃能睡。有人问他的长寿秘诀,他说:“要心胸开阔,不去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还要经常喝茅台酒。”

李强乐观豁达,酒量惊人,对茅台酒情有独钟,人称“茅台英雄”。

李强二十岁时就在上海搞地下工作,经常穿梭于上海和他的家乡江苏常熟之间,为迎接北伐军和准备工人武装起义做了大量工作。他的行动曾引起敌人的怀疑,却又抓不到他任何把柄,只能对他干瞪眼。一次,一个名义上是他的朋友实为国民党特务的人请他喝酒,想把他灌醉,从他嘴里套出东西来。谁知几个回合下来,李强越喝头脑越清醒,那家伙却醉得一塌糊涂,把他们的机密泄露给了李强。

李强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斗争年代,为我党自制了黄色炸药,是我党兵工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根据周恩来的指示,自制了我党第一部无线电收发报机,为开创我党领导的无线电通讯事业作出历史贡献。每当搞出一项发明,同志们都说要为他设宴庆功。那时候环境艰苦,物资紧缺,李强坚辞不准,笑着说:“等革命胜利后,我们喝茅台酒庆祝。”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李强激动不已,吩咐家人买来茅台酒庆贺。他喝茅台酒时,先把茅台酒倒在透明的玻璃杯里,静静地望着那晶莹剔透的液体,无限感慨,随着那酒的芬香,在心中缭绕。他说,一个共产党人,心灵应该像这茅台酒一样,晶莹清澈,通体透明,不能有半点杂质。而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要比茅台酒更醇更浓,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献出自己的一切。

建国后,李强长期担任国家对外贸易部部长,经常率政府贸易代表团出国访问,和外国进行贸易谈判。每到一个国家,访问成功之后,他都要热情地向国外人士宣传中国茅台酒。从茅台酒的悠久历史,到茅台酒的独特品质,他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指着自己的身体,说:“我的身体这么好,大病小病全无,就是常喝茅台酒的缘故。”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李强已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仍然体魄健壮,身板硬朗,经常不畏长途劳累,出国访问。1978年9月,他率政府贸易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访问结束,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为代表团举行答谢宴会。在访问取得圆满成功的欢庆气氛里,老当益壮的李强部长,举着斟满茅台的酒杯,频频向友人祝酒。每次祝酒碰杯,他都一饮而尽,毫无惧色。然后把杯底朝上举过头顶,既给宴会的气氛增添了一分热烈,几分乐趣。又显示出了他对茅台酒的特殊爱好和“茅台英雄”的本色。更显示出他心胸的坦荡和豪爽。

1983年,李强从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这时他已年近八十高龄,仍然身心健康,充满朝气,担任了许多社会团体的领导职务。并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继续关心和支持国家的科技事业。他废寝忘食,日夜工作,比在领导岗位上还要忙。亲朋劝他要注意身体,千万别累垮了。他说:“放心,有茅台酒作伴,我的身体永远不会垮。”那些日子里,他顿顿都要喝茅台酒。一杯茅台酒下肚,顿觉精神焕发,全身是劲,好像回到了青壮年时代。

“茅台英雄”李强的住址,和北京医院太平间近邻。有人问他,身为革命元老,共和国部长,怎么和医院太平间近邻而居?难道就没一点忌讳?他听后哈哈大笑,说:“革命元老也要去见马克思,共和国部长死了也要进太平间。和太平间近邻而居,可以先熟悉太平间的情况,进了太平间就不会迷路了。”每当有熟人进入太平间,李强总要斟上一杯茅台酒,遥遥相祭,说:“老朋友,你要是经常喝茅台酒,也不会走得这么急了。我已经几次去了八宝山,都是走到五棵松,就给挡了回来。阎王爷说你的阳寿还没到,来干什么?我晓得,阎王爷是看我喜欢喝茅台酒,让我再在人间喝几年。”他自言自语地说这些话时,酒杯里那琼浆玉液般的茅台酒,晶莹剔透,浓香四溢,向这位革命元老“茅台英雄”送出最美丽的祝福。

伟人的酒场风彩:会喝酒的毛泽东,能喝酒的周恩来

雪镇

在现实社会中,担负着一定社会职务的人,很难做到不喝酒,想要劝阻世人都不喝酒似乎更不可能。但要教人多研究一点喝酒的方法,避免酒精的伤害,预防酒精中毒却是十分必要的,爱酒的人更要爱护自己。酒场上如何应付别人的敬酒、劝酒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物的敬酒、劝酒,应对方法也各不相同。毛泽东主席生前不能喝酒,但却很善于应对各种场合,今天我们先讲一个毛泽东宴请米高扬的故事:

建国前,前苏联领导人米高扬曾到延安访问。某一天,毛泽东单独宴请米高扬,米高扬的酒量很大,宴席上频频向毛泽东敬酒,很有点一较酒量高低的意思。论酒量,十个毛泽东抵不过一个米高扬。为了不驳米高扬的面子,维持宴席上的和睦气氛,毛泽东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便对米高扬说:“中国人有句俗话说‘吃香的,喝辣的’,这个辣的就是指白酒,酒的度数越高,就越辣,所以湖南人有个习惯,喝酒必须吃辣子,一杯赶两杯嘛,今天咱们喝酒,每喝一杯,就吃一个辣子,谁不行就认输。”米高扬觉得论酒量他一定没有问题,于是就同意了毛泽东的建议。

