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带来的最惨重的后果则落在了城市中产阶级的身上,他们平日依靠固定收入、养老金或是银行储蓄生活,而马克的贬值使他们的全部储蓄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所有以证券、保险单和货币形式持有的存款变得一钱不值。中产阶级在精神和经济上受到了双重的摧残,给当时的德国社会刻下难以愈合的伤痛。恩斯特·艾里希·诺特在《一个德国人的回忆》中讲述道,一位老人在银行存了一辈子以供孙子读大学的8000马克,到了1923年从银行取出来时只刚好够买一块面包、500克人造奶油和60克咖啡。正如施特雷泽曼在1927年6月29日所讲的那样:“有文化有建树的中产阶级一直是国家的传统中坚力量,但是,他们在战时为国家的自我牺牲所换来的代价却是被剥夺了全部财产,成为无产者。”
除此之外,货币发行过多,会造成资产升值,并且这种升值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该资产的市场,造成持续的升值,也就是资产泡沫。这一点在美国2002—2008年产生的房地产泡沫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由于美联储在这几年里持续维持低水平利率,美国的房地产行业自此开始兴旺起来,更多的人发现他们有能力承担利率较低的抵押贷款,房地产价格开始上涨;而房价上涨本身又吸引了更多的房地产购买者,结果房价进一步上涨。几年下来,人们觉得房地产价格会一直涨下去。从2002—2007年这几年里,银行不断开发房地产行业的贷款,最后连完全没有贷款资格的人也能贷款买房子了。当房地产价格下降时,一场经济危机就发生了,从横向上说是世界级金融危机,从纵向上说是世纪级金融危机。
中国的房价已经连续上涨了10多年,在人们的认识中,房价似乎只会涨不会跌。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我国房价的上涨和货币发行过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但是大概也没人会否认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关系。一旦货币发行回归到常态,中国的房价是否会仍然坚挺是个未知数。不过,可以确信的是房价的下跌带来的会是一场经济灾难,房地产上下游行业无一幸免将会被拖入泥淖。当下的中国,哪一个行业又不是房地产的上下游呢?
控货币!控货币!
流动性过剩是从2003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经济的问题,中国老百姓已经逐渐感觉到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问题,近10年来,物价以及房价是中国老百姓抱怨最多的领域。时至今日,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候,有一种选择就是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增加赤字,放松货币,这可能会起到短期效果,但是对未来未必有利。在货币政策方面,保持定力,即使货币市场出现短期波动,中国也沉着应对,不畏艰险,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重点是通过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国政府还通过加强监管和规范发展,积极防范与化解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这一讲话表明了李克强总理在处理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中的态度。首先提出“李克强经济学”这一概念的巴克莱银行把“去杠杆”列为李克强经济学的三大杠杆之一。2013年3月14日周小川表示,央行历来高度重视消费物价指数,2013年将通过货币政策等其他措施,希望能实现稳定物价、稳定通货膨胀预期。这显然是李克强总理经济改革理念的延续。
2013年年中的“钱荒”更是坚定了李克强总理和央行的决心。从2013年5月起,国内的资金利率大幅攀升,以3个月国债利率为例,5月7日,其到期利率为2.59%,6月19日升至3.39%,升幅高达30%。6月20日,资金市场彻底疯狂,隔夜头寸拆借利率一下子飙升578个基点,达到13.44%。按照以往的惯例,此时人民银行应该出手救市,释放流动性,平抑利率,但此次人民银行异乎寻常地坚定,坚决不向市场注入货币。与此同时,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银监会联系各家金融机构立即上报“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建议方案。
