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若有所思话德国
16037900000012

第12章 德国随想(1)

访德期间及归来后,同团的沈涛先生和艾大力、熊自力、郭先文等京渝两地挚友认为一些文章不错,或建议择要发表,或建议结集出版,我选择了后者。

于是,春节过后,每天于8小时以外认真梳理两个本子的笔记和日志,去粗取精,几经修改,遂成就了“德国随想”共24篇散文。

文章为思想而写,因真情而美。

这些文字记录的是自己在德国学习培训和考察访问中最细致的观察、最切近的交流、最真实的感触、最难忘的记忆、最动情的倾诉和最深刻的启迪,它们透彻地传达了自己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也构成了对德国、对日耳曼民族的美好回忆。

感恩祖国

拉开50年或者100年的历史视距后,我仍然坚信:2008年注定是难以忘怀的重要年份。

年初牵扯人心的罕见冰雪灾害,似乎预示了它的不同寻常;汶川“5·12”大地震震撼世界,同时更见证了我们民族的坚强和国家的力量;北京奥运冲破重重阻挠,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与梦想;“神七”飞天,中国人的首次太空漫步寄托了伟大复兴的强烈向往;而到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国家实行历史性的改革开放刚好整整30年。

就在这个令人刻骨铭心的年度的最后一个月,我有幸参加监察部首期国外培训,紧扣“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专题,在德国这个大陆法系的开山鼻祖之国学习、访问和考察了21天。身处异国他乡,每听一课、每访一地、每赏一景、每购一物,自己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祖国,想到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于是,稍有空闲,便信手记下耳闻目睹及所思所感,竟然记满了两个笔记本,几近5万字。

一个不那么勤奋的人能够如此认真,并不是因为到了勤奋德人的国家就立竿见影地“近朱者赤”了,而是因为我与我的祖国的关系,因为我与我的祖国的2008年的关系。

说老实话,到德国学习考察,我不仅是思想准备不足,而且以前也压根底就没有去想过。

记得中学时代,老师曾以《我的理想》为题组织命题作文比赛,我赢得了最高荣誉:作文被评为所谓范文印发全校。当时,我天马行空般地张开“理想的翅膀”大胆想象,战士梦、工人梦、知青梦、作家梦……但就是没有想到“德国梦”,尽管那个时代也提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原因何在?

简言之,国家窘困束缚了“祖国未来”的想象力。

有人说过,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可当今之中国,真有想不到却也能够变成活生生、美滋滋的现实的事情,2008年的最后一个月,我的德国之行即是一例。

该怎样评说呢?国家在变,越变越好。变化之巨,古今中外,绝无仅有。这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积淀使然,是新中国60年发展之必然,能够生活在这个国家的这个时代,真正是幸之甚矣!

怎样定位中国的2008年?历史会作出科学的论断。

我相信,若干年后,讲到祖国的2008,人们一定会讲到这一年中的大起大伏、大悲大喜,讲到这一年的轰轰烈烈、波澜壮阔,也许就像今天的人们讲到历史性的1978和其他重要年份一样。

每一个国人又会怎样说起自己与祖国的2008年呢?

相信每个国人都会因为在这个特殊年度里所经历的事而空前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国家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关系,相信每个国人在若干年后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回忆和诉说在这个年度属于自己的深刻和难忘的往事。

我的记忆和诉说方式是:

把自己的思考清晰地记录下来,简洁地展示于世,力求流畅而优美,愉悦他人,感恩祖国。

马克思故乡行

“马克思故乡什么样?”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作为“60后”一代人中的一员,从小到大便常有着这一好奇之心;到了德国,又恰逢马克思诞生190周年,自然渴盼萦绕心头30年的好奇之心能得到满足。

马克思的故乡位于德国的西南部,与卢森堡公国接壤。

我们乘坐的奔驰大巴在雨雪中穿行近3小时后,天空放晴,及至下午4时进入特里尔境内,隆冬里的晴日一扫漫天阴霾,那蓝宝石般的幽幽天空,真让人有“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美好感受。

特里尔真美。

隔窗望去,坡势和缓的低山丘陵郁郁葱葱,秀丽的摩泽尔河逶迤于山峦间,静静地流向东北方向的莱茵河。在山麓和河畔,不时可见一座座绿塔尖的教堂和由错落有致的红屋顶小楼组成的静谧村庄。山环河绕,风生水起,人们诗意般地栖居这里,让我这个东方行者真有些心生羡慕呢!

