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我们推进城镇化,是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子,要保证粮食安全,中国的粮食要立足自身,不可能靠世界市场解决,要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加强环保节能,还要深化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推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等。这些都需要国际视野和世界经验,这有利于我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012年11月28日,李克强副总理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指出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对我国而言,在这个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将随之调整变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10年11月15日,李克强副总理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深刻理解〈建议〉主题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马拉松经济长跑中,跑在前面的52个国家,他们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落在后面的,被称为低收入国家,有35个;跑在中间的92位选手,被称为中等收入国家。中国未来10年,将跑在这92个国家的中间靠前位置,但每跑一步,都可能落入诸如体制僵化、经济增长回落甚至停滞、失业率高企、贫富差距加大、腐败高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社会动荡、信仰危机、金融体系脆弱等泥淖,也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指一国的人均收入长期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由于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始终无法成为高收入国家。在世界经济史上,经常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些国家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发展经济,初期会非常容易,总收入和人均收入迅速增长,但到了中等收入时,发展就出现了瓶颈,经济长期停滞,始终徘徊不前,难以突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特别是拉美、东亚和中东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在快速达到中等收入之后经济增长乏力,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在现实生活中,中等收入陷阱表现为人均国民总收入长时间难以突破某一限值,比如说10000美元。
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大约为5000美元左右,正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国际国内众多学者专家争论的焦点。从根本上说,这不是一场和其他选手的比赛,而是自我跨越的过程。
李克强总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们用城镇化应对中等收入陷阱。
胜败有凭,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世界银行是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李克强总理说,国际视野和世界经验有利于我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那么“国际视野”和“世界经验”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回顾世界经济史,看看中等收入陷阱面前的赢家和输家,检视一下为什么有些国家会成功,有些会失败。
拉丁美洲地区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最为集中的地方,在经济界还有一个词汇叫“拉美病”,其内涵和中等收入陷阱相差不多。拉丁美洲总共有33个经济体,其中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有28个。差不多30年前这些经济体的人均收入就超过了1000美元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但直到2009年人均收入仍然没有达到10000美元成为高收入国家。拉美地区最为著名的国家是阿根廷。阿根廷自然条件极为优越,既有大片的耕地和草原发展农牧业,也有丰富的矿产发展工商业,早在20世纪初,就凭借农牧产品出口,成为拉美首富和世界级富国,经济位列世界前10名,但是经过100年的发展,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迈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2012年7月16日,《学习时报》曾刊文描述阿根廷的现状:
阿根廷在经济上长期挣扎徘徊于中等收入阶段,1970—2009年的40年间,有15年实际人均GDP平减指数出现负增长,且平均5年发生一次经济危机,经济发展道路曲折。同时,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贫困化程度很高,收入分配失衡,中央与地方权力倾轧严重,政党利益冲突激烈,官吏腐败严重,贪污索贿盛行。
正如现实中赢家总比输家少一样,与众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相比,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非常少。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是国际上公认的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这些国家或地区都有着相似的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一穷二白,经历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之后70年代初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前半期经济仍然迅速发展,1980年左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记得一句歌词叫“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仔细考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和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发现,成功和失败都是有原因的。
无论是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还是东南亚的马来西亚、菲律宾,抑或是中东的叙利亚,都在经济、科技、社会和政治各方面存在弊端。
在经济方面,这些国家的经济模式都很单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拉美国家广泛推行“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在过度的国家保护主义的庇佑下形成了庞大而众多的国有企业,且效率极其低下。这些国家对科技的投入普遍不足,无论阿根廷、墨西哥等拉美国家还是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都没有学到或发展出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知识。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这些国家都忽略了社会建设。无论是阿根廷、巴西,还是菲律宾、叙利亚,无一不是贫富差距极大。在拉美国家,军事政变简直就像家常便饭,国家政权在独裁而贪腐的军人政府和低效而贪腐的民选政府之间更替。菲律宾的马科斯在贪腐方面的名声近代罕有。
反观日本和韩国,都在艰难的政策努力之后有效地规避了这些问题。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之间进行了四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经济结构优化,完成了由“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再到“文化立国”的转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日本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消化吸收欧美国家现有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重视基础性和开拓性研究,迅速实现了科学技术的飞跃。日本本身特殊的国情和历史则保证了政治的稳定、清廉和高效。
1996年7月,日本政府公布实施《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表示要继续扩大国际文化交往,在文化上做出国际贡献并传播文化。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提出“贸易立国”的目标,80年代又喊出“技术立国”口号,而“文化立国”新国家规划的出台,是日本政府适应形势变化而进行的新的战略调整。
…………
日本政府的一项有效措施就是向亚洲地区输出电视节目。……2003年,日本政府通过国际交流基金会向伊拉克无偿提供这部(《阿信》)配上阿拉伯语字幕的电视剧,希望“通过展现一位克服千难万险、走过动荡时代的日本女性的形象,激励正在着手战后重建的伊拉克人民”。可以说,以《阿信》为代表的日本优秀电视文化,为日本在海外的国家形象的提升做出了贡献。(2011年12月19日,《学习时报》)
韩国则是继日本之后的新秀。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开始,韩国就没有把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当做长远之计,而是决定建立自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20世纪80年代,韩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长期准备的基础上,迅速完成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转型。在经济建设的同时,韩国重视社会建设。韩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儒文化国家,历来就非常重视教育,在经济发展后,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更是在所不惜。近年来,韩国频频出现学术造假行为,如黄禹锡的克隆实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韩国这个国家对国家科技进步的急切期盼、急于求成、急不可耐导致的急功近利。
城镇化: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着力点
一根长矛可以刺穿坚韧的铠甲,一根木棍却不能刺穿普通的布帛,只因为长矛有锋利的矛锋,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一个着力点上了。解决经济问题也是如此,一个国家如果能找到良好的经济增长点,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会在这一个增长点的带领下全面发展,而如果一个国家找不到这样一个好的经济着力点,那整个经济都会陷入低迷。“城镇化”正是中央政府找到的用来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着力点。2012年9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李克强出席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座谈会的讲话:
李克强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是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率高,农业现代化也达到相当水平。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但仍将长期处于发展中阶段,作为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需要立足国情,探索前进,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