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评范文点评
16036800000033

第33章 惊险/动作片影评范文点评(2)

在光线和色彩方面,导演的运用也很娴熟。还是在康斗发现怪物这个场景,导演运用了一个逆光镜头,用斜拍和仰拍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展示康斗视角中的怪物。其中,康斗的金发、淡绿色的休闲上衣和在倾斜的堤坝上不断移动伤人的青色的怪物,以及周围混乱的人群,都在强烈的光线下让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色彩和方位的眩晕感,有力地表现了怪物对人的心理冲击。而配乐的运用也十分出彩。在表现怪物的场景中,配乐主要以鼓为主,搭配以不和谐的管弦乐音,而自然声的叠加更显功力。怪物犹如剧烈心跳般的奔跑声、嘶哑的鸣叫、耳机中舒缓优美的西洋歌剧声、人群的尖叫和哭泣、瓦片的破裂声、怪物冲撞汽车的撞击声、人的骨头破碎声,都表现得十分有层次,忙而不乱,有效地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而“爷爷赴死”那场戏,爷爷让孩子们躲到货车上,独自对怪物决战,却在关键时候发现,由于康斗算错了子弹数量,手中的枪实际上已经没有子弹可以御敌。面对凶残的怪物,爷爷从容地放下枪,慈爱地挥手让孩子们赶快离去。整个画面紧张、刺激,闪烁着清冷的惊悚质地,爷爷黑色的雨衣、沧桑的面庞和镇定而慈祥的目光,都出现在广角镜头中,而背后庞大的怪物景深细致,构图清晰,在和爷爷的对比之中,更加反衬出爷爷高贵的亲情品质。

同样,在“杀死怪物”的高潮中,导演巧妙地利用了“橙色警报”的烟雾效果等诸多手段。在跟随着情节进展,时而舒缓、时而紧张、时而欢快、时而悲苦的交响乐奏鸣之中,镜头剪辑更加快速,怪物的冲击、倒地、逃跑、毙命,都在局部特写镜头中不断和康斗家族成员的面部特写相交叉,强化了康斗一家和怪物势不两立的对立情绪。在道具运用上,燃烧瓶不仅是战胜怪物的法宝,也象征着希望和复仇的火焰,而火光的明亮和烟雾的朦胧、怪物清冷的身体,都形成了视觉上的强烈反差。而橙色的烟雾效果,不但象征了一种人生的恐怖感,而且让整个场面更加紧张而扑朔迷离,也为康斗家族最终战胜怪物,提供了叙事上的道具。

《汉江怪物》是近年来一部优秀的惊悚类型片。这篇影评的特点在于,作者不仅分析了电影的主题和人物,而且从电影类型化的角度,对怪物的造型、惊悚类型片的内涵拓展、惊悚影像的风格等几个方面,对电影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而这些解读,大多是从细节出发,从具体的镜头、画面出发。如何对一个画面进行本体性的分析呢?影评选取了四个镜头,分别从构图、色彩、调度、烟雾、服装、人物表情、其他镜头语言等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些分析都是比较到位的,而且具有针对性。我们对于电影本体形式的敏锐感,就要从一些具体的镜头的分析能力入手,才能有一个很好的提高。这无疑是这篇影评给我们的启示。

另外,这篇影评对于类型电影的分析思路,也值得我们思索。类型电影大多具有比较强的消费性,无论是从叙事而言,还是从原型性心理结构而言,类型本身都对当代电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国家的类型化研究,相对还比较薄弱,比较重视主题分析,而忽视了类型电影的影像风格与符号消费工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却恰恰是以文化符号的增值性为着眼点的。这篇影评对于韩国惊悚电影的民族消费心理和具体的惊悚风格的分析,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考虑到了类型电影的消费因素。

在冷酷与感伤中探寻生与死——解析日本影片《座头市》

《座头市》是日本具有传奇色彩的导演北野武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北野武是一个不断从反差与矛盾中寻求平衡与再突破的导演,北野武的电影一直被看做是日本电影界的一个“变数”,他喜欢颠覆,喜欢挑衅,喜欢破坏,喜欢杀戮,喜欢静默和美。他的电影包含两重极端性:极端的冷酷与极端的感伤主义,这种冷酷和感伤既是他的无意识的流露,又是他自觉的表现。

《座头市》系列是日本传统的历史题材,北野武说这不但是他的第一部古装剧,也是第一次以别人的概念来拍电影。作为一部对经典题材的重新演绎,《座头市》引起了日本观众的关注。我没有看过其他有关《座头市》的影片,因此北野武的作品给我的印象是新鲜刺激、血腥又不失幽默、冷酷中又有感伤,概括起来就是极端冷酷与极端感伤主义。他的作品似乎沿袭着日本文艺作品的传统风格:冷静克制,收敛压抑。

