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16387200000042

第42章 长恨此身非我有(2)

英国著名汽车商艾顿在一次聚会上遇到了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老朋友丘吉尔,两人在相互祝酒时丘吉尔对艾顿大加赞赏,祝贺他取得的成功,但艾顿只是淡淡地笑了笑,向丘吉尔讲起了他的童年。原来艾顿的父母早逝,他是在姐姐的抚养下长大的,在那些艰难的岁月中,姐姐靠帮人洗衣服、干家务,才挣得一些微薄的收入。就这样,在姐姐的关心和照料下,艾顿度过了他的童年。但是,姐姐结婚以后,他不得不搬到舅舅家去。遗憾的是,艾顿的舅妈非常吝啬和刻薄,每天只让艾顿吃一顿饭,而且还必须从事繁重的劳动,每天都要收拾马厩、剪草坪和打扫卫生。渐渐长大的艾顿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毅然出去做工,刚开始时,他的收入根本租不起房子,在很长时间中年轻的艾顿只能在郊外一处废旧的仓库里遮风避雨。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丘吉尔十分惊讶,急忙问:“噢,是这样,你以前可没说过这些啊?”看着好朋友脸上惊讶的表情,艾顿笑道:“那些经历没什么好说的,我觉得正在被贫困所煎熬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只有把苦难看成是人生的财富,才能使你战胜苦难。如果一味诉苦而不能以坚强的意志战胜苦难,那么你就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而你的那些呻吟无异于在请求廉价的怜悯。”

听着艾顿的话,丘吉尔陷入了沉思,这些话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后来在自传中写道:“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对人生的彻悟,丘吉尔才走向了人生的辉煌。

也许我们许多人正处在“如何过得今宵去”的困苦阶段,但绝不能因此而忧郁沮丧,因为人生的成功取决于良好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如果采取“明朝且做莫思量”的态度,就会使自己陷入沮丧、妥协和失败之中。

坦率地说,如果人能摆脱巨大的生活压力,衣食无忧,便能使心情平和,从而以悠闲的心情品味生活。但事实上,适当的压力对人的心灵是一种必要的刺激,能激发出精神的力量。因为所有困难都是暂时的,都是可以克服的,当我们遭遇到痛苦或不幸时,要有意识地磨砺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勇敢地向困难挑战,这样才能走向成功。

第5节不学栖栖孔子

孔子一生为恢复周礼而栖栖遑遑,终生奔走,异常落魄,只能聚徒讲学。劳顿了一生的孔子也曾感叹岁月的无情,这位圣人曾说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第七》)而据《论语》记载,当时有人也对他栖栖遑遑的生活深感疑惑:“微生亩谓孔子日:‘丘何为是栖栖者与?’……”(《论语-宪问》)在一生的颠沛流离中,孔子对人生自有精妙的体会,但那些所谓圣言,却不是所有人都信奉的。朱敦儒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历尽沧桑之后,已“看透虚空”,大喝一声“不学栖栖孔子”。这是对世人的告诫与警醒,当我读到这旬词时,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下面是朱敦儒的《念奴娇》:“老来可喜,是历遍人间,谙知物外。看透虚空,将恨海愁山,一时接碎。免被花迷,不为酒困,到处惺惺地。饱来觅睡,睡起逢场作戏。休说古往今来,乃翁心里,没许多般事。也不蕲仙不佞佛,不学栖栖孔子。懒共贤争,从教他笑,如此只如此。杂剧打了,戏衫脱与呆底。”

汉代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已成为圣人,他对人生的概括曾影响过无数士大夫,他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读者对这句话也许很熟悉吧,但又有谁真正领会了孔子的意思呢?