特里尔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公元前16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开疆拓土建城于斯,先后有6个罗马皇帝在此设宫廷,这里成为帝国皇城,5世纪时人口曾一度达到70000人之众,从9世纪开始成为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基督教中心。但经过日耳曼人的入侵和蹂躏,特里尔再也没有恢复它昔日的辉煌。

伟大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你看,我身后这座公元1世纪由罗马帝国军人建立的“黑门”显得多么沧桑和沉雄。

作为历史名城,特里尔有着全国最多的罗马帝国时代的古迹和众多的宗教建筑。因时间关系,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参观了尼古拉城门(黑门)。公元1世纪时,罗马帝国的军人和当地民工用巨大的砂石堆砌起这座宏伟沉雄的城门。作为德国最古老的防御性建筑,其长有36米、宽约22米、高达30米,庞大的体量令人叹为观止。城门有两个巨型的拱形门廊,过了门廊,便入内院,庭院内有两排拥有很多开着高窗的走廊,其主要功能是用于瞭望和防御作战。城门顶上是两座高塔,西塔4层,东塔3层,看得出来,不知何故,东边的塔楼一直未曾完工。

站在这座久负盛名的罗马古迹面前,目睹它在沧桑岁月中变成黑褐色的体表,在一刹那间,我怀古之幽情变得有些怪异:假如当年西方的罗马与同时代的东方的西汉对弈,这个世界又将是怎样一番天地?

当然,历史是没有假设的,它一直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演进。罗马帝国已湮灭于既往风尘,而中华文明薪火相传,5000年中国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就诞生在这座底蕴丰厚的古城。他在这里读完小学和中学,并以优异成绩从特里尔中学毕业,考入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他返回特里尔投入政治斗争。最初,为有反政府倾向的《莱茵报》撰稿,后来成为主编。其间,他写下了《关于技术盗窃法的辩论》,抨击普鲁士政府把农民到森林里捡拾枯枝也当成“盗窃”严加惩罚的立法。后来,他又对摩泽尔沿岸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写成《摩泽尔记者辩护》,揭露普鲁士政府压迫人民的政策。据恩格斯后来的回忆,正是对这两篇文章所写内容的研究,推动了马克思由搞纯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并终成《资本论》的鸿篇巨制,铸就了他的辉煌和伟大。

作为中国人,到特里尔是必定要瞻仰“马克思博物馆”的。“马克思博物馆”位于布吕肯大街10号,是马克思的诞生地。1928年它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出钱买下。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该房屋被占领和没收,成为纳粹《人民报》编辑部所在地。1945年二战后,它重新回到社会民主党的手中。1968年社会民主党将这座房子委托给了艾伯特基金会管理。

这座巴洛克式建筑共有三层,门口的旗杆上飘扬着印有马克思头像的旗帜,正门入口的左上方镶有马克思头像浮雕。进入楼内,引人注目的是一个灰色的大约倾斜10度的正方形平面。这一正方形平面纵穿各个楼层,造成鲜明的对比和距离感,同时起着指明方向和顺序的作用,让人印象深刻。

“马克思博物馆”是德国众多博物馆中唯一拥有配套中文解说的博物馆,有文字资料,也有音像资料,让来到这里的中国人倍感亲切。进入参观程序,一人一机,各自按键选取参访内容,自在又方便。

一楼展现的是这座民居从一个被几经争夺的政治象征到今天的现代化博物馆的历史沧桑变化。从二楼到三楼,10余个展室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的出身、青少年时代和其所受的教育及与燕妮的联系;他作为年轻律师和政治哲学家的发展过程以及与恩格斯一生友谊的开端;1848年革命及他的流亡生活;他与工人运动的关系;他对世界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运用等。

