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养老护理日常照护技术
16236800000011

第11章 排泄照料(1)

排泄的方针及原则

人体通过血液循环将代谢物质和过剩物质从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基本行动。但对于那些排泄不能自理、必须要借助别人帮助的老年人而言,排泄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情,这是造成很多老年人忍耐排泄的最主要理由。

为了尽量减少老年人在排泄问题上的精神压力,在护理过程中,只要老年人能自己完成的,尽量让老年人自己完成。

排泄是排除代谢废物的过程。生物代谢产生的废物必须排出体外,否则将破坏体内环境的稳定,产生毒素。如患肾炎,排尿发生障碍,就会出现尿中毒的症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规律的排泄是非常重要的。

一、努力实现排泄自理

“实现排泄自理”是每一位老年人的愿望,护理人员应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努力做好排泄照料工作。

二、使用尿布的不良影响

使用尿布是排泄不能自理的一个手段。不要为方便护理、提高效率而使用尿布。使用尿布的不良影响如下:

(1)对心理和身体健康都会造成不良影响。传达尿意的神经运动将无法正常运转,影响大脑活性。

(2)经常使用尿布,容易导致皮肤潮湿,无法保持干燥与清洁。

摄入体内的水分,经新陈代谢,有70%通过肾脏变成尿液,经输尿管暂贮于膀胱中,贮到一定量后,一次性地通过尿道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尿。排尿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复杂反射活动。

在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肾盂贮存在膀胱中膀胱充满,内压上升尿意(传达到大脑皮层)排尿反射排尿

排尿机制观察事项:尿的正常状态

(1)颜色:浅黄色。

(2)特点:清澈,无沉淀或悬浮物,无臭味。

(3)一天的量:1000~1500毫升。

(4)一天的次数:白天4~6次,晚上一次。

排便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功能,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这一活动过程受人体大脑的控制和支配,是由一系列的神经肌肉的协同作用完成的。

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天吃进的食物,经过胃和小肠吸收后进入大肠,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和水分被重新吸收,被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运输,供应全身的细胞进行新陈代谢。那些在消化道内不能被吸收的食物残渣,在大肠内经过水分、盐等的再吸收后即形成粪便,最后到达大肠和直肠,并贮存在直肠内。当结肠贮存的粪便被推入直肠后,直肠被充盈而膨胀,通过排便中枢将排便信息传递给大脑,再通过传出神经传送大脑发出的排便信息,大肠一方面使我们产生便意,另一方面高级神经中枢发出相应的指令,通过传出神经的传导传到排便器官——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最后将粪便排出体外。

排便条件:

(1)饮食量及所含的纤维素要适量,并有足够的水分。

(2)胃肠道无梗阻,消化、吸收、蠕动功能正常。

(3)有正常的排便反射,不随意抑制便意,腹肌和膈肌要有足够的力量。

排便机制

排除过程乙状结肠、降结肠肠道自然蠕动直肠,直肠内压增加刺激直肠壁的感受器向大脑传送便意排便反射排便观察事项排便的正常状态(1)颜色:浅棕色。

(2)形态:可以保持的固体形态,有一种特殊的气味。

(3)每天的量:一天100~200克。

(4)每天的次数:一到两次。

随年龄的增长,与排泄有关的各项功能都有所下降,引起排泄障碍的可能性很大,应注意。

一、失禁

失禁是指排泄功能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造成排泄物在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自主的情况下被排出体外。种类症状少量中量失禁,无法将尿正常排出,尿频表现为咳嗽、喷嚏大笑等腹压增加时不自主溢尿突然感觉有尿意,但意志无法控制,形成排尿排尿功能正常,不能自己去厕所,不会自己脱衣服等溢出型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功能性尿失禁

排泄障碍

尿失禁的种类和症状原因当膀胱充满时,尿液不断溢出,以是男性居多。

溢出型尿失禁一般由于前列腺肥大等或的糖尿病、脊髓损伤等造成的单一或多种因素造成的,所以可能在腹部稍微加压时,骨盆底肌肉没有办法在腹压增加前就收缩来防止尿液的溢出膀胱炎,帕金森综合征,脑血管障碍由于身体存在肢体障碍,无法前往厕所或因痴呆无法正常排尿二、尿频膀胱内的尿液达到300毫升的时候,就会产生尿意。根据个人差异排尿次数也不尽相同,一般一天5~8次。

比正常排泄次数多的情况称之为尿频。

三、排尿困难

排尿困难是指排尿不畅、排尿费力。排尿困难可分功能性和阻塞性两大类。早期可能以功能性为主,晚期则出现运动性障碍。如果患者患有前列腺增生症,早期可能因为增生的前列腺造成梗阻而致排尿困难,如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后期可导致膀胱逼尿肌损伤,引起动力性排尿困难。

四、尿潴留

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不能自主排除,称为尿潴留。引起尿潴留的原因很多,一般可分为阻塞性和非阻塞性两类。阻塞性尿潴留的病因有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膀胱或尿道结石、肿瘤等疾病,阻塞了膀胱颈或尿道而发生尿潴留。非阻塞性尿潴留即膀胱和尿道并无器质性病变,尿潴留是由神经或肌源性因素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引起的。如脑肿瘤、脑外伤、脊髓肿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疾病以及手术和麻醉等均可能引起尿潴留。

五、便秘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复杂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上述症状同时存在2种以上时,可诊断为症状性便秘。通常以排便频率减少为主,一般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或每周<;3次)即为便秘。

六、腹泻

腹泻是指原来的排便习惯发生了改变,具有以下3个条件时才可称为腹泻:

(1)大便次数明显增多。

(2)粪便变稀,形态、颜色、气味改变,含有脓血、黏液、不消化食物、脂肪,或变为黄色稀水,绿色稀糊,气味酸臭。

(3)大便时有腹痛、下坠、里急后重、肛门灼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