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职场心疗: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16038000000021

第21章 跨过职场的那道坎儿(4)

1.成就恐慌。俗话说三十而立,然而职场中并非人人都是顺利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不少三十岁以上的人因为自己的事业而感到恐慌。他们会产生消极心理,认为自己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女性多为自己的容颜渐老而焦虑;男人则为年岁渐长事业却没有多大进展而愁闷,尤其看到人才招聘要求都注明“35岁以下”时,不少人深为自己的前景担忧。他们通常对自己要求很高,深怕自己碌碌无为,没有成就。有调查表明,多数中年人为自己的成就恐慌过,其中7%的中年人为此担心造成心理疾患。

2.婚育恐慌。过度忙于事业的人,往往会出现对家庭的忽视。李小姐,32岁,在一个大型快速消费品企业担任渠道经理,渠道管理是企业的关键部门所在,职业机会很好。结婚4来来她一直挣扎在要职业还是要孩子的艰难抉择中。终于他们夫妻找到了最绝妙的解决方案:李小姐职业发展不错,渠道经理工作得心应手,但她仍然前瞻性地看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路程——本科文凭压不住激烈的职场竞争,MBA是一定要读的。于是李小姐决定辞职读书,而且还可以在这两年里完成生孩子大业。然而,李小姐却总是怀不了孕,于是夫妻双双陷入了焦虑。

3.定位恐慌。人们在自由选择职业、岗位的同时,也会有失业或对职业不满意的时候,即遇到职业危机。职业危机可能因人、时间、环境而异,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可能产生职业危机的有四个时段:即择业时可能出现的定位危机;工作5~7年后可能出现的升职就业危机;40岁左右可能出现的方向危机;过50岁可能出现的饭碗危机。而在这4种危机中,最令职场中人困惑的便是“定位危机”。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无论是正在寻找工作的朋友,还是已经工作的朋友,许多人都有无法给自己的职业做出定位的困惑。

4.竞争恐慌。当前职场竞争激烈程度使人诚惶诚恐。几乎所有的职业都具有替代性,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职业发展怕就怕在会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局势。即便你是技术老将,也要会为保持自己的价值而不断思考提高。在一些公司就职时间较长者,在看到新人的生龙活虎之时,不禁会分析到自己的潜在出境。

岁月在一天天的消逝,年龄在一点点的老去。岁月不饶人的同时,很多人总是担心自己遭遇“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悲惨结局。身在职场,适当的年龄恐慌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让自己更有干劲;但是过度的年龄恐慌就是一种病态心理了。那么,职场中人如何克服年龄恐慌症呢?

1.放松心情,面对现实。如果你是一个业绩平平,又过而立之年的白领人士,虽然你无法改变社会上的“唯年龄论”,但你可以放松心情,多学知识,进行“第二次创业”,定会迎来人生第二个春天。

有年龄恐慌的中年人,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列出计划,每天要完成多少也要有个明确的目标,切忌不顾自己实际能力随意定目标。同时,要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下来,学会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当感到巨大心理压力和出现悲伤、愤怒、怨恨等情绪时,要勇于向亲朋好友倾诉,以消除不良情绪。

2.认识自己,让工作适应自己的兴趣。认识自己,寻找自己和市场的结合面,这需要花时间与经历来重新审视自己。注重职业积淀,努力提升自己的经验值。在时机等待上要有耐心。对于职业规划上找不到出路的人,可以与职业规划师进行交流,得到专业的帮助。

工作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一个人的兴趣,如果一个人在工作岗位做得心力交瘁时,那就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再配合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师做职业定位,找准自己的事业和工作,在轻松的环境下把工作做成事业,这样会收获得更多。职场人士要树立正确的职场观,不要把自己束缚在工作中,要让自己在工作上游刃有余。

3.人生大事,提前规划。我们在上面提到,年龄恐慌的一个原因是婚育恐慌,所以,对于婚育这样的人生大事要提前做好规划,应该把婚育计划列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婚育计划不能忽略,因为这涉及到能够影响你的整体职业规划问题。也是个人人生规划重要的一部分,不能因为工作而使得生活不完整,毕竟人生需要平衡的发展。

其实,说到底,慌不慌都是因为心理原因,没有准备自然就慌。因此,防止年龄恐慌的根本方法就是提前规划,无论是职场还是人生大事,事事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那么,恐慌也就自然离你而去了。

