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金瓶梅语典
16037800000036

第36章 八画(5)

释义

又作“青龙共白虎同行,吉凶事全然未保”。吉星和凶星同行,是吉是凶完全保不定。意指吉凶未卜,凶多吉少,前途莫测。青龙,吉星。白虎,凶星。

例句

元·无名氏《张协状元》第32出:“我孩儿如何?要救须得及早。青龙神共白虎同行,吉凶事全然未保。”明·邵璨《香囊记》第23出:“信八卦六爻三兆,忧变喜且宽怀抱。青龙共白虎同行,吉凶事全然未保。”明·王玉峰《焚香记》第28出:“快扶到里边卧床上睡着,一面请医人调治。正是:青龙共白虎同行,吉凶事全然未料。”明·无名氏《白兔记》第19出:“有命活了,无命死了。正是:青龙共白虎同行,吉凶事全然未保。”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38:“任圭小胆翻为大胆,善心改作恶心;大闹了日新桥,鼎沸了临安府。正是:青龙共白虎同行,吉凶事全然未保。”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15:“那秀童的爹娘,兀自哭哭啼啼,絮絮咶咶的不住。正是:青龙共白虎同行,吉凶事全然未保。”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5:“只得由他,捏着两把汗,在草堂中等候消息。正是:青龙共白虎同行,吉凶事全然未保。”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25:“粉黛丛中艳质,囹圄队里愁形。吉凶全然未保,青龙白虎同行。”明·周楫《西湖二集》卷28:“一边说,一边脚下摸摸索索,已不知走过了多少弯弯曲曲之处。正是:青龙与白虎同行,吉凶事全然未保。”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4回:“晁大舍明明晓得自己见鬼,甚不喜欢,只得壮了胆,往前撞着走。正是:青龙白虎同为伴,凶吉灾祥未可知。”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第25回:“八人吓得目定口呆,只得拿了火签,竟奔九龙山来。这一来,正是:青龙与白虎同行,吉凶全然未保。”明·无名氏《醋葫芦》第1回:“只索硬了头皮过去见他。正是那:青龙与白虎同行,喜鹊与乌鸦齐噪。”明·无名氏《贪欣误》第5回:“已毕,云来自回家中去,看他应验如何。正是:青龙共白虎同行,吉凶事全然未保。”清·袁于令《西楼记》第30出:“忽听荒村闹吵,可爱横塘月好。青龙白虎同行,吉凶全然未保。”清·青莲室主人《后水浒传》第7回:“月仙在轿中,真是:青龙白虎同行,吉凶悲喜难料。”清·无名氏《炎凉岸》第3回:“丫头伏侍谢氏出了轿,袁吉拴住牲口,一同走入庵中去了。正是:青龙与白虎同行,吉凶事全然未保。”清·无名氏《春秋配》第6回:“大姐随我来顺着这条柳径,且往前行,再作道理。正是:青龙与白虎同行,吉凶事全然未保。”清·无名氏《金石缘》第12回:“大王大喜,就将一应兵将,尽留军师调度,自己乘了暖轿,先回西安去了。正是:青龙与白虎同行,吉凶事全然未保。”清·无名氏《五美缘》第11回:“详梦官只得说出梦中之事。也不知说出些什么言语。正是:青龙与白虎同行,吉凶事全然未保。”

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乡中水

原著

《金瓶梅》第92回:“他来做什么?等我出去,看他怎的说话?常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乡中水。虽然不是我兄弟,也是我女婿人家。”

