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峡水文化研究
16041500000022

第22章 开发三峡水文化资源的水业文化(9)

如前文所叙,巴国境内的三峡指的是东突峡,即今铜锣峡;明月峡,即今明月峡,为巴境三峡之二峡,人所共识,无所异议。另外一峡,《华阳国志》讲是广德峡,刘琳校注即今长寿区东南30里之黄草峡。而《重庆题咏录》却称:“猫儿峡在巴县上游,与巴县下游之铜锣峡、明月峡合称长江小三峡。”《中国民间故集成·重庆市巴县卷》也说:“铜锣峡在重庆长江段的下游,历史上与明月峡、猫儿峡素有巴县境内长江小三峡之称。”

“古巴三峡”虽不如瞿塘等三峡那么久负盛名,但峡江两岸峭壁高耸,林木葱茏,江中水流湍急,浪突涛涌,同样蔚为壮观。尤其是峡江两岸,峰峦叠层,逶迤连绵,地下溶洞成群,暗泉各异,各种神话传说、人文遗迹,使这一地区具有了浓烈的缈朦幽幻的神秘色彩。

船至库尾江津,再沿江下行,首先就见到民间流传的古巴三峡之一的猫儿峡。

据民国年间向楚编修的《巴县志》载:“大江自江津县东流,至西彭乡江家溪入县境。至铜罐驿下游,两山壁立,约束江流,曰猫儿峡。”“此峡石坚崚凿,错万状,嘘云吐月,孔窍玲珑,悬空瀑布,雪飞风鸣雷吼,四时不辍。形既奇特,而江水直捣峡根,盘窝漩转,舟最难行。”

(渔洋山人:《蜀道驿程记》)峡中传说颇多,尝云此处曾有猫儿作怪,大禹降猫,用金剑砍掉猫头,并将其化为烟收在铜罐里压在山下。禹治水闲憩,曾在此读书。此峡名以及峡处的猫儿洞、猫儿沱、金剑山、万卷书、铜罐驿等地名,更给这些神奇的传说涂抹上诡谲的色彩。

自重庆城出朝天门沿长江下行,过鹧鸪石、弹子石、大佛寺,即至铜锣峡。其峡之得名有二说:一是水声说,如《蜀中名胜记》“铜锣峡以水声响似之”;二是石状说,如《大清一统志》“悬崖临江下,有圆石如铜锣状”。此处江狭水险,为重庆水上之重要门户。乾隆年间修纂的《巴县志》载:“铜锣峡,在县东北四十里。昔人曾于此设官收榷税,锁江御险。江心石上旧镌‘水榷’二字,峡口石壁间凿有拦江铁锁旧眼。峡长五里许,两崖峭壁摩天,乃渝州水路最重要之门户也。夏秋大水最险。”正因为如此,前人咏叹此峡的诗篇和民间流播此峡的传说颇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紧邻该峡西南的禹娶涂山胜迹,给该峡留下了丰厚的人文内蕴。

再沿长江东下,过广阳坝即到明月峡。《御览》卷五三引李膺《益州记》:“广阳东五里有遮要三塠石,石东二里至明月峡。峡前南岸壁高四十丈,其壁有圆孔如满月,因以为名。”峡之两岸,伫立着厚达10余米的甲壳化石山。这些甲壳化石是距今约1.8亿年的晚三叠纪产物,系软体动物死后,其贝壳胶结成岩所致,地质学上称“介壳灰岩”。在晚三叠纪时期,此处是一片海洋。这些介壳灰岩连成一体,后因地壳运动,长江将其切割开来而成今天的两岸对峙状。长江两岸这种化石时有所见,但都十分单薄,像明月峡一带的介壳灰岩十分稀有。它在地质科研上的价值很高,科学家们称其为“史前奇观”。

在古巴三峡附近,有已经或正在开发建设的张关溶洞、姜家溶洞群和丰盛、羊鹿地下神秘世界等溶洞,有长寿湖、南湖等湖泊,有南温泉、东温泉等温泉,有铁山、南山等森林公园,有集山、水、洞于一体的统景等风景区。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使古巴三峡具有了丰厚的文化意蕴。