参观结束,折回一楼通常用于举办相关活动的咖啡厅小憩。我想到2007年英国人作过一次权威的民意调查,在影响人类发展的伟人排行榜中,马克思名列前茅;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半年内,《资本论》在欧美世界的销量同比增加3倍以上。

隔窗向着后花园望去,灿烂阳光下,盎然绿意中,马克思的半身青铜雕像栩栩如生。那伟大哲人的深邃目光,既引发人对这个巨变中的世界的万千思绪,又给人以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

自由资本主义质疑

美国的金融危机冲击着全球经济,很想知道剧变中的世界的最新走向。但因语言不通,真有既聋且哑的感觉。好在各大城市的中餐馆大都有免费华文报纸,这也算让身处异国他乡的我有了希望。所以,去中餐馆就餐并看报,便成了我每天之最盼。

有那么几天,各家华文报都在对当时美国采取的注资救市措施作讨论和评价。有说小布什总统效仿的是当年罗斯福总统。面对1929年突然到来的世界经济危机,罗总统果断施“新政”,政府积极干预市场,挽救了美国和世界经济;有说现在的美国政府在“搞社会主义”,而针锋相对的观点则强调这与社会主义风马牛不相及;有说假定政府无所不能的凯恩斯主义就是好,同时又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由里根总统推行的、假定“看不见的手”无所不能的新自由主义并没错,甚至更有效,就是要让会赚钱的人大着胆子发大财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美国怎么了?

世界怎么了?

在既诞生旷世伟人马克思,又迸出一代枭雄希特勒的德国,想想这两个问题,很有意思。

这个世界,包括美国,正在剧烈演变中。在经济发展上一向颐指气使、好为人师的“美老大”,这次应该说真是出了“洋相”。

一度时期以来,华尔街一些赚大钱的金融精英认为,以前的资本主义是用资本制造产品赚钱,他们则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明了用债务赚钱,即所谓衍生金融产品。以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公司为例,其自有核心资本是832亿美元,却要硬撑着5.2万亿美元的债务与担保。这种蔑视实体经济、一味飞速膨胀的虚拟经济所制造的神话,在2008年底为世人演示了泡沫的破灭。

对人家的事过早地说东道西是不智的。但我以为,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这里可以世界银行正在总结推广的“重庆模式”为例。

进入21世纪的第二年,重庆市政府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积极引领引导,于基础建设设施领域组建了城投公司等八家分工明晰、体量相当的投资公司。组建8年来,八大公司做到了三个平衡:一是企业净资产与负债大体保持一比一比例,企业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0%左右;二是企业现金平衡;三是收入与产出或投入与来源平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做到三不原则,即财政不为八大公司做融资担保,企业只能凭借自有资本金和收入到市场融资,防止企业债务变成政府债务;八大公司之间互相不能担保,避免掩盖矛盾,问题暴露时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即使有余,也不能在集团间交叉使用。严格、规范、卓有成效的管理,推动了全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近20座大桥、2000公里高速路、5000公里高等级公路、150公里轨道交通、十大社会文化设施、大学城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或竣工,城市面貌为之一新。与此同时,其自身的资产总额从200多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300亿元,户均资产400亿元。

看来,政府之于市场,不能全管,也不能不管。记得是1992年春夏,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1992年以来,我们国家始终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等方面关系,坚持以人为本,而不能以利润为本,既鼓励致富,又兼顾公平,这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发展奇迹。而中国在北京奥运会和应对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出的为世人称羡的向心力、凝聚力、执行力和强大影响力,亦有力地彰显了我们制度上的优越性。

2008年底去世的亨廷顿晚年时说过:“各国间政府的差距不是管理的形式,而是管理的能力。”他的学术结论,说穿了就是邓小平同志“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经典表述的翻版。

最近看到两则消息,一则说西方有学者统计后认为,1974年以来“过渡到民主政体”的90多个国家,现在大多运转不灵;一则说老谋深算的犹太人基辛格博士积极为奥巴马总统支招,主张建立中美峰会机制,以确保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的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