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层领导任职理论与实务
16042600000003

第3章 领导本质(2)

三、领导第三级本质的构成要素

领导的三级本质即为群体事业的开拓性与创新性。具备开拓与创新的本质才能使领导者在变革的转换时期眼界开阔,求实创新,带领群众走向广阔的天地,从而受到被领导者真心拥护。领导的三级本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领导本质的进一步揭示,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也决定了构成领导三级本质的要素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否则,领导的三级本质无从体现。

构成领导三级本质的要素有如下几方面:

(一)对信息的敏感性

如前所述,领导的一极本质:带动。它需要对环境的认识,这包括了对信息的接受,但从开拓创新的角度来讲,还远远不够。因为带动速度包括了较低的速度,尽管这也是一种带动,但这并非开拓与创新,它可能只是一种缓慢的进展而已。开拓创新的本质首先来自于对信息的敏感。在于一种“发现”,然后再去解决。一个对信息反应迟钝的领导者,在当今信息量倍增、信息具有极大作用的时代,必然导致所领导系统中“熵”的增大而使系统产生紊乱,即如此,何谈开拓与创新?

(二)思维的创造性

在现时代,创造性思维具有特殊的意义。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领导者,在感受到信息之后,才能进一步探求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和开拓创新的办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前人未曾有过的宏伟事业,一切企望照搬现成模式的思想或行为,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都是无济于事的。缺乏创造性思维的领导者,即使面对可供借鉴的新鲜经验,由于思想观念的保守和思维方式的落后,他也会对其忽视或否定。

(三)竞争的特质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使得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的发展再一次证实了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这在客观上要求领导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开拓与创新的内在动力。缺乏竞争特质的领导者,必然表现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求进取,其最终将被竞争所淘汰,这样的领导者,何谈开拓创新与思想的解放?

(四)优秀的心理品质

优秀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开拓创新过程中的坚强意志。这是因为开拓与创新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过程,其中难免遭受各种挫折与失败,但这种由于诸多原因造成的挫折或失败,并不意味着以开拓创新事业方向或目标的否定。缺乏优秀的心理品质,必然缺乏顽强性、奋斗性而导致对目标的动摇乃至放弃。具有优秀心理品质的领导者才能胜不骄,败不馁,最后实现既定目标。

如上所述,领导的三级本质由各自基本要素所构成,但是,三级本质中的各基本要素决不是孤立的。应当说,领导一级本质的构成要素是领导本质的基本要素;领导二级本质的构成要素是领导本质的核心要素;领导三级本质的构成要素是领导本质得以充分体现的必要条件。领导的三级本质是有机地体现在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身上的。因此,构成领导三级本质的各要素必然发生一种有机联系,只有当一个领导者具备各要素并使之发挥整体作用时,才会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卓越的有成效的领导者。

第三节领导本质对领导者的行为要求

一、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它的基本点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的关系,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对待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除此之外,没有自己特殊的私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实际行动中表现了大公无私的品德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和信赖,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在以后的建设中也正因为如此,才得到了群众的支持,改革开放也因此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党的基本路线是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依靠人民群众而形成的,既然如此,在贯彻这条路线的过程中,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完成这条路线所提出的各项任务。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因为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任何脱离群众、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党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最高衡量标准,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必须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

领导干部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这是在执政条件下对我们的严峻考验。我们各级干部手中都或多或少地掌握着一定的权力,而任何权力都有产生腐败的可能性。过去在革命斗争年代,我们曾面临着“生死关”的考验;而今,则面临着“公私关”的考验,即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的考验。这种考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不亚于对生与死的考验,因为这种考验是随时都在进行着的,它要求我们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胜过关心自己的利益,在必要时要勇于牺牲个人的利益以维护人民的利益。所以,权力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权力越大,越应为完成神圣的使命而努力工作,否则,会贻误党的事业,也会害了自身。所以,领导干部要过好“公私关”,就必须过好权力关,要过好权力关,就必须牢固地树立“公仆”意识,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所谓“公仆”,就是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的宗旨的要求,马克思在巴黎公社时期所提出的公仆思想在无产阶级长期的革命过程中被充分证实是不能舍弃的,它决定了党的作风。也正由于此,共产党才具有任何其他政党所不能比拟的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行为要求