尽管孔子对人的一生有如此精炼的概括,但仍被许多有深刻思想的学者所鄙视,除了朱敦儒立誓“不学栖栖孔子”之外,明代思想家李贽更是对孔子和所谓的儒道发起了猛烈攻击,在《赞刘谐》一文中,深刻嘲讽了孔子及道学家们的偏执、虚妄和顽固。李贽写道:“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目:‘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为便于读者理解,我们对这段深奥的古文简单解释如下:有一位道学先生,脚踏宽大高底的木屐,身穿长袖阔带的服饰,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故纸堆里拣来陈腐不堪的只言片语,又窃取早已发霉的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孔子的徒子徒孙了。一天,他偶遇一个叫刘谐的人。这刘谐是一位博览群书、异常聪明的才子,见到那位自以为是孔子弟子的人,就微笑着说:“真没看出来这是我仲尼老兄啊。”那位自称道学先生的人顿时狂怒,立即站起身来大声斥责道:“假如上天不降生孔子,人间就会千秋万世如同在漫漫长夜之中。你是个什么人,竟敢直呼孔子老先生之名,并和他称兄道弟?”刘谐说道:“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们整天都点着纸烛走路呢!”那位道学先生默然无语。

李贽对以孔子为代表的道学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大快人心。朱敦儒虽然没有这么辛辣,但也发出了“不学栖栖孔子”的感叹,这是因为那些虚伪的礼教对人的摧残十分残酷,只有彻悟人生的人,才会热爱现实生活,拒斥腐朽的道学。

歌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求快乐而拒斥那些腐朽不堪的陈词滥调吧。

第6节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

人在青少年时期交友广泛、意气风发、性格直爽,豪情万丈,在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奋斗中,轻生死,重承诺,一同去追寻远大的理想。

“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干金重”来自贺铸的《六州歌头》:“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生死同,一诺干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鞋,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似黄梁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鹗弁如云众,共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这首词音调短促而激昂,通过对少年时期豪迈不羁生活的追忆,衬托出入已老去,目送归鸿的悲凉。通读全词,其慷慨的激情震撼人心。贺铸之所以能写出如此悲壮的篇章,在于他一生渴望恢复中原,建功立业,而其为人又有豪侠气。夏敬观在《手批东山词》中对这首词评价甚高,他说这首词:“雄姿壮采,不可一世。”这个评价十分中肯,从词的开篇我们就能看出壮志凌云的豪气。不过,本文只想着重谈谈“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干金重”对我们的启示。

人生若想成功,必须信守诺言,一诺干金,这样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

一诺干金出自《史记·季布列传》中所引的楚人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让我们体会到信守诺言远远超过百斤黄金,也是人生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得到朋友的帮助,没有朋友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许多事实证明,即使你雄心勃勃,理想远大,满怀豪情,充满信心,但缺少了朋友的帮助,只靠单打独斗也不会取得成功,因为个人的力量软弱无力,只是一味单独拼杀,只能落得遍体鳞伤,最终走向失败。所以,你必须“交结五都雄”,并在与朋友相交的过程中,肝胆相照,一诺干金。

在商品经济的特定环境中充满无穷诱惑,怎样面对那些诱惑是对一个人的考验,如果在功名利禄面前能够保持淡泊的心境,就能以洒脱和超然的态度对待一切诱惑。

毫无疑问,对任何诱惑都无动于衷的人才能信守诺言,时时展现本真的自己,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肝胆相照。信守诺言,既需要执著于理想,也需要勇气,具备了理想和勇气,也就具备了拒绝诱惑、一往无前的力量。

人生历程风云变幻,当荣誉、地位、财富不停地诱惑你时,你是否能以一颗淡然的心对待呢?如果你付出了努力,信守诺言,永远忠实于朋友,那么你就有权利获得荣誉、地位和财富;反之,如果意志薄弱,就会背叛朋友,抛弃诺言,而其结果则会使你彻底失败。

信守诺言的人都是感情真挚、襟怀坦白、肝胆相照、品格高洁的人,著名画家李苦禅就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他的画作充分反映出他讲诚信、不虚伪的人品。一次,他的一位老友委托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忙于其他事务,未能全力以赴进行创作。不久之后,忽然接到老友病故的消息,当时李苦禅先生隗疚难当,当即提笔画下了“百莲图”,并满怀深情地题上了老友的名字。盖完章后,一部精美的作品呈现在家人面前,但他却把这幅凝聚着深情的作品拿到后院当场烧毁,这令家人大惑不解,看到家人疑惑的眼神,这位感情丰富的艺术家面色凝重,深沉地对儿子说:“如果今后再有老友索画,你一定要提醒我,再不可做这种失信于人的事啊。”这是一位伟大艺术家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让我们意识到信守诺言对人生的成功是多么重要啊!