4.充实自己的“硬件”。当今是个开放的时代,在职场中每个人的机会与竞争都是公平的。职场中人在经历了一个阶段的职场生涯后,正不断地由稚嫩变为成熟,这些人有丰富的经验、明确的职场定位、广泛的人脉关系等一系列优势。这些优势都可以为工作添彩、加分,这些人只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就可以轻易地甩掉年龄恐惧症。

产生职场年龄恐惧症的人,只是因为自己的手中缺乏硬性实力。“拥有很强的工作能力,随便在什么年龄和什么职业,都不需要担心自己会被淘汰,甚至有些职业是越老越吃香。”如果有职场年龄恐惧症,应及时地为自己充电,加强自身的硬性实力条件,如参加技能培训、考技能证等,不断地提升工作能力。

第七节 及时给自己充电——应对职业倦怠

如果你在职场中没有工作热情,不管什么任务都提不起兴趣,工作效率下降,表现也大打折扣,心情如同跷跷板很不稳定,变得易怒、焦虑、自我评价降低,那么你可能“中彩”了——得了职业倦怠症。

职场中人一旦染上职业倦怠,就像是失去水的鱼一样,工作变成了痛苦,总是会备感窒息。并且职业倦怠会导致失眠、多梦、食欲下降、肠胃不适等生理上的疾病,以及焦虑、烦躁等心理上的不适和行为上的障碍,若不及时应对将会给职场中的你带来不可预期的伤害。

25岁的韩小姐是某国际大酒店的服务员,工作不到三年,最初是个派多少活都能给老板完成得干净利落的人,现在却一提工作就头疼,嘴上成天挂着“老牛拉破车,难受”。经常不舒服,请假看病又查不出问题,加上丝毫不见长的业绩,已经让领导火冒三丈。

梅小姐跳槽到了一家新公司,她很庆幸自己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专业对口、收入颇丰还很稳定。这可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刚开时,梅小姐尚能满怀信心的投入工作,可是一年过去了,梅小姐发现工作永远是那样井然有序,所有的行为都和计划的没有什么差别,没有任何新鲜感,自己再也不像刚来的时候那样为了某个项目的完成而沾沾自喜了。这个工作不能带给她快乐和满足,特别是当她看到办公室的种种争斗时,更感到厌倦万分。她的情绪开始低落,行为变得古怪,经常发牢骚、发火……自己到底是怎么了?对于这些,梅小姐找不到任何答案。

其实,梅小姐就是染上了职场倦怠症,职场倦怠症,是指人们在紧张与忙碌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过程中,生活上的以及工作中的情绪感受会随着大环境的变动,而呈现出一种身心紧张或调试不当的负面行为。

倦怠是人们对某种事物产生疲惫烦躁的感觉,它极易将人的情绪导向消极,会抑制人的潜能发挥,甚至会泯灭人的创造力,使你与成功渐行渐远。如果你被倦怠的情绪左右,就会陷入自己制造的迷茫之中。

有关调查显示,两大类职场中人最容易被职业倦怠困扰。一是经常需要与人打交道的“窗口行业”人员如记者、医护人员、服务人员等,他们的工作经常需要付出一定的情感,同时情绪的表达受到许多束缚,遇到再“刺头”的顾客也必须微笑以待,容易让人感到“心累”;二是需要不断创新的职业,如广告策划、艺术家等,包括一些管理者,脑子不高速运转就会落伍,长此以往就觉得“脑汁干枯”。总体来看,工作压力大、找不到成就感、工作内容一成不变、自己太过追求完美等,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要克服职场中可能出现的倦怠心理,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倦怠心理是怎样产生的。调查发现,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经常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疯狂地工作。有些职场中人一上班只知道拼命干,晚上、周末也成了办公时间,工作成了霸占他全部光阴的蛮横客。这类人除了工作,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活动,这样时间长了,不免开始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反感。

2.做的工作或目前的生活方式自己不喜欢。每天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就算薪水不错,但时间长了,你不感到厌倦才怪呢。

3.人际关系不良。有的人每天早晨一起床准备上班就心烦,因为与周围同事相处不好,脑里浮现公里里同事的嘴脸,这时心里就会想:“这种看别人脸色的日子真让人难受。”

4.遭到挫折。有的职场人在工作中遇到打击、挫折后,就对该事物产生恐惧、厌倦感,不再想接触这样的事物。

那么,应该如何克服职场中的倦怠心理呢?

