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农村心理危机干预手册
16040500000014

第14章 重大创伤危机(3)

(五)工作时间表

根据目标人群和干预队成员人数,排出工作日程表。

(六)确定干预技术

ABC法:

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B.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

C.认知调整,晤谈技术(CISD)+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1)首先要取得受伤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2)提供疏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3)对访谈者提供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知识的宣教、解释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使他们理解目前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建立自信,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

(4)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等,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使用镇静药物。

(5)除常规应用以上技术进行心理干预外,再引入规范的程式化心理干预方法——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6)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作用,鼓励访谈者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七)干预技术要点

1.心理急救

(1)接触和参与

目标:倾听与理解。应答幸存者,或者以非强迫性的、富于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开始与幸存者接触。

(2)安全确认

目标:增进幸存者当前和今后的安全感,帮助放松情绪,增加自我安全感的确定。

(3)稳定情绪

目标:使在情绪上被压垮的幸存者得到心理平静、恢复情绪反应。可以使用愤怒处理技术、哀伤干预技术。

(4)释疑解惑

目标:识别出需要立即给予关切和解释的问题,并立即给予可能的解释和确认。

(5)实际协助

目标:给幸存者提供实际的帮助,比如询问目前实际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协助幸存者调整和接受因地震改变了的生活环境及状态,以处理现实的需要和关切。

(6)联系支持

目标:帮助幸存者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资源等,建立短暂的或长期的联系。

(7)提供信息

目标:提供关于应激反应的信息,关于正确应付应激反应、减少苦恼和促进心理恢复的信息。

(8)联系其他服务部门

目标:帮助幸存者联系目前需要的或者即将需要的那些可得到的服务。

2.心理晤谈

心理晤谈是一种通过系统的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个别或者集体进行,自愿参加。对于住院的轻伤员或医护人员、救援人员,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行集体晤谈。

心理晤谈的目标: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急性期集体晤谈时限: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帮助时间,6周后效果甚微。以重建为目的的晤谈可以在恢复期进行。

正规的急性期集体晤谈,通常由受过训练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在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实施。指导者必须对小组帮助或小组治疗这种方式有广泛的了解,同时对应激反应综合征有广泛了解。注意在灾难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集体晤谈。理论上灾难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员都应该参加集体晤谈。

晤谈过程:正规分为6期,在非常场合操作时可以把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合并进行。

第一期(介绍期):指导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集体晤谈的规则,仔细解释保密问题。

第二期(事实期):请参加者描述地震事件发生过程中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严重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一参加者都必须发言,然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

第三期(感受期):询问有关感受的问题,如事件发生时你有何感受?你目前有何感受?以前你有过类似感受吗?

第四期(症状描述期):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综合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询问地震事件过程中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体验;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请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

第五期(辅导期):介绍正常的应激反应表现,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自我识别症状,将应激反应常态化,动员自身和团队资源互相支持,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付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出现的并存问题(如过度饮酒);根据各自情况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

第六期(恢复期):拾遗收尾;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提供保证;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提供可利用的资源;主持人最后总结。

整个过程需2小时左右。严重事件后数周或数月内进行随访。

晤谈注意事项:①对那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或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添加负面影响;②鉴于晤谈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相一致,有时文化仪式可以替代晤谈;③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如家中亲人去世者,并不适宜参加集体晤谈,因为时机不好,如果参与晤谈,受到高度创伤者可能给同一晤谈中的其他人带来更具灾难性的创伤;④世界卫生组织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单次实施;⑤受害者晤谈结束后,干预团队要组织队员进行团队晤谈,缓解干预人员的压力;⑥不要强迫叙述灾难细节。

3.松弛技术

可以教所有被干预者学会一种放松技术,如: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分离反应明显者不适合学习松弛技术(分离反应表现为对过去的记忆、对身份的觉察、即刻的感觉乃至身体运动控制之间的正常的整合出现部分或完全丧失)。

心理危机干预过程

(一)专家组应该迅速给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建议

(1)如果有些医院的伤员及其家属过于集中,会给救援工作和善后处理带来一些隐患,建议尽量将其分散救治。

(2)对于死者家属的安置要尽可能分散,持续有人陪伴,提供支持帮助;防止他们碰在一起出现情绪爆发,影响善后处理。

(3)对死伤者及其家属的信息通报要公开、透明、真实、及时,以免引起激动情绪,给救援工作带来继发性困难。

(4)在对伤员及家属进行心理救援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对参与救援人员的心理应激加以重视,组织他们参加由专业人员提供的集体心理辅导。

