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水浒传语典
16038200000014

第14章

不打不成相识

原著

《水浒传》第38回:“李逵道: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释义

如果没有交手争斗,相互就不可能认识。意指只有亲密相处,才能相互增进理解。

例句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11:“那吕大见王生为他受屈,王生见吕大为他辩诬,俱各致个不安,互相感激。这叫做不打不成相识,以后遂不绝往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6回:“镇元子却又安排蔬酒,与行者结为兄弟。这才是不打不成相识,两家合了一家。”清·李玉《清忠谱》第2折:“小儿得蒙众位提挈,是妙极的了。[净]这叫做不打不成相识也。”清·杨潮观《穷阮籍醉骂财神》:“鬼卒们,送先生回阳去罢。[生]正是:不打不成相识。[净]惺惺还惜惺惺。”清·徐述夔《快士传》卷5:“今朝是弟兄,昔日为仇敌。英雄惜英雄,不打不相识。”清·张南庄《何典》第8回:“不打不成相识。既已打过,就是相识了,何必客气!”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0回:“姑娘道:‘告诉你老人家罢,这就叫作不打不成相与。’”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今日这桩事,自此一字休提。现成的戏酒,就请你们老弟兄们在此开怀痛饮,你我作一个不打不成相与的交情,好不好?”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8回:“不知者不作罪,不打不成相与。以后谁要忌妒谁,他就不是好汉,就是个小人了。”清·无名氏《小五义》第101回:“胡烈叫龙滔、姚猛与朋玉见了见礼以后,三人说道:‘不打不相交。’这三个人真相亲近。”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2回:“真叫做不打不成相识。好个宽洪的衙内,好个贤德的姑娘!”清·张春帆《九尾龟》第19回:“俗话说得好:不打不成相识。你们二位从此打成相识,各不介怀。”清·张鸿《续孽海花》第44回:“我们真不打不成相识,请各位喝一杯酒,以作纪念。”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2回:“俺晓得了,这是冯举人的亲家抢亲,抢不到手,弄成一个不打不成相识。”清·无名氏《常言道》第15回:“不打不成相识。打了你,你自然认得我了。”清·无名氏《后西游记》第11回:“一个是天蓬后荫,自有天威;一个是仙石遗胎,无穷仙力。原是旧同气,相逢已是再来;今成新对头,不打不成相识。”清·无名氏《青龙传》第2回:“常言说的好:不打不交。我有心咱二人不然结拜一盟,何如?”

不听好人言,果有恓惶事

原著

《水浒传》第61回:“卢俊义看见,仰天长叹道:‘是我不听好人言,今日果有恓惶事。’”