1.重建理想。考虑清楚有关自己理想职业的每一件事——从工作形式到工作环境,然后确定自己所追求职业的标准或目的。如果发现自己目前离理想比较远,你就必须寻找一条能帮助自己达到较高理想的成长之路。你可以先在较低的职位上工作,做好本职工作,学会爱自己的职业有百利而无一弊。然后找机会进修。最低限度也要找出妨碍你日后发展的不利因素,加以改进。差距太大时,不能太好高骛远,要先分段实现目标。谨记,循序渐进是改变不称心工作的最好方法。

2.寻找工作外的成功。不要把自尊仅仅系于你的职业努力之中,工作受挫时,就容易保持一种平衡的态度。寻找一些自己喜欢的消遣活动,培养业余爱好。把自己的爱好和业余活动当作本职工作一样认真对待,并同样引以为豪。这有利于拓宽视野,改善心情,排遣心中的不快;还可以陶冶情操,增进个人修养。

3.改变对待他人的态度。如果你与周围同事相处不好,虽然你不喜欢与他们一起工作,但最低限度,也应该和他们积极相处。以礼相待是人的本性。当你对人微笑时,别人也会报以微笑。与不理不睬的人一夜之间就建立亲密关系是不现实的,但若你真诚地去改善关系,你的同事迟早会感受到这一点。假如你对周围一切都心存厌烦——厌烦你的工作、你的上司……你就更要用一种积极方式与人交谈,谈些你喜欢的事,至少你可能会找到与同事的某些共同点。

4.保持热情。热情可以改变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的态度,热情使得个人更喜爱人生。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而居于首要的因素就是热情。要想解除自己对工作的无聊空虚感,最根本的还是在于认定一个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即对职场有所期待,对自己有目标要求。问自己最想得到的是什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能给自己发动起来的力量。看看周围的职场中人,他们快乐、充实、兴致盎然,是因为他们的报酬特别丰厚吗?他们的工作让他们很有名气吗?都不是。他们的充实在于,他们善于从平平淡淡的职场中发掘和体验到一些具有真情善意、美好快乐和有情趣的东西,他们对职场充满了热情。

人们有了热情,就能把额外的工作视为机遇,能把陌生人变成朋友,能真诚地宽容别人,能爱上自己的工作,不论他是什么头衔,或有多少权力和报酬;人们有了热情,就能充分利用余暇来完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一位领导可成为出色的画家,一个普通职工也可成为一名优秀的手工艺者。人们有了热情,就会变得不再厌倦,心胸宽广,就会变得轻松愉快,甚至忘记病痛,当然还将消除心灵上的一切皱纹,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爱和动力。

当然,要求职场中人对自己已经倦怠了的工作充满热情,并且改变自己接纳别人,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但需要明白的一点是,职场为你提供了你所需要的工作,即使你对工作的内容不感兴趣,也必须去完成,那么,掌握一种做好自己不感兴趣事情的本领就非常必要了。下面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1.要分析自己为什么对这件事没有兴趣,能否培养自己的兴趣。如果是因为对事情不了解而没有兴趣,可以在工作中培养自己的兴趣。比如当深入处理枯燥的报表数据时,你可能会对相应的电子表格软件产生兴趣,并发现软件中有你所不熟悉的统计功能,而掌握了这些统计方法后,你就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有些事先干着,兴趣可能慢慢就会产生。

2.如果是自己基础不好,能力不够而导致兴趣不足,就要想办法提升自己的能力。要加紧学习与自己工作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个水平和范围,要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掌握那些必需的知识与技能,使工作做得得心应手。

3.反思自己的处境,认识自己目前的应对措施和后果。你可以问自己是否能够对目前困扰你的事情说“不”。如果不能,那么你正在采取的消极应对策略,如拖延、敷衍会带来什么后果,这些后果是你可以或愿意承受的吗?你可以在纸上反复推敲这几个问题,最后你会发现,不利的后果比目前烦人的工作要可怕得多。

4.如果事情本身没有什么特别意义,又不得不做,就奖赏自己。你可以跟自己订个合同,确立犒劳自己的方式,如做完某事后给自己买件衣服,或请家人去饭馆吃饭等等。也就是说,你可以安排一件你喜欢的事情放在你厌烦的事情之后,你就有做好手头事情的动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