释义

故乡的泉水甘甜滋润,故乡的亲人感情真挚。中华民族对故乡总是一往情深,感念故乡情,热爱故乡人,长期形成了浓郁的故乡情结。

例句

明·李开先《宝剑记》第51出:“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故乡水。睹物添新恨,还家感旧游。这剑是何人的剑?”明·罗懋登《西洋记》第2回:“老祖本是西天的佛祖爷爷,见了这个雷峰净慈寺,俱是西天的出身,正叫做是: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明·杨尔曾《韩湘子全传》第15回:“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故乡水。山水尚有相逢日,人生何地不相逢?”明·无名氏《鼓掌绝尘》第7回:“我也就是巴陵,所谓亲不亲,邻不邻,也是故乡人。我想老丈的贵技,到是巴陵还行得通,缘何却在这里?”明·无名氏《鼓掌绝尘》第38回:“古人道得好:饮不饮,村中水;亲不亲,故乡人。今后把前事一笔都勾,早晚百凡公务,全赖简点,足见暖心。”清·李渔《觉世十二楼·生我楼》第2回:“亲不亲,故乡人。今日相逢,也是前生的缘法。”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老爷道:‘这就叫作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故乡水了。’”

便得一片橘皮吃,切莫忘了洞庭湖

原著

《金瓶梅》第3回:“西门庆道:‘便得一片橘皮吃,切莫忘了洞庭湖。这条计,干娘几时可行?’”

释义

就算只尝到一片橘皮的味道,也不应忘记洞庭山出产的橘子。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讲究感念恩情、知恩图报的观念。

例句

明·陆采《南西厢记》第19出:“一封心事托香鬟,此去佳音料必还。倘得橘皮一片吃,此生不忘洞庭山。”清·彭定求《全唐诗·占辞》卷880:“又射覆橘子。圆似珠,色如丹,傥能劈破同分吃,争不惭愧洞庭山。”清·陈森《品花宝鉴》第51回:“二喜瞅了他一眼道:‘好良心!吃了橘子就忘了洞庭山了。’”清·无名氏《一片情》第7回:“温柔道:‘只要前件,那惜后庭!’正是:若得一片橘皮吃,肯教忘却洞庭湖。”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原著

《金瓶梅》第86回:“你好人儿!弄的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有上稍,没下稍,出丑惹人嫌。你就影儿也不来看我看儿了!”

释义

在荒郊野岭行走,旅途人烟罕见,前面不靠近村庄,后面不挨着客店,难以找到投宿安歇之处。意指无依无靠,进退两难,事情难以得到落实。

例句

宋·克勤《碧岩录》卷7:“赖得南泉与他断这公案,收得净尽。他争奈前不构村,后不迭店。”宋·林光朝《与林晋仲》:“前不到村,后不到店,乃是伥然而活者。某老矣,所志愿在读书,不当如此扰扰过却白日。”元·王晔《桃花女》楔子:“今日回家来到这里,争奈天色已晚,又遇着风雨,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怎生是好?”元·无名氏《张协状元》第1出:“野猿啼子,远闻得咽咽呜呜。落叶辞柯,近睹得扑扑簌簌。前无旅店,后无人家。”明·朱有燉《仗义疏财》第1折:“哥哥,天色晚也,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前面一座古庙咱,且入庙中宵宿一夜,明日早行。”明·徐渭《翠乡梦》第1出:“眼见得城门又关了,连这小的儿也不出来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明·无名氏《三化邯郸》第3折:“渔翁可怜见,咱前无村,后无店,若不渡我,如之奈何也?”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当夜月明星光之下,主仆二人,前无客店,后无人家,惊得魂飞天外,魄散九霄。”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11:“而今除夕在近,前路已去不迭。真是前不巴村,后不巴店。没奈何了,只得在此饭店中且过了岁,再作道理。”明·吴拱宸《鸳鸯针》卷4第2回:“范顺道:‘前不巴村,后不巴店,那里去?’”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11:“看看天色已晚,路上行人渐渐稀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心里好生慌张。”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30回:“宝光哇出一肚子水,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穿了精湿的衣裳,垂头丧气。”明·杨尔曾《韩湘子全传》第19回:“只得上了马,趱行几里,不觉来到山林幽僻处,前无村落,后无宿店,四下时旷旷荡荡,没有一些人烟。”清·徐述夔《快士传》卷6:“况他是对盲眼睛,行步又慢,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正没奈何,恰好从大力庵走过,只得叩门借宿。”清·徐震《赛花铃》第15回:“红生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正思无处投宿,忽远远望见树林中有灯光照出,遂趋步从之,却是三间茅舍,四下甚是僻静。”清·张南庄《何典》第8回:“这里前不巴村,后不着店,若落起骑月雨来,却那里去躲?”清·陈飞霞《阴阳斗》第4回:“石宗辅知道前无村店,后无人家,是个无处躲雨的地方。”清·吴璇《飞龙全传》第19回:“看看天色晚了,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正在难为之际,忽然就地里一阵阴风,觉得凄凄惨惨,冷气逼人,伸手不见指掌,恁般昏暗。”清·王梦吉《济公全传》第158回:“王太和烦了半天,才挑了书箱往前赶路,这天正往前走,上不靠村,下不着店,天有日落之时,偶然云生西北,雾长东南,狂风暴雨下起来了。”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6回:“上得好折,如今得了这个去处,上不着村,下不着店,又是不能不走的。”清·陈树基《西湖拾遗》卷38:“贪看景致,不觉夜深迷路,前不巴村,后不着店。”