(5)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利用媒体资源,向受灾民众宣传心理应激和精神健康知识,宣传应对灾难的有效方法,动员当地政府人员、援救人员、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接受工作组的培训,让他们也共同参与心理援助活动。

(6)定期召开信息发布会,将救援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已做的工作公开,让公众了解,注意发布前把必须传达的信息做好整理,回答记者的问题要尽可能精确和完整,尽可能保证属实。如果没有信息或信息不可靠,要如实回答;积极主动,引导舆论导向。

(7)积极和指挥部沟通,进一步协调各部门关系,保证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进行。

心理危机干预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以取得重视并采纳,征求强有力的措施保障。

(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

(1)联系救援指挥部、各家医院,确定地震灾难伤员住院分布情况,以及进入现场救援的医护人员情况。

(2)拟定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内容、宣传手册、心理危机评估工具,并紧急组织印刷相关资料。

(3)召集人员,及时开展技术培训,统一思想,心理危机干预技术、流程、评估方法等技术路线都应该统一。

(4)如需要,紧急调用当地精神卫生机构的人员和设备。

(5)分组到各家医院、社区和需要的地方,按计划对不同人群进行访谈,发放心理危机干预宣传资料。

(6)使用评估工具,对访谈人员逐个进行心理筛查,评估重点人群。

(7)根据评估结果,对心理应激反应较重的人员当场进行初步心理干预。

(8)访谈结束后,将访谈结果向当地负责人进行汇报,提出对高危人群的指导性意见。特别要交代给灾区工作人员在照顾高危人群时的注意事项,包括简单的沟通技巧以及工作人员自身的心理保健技术。

(9)对每一个筛选出有急性心理应激反应的人员进行随访,强化心理干预和必要的心理治疗,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心理评估。

(10)对救灾工作的组织者、社区干部、救援人员进行集体讲座、个体辅导、集体晤谈等干预处理。现场救援人员经常出现的应激反应为:灾难场景的闪回、情绪不稳定、焦虑、食欲差、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

(11)及时总结当天工作,最好每天晚上召开碰头会,对工作方案进行调整,计划次日的工作,同时进行团队内的相互支持,最好有督导。

(12)全部工作结束后,及时总结并汇报给有关部门,全队最好接受一次督导。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件需要事先培训,同时需要督导的工作。所有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要本着“只帮忙,不添乱”的基本原则进行。

第四讲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手册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地震灾区的心理危机干预,从队伍的组建到最后的心理危机干预过程。这些知识是对专业心理援助人员的要求,对农民朋友来说都太抽象,不好理解。但是由于这次地震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灾难,为了普及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我们在这一讲里介绍一些比较好理解和好操作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方法。

1.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灾后心理干预,不知道心理干预对我们有什么用?

一般而言,灾后干预应包括两个部分,一为物质干预,二为心理干预。个体的物质损失总能在一段时间后得到补偿,但是心理上的创伤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那就会伴随个体一生。

有研究表明,约占70%的当事人可以在没有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自己愈合其心理创伤,另外30%的当事人则或多或少会由此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日后表现出如焦虑、抑郁、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酒依赖和药物依赖等。

对于未成年人,由于对灾难事件无法进行完整的言语表达,也没有机会给予其表达,形成的心理创伤可能更严重些,更需要我们进行心理干预。

2.我们自己没有遭遇严重的灾难,心理干预对我们而言是否就没有必要性?

灾难当事人是我们干预的重点,但不是说其他人员就不需要了。有研究表明,一位当事人可能会影响周围20~30人,对他们产生间接的心理创伤。因此,对受灾地区最好是进行全面的心理干预,当然干预的程度可以有所区别。

3.灾难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到底有哪些?

灾难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影响大致可分为4个方面:

(1)生理方面:失眠、做噩梦、易惊醒、容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容易出汗、消化不良、口干等。

(2)认知方面:否认、自责、罪恶感、自怜、不幸感、无能为力感、敌意、不信任他人等。

(3)情绪方面: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等。

(4)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骂人、喜欢独处、常想起受灾情形、过度依赖他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