在我们刚刚踏上人生之路时,既然结识了“立谈中,死生同”的朋友,就一定要与他们肝胆相照,并坚守“一诺干金重”的誓言。

第7节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苏轼受道家影响极深,“长限此身非我有”就是来自庄子的思想,也就是身不由己。的确,每个人都希望过独立的生活,但事实上却不能完全把握自己,只能屈从于外界,更可悲的是有些人的生活是故意做给别人看的。

苏东坡对这点就有深刻体会,所以才一声长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这声感叹来自著名的《临江仙》一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诚如刘熙载所说:东坡词“无事不可言也”。词中醉翁东坡的潇洒神态借助日常琐事跃然纸上,“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多么自然亲切,又多么潇洒达观,此真大家手笔。东坡豪饮之后,醉而复醒,醒而复醉,三更时分回到住所,倚仗独立,静听涛声,想起人生的无奈与虚无,不禁慨然长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面看来,他似乎陷入了老庄避世的消极思想之中,实则表现出了苏轼对自由的向往。

他苦恼于为功名利禄而劳碌奔波,追求着不为外物所抑的人生理想。在“夜阑风静毂纹平”之后,作者的心境归于平和,渐渐沉入静谧之中,忽发感叹,不如在江海上乘船归去。在夜阑人静,风已止息的静谧之中产生“小舟从此逝”的归隐思想,似乎表现了作者的无奈与怅然,让人感到十分消极,但后一句“江海寄余生”却又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潇洒精神。“寄余生”并非隐居林中竹下,而是“江海”,这又是多么豪放的情怀啊!这是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否定,是精神的解脱和生命的解放。在辽阔的江海上了却余生,让人感到无限的壮阔与苍茫。

刘熙载在《艺概》中这样评论道:“东陂词具神仙出世之姿。”此论至确。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是对名与利的抗议。宋代文人对名与利似乎有特别的敏感,常常对名利有所鞭挞,在他们看来,名利是对心灵的束缚,不但使人疲惫不堪,丧失了身心的自由,更使生命徒然消耗在无谓的追逐之中,例如秦观说:“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水龙吟》)而柳永更明确地说道:“名缰利锁,虚费光阴。”(《夏云峰》)这充分说明宋代文人对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应该从这些深沉的感叹中认识到对于外在利益的追求,毫无疑问是虚掷光阴,浪费生命。日本江户时代的著名作家吉田兼好在《徒然草》一书中曾写道:“随顺尘世,则心易为外界尘欲所迷;与人交往,则言辞易为他人之听闻左右,而丧失内心之纯正;与人游戏,与人竞争,时恨时喜,不得安宁;分别之念时起,则得失之心无已时,迷惘进而沉醉,沉醉进而为梦,人莫不到处奔驱,营营为生,而忘了自我。”吉田兼好的话不是与苏轼的“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在利益面前,我们应该追求淡泊的心境,避免陷入贪欲的泥沼,对于年轻人来说,珍陪时光,努力学习,把青春岁月投入到对理想的追求中去,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所有财富都不过是过眼云烟,都将化为泡影。

但是,这并不是主张年轻人要安于淡泊,因为那是不可能的。对名和利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是青年人奋勇进取的动力之一,只要不过于贪婪,对自己有所节制,使青春时光不虚度,应该说就是正确的选择。一味耽于物欲是危险的,而过于淡泊也是不可取的。

可以说,没有完全淡泊名利的人,即便有也一定是虚伪的陈词滥调罢了。我们认为,在利益面前有所节制,不贪赃枉法,不沉溺于物欲之中,就是所谓的超然和达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