双方各自斟满了自己的酒杯,毛泽东端起酒杯,喝干了杯中酒,吃了一个红辣椒。米高扬端起自己的酒杯,喝干杯中酒,刚吃完一个红辣椒,就已面红耳赤了。毛泽东斟上第二杯,喝干,又吃了第二个红辣椒,酒喝得潇洒痛快,辣子吃得有滋有味。米高扬喝了第二杯酒,第二个红辣椒没吃完,就开始抓耳搔腮了。毛泽东倒满第三杯酒,米高扬就说:“不行,不行,这样喝不行。”毛泽东接着说:“怎么,你不能喝了,那就我喝一杯酒,你吃一个辣椒吧。”米高扬说:“不行,不行,我喝一杯酒,你吃一个辣椒。”于是,比赛重新开始,米高扬喝一杯白酒,毛泽东吃一个辣椒,直到晚宴结束,米高扬已是酩酊大醉,主人尽力而为,客人尽兴而归,取得了一个圆满和睦的结果。

能喝酒,会喝酒,善于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典范应属已故总理周恩来。2002年的《文摘旬刊》曾转载了一篇周恩来替毛泽东喝酒的故事:1945年10月,毛泽东飞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国共合作事宜。10月8日,在毛泽东即将飞回延安之前,国民党的谈判代表张治中将军为欢送毛泽东举办了一次酒会,酒会上各界来宾纷纷向毛泽东敬酒,一杯杯芬芳的茅台酒,端到了毛泽东的面前,在毛泽东的身边,还有一位青年侍者,手捧茅台酒瓶,只要毛泽东的酒杯一空,侍者立即上前斟满。周恩来深知毛泽东的酒量有限,为了保护毛泽东,便紧随在毛泽东的身边,只要毛泽东的酒杯一空,立即将自己手中斟满了酒的杯子递到毛泽东手里,几次之后,青年侍者便向周恩来提了意见:“周先生,上司派我来给毛先生斟酒,我的活都让你干了,不是要打我的饭碗吗?”周恩来和气地对侍者说:“小伙子,这么多人给毛先生敬酒。若是都喝你手中的茅台,毛先生招架得了吗?只要你同意将手中的茅台换成白葡萄酒,我就不给毛先生斟酒了。

”青年侍者尊重周恩来的意见,将手中的茅台酒瓶换成了白葡萄酒,国民党方面要员看出了其中的奥妙,一位肥头大耳的商人手端两杯茅台酒上前向毛泽东敬酒并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国共合作协议已签字了,以后我们若去延安做生意,不知毛先生是否欢迎啊!”周恩来上前说道:“延安和南京都是中国的土地,只要是中国人,做的是合法的买卖,哪里有不能去的地方?问题是我回答,酒也是由我代喝了。”周恩来接过商人手中的酒杯,一饮而尽。

又有一位花枝招展的小姐上前来给毛泽东敬酒:“我是一位电影演员,很想到延安去合拍一部电影,但听说共产党只讲斗争,不讲爱情,我却只善于拍言情片,不知有没有合作的可能?”周恩来答道:“共产党最尊重劳动人民的爱情,‘白毛女’就是在毛主席的倡导下排演的一部歌颂劳动人民的爱情剧,小姐不如先到延安去观赏一次,再来提这样的问题。”周恩来说完,接过小姐手中的酒杯一饮而尽。一位国民党的将军走上前来对周恩来说:“周先生真是一道突不破的防线,我们敬毛先生的酒都让周先生替喝了。”周恩来说:“诸位结识了毛先生这位新朋友,就忘了我这位老朋友。问题是我替毛先生回答的,难道替毛先生喝一杯酒都不可以吗?”这位国民党将军只好点头称是。

宴会结束了,周恩来不知替毛泽东喝了多少杯茅台酒,虽然满身酒气,但仍然神彩飞扬,毛泽东圆满地应酬了这场盛大的酒会,在重庆人心中树立了一个伟大的形象,其中周恩来功不可没。

毛泽东与茅台酒

亦浓亦淡亦从容

不少人都知道,毛泽东并不喜欢饮酒,但不善饮酒的毛泽东对茅台酒却十分关心。

有着国酒美称的茅台酒在国内外享有巨大声誉。有些人为了进行仿造,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是几种最先进的现代化科研手段,对茅台酒乃至茅台酒生产地的水文、地理、植物、气象一一进行了全面的反复的研究,企图破译茅台酒的酿酒秘方,但却一无所获。50年代,在一次会议的间隙,毛泽东主席把当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周林请到了自己的身边,亲切地拉着他的手,用一口地道的湖南腔问道:“老周,你不是贵州仁怀人吗?你给我说说,你们的茅台酒究竟是用什么神水搞的?那么香,那么美,让那么多人神魂颠倒地在研究它?”

老家距茅台镇仅有10多公里的周书记回答说:“主席,哪有什么神水,就是用您长征四渡赤水的那个水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