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太祖朱元璋
16182200000069

第69章 家国天下(1)

这两个案件的共同点是,都牵扯到了当时的道德观念问题。一个是为前夫报仇,一个是杀背叛了丈夫的妻子。可是这两起案件中被朱元璋定为无罪,甚至表彰为“烈妇”“义士”的人,都是滥杀无辜的杀人犯。朱元璋的处理,并没有按照法律办事,他在这里要宣扬的道德观,显然超越到了法律之上。

上一讲我们说到朱元璋这个皇帝当得辛苦,他事必躬亲,无论大事小事,都不肯放过,一定要亲自处理。当初设置丞相的时候,还有一个帮手,胡惟庸案发后,他干脆把丞相也给废掉了,自己直接管理六部,成天陷入日常政务之中,这样一来,他也就更加辛苦了。

朱元璋跟历朝历代开国皇帝一样,认为这天下是他打下来的一个家业,把国家跟自己家看成一回事,这就叫家国天下。其实也不奇怪,在中国传统的帝制时代,天下就是皇帝的,不仅天下是皇帝的,所有的臣民也都是皇帝的,所以才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

我们今天看来,皇帝的家天下当然不好,可是在历史上,这是很正常的事,而且皇帝有了家天下的思想,他才会对这个天下的好坏安危更挂在心上。如果他认为天下是自己的,可是又不肯用心去管理,那就成了败家的皇帝,乃至亡国之君。开国之君都是尽心尽力想要管理好天下事的。

不过朱元璋比起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在管理国家事情上更要用心一些,事无巨细都要管,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他还经常亲自审问一些本来可以不用他过问的案子,因此也就流传下来许多关于他亲自审案子的故事。

一、中书老吏

据说朱元璋手下的功臣,有人嫖娼,引发了家庭矛盾,造成了社会不良影响。朱元璋知道以后,很是生气。可是他老人家不去责怪自己手下的功臣,却把罪责都算到了那妓女身上,要亲自过问。

妓女被关在监狱里面候审,她知道自己惹了大祸。明天皇帝亲自审问,那还能有好结果吗?闹不好就要掉脑袋了。越想越伤心,越想越害怕,不停地哭泣。

看管牢房的是一个中书省下面刑部牢房的老吏。他看这妓女哭得挺可怜,就想帮帮她,于是劝说:“别哭了,哭有什么用?还是想想明天怎么见皇上吧。”

那妓女说:“怎么见皇上?我还敢怎么见呀?只能这样子,说不定皇上会可怜我,饶我不死。”

老吏听了,对她说:“你要是那样做的话,必死无疑,皇帝一定会杀了你。”

妓女一听,更害怕了:“大人,您救救我吧,我该怎么办?”

老吏于是给她出主意说:“明天你早点起来,好好打扮,要打扮得比平时还认真讲究,打扮得漂漂亮亮去过堂就是了。”

妓女听了,半信半疑。反正也没有别的办法,人家老吏总比自己有经验吧,就听他这一次,一切听天由命吧。

第二天,这个妓女果真早早起来,认真打扮一番。老吏看了,对她说:“差不多了,你就去见皇上,碰碰运气吧。”

却说朱元璋这一天要亲自审问这个伤风败俗、破坏他手下功臣名誉的妓女,心里还生着气呢。等到妓女被带上来,朱元璋一看,眼前一亮——那妓女其实本来就挺漂亮的,再经过这么一精心打扮,更是亮丽妖艳。

这可是朱元璋没想到的,他愣了半晌,心想,难怪我手下的功臣被迷住了呢,原来这女人还真是挺漂亮的。算了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也不奇怪。于是下令把这个妓女放了,也没有再深究犯事的功臣。

但这个故事只是个传说。

不过大家从中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朱元璋这位皇帝怎么会像个地方官一样,亲自审问这种案件呢?在我们的印象里面,做皇帝的很少会去干这种事情啊。可是朱元璋还真的是这么干的。我们再说一个朱元璋审案的故事。

史书中有一个记载,说朱元璋那时候因为国家要用船运送粮食,每年都要打造不少运粮船。这些船都是用木头做成的,每条船用多少木料,用尺子一量,就非常清楚了,所以造船的工匠、管理造船的官员都作不了假。可是造船这件事有些地方你是看不到的,比如造一条船到底用多少铁钉子,都钉到木头里面去了,谁能知道?只好任凭工匠和官员们去说,我这条船用了多少多少铁钉,这里面的名堂就大了。一条船多算上一点钉子,积少成多,那么多运粮船,多算了那么多钉子,就有的可贪了。

可是朱元璋他真的是很厉害,他就有办法解决这个难题。怎么解决呢?

你不是把铁钉子钉到船里面去了吗?朱元璋让人找来一条刚造好的运粮船,当场一把火就把这条船烧掉。大家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船已经烧完了。这时候朱元璋就让人去火堆里面找出那些铁钉——木头船烧掉以后,灰烬里面就只剩下烧不掉的铁钉子了。他让人把这些铁钉称一称重量,好,就是这么多,以后不管你用了多少钉子,每条船就按这么多钉子计算。谁也没话说了。

这个故事流传得很广,不过也有人说,这是当年宋朝许元的事迹,不过是朱元璋学来的。但就算是朱元璋学来的,那也不简单,别人怎么没有学到呢?