释义

意指若不听从他人的善意劝告,必定会发生令人烦恼忧愁的事情。恓惶,苦恼,悲伤。

例句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2折:“不信好人言,必有恓惶事。当初赵家姐姐劝我不听,果然进的门来,打了我五十杀威棒。”元·关汉卿《救风尘》第2折:“当初不信好人之言,果有恓惶之事。”元·秦简夫《东堂老》第3折:“不成器的看样也!自家扬州奴的便是。不信好人言,果有恓惶事。”元·无名氏《货郎旦》第3折:“不听好人言,果有恓惶事。自家李彦和便是。自从那奸夫奸妇推我在洛河里,谁想那上流头流下一块板来,我抱住那板得渡过岸上,救了这性命。”元·无名氏《罗李郎》第3折:“汤哥,你不信好人言,果有恓惶事。我往常是怎生来?”明·张凤翼《灌园记》第6出:“不听老人言,必有恓惶泪。我当初怪王蠋多言,谁知燕国果来报仇,一一如他的言语。”明·张凤翼《灌园记》第9出:“正是不听老人言,如今果有恓惶泪。”明·李素甫《元宵闹》第18折:“不听好人言,致有恓惶泪。我家员外收留李固,避难山东。及至归家,路逢谏阻,不听忠言,致遭毒手。”明·冯梦龙《楚江情》第14折:“不听老人言,必有恓惶泪。晴干不肯行,雨到难回避。”明·无名氏《投唐记》第3折:“不听好人言,必有恓惶事。自从出关至桃林县,招军十万与唐兵交锋,昨日大战一场,一昼夜破其十万大兵,片甲不回。”明·无名氏《锁白猿》第1折:“谁信他玄通《周易》,到今日死无那葬身之地。[带云]不听好人言,果有恓惶事。”明·无名氏《锁白猿》第2折:“我将那恶言语,将他便劈面的抢白。[带云]不信好人言,果有恓惶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6:“只因他是个倔强汉子,不依众人说话,后来被那狐精把他个家业弄得七零八落。正是:不听好人言,必有恓惶泪。”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3回:“你不听老人言,定有恓惶处。那日我这样嘱咐了你,你不依我说,定要出去,若不是我拦护得紧,他要一交跌死你哩!”明·周楫《西湖二集》卷17:“后来虽服刘伯温先生之明,要再起他为官,而刘伯温已断断不肯矣。果然是:不听好人言,必有凄惶泪。”明·周楫《西湖二集》卷31:“元顺帝虽下诏罪己,而事已不可为矣。正是:不听好人言,必有凄惶泪。”明·方汝浩《禅真后史》第11回:“郁氏叹气道:‘不听好人言,果见凄惶泪。’”清·袁于令《西楼记》第14出:“不听老人言,必有恓惶泪。[末上]晴干不肯行,雨到难回避。”清·李渔《比目鱼》第29出:“不听老人言,必有恓惶泪。可惜这个好官,断送在山贼手里,大家回去吧!”清·陈树基《西湖拾遗》卷23:“果然是:不听好人言,终有凄惶泪。”清·无名氏《林兰香》第35回:“后生家不知好歹,初产后便不依人的调养,难道忘了不听老人言,恓惶在眼前的话了么?”

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原著

《水浒传》第2回:“小人等三个,累被官司逼迫,不得已上山落草。当初发愿道: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虽不及关、张、刘备的义气,其心则同。”

释义

虽不能同时出生,但可以同时共赴黄泉。表明志同道合的人们,感情深厚,誓同生死。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江湖人士交友结盟的精彩誓言。

例句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3折:“俺弟兄三人在桃园中结义,宰白马祭天,宰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元·郑光祖《三战吕布》第1折:“俺弟兄三人在桃园结义,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要一在三在,一亡三亡。”元·朱凯《黄鹤楼》第1折:“俺三人结义在桃园,曾对天盟誓:不求同日生,则求当日死;一在三在,一亡三亡。”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1折:“俺三人结义在桃园,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当日死。”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俺三人在桃园结义,曾对天盟誓:不求同日生,只愿当日死。”明·徐田臣(★请将二字按左右结构组字)《杀狗记》第3出:“当初刘关张弟兄三人,在桃园中结义,白马祭天,乌牛祭地,不愿同日生,只愿同日死。”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夫妻二人,如鱼似水,且是说得着:不愿同日生,只愿同日死。”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20:“夫妻二人,如鱼似水,且是说得着:不愿同日生,只愿同日死。”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回:“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5回:“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4:“自古道:不愿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同时死!可煞作怪,孙三郎先死多时,恰好也在那日烧化。”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14:“老和尚只道他痴颠乱话,暂时应允。那知是晚双双同逝。正是:不愿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同时死。”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22回:“今夜同盟共誓,愿结刎颈之交。虽曰异姓,实胜同胞。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清·无名氏《精神降鬼传》第5回:“你看那桃园三结义,说个誓也是体面的:不必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才就叫生死兄弟。”清·无名氏《施公案》第196回:“我等甘亮、李昆、邓龙、邓虎四人,结异姓骨肉,从此有福同享,有马同骑,患难相扶,各无私念。不愿同年同月生,只愿同年同月死。若有异心,神明殛之。”清·无名氏《大汉三合明珠宝剑全传》第1回:“吩咐舟人,备办香烛、牲礼,对天结拜。誓曰:不愿同时生,但愿同时死。”