现在,古巴三峡水流已缓。2009年,三峡工程竣工蓄水后,古巴三峡将成为“高峡平湖”之库尾。届时,江面虽趋平静,但峡谷的雄峻、峡山的青葱、峡境的幽幻神秘更是别有一番风采。它将永具饱览巴渝胜景、探索先民巴人文化的魅力。

(六)嘉陵三峡景观

感受了古巴三峡的魅力之后,再沿嘉陵江域航行,那灵秀幽深的嘉陵三峡更使你流连忘返。嘉陵江系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南麓,流经陕西、甘肃、四川,在重庆的合川市古楼乡流入三峡库区,再经合川市、北碚区、渝北区、沙坪坝区、江北区、渝中区,在朝天门汇入长江。其全长1120公里,流域面积15.79万平方公里;库区段长153.8公里,流域面积8146平方公里。于合川市城附近接纳了东边的渠江和西边的涪江,三江汇流,水量巨增,形成嘉陵江的主要干流。在合川、北碚结合部位,切断华蓥山系的九峰山、缙云山、中梁山,分别形成了从西北向东南走向的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人称“嘉陵小三峡”。

沥鼻峡,古名谢文峡,又名牛鼻峡、铜口峡。峡间有巨石似牛鼻,上有相邻二洞,倾斜生长,形如牛鼻孔。洞中有细流涓涓入江,淙淙有声,如牛之鼻涕流出,故名沥鼻峡。该峡由巨梁滩入口,到麻柳坪出口,全长约3公里。巨梁滩因江中有石如巨梁而得名。巨梁入江,横亘南北,江窄滩陡,水流湍急,泡涌浪翻,船行如箭,稍有不慎,舟沉人亡。经过几代人的凿石治理,水流减缓,始保安全。

温塘峡,又名温汤峡、温泉峡,因其位于北碚东阳镇旁,旧时亦称东阳峡。从白沙沱至大沱口,全长约2.5公里。两岸二岩合抱,峡邃林深,壁如斧削,江天一线。船进峡江,不知所行。唐代诗人陈子昂过此曾写有这样的诗句:“路转青山合,峰回白日曛。奔涛上漫漫,积浪下沄沄”,“林岸随天转,云峰逐望新”,极言该峡之幽深。舟出峡口,江面顿阔,回眸一望,云锁青山,雾隔江流,弥漫着一派神秘的色彩。

观音峡,因峡口有文笔石,又名文笔峡。该峡自北碚附近的毛背沱入峡,至巴斗林出峡,全长约3.7公里。古时候,峡内岩石上建有观音阁,阁有卷楼3层,倚阁凭栏,峡内奇景,尽收眼底。两岸峭壁削立,相拥对峙,江窄水急,河浪翻卷。下行舟楫过峡,恍若弦弩初发,难怪有人曾发出“目不暇转舟已过,回首峡封江天碧”的喟叹。峡谷中部,飞瀑三迭,甚是壮观。更有山洞成群,洞成网状,大大小小,百态千姿。还有那沟通南北的公路铁索吊桥和襄渝铁路钢桥横跨峡空,双桥飞渡,气势尤为恢宏。

嘉陵小三峡全长27公里,多数河段在北碚境内。北碚是一个文化名城。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文化机构迁入碚城,一时名人荟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城区有塔坪寺、温泉寺、缙云寺等文物古迹;有卢作孚旧居、老舍旧居、晏阳初旧居、梁实秋旧居(雅舍)等名人旧居;有贺龙院、磬室、数帆楼等人文景观;有复旦大学旧址、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张自忠将军墓、孙寒冰墓等抗战遗址。北碚又是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系江河山岳、丛林古刹、溪流瀑布、温泉峡谷名胜景点的集中地,素有重庆后花园之佳誉。特别是雄峙在温塘峡西侧的缙云山,系亚热带阔叶林绿色宝库。山上九峰耸翠,林海苍茫,古刹林立,依峰形景意取名朝日、香炉、狮子、聚云、猿啸、莲花、宝塔、玉尖、夕照九峰。这里,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荫蔽日,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有桂月中秋、狮峰观日、香炉凌空、竹海探幽等自然景规,集雄、险、奇、幽于一体,素有“川东小峨眉”之美称。

北碚和缙云山是嘉陵小三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嘉陵江小三峡景区的依托。它们互辉互映,相得益彰,共同构建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一条地理、人文景观画廊,以其清幽俊美、钟灵毓秀著称于世,是三峡库尾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