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农村心理危机干预手册
16040500000004

第4章 居丧危机(3)

(四)检查替代解决方法

帮助求助者探索他(她)可以利用的解决方法。促使求助者积极地搜索可以获得的环境支持,可以利用的应付方式,发掘积极的思维方式。

援助者:好的,秀芳,通过上面的交谈,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你不再为儿女的遇难而那么自责了,下面我们来一起讨论该如何应对这次危机。

秀芳:好的。

援助者:我记得你说你丈夫已经从外地回来了,而且很支持你来援助站寻求帮助,是这样吗?

秀芳:是的,要不是他一直在支持我,开导我,我可能真的和孩子们一起走了。

援助者:嗯,看来你有一个很好的丈夫,而且是你一个很重要的支持力量。

秀芳:是的。

援助者:让我们再一起找找还有什么力量可以给你支持。

秀芳:嗯,地震后,我就住到了灾情较轻的爸妈家里,爸妈,还有周围邻居都很友好,他们很乐意帮助我们。

援助者:嗯,他们也是不可缺少的支持力量,还有吗?

秀芳:(思索)

援助者:秀芳,你别忘了,你对孩子们的爱……

秀芳:嗯,是的,虽然我的儿女已经不在了,但我知道,孩子们是爱我的,是不希望我这样子的,我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

援助者:秀芳,你真勇敢,好样的。

秀芳(哭泣,可是眼里不再是痛苦的目光,带有一点点欣慰)

援助者:好的,刚才我们讨论了支持力量的来源,下面我们再来说说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悲伤和悼念之情。

秀芳:好的。

援助者:下次你来时带上小孩的照片或者留下的作业本什么的,好吗?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些工作。

下次秀芳来时带来了一些小孩的照片等,援助者和她一起看着照片分享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充分情绪表达,然后慢慢回到眼前,接受孩子已经不在了这个事实,把这些东西暂时封存,待将来时机成熟时再行回忆。

……

(五)制订计划

帮助求助者作出现实的短期计划,包括发现另外的资源和提供应付方式,确定求助者理解的、自由的行动步骤。

援助者:刚才我们就支持力量和适合的悼念方式进行了讨论,下面我们就来制订一个具体的计划,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我们克服当下的危机。

秀芳:好的。

援助者:我们先从支持力量开始,你准备怎么使用你丈夫的支持呢?

秀芳:我……

(六)获得承诺

帮助求助者向自己承诺采取确定的、积极的行动步骤,这些行动步骤必须是求助者自己的、从实现的角度看是可以完成的或是可以接受的。在结束危机干预前,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从求助者那里得到诚实、直接和适当的承诺。

援助者:秀芳,我们的行动计划已经按照实际情况制订好了,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看待这个计划的呢?你会执行吗?

秀芳:我不知道效果会怎么样,但我会执行的。

援助者:你这样的担忧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也要相信自己做出改变的决心和能力,加油,你能行的!

秀芳:谢谢……

上面就是居丧危机干预的整个过程,也是危机干预“六步法”的完整体现。为了巩固效果,援助站还对秀芳进行了放松和系统脱敏治疗。

秀芳最后在咨询师的引导下重新找新的生活目标——她要尽快养好身体,恢复正常生活,并为那些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孩子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何陪伴他人走出居丧之痛

(一)助人者要自觉也要示范稳定

悲伤辅导需要经验、敏感与同情心,一般来说,有3类人可从事此工作:专业人员、受过训练的义工、已复原的家属。

辅导过程中所说所做,不是出于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对方的需要,也就是不因自己的不安焦虑而喋喋不休,或转移话题;不把自己的价值观或想法强加在对方身上,要能省视自己的成见甚至偏见;保持开放的心,敏察丧亲者的需要,也保持清明的心,分辨自己与对方的状况,掌握彼此的界限,不逾越,不纠结。

地震造成的创伤是集体式的,助人者须洞察自己的反应,因为陪伴家属的同时,助人者只有清楚自己的状况及限制,才能保持平衡的心,也才能示范出此时家属极需要的安定感、稳定感;并在助人历程中感受活泼的心,比如灵光一现的创意、学习、交心的感动与成长。

陪伴不是接过对方的痛背在自己身上,而是伸出自己的手,让丧恸的家属知道:有人同行。

(二)聆听、陪伴,是最基本的支持

在同一场灾祸中幸存的家人或族人,都会背负着沉重的罪恶感,太多内在的自责:“为什么不是我?”“如果我……”陷入这样的罪咎很难解脱,试图为逝者的亡故负责。

相对于内心的愧疚,生还者多半也有强烈指责的需要。因为对莫名的大灾难,除了惊恐,还有心中种种的愤恨不平,恨承建商,怨天地不仁,怪政府、媒体等,此时也暴露了人性弱点……

而透过诉说、回忆、分享,悲伤可以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即使勾起伤心。因此旁人能够聆听、陪伴,对于幸存者来说是最基本的支持。

对于居丧者强烈的情绪表达,无须制止、建议、说教,任何人遭此巨变,都会有难以承受的悲痛、愤恨。此时听者的接纳、尊重、给予空间,是很重要的。

哀伤辅导中常用的引导方法

(一)唤起现实感

悲伤辅导中,有时我们用“现实感”来引导:

“事发那么突然,你也吓坏/受伤了,究竟能做什么救出家人?”

“如果真的回头去救,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几千人丧生,是不是都是他们家人的责任,没把他们救出?”