为密切联系群众,作为领导干部来讲,在坚持党的宗旨的基础上,还必须在行动上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崇尚务实,力戒虚浮主观

密切联系群众,最基本的是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总结群众中的新鲜经验,只有如此,才能把握事物内部的规律性,所制定的政策才能被群众所拥护,所进行的工作才能被群众所接受。如果跑马观花、蜻蜓点水,看到一点现象就当作本质,那么就会脱离群众。当前群众对少数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持不满态度,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干部虽然形式上在搞调查研究,但实际上都是在凭主观所想解决问题,这就必然与群众意愿相悖。所以,调查研究中必须深入实际,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必须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反对唯心论的先验证;坚持辩证地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如此得出的结论才是正确的。

周恩来同志是深入实际、发扬扎实作风的楷模。例如,1958年,中央决定由周恩来同志主持治理长江的工作。他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的负责人、专家一起,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通过一系列扎实的工作,才逐步形成了修建三峡、治理长江的规划方案,提出了“统一规划,全面发展,适当分工,分期进行”的基本方针。在修建葛洲坝电站的过程中,周恩来同志一直十分关注,他说:“长江出了乱子,不是你的事,也不是我的事,是整个国家、整个党的事,是要载入党史的问题。”他顶住了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对原设计方案修改的错误做法,当1981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通过大坝的时候,大坝安然无恙,长江中下游数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障。

(二)崇尚民主,力戒独断专行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业的权力。要能密切联系群众,就必须有很强的民主意识。领导干部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否则,则会失去群众。如果缺乏民主观念,必然导致家长式的工作方法,在“家长”的专制之下,群众受到压抑,工作就会缺乏主动性,因此绝无创造性可言。

领导干部应当广泛听取来自群众的呼声和意见,要集思广益、虚怀纳言。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且现代化建设事业情况异常复杂,独断专行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而决策的失误必将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此一来,怎能更紧密地联系群众?

(三)崇尚平等,力戒以势压人

平等,说到底,就是指人们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处于相同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力的正常关系。党的干部虽然担任着某种职务,居于领导地位,但并不意味着高群众一等,应当看到,工作职位上的差异绝不是地位的不同,所以,领导干部应与人民群众平等相待。有了平等的作风,才能使群众愿意接近,否则,密切联系群众就是一句空话。不平等会将群众拒之于千里之外,而平等才能听取各种声音。

以势压人,必定压而不服,这在广大人民群众民主意识逐渐增强的现代社会必然引起不满。当然,平等并不意味着领导干部对群众情绪不进行引导,也并不意味着去当部分群众的“尾巴”,因为“尾巴主义”也是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它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四)崇尚正派,力戒亲亲疏疏

密切联系群众,要求我们广泛地团结广大群众。当前,有少部分领导干部在联系群众的问题上有失偏颇,比如从个人感情出发,只与少部分人保持密切联系,其结果,疏远了大多数人,形成了不正当的圈子。这种情况在少数单位表现得相当突出,由此,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

(五)崇尚监督,力戒放任自流

我们的宗旨既然是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接受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黄炎培曾与毛泽东同志讲到过“历史周期率”的问题,为什么历史上反复出现过“人亡政息”、“政怠宦成”、“求荣取辱”,从而导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现象呢?如何克服这种痼疾呢?毛泽东同志讲了,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让人民起来监督我们的政府。除此之外,还必须加强内部监督,要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专门机关监督与民主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制度;要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监督和被监督的意识;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从而使监督取得成效。从现实来看,消极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监督机制尚不健全,而消极腐败现象必然破坏党群、干群关系,有可能导致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危险,人民群众对党的某些失误可以谅解,但对消极腐败行为是不能容忍的,所以,为了有效地遏制腐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必须加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