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
16037100000026

第26章 新媒体(1)

论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陈小雨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每一个领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从儿时的记忆中还隐约能够搜索出当时电视媒体,也就是第三媒体作为主流媒体的“盛况”。早在电视机发明时,科学家曾经预言,电视机的出现是划时代的,任何科技也代替不了。然而,作为取代第一、第二媒体——报纸和广播,成为主流的电视媒体来说,如今其领地却被第四媒体尤其是第五媒体,即新媒体所瓜分。

一、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三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和作为第四代媒体的网络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将其定义为“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二、新媒体对电视媒体的影响

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的数量达4.2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民群。新一代年轻人主要的信息和娱乐通道是新媒体,更多的人在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以及娱乐、工作时,都会更多地依赖于网络。这也使得电视的受众数量在下降,收视率也明显整体下降。由于电视媒体的自由度、个性化以及竞争力等方面的不足,电视媒体的内容体系日显封闭,体制机制趋于老化。相较之下,新媒体的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远远超出了电视题材的种类。虽然电视节目也具备娱乐性特征,但是新媒体娱乐性更强,并将娱乐性发展到一个题材极其宽泛、形式极其丰富的状态。新媒体更加注重也更加容易实现受众同媒体的互动和交流,受众既可以在媒体上浏览和观赏节目,也可将自己的故事和节目上传至新媒体,所以互动性更强。

三、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不过由于新媒体刚刚崛起,其节目内容也存在良莠不齐、导向低级、舆论监督不严的状况。那么,依然还具有传播优势的电视是否可以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既能够发挥新媒体所具有的更多的互动性和娱乐性,又能保持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北京大兴电视台《女子别动队》栏目中的《手机新闻眼》板块,就是电视媒体主动尝试和新媒体的互通、合作。大兴电视台《女子别动队》是一档民生新闻类栏目。民生类的节目当然要以人为本。笔者认为民生类的新闻最重要的就是让作为个体的人,也就是每一个受众参与到节目中来。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观众可以发现一些即时的、瞬间的但又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但就是没有记录和存储的工具。在这方面该栏目首创了电视观众用手机拍摄新闻,而后经过剪辑处理在电视节目中播放的先例。这一创新其实就是新媒体在电视媒体中的融合和应用,使得观众能够很好地和电视媒体形成互动,使整档节目的编排和制作更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从而使节目的可看性和受关注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手机新闻眼》的推出,其实也印证了《女子别动队》栏目“仰视百姓”的口号。让百姓参与到节目中来就是“仰视百姓”的最好体现。“仰视百姓”是指充分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把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受众为核心,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层次和心理特征、而不是新闻传播者的喜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从而不但从形式上、内容上贴近受众,更重要的是从心理上做到贴近受众。

新媒体是复杂的、多变的、互动的,其信息获取是可选择的,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手机、DV等等,其实都是属于新媒体的传播媒介。这些新的媒介在方便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应用到了媒体传播领域,并且逐渐被许多人所接受和喜爱。所以,我认为,当新媒体强势兴起的时候,电视媒体不必去排斥它,相反,如果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互利双赢。

电视媒体尤其要借助有着较好知名度或者美誉度的品牌节目在新媒体上扩大影响力。一流的新闻、一流的影视作品和节目、一流的音乐将会永远吸引受众。从营销的角度来说,如果处理好和新媒体的关系,使电视节目中新媒体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利用,对电视媒体的创收也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很多体育直播类节目开通手机在线观看和短信息互动参与就是很好的例子,说明电视媒体在新媒体的运作中也能够分得一杯羹。

可以预见的是,在不远的将来,新媒体将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也必将与传统的电视媒体进行更深层的媒介融合。

论多媒体广播

杨景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广播。广播节目积极主动地与新技术相结合,保持原有技术优势重组,才能创造广播节目成长和发展的生命力和广阔空间。在现今的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只有在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的同时,克服自身的不足,与网络新媒体交融共生,取长补短,创新发展,站在潮流的前头,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据自己的一方天地。

一、传统广播的优势和不足

1.传统广播的优势

(1)传播面广。广播使用语言做工具,用声音来传播内容,听众对象不受年龄、职业、文化、空间、地点、条件的限制。

(2)传播迅速。广播传播速度快,可以做到现在的信息现在播报,把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告诉听众。

(3)感染力强。广播依靠声音传播内容,声音的优势在于具有调动各种感觉要素,形成联想和共鸣,听其声能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能唤起听众的视觉形象,有很强的吸引力。

2.传统广播的不足同上。

(1)传播效果不佳,稍纵即逝,过耳不留,信息的储存性差,难以查询和记录。

(2)线性传播,也就是广播内容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听众受节目顺序限制,只能被动接收既定的内容,选择性差。

(3)广播只有声音,没有文字和图像,听众对广播信息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4)传统的广播电台节目。播出受到电台发射机功率和可用广播波段的制约。

二、多媒体广播的优势

随着各种信息与通讯技术,特别是3G无线通信技术和服务的发展完善,广播与网络、手机等通讯设备的结合可以突破空间、时间、接收终端的限制。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借势新媒体、可视化是广播媒体发展的一个亮点。广播从有线到无线,从立于村头的“大喇叭”到放于桌上的“小视频”,是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一个必然路径。电台与网络结合视频元素是广播可视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网络多媒体广播是处于上升阶段的新兴事物,较之传统广播有着诸多强势增长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传播速度快、音质清晰、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传统电台广播由于广播信号受风速、雷电雨、地形等自然环境的影响,音质易受干扰;传统广播的信息容量多局限于实时广播;多数传统广播覆盖面受无线电波距离约束,受众的分布只能局限于电台周边的地区。与此相比,网络广播则开辟了声音传播的新纪元。它采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在互联网上安装的广播接收器收听,传播速度与传输的信号有极强的排干扰性,音质更加清纯优美;网络广播是采用一个节点同时向同域中的其他所有节点传输数据包的过程,数据包储存信息量大;网络广播凭借因特网可以实现覆盖全球。