“如果家人有错,是什么错呢?”

有时经过现实感的加强,家人终会承认:如此天灾,人各有命,生者无罪,自己也是灾难中的受害者。

(二)易位法

辅导中也可尝试“易位法”问家属:

“今天若走的是你,你会怪家人吗?”

“你的家人如在天上看到你如此伤痛及不原谅自己,他会怎么想?”

如果当事人能转换角度,站在逝者立场,就能抽身看到自己的沉溺,或许愿意为逝者放下心头重担,好好地照顾自己,不再苛责自己。

其实平心静气地想想,大家都是受难者,无人幸免,即使保住性命却失掉了亲人、房子,前途茫茫,自己重伤累累,也是直接的受害者,何忍再加诸责难?

辅导关系稳固时,有时辅导者会诚恳地告诉当事人,逝者已解脱,但无法解脱的是生者,你打算困在离苦伤悲中多久呢?你还要惩罚、不原谅自己多久呢?

(三)仪式转移

减轻思念、不舍、罪恶感的方式很多,宗教仪式、民俗礼仪等,都让遗族有机会通过某些方式实际地纪念逝者,或为他们尽一点心力;民间的折纸钱、莲花、烧衣物等习俗,都提供了具体的哀悼方式,在参与过程中与亲友结伴,还能感受到支持力量。

让遗族始终努力学习,以更轻松和正面的态度看待“死亡”。比如西方的追悼会可以是欢喜的,主题常是“庆祝某某人的一生”,有歌有回忆、有笑有泪,这样不针对“分离苦”而更兼顾“生前欢聚”的悼念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四)创作发挥

创作在悲伤治疗上的效果也不容忽视,日记、音乐、诗文、绘画、手工艺、舞蹈、戏剧等,都有洗涤与净化心灵的作用。“安妮的日记”、“周大观的诗”以及“5·12地震”之后的音乐会、雕刻等,都可见到人类透过艺术文化创作,让苦难升华的本能。

(五)放松练习

此外,令人难以承受的是,灾变亡故者的死亡形式所伴随的惨烈、变形,以及家属悲痛的强烈情绪造成视、听、嗅、触觉上难以磨灭的记忆。因此,认尸的家属或陪伴的志愿者、挖尸的消防及军警等救难人员,常在灾后出现一些压力症候群,如:噩梦、记忆再现,身体不适乃至身心解离的状况。在辅导过程中常运用放松练习、冥想,来教导当事人用更多的方法减缓症状。

地震后,身心常感到“天摇地动”,是很典型的压力反应。辅导者有时进行放松练习只是邀请大家安静地深呼吸,练习蹲马步,在静中找回双脚踏稳土地以及身体的平衡与重心,让身体能加强并记住一个放松与稳定的经验。

如果再加上心灵层面的放松,可以邀请对方冥想身体累积的压力、紧张与所有沉重的情绪,透过脚底的涌泉穴释出;或是用自己的脚丫和地球说话,紧紧地贴近、告诉地球:“我爱你。”“很抱歉,曾经给你的破坏,请原谅。”灾难将我们和宇宙的信任关系拆毁,这部分的重建也相当必要。辅导者常告诉团体成员:“与其活得提心吊胆,不如把精力用来修补天人关系。”

(六)转念法

同样的,如果当事人活在悲苦思念的深渊,无法自拔,辅导者会邀请他每次以泪洗面时,用一点时间“转念”将“不舍”、“不甘”转为祝福,祝福对方离苦得乐。我们的祝福也可以配合深呼吸,每一口深呼吸都在心底送出3朵代表祝福的莲花:一朵给逝者,一朵给众生,一朵给自己。练习转念的同时,也缓缓地转换了情绪,放大了自己关怀的角度。

(七)幽默法

很多人无法接受沉重时还有幽默的空间,然而幽默是极佳的良药,也透露着我们面对灾难虽无奈,却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应对。一位灾区老太太说:“吃饱了等地震。”又说,“这么老了还有机会来露营。”她的自嘲中有她适应灾难的智慧,值得学习。

地震后很多人说,看到别人笑就心中有气,丧亲者更是哀戚愁容。对前者辅导者会不解地问:“全台湾的人都不笑会让我们复原得快些吗?”对后者辅导者会耐心等待,有一天当辅导者看到悲伤的面孔闪过一抹笑容,辅导者会告诉他:“真好,你又能笑了,在天上的亲人一定也很开心。”

悲伤辅导需要相当大的专业人力,配合小区特性,并结合地方及志愿者资源,提供个别、团体或家庭的咨询,以协助患者走向复原。

本篇小结

丧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情感创伤,无论是对经历丧失的当事人来说,还是对当事人的亲朋好友,他们都会因为丧亲事件体会到或多或少的情感创伤。本篇为读者介绍了居丧干预的相关知识,从基本的术语到居丧反应、反应的阶段、居丧干预的原则、策略、注意事项等等,然后介绍了一个具体的居丧干预实例,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展示了危机干预的一般步骤,即危机干预的“六步法”法则。最后,我们介绍了如何陪伴他人走出居丧之痛,以及常用的哀伤辅导引导方法。

同时,作为本书危机干预的第一篇,在中间,我们介绍了危机及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包括危机的概念、特征、危机评估以及危机干预的概念、内容、干预的原则、危机干预“六步法”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篇的学习,希望读者能有所感悟,并能将书中的相关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