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

原著

《金瓶梅》第56回:“应伯爵道:‘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我今日好歹要大官人助你些就是了。’”

释义

只要接受了别人的托付,就得尽力把事情办彻底。

例句

元·高明《琵琶记》第5出:“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况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元·柯丹邱《荆钗记》第6出:“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钱贡元央老夫到王宅议亲,此间有人么?”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3折:“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大人的吩咐,着我先进城去,寻那杨金吾、刘衙内。”明·吴炳《绿牡丹》第5出:“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在此等候题目。大官人怎不见出来?”明·范受益《寻亲记》第7出:“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如今就去黄德家里问一声。”明·张四维《双烈记》第13出:“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梁大妈央你我假装讨债的,到他家吵嚷,意欲赶那韩泼出去。”明·陆采《怀香记》第35出:“方才有人央我传信与隔壁郑妈妈。既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明·孟称舜《娇红记》第25出:“受人之托,必当忠人之事。我替申家官人说亲不遂,官人因而成病。”明·朱鼎《玉镜台记》第6出:“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老夫人差我结彩楼选婿发放,要如温公子这等人才,方许赴选东床,只怕难得。”明·史盘《梦磊记》第13折:“既受人之托,必终人之事。小生郑彬,因文兄之托,追赶刘老先生送书,谁料路途泥泞,倒走了一月有余,来到京师。”明·姚茂良《精忠记》第5出:“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自家岳府中院子,我家爷要做红锦战袍,不免去唤贵裁。”明·郑若庸《玉玦记》第16出:“这俺门户中的勾当,不要管他。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明·张凤翼《红拂记》第19出:“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老爷差我出来卖此破镜,中间必有缘故。”明·徐元《八义记》第15出:“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自家程婴是也,老相公分付安排香烛,后园烧香。”明·徐霖《绣襦记》第19出:“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少待他来,自有道理。”明·周履靖《锦笺记》第28出:“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前日那梅举人,特为柳小姐,千里远来,不得一见,抱恨而去。”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34:“孙九受人之托终人之事,伺候到次早,才觑个方便,寄得此诗于明霞。”明·纪振伦《杨家府演义》卷6:“说那里话?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岂有不去之理?”明·吴元泰《东游记》第34回:“你受人之托,当忠人之事,经文咒语,三宝真言,登善信于天堂,救罪人于地狱。”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第11回:“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鲁太监送这份厚礼,定是有事求他,你昧了他的,岂不误他大事!”明·无名氏《海陵王淫史》:“我若不说,岂不是受人之托,终止他人之事,也不适当。”清·李玉《清忠谱》第17折:“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自家通政司徐老爷门下长班是也。奉老爷之命,引着周公子悄进监中去见父亲一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7回:“再说这位先生他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也得让他交得过排场去。”清·无名氏《凤凰池》第2回:“小弟与相公乍交,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清·无名氏《风流悟》第8回:“你们抬了这半夜也辛苦了,你们先自回去买些酒吃,我受人之托,当终人之事,我自埋好了方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