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钱荒可能只是这一过程的一部分。在把“钱太多”变为“钱正常”的过程中,可能很多行业,包括中国的经济都会做一场“噩梦”。在现代史上,有一场很著名的“去流动性”的经济事件。这件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故事的主角是保罗·沃尔克,是当时美联储的主席。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通货膨胀非常严重,沃尔克认为要根治美国的通货膨胀,关键是解决美元超额供给的问题。上任第8天保罗·沃尔克就宣布,把美联储基金利率提高50个基点到11%,再过两天又宣布把贴现率提高5个基点到10.5%。在1981年夏秋之际,联邦基金利率攀上了顶峰:19.1%。美国的通货膨胀应声而降,1981年降为6.5%,1983年降到4%以下。但是代价也是巨大的。1982年,GDP增长率为-1.9%,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最糟糕的数字,失业率在两年里都超过了10%。整个国家怨声载道,纷纷指责保罗·沃尔克人为制造了此次经济衰退。
讲这一小段美国的经济史,就是让大家明白,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经济中的各个主体都会遇到困难:企业会发现借款非常困难,利率很高;居民找不到工作,收入不增长甚至降低;银行不再能得到便宜的资金,央行的帮助变得珍贵;资产价格会下降,房子不再值钱,等等。但是,这是必须经历的阵痛。长期以来货币刺激经济,就像人吸食鸦片一样,会害了性命。通过“钱荒”这件事来看,李克强总理是做好了面对阵痛的准备,即使出现一些经济波动,也要把流动性拉回到正常水平。
储存过冬的粮食:债务人将迎来艰难岁月
在解决流动性过剩的过程中,日子最艰难的是债务人。流动性过剩的时候,债务人的日子过得很舒服。一方面借款比较容易:银行系统资金充裕,如果留在手中银行需要支付成本,所以急于借出去,一些在资金紧张时难以获得贷款的借款人也可以借到款了。另一方面,实际利率比较低:银行的贷款利率并不是债务人的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应该是银行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比如说,银行的贷款利率是6%,通货膨胀率是2%,那么实际利率就是4%。在我国,银行的贷款利率波动比较小,通常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因此通货膨胀率高的时候,债务人承担的实际利率是比较低的。以通货膨胀率比较高的2008年为例,2008年9月16日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是7.29%,这一年的通货膨胀率是5.9%,实际的贷款利率只有1.39%。所以在流动性过剩的时候,所有人都想借款。
但这些看起来很甜蜜美好的借款很有可能在流动性收缩的时候要了借款人的命。一方面借款变得艰难,还款变得急促。在解决流动性过剩的过程中,银行的资金会变得短缺,就像在“钱荒”中表现的一样,因此银行不仅不会借出新的贷款,还很有可能催着借款人还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借款人习惯于借新还旧,就是借新的贷款来偿还旧的贷款。这个过程很有可能因为银行拒绝贷出新的款项而被打破,债务人面临违约风险。另一方面,贷款的实际利率也会涨到比较高的水平。流动性紧缩意味着通货膨胀率的降低,我们将看到和通货膨胀率高企时相反的情况。
在我国,主要的债务集中于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面对李克强总理收紧流动性的政策,这些经济主体就要谨慎地安排自己的债务。
2013年1月年度监管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高达9.2万亿元,占到银行业贷款余额的13.8%。地方政府的债务一般都是投入到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上。这些项目周期长,盈利性差,还款的主要来源就是资产出售,因此借新还旧,以数个贷款的短周期拼接出一个项目长周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央政府收紧流动性、减少货币供给的情况下,金融系统势必收紧银根,地方政府面临着项目中途停产、工程烂尾和贷款违约的风险。另一方面,银根收紧时贷款利率会上升,通货膨胀率会下降,两者共同提高实际利率。按照地方政府目前的债务规模来看,即使实际利率只升高1个百分点,政府的利息负担都会加重接近1000亿元。
很久以来,借款是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只要金融系统敢贷出,地方政府就敢借入。现在这种思路可能需要改变。地方政府需要谨慎对待借款,建设项目也应该量力而行。过多的“铺摊子”很有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资金链断裂。
我国另一个贷款大户是国有企业。在流动性过剩的时代,因为国企身份的特殊性和行业的垄断性,银行都拼了命地借钱给国有企业。以2012年为例,仅上市的国有企业新增借贷就超过了3万亿元。但是,当中央政府收缩流动性时,借债企业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中国上一次的流动性紧缩是在1995年左右,由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推进。在此次紧缩过程中,南方房地产泡沫破裂,众多企业资金链断裂陷入破产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