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其生理和病理现象、征象反映于外。形诸外必有诸内,中医就是依据其反映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征象事实,推测在内的脏腑功能状态。脏象学说关乎脏腑本身的功能作用、脏腑之间相互关系、脏腑功能作用下所产生的生命基本物质(气、血、精、津液)三个方面。
辨证,是指依据体内的脏腑反映于外的病理现象、征象事实,推测在内的脏腑功能状态。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等本质的概括。症是指疾病的单一临床表现,如心烦、头痛、口干、目赤等每一个表现;而肝火旺是指包括了心烦、头痛、口干、目赤等每一个表现的综合结果。中医是依据“证”而施治、施养、施护的。
脏腑功能及其辨证
中医的脏腑有古代的解剖概念,更重要的是功能的概念。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心(心包络)、肝、脾、肺、肾;六腑:小肠、三焦、胆、胃、大肠、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一、心与小肠的功能及其辨证
(一)心的功能及其辨证
心居于胸腔,横膈膜之上,有心包卫护于外。心为神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君主之官”。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并与舌、面等有联系。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心主血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力量)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全身每一个器官的作用。其中心脏的正常搏动、脉管通畅、血量充沛是维持心主血脉功能的三个重要因素。心气旺盛、血量充沛、脉管通畅,才能维持血液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心气不足,或气血不足,或脉道不畅均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的诸多病变。
心主神志。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生命力的体现,如红光满面、目光炯炯、动作协调、应答自如、思维敏捷等等;狭义之神,即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中医学的脏象学说中,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如心有病变,影响到神志活动,则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方面的异常表现,可见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谵狂,或见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则昏迷等临床表现。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即血脉对血的运行有一定的约束力,使之循着一定方向、一定路径而循环贯注,流行不止。二是运载水谷精微,以布散周身,滋养脏腑组织器官。这些功能全赖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其华在面,是由于面部毛细血管丰富,心与血脉相连,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气血的盛衰,可以从面部色泽的变化而显露出来。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如心气不足,血少不足,则可见面色发白、晦滞。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窍,言为心声。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表达语言。而味觉的功能正常和语言的正确表达,则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功能的正常。如心的功能正常,则舌质红润,舌体柔软,语言清晰,味觉灵敏。如心神志功能异常,则见舌强语謇,或失语等。
(二)小肠的功能及其辨证
小肠与心相为表里,是指心与小肠之间有经脉直接相连,生理上相通则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小肠位居腹中,其上口在幽门处与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之上口相连。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受盛,即接受或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并对其作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而吸收。《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这一功能异常,可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泌别清浊,小肠将经过进一步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并将水谷精微吸收,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而无用的水液则渗入于膀胱排出体外。因而,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还和大便、小便的质量有关。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反之,则大便稀薄而小便短少。
二、肺与大肠的功能及其辨证
(一)肺的功能及其辨证
肺居胸腔,在诸脏腑中,其位最高,故称“华盖”。肺叶娇嫩,不耐寒热,五脏中只此脏与外界直接相通,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肺与大肠相为表里。其生理功能主要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主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主气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即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有司呼吸的作用。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人体通过肺,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从而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若肺受邪而功能异常,可出现咳嗽、气喘、呼吸不利等呼吸系统症状。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并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之气的作用。首先体现在气的生成方面,特别是宗气的生成,主要依靠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其次体现在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因此,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异常,可影响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运动,表现为气短、声低、乏力等。
主宣发和肃降。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发散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其一通过肺的宣发,排出体内的浊气;其二将卫气、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周身,外达于皮毛,以充养身体,温润肌腠和皮毛。肃降,即清肃、洁净和下降之意。肺主肃降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将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肺的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果两者失调,就会出现“肺气不宣”或“肺失肃降”的病变,表现为咳嗽、喘息、胸闷等。
主通调水道。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于体内的水液代谢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肺主宣发,不但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于周身,而且主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二是肺气肃降,可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所以说“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异常,则水的输布、排泄障碍,出现小便不利、水肿和痰饮等。
肺开窍于鼻。鼻是肺的门户,为气体出入的通道,具有通气和主嗅觉的功能,均有赖于肺气的作用来维持。肺气的功能调和,则鼻的通气功能正常,嗅觉灵敏。肺的某些病变,常可影响及鼻,使之产生多种病理表现,如鼻塞流涕,不闻香臭或鼻衄等。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成为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肺合皮毛是说肺能输布津液、宣发卫气于皮毛,使皮肤润泽,肌腠致密,抵御外邪的能力增强。如果肺气虚则体表不固,常自汗出,抵抗力下降则易于感冒。由于肺和皮毛相合,所以外邪侵犯皮毛也常常影响肺的功能而招致相应病变。
(二)大肠的功能及其辨证
大肠与肺相表里,是指肺与大肠之间有经脉直接相连,生理上相通则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大肠居于下腹中,上接小肠,下接肛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吸收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这一功能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同时与肺的肃降有关。如大肠传导失常,可出现大便质、量以及次数的异常变化,如泄泻、便秘或便脓血等。
三、脾与胃的功能及其辨证
(一)脾的功能及其辨证
脾位于中焦,在横膈之下。其生理功能主要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和胃相为表里。两者均是主要的消化器官。人出生后其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精微,即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物质的作用。饮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后,须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并依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将水谷精微升清于肺而化为宗气布散于全身,从而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各个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饮食水谷方能化为精微,生成精、气、血、津液,以充养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反之,若脾失健运,则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消化不良,以至出现倦怠、消瘦等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脾的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脾的这一功能正常,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也就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反之,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致病因素而发生多种疾病如水肿、肥胖、泄泻等。
脾主升清。“升”即上升之意。“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主升清概括了脾的生理功能特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将水谷精微物质上输于肺,通过肺的作用形成宗气,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二是主升提,以维持机体内脏的正常位置。所以若脾失升清,则水谷精微上升布散失司,则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气下陷,则可引发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或发为久泄、脱肛等病症。
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溢出于脉外。如脾气虚弱失去统血的功能,则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可出现某种出血证,如便血、皮下出血、子宫出血等,并伴有腹胀、便溏、纳呆等脾气虚的症状。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及食欲的正常与否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脾气健运,则口味和食欲正常。反之,若脾失健运,则可出现食欲的减退或口味的异常,如口淡无味、口甜、口腻等。口唇的色泽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盈有关,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实际是脾运化功能状态的外在体现。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人体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才能使肌肉丰满发达,四肢活动有力。因此脾的运化功能健全与否,往往直接关系到肌肉的壮实与瘦削,以及四肢功能活动正常与否。若脾虚不健,肌肉失其营养则逐渐消瘦或痿软松弛,四肢则痿废不用。
(二)胃的功能及其辨证
胃与脾相表里,是指脾与胃之间有经脉直接相连,生理上相通则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胃居于膈下,腹腔上部,中医将其分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位;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饮食物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故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容纳于胃中的饮食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以进一步消化吸收。如果胃的这一功能发生障碍,可出现食欲不振、食少、消化不良、胃脘胀痛等。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必须与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故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功能概括为“胃气”。胃气的盛衰有无,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因而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饮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后,必须下行而入小肠,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在脏象学说中,胃的通降作用,还概括了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以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若胃失和降,则影响食欲,并出现口臭、脘腹胀满疼痛等;胃气上逆则出现嗳气吞酸、呃逆、恶心、呕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