(2)可视的网络广播使电台的节目形式得以大大拓展。长时间以来,传统电台广播无法突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情况,而网络电台广播通过互联网有关设置,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而且还可以及时浏览到相关的人物与形象、资料等链接信息,使广播节目由“无形”变“有形”,大大满足受众的精神审美欲求,同时也有益于采取多种形式制作重大节目与特色节目。

(3)搭建了新的互动交流平台,增强受众对广播的参与度。网络广播突破与弥补了传统广播单一的线性播放与收听模式,使广播节目可以提供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的节目服务。在网络广播节目中,不仅有传统的单向广播服务,还有一对一的交流互动式窄播服务,如视频点播服务,受众与网站工作人员、主持人甚至其他受众之间的交互式沟通。利用语言聊天软件,受众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广播节目的直播中。同上。

总之,网络广播在信息量、传播速度、伴随性等各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电台广播。

广播在借势新媒体时,要根据自身发展与网络建设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策略,其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领导者的眼光,另一个是对于新技术的采用。大兴电台2004年就提出了广播节目网络化可视化的理念,通过QQ、博客、手机短信、彩铃等方式对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大大增强了节目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激发了受众的视觉系统,从而提高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三、多媒体广播的发展趋势

3G带给手机用户全新的体验,带给媒体全新的转型。媒体融合在3G时代将更加显著,对传统广播而言,“多媒体化”将是一个重要趋势。在网络时代落后的传统电台,传统广播可直接做内容提供商,从而为自己在“移动互联”的王国中争得一份天地。在多媒体时代,借助新技术手段,广播将可以有许多作为。

1.广播图文化

广播图文化,即将广播的音频内容通过现场速记的方式并配以现场图片,第一时间上传到网络、手机这两个平台上供用户选择。将声音、内容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重点强调”是弥补广播单渠道传播弱点的一个方式,也是目前大多数拥有网站的电台通行的做法。

2.广播可视化

广播可视化,是通过视频拍摄的手段将广播内容“可视化”。广播的视频化可以将传统广播原有的核心资源“可视化”,从而使得传统广播得以成为3G的内容提供商。以中央电台知名栏目《新闻纵横》为例,这档节目做了大量的揭黑报道,在听众中有广泛的影响。中央台网络、手机与广播联手,一起推出了视频《央广特别行动》,将广播采访的全部过程“可视化”,首期《中秋高价月饼大揭秘》推出后,被搜狐等网站大量转载。同上。

3.广播数据库化

广播“多媒体化”的一个方面就是“数据库化”,将音频、视频资料数据库化后加以重新利用。这是广播进入Web 3.0的一个基础准备。Web 3.0主要指语义网络(Semantic Web),是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最高目标就是打造一个可以就简单问题提供合理、完整答案的系统。

4.广播用户化

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以“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细分的受众概念将被全新的“用户”概念取代。未来广播面对的是一个个有多媒体需求的“用户”,而不是先前传统意义上的“听众”。听众观念向用户观念的转变是广播“多媒体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广播用户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广播业者博客的网上(手机)行”,比如使用记者博客、互动论坛等产品,建立记者与听众的联系;广播主持人在自己的博客里将听众喜欢的歌曲放到网络上,用户可以通过下载、评价等多种方式与主持人建立联系。另一个方面是大量“原创博客产品在广播里播放”,即将用户的原创内容吸收到广播里。大兴电台在国内较早开设的《播客王国》是一档网友原创播客的广播展播,将听众当用户来运营,将他们的产品在广播上播放,一方面充实了广播原有的内容资源,另一方面使用户更有成就感。同上。

从“听众”到“用户”的改变标志着互联网竞争的核心,又回到了大多数行业面临的竞争本质即“关系”上来。媒体要致力于发展与受众间的互动关系,要“建立关系、维持关系、运营关系”,从而使“关系最终创造价值”。Web 2.0的运营核心不在于技术,不在于内容,而在于“人”。运营“人”的核心即在于“关系”。这也是我们对于建立广播SNS(社交网络系统)在2009年以及此后的年度里都非常乐观的一个重要原因。广播用户化、建立广播的听友会、培养用户的忠诚度与依赖感是21世纪广播“多媒体化”着力的一个方向。

5.广播产品化

3G给传统广播提供了一个机遇,即可将原有的节目资源“产品化”。广播产品化,即是将广播原有的音频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从而有利于多渠道、多样态售卖。音频数据库与网络电台可使传统音频资源与移动客户端很好嵌入,而为用户推出专属订制及个性化语音服务也是广播产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广播电台可以推出语音订制、多媒体彩铃等个性服务而变身成为3G时代的内容提供商。此外,传统广播电台还可开发网络电台客户端软件,通过与手机终端的捆绑,使原有的广播资源平移至全新的移动互联平台上。成功的例子是美国在线,这家整合了2.6万个网络电台的美国最大的在线广播提供商,2009年2月份推出了面向iPhone手机的网络电台客户端软件,iPhone手机用户可以从苹果软件店下载SHOUTcast网络电台客户端软件,并进而订购各种电台服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