不怕天,不怕地

原著

《水浒传》第15回:“他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

释义

就连天神地祇都无所畏惧。意指胆量极大,英勇无畏。

例句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6:“不怕天,不怕地,不怕旁人闲放屁。只须瞒却父和娘,暗中撮就鸳鸯对。朝相对,暮相对,想得人如痴如醉。不是冤家不聚头,杀却虔婆方出气。”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27:“倘遇了那不怕天,不怕地,也不怕羞,也不怕死,越杀越上的泼悍婆娘。”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7回:“见世板的老砍头的!做秀才时不怕天,不怕地的,做了官倒怕起人来了!他嚷嚷刮刮的,你那夹棍板子封皮封着哩?”

不怕官,只怕管

原著

《水浒传》第2回:“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与他争得!怎生奈何是好?”《水浒传》第7回:“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水浒传》第28回:“好汉,休说这话!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只是小心便好。”《水浒传》第103回:“不怕官,只怕管。前日偶尔失口,说了那厮,赢了他棒,却不知道是管营心上人的兄弟。他若摆布得我要紧,只索逃走他处,再作道理。”

释义

人们并不畏惧上级官员,只担心直接管理自己的人员于己不利。意指无论任何人,都得遵守规矩,受制于人。

例句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26:“少府想到:俗谚有云:不怕官,只怕管。岂是我管你不着,一些儿不怕我?”明·罗懋登《西洋记》第88回:“这正叫做是:不怕你官,只怕你管。判官开口了,那个夜叉再敢胡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2回:“还是哥做了官好。自古:不怕官,只怕管。这回子连干女儿也有了,到明日洒上些水,扭出汁儿来。”清·李宝嘉《活地狱》第6回:“况且我们这里的事情,上上下下,全是这位苟大爷一把抓。俗语道:不怕官,只怕管。他说的话,怎么好去驳他?”清·张南庄《何典》第2回:“老话头:不怕官,只怕管。在他檐下过,不敢不低头。只得要将铜钱银子出去打点。倘然准了妖言惑众,是杀了头还要问充军的。怎么当得起?”清·无名氏《照世杯》卷3:“不怕官来只怕管,上天入地随他遣。官若说差许重说,你若说差就打板。”

为人不可忘本

原著

《水浒传》第110回:“宋江道:贤弟差矣!我等若非宿太尉一力保奏,如何能够天子重用,声名冠世,为人不可忘本。”

释义

古人认为,做人最基本的信条就是切莫忘记过去。知恩为平常人,忘恩为糊涂人,感恩为有情人,报恩为聪明人,施恩为幸福人。

例句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2回:“汝曾学艺于庾公,可想庾公之艺从何而来?为人敢可忘本!快快回转,免伤和气。”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21:“舍人想到:人不可忘本。我当时虽被王家赶了出来,却是主人厚待得我好的。”明·无名氏《鼓掌绝尘》第1回:“我想自襁褓时失了父母,若非此人收留在身,抚养几载,何能到得今日。古人云:为人不可忘本。”清·无名氏《绘芳录》第48回:“玉梅笑而不答,背后每说:‘为人不可忘本。若富贵时忘了贫贱的情境,还算个人吗?’”

云生从龙,风生从虎

原著

《水浒传》第23回:“原来但凡世上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水浒传》第43回:“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

释义

云随着龙吟而出,风随着虎啸而生。古人认为,任何事物出现都伴有相应的现象,龙起云生,虎啸风来,即指同类事物互相感应。

出典

《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唐·孔颖达注疏:“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虎是威猛之兽,风是震动之气,此亦是同类相感,故虎啸则谷风生,是风从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