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一个是他用心,再一个是他真把这些事当成自己的家事一样去关注。

二、案牍是非

上面讲的这些故事虽然难免有些传说的成分,但是我们在史书中也确实看到不少关于朱元璋亲自审案的明确记述。

当时有一次在京城发生了这样一个案子:一个姓史的商人有个漂亮的妻子,他的生意伙伴见到后,就心生邪念。有一次他们又一起外出经商,可是回来的时候,却只有那个合伙人,原来是姓史的商人不小心溺水死了。姓史的商人夫妻俩都很年轻,没有孩子,等到丧事都办完了,这个合伙人就向史某的妻子求婚,史某的妻子也就同意了。婚后几年,生活也算平静,还生下了两个儿子。

后来有一天,天下大雨,院子里面积了不少水。两个小孩在廊檐下面玩,看到一只蛤蟆从水中爬上台阶来,小孩子淘气,就用一根小棍子把那只蛤蟆捅到水里去了。

当时夫妻两人在一旁看着孩子玩儿,那个后夫一时忘形,自言自语说:“史某死时,亦犹是耳。”

(陆容《菽园杂记》卷三)

意思是说,当年史某死的时候,也是被棍子捅到水里去的。妻子听了,追问缘故,后夫支支吾吾,遮掩不住,于是妻子就知道了前夫真正的死因。

第二天一早,等到后夫出去后,妻子把两个儿子杀死,自己向朝廷投案。这个案子不大好处理,后夫杀人,妻子为前夫报仇告到朝廷,这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可问题是,这个妻子却把两个无辜的儿子杀掉,也大异常人之情,事情就复杂棘手了。朱元璋得知这个案情,亲自处理,把这个杀子的妻子定为烈妇,不去追究她杀子之过,而把那个后夫法办示众。后来有人还把这个故事写成了文学作品,就叫《虾蟆传》。

还有一个由朱元璋亲自处理的案件,情况跟这个案件正好相反。说的是当时京城里面有一个校尉,家里有个漂亮的妻子。女人知道自己长得美,成天站在大门口招摇,惹得往来行人纷纷注目,史书中说叫“倚门自炫”。于是,有个小帅哥就跟她眉来眼去,暗中相约了。这一天,帅哥来到校尉家,躲到床下,想等到校尉上班后,再出来跟校尉妻子厮混。

当时是五更天,天还很早,校尉的妻子就催促丈夫上班。校尉于是起床收拾好,就去上班了。可是没走几步,却又折回来,看看床上的妻子,怕她着凉,用衣被给她盖好,才又转身而去。

那帅哥出来跟女人相会时,就问她:“汝夫爱汝若是乎?”意思是你丈夫平日爱你到这程度吗?那个校尉妻子说:“那当然了。”随后就把丈夫对她的种种关爱说了一遍。这个帅哥越想越不得劲:这女人太轻浮太浅薄了!丈夫那么爱她,她却不思回报,还要背着丈夫干这种事!这种女人貌美心丑,要她何用!第二次再去跟校尉妻子相会的时候,这帅哥就带了一把刀,到了那儿,一刀就把校尉的妻子杀死了。

案发以后,家里人不知怎么回事,报到官府,把平日可疑的人都抓起来审问,严刑之下,有人就受不了,承认说是自己杀了人,定成了死罪。而那个真正杀人的帅哥,看到别人替他顶罪,良心发现,就到官府去自首了。

法司这时候不知道怎么处理才好,就上报给了朱元璋。朱元璋说:“能杀不义,此义人也。”竟然把那个杀人的帅哥无罪释放了。

这两个案件的共同点是,都牵扯到了当时的道德观念问题。一个是为前夫报仇,一个是杀背叛了丈夫的妻子。可是这两起案件中被朱元璋定为无罪,甚至表彰为“烈妇”“义士”的人,都是滥杀无辜的杀人犯。朱元璋的处理,并没有按照法律办事,他在这里要宣扬的道德观,显然超越到了法律之上。

在朱元璋的心目中,许多道德层面上的事情,不能完全按照法律条文处理。而处理道德层面的事情,对于教化民众,更为重要。所以他这样做,是要树立一些典型案例,让这些案例成为大家遵循的依据,让天下官民都知道“忠”“孝”“节”“义”的重要性,这才是朱元璋处理这些案件的真正目的。

当然,朱元璋这个人把天下当成自个儿的家,他的治国之道跟治家之道一样,所以对于家国之事,他不仅在意,而且事无巨细都要去管,只要是他能知道的事情,都要亲自过问,成天案牍劳形,还要亲临大堂,审问案件,亲自批写判牍,所以他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朱元璋考虑得的确不错,处理这类案例,就是树立规范。只是这些案例,跟他在《御制大诰》中列出的那些案例还不大一样。《御制大诰》的案例,大都是有明显官方色彩的案例,比如追治奸党,惩办贪官,处理那些不肯与新朝合作的士人,即便涉及下层的案例,也都是粮长违法贪污,官绅勾结,坑害百姓,破坏军婚之类。而我们前面所列举的案例就不一样了,几乎清一色都是老百姓家里发生的事情。对这种案件的处理,影响面就更大,更容易流传开来,对于朱元璋想要达到的整顿道德的作用也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