极端冷酷主要体现在影片中极富紧张感的厮杀场面,那种紧迫的节奏让人心跳加快。在这种冷酷中,影片又融入了黑色幽默。由北野武饰演的座头市表情木讷,寡言,他习惯的是用剑说话。整部片子从开始到结束,寡言的座头市其实洞悉一切事态的发展,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用剑说话,以暴制暴。在那个年代,这也是剑客和浪人们的生存守则。谁的剑快,谁就是王者。座头市以一柄拐中剑,单枪匹马不可思议又在情理之中地解决了所有帮派的坏人,直至最后的大团圆。戏的高潮出现在影片即将结束的段落,座头市与黑帮老大手下第一高手浪人剑客的海边篝火大对决,但他们的搏杀却只有一个回合,座头市剑出,浪人毙命。在武打上,有别于香港飘逸华丽的武打风格和西方的击剑,是北野武似的血腥——突发、迅猛的暴力动作。看北野武对“座头市”这一盲侠剑客的重新演绎,着实是一种享受,非常过瘾。当记者问到座头市这一角色的性格时,北野武语惊四座,“座头市要是不来,村里的老百姓该干什么干什么,日子可以过得太太平平。他和现在留守伊拉克的英美联军一样,都是杀人武器,所以千万别把它当成惩恶扬善的正义片子看待”。也许座头市在主观上并不是为了扬善、除暴安良,但在客观上已经惩恶了。座头市刀法的精湛和对暴力的近乎一种偏爱,使他不自觉地充当了正面的角色。如果从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出发,他知道铲除穷凶极恶的人,但是不知道挽救一个踏上歧途的人,并且铲除恶人也是他自己的需要。

拿他与《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相比,他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侠者,也不是一个布道者。在电影技巧上,北野武始终对被写体保持清醒、疏漠的距离感。因而我们对北野武的形象似乎只是一种眺望,而无法探寻其内心。至于“黑色幽默”,似乎是北野武在无意间对经典的一种颠覆。影片开始时,十几名日本武士在荒岭中追杀座头市,当武士们咬牙切齿、胆战心惊拔剑往上冲时,一位老大拔剑时因过于激动和大力,严重割伤身边同伴的胳膊;座头市去赌场的林间小路上,两个劫匪正在商量把刚弄来的一柄上古宝剑孝敬给某黑帮老大,其中一个鼓足勇气冲上去挥剑刺杀,座头市拐中出剑,一剑削断上古宝剑,继续走路。傻子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笑料,加上他对武士的模仿和他的造型更让人忍俊不禁。新吉的无厘头的生活态度及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的模仿,让观众在冷酷的杀戮中可以放松一下。座头市虽然是一代巨侠,但却靠给人按摩和掷骰子赌博为生,当按摩师时也腼腆且唯诺,以求在镇上老农妪家暂住……这大概是北野武对观众审美情趣的一种挑衅和对观众整体暴力印象的一种破坏吧。北野武电影中这种风格的多变,也正是它的魅力之所在。

极端的感伤主要体现在影片中既强烈又平静的悲惨爱情和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一种漠然。在这种静默和感伤中,影片又融入了活泼欢快的旋律和踢踏舞。北野武的电影介于暴力气质和童话感性之间,有一种残酷的温柔。他经常用突如其来的死亡,刺破温情欢欣的画面。这是他的独到之处,也是他的魅力所在——大面积的凶暴和小范围的温情。北野武说:“正因为有激烈的暴力,才能用其反作用力来描写强烈的爱情。”他的影片在出现激烈的暴力之前,首先让人感到是一部平静的影片。在平静中出现闪电般的暴力,体现了快意恩仇的暴力美学。北野武对服部源之助与妻子的爱情的描述,可以说是“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源之助为了生计和雪耻而练就了刀术。导演在这里利用蒙太奇的手法,把源之助的妻子的平静等待与源之助的不断杀戮的镜头进行不断切换。最终,他的妻子在暴力与温情中自杀。对暴力与温情的独特关注与理解,二者已构成了对于生命的读写:要么展示生命的轰轰烈烈——突发没有由来的暴力;要么描述细腻的平静温情——沉默不语的爱情、天真纯洁的友情、痛快酣畅的亲情,这些都是影片迷人的地方。我完全可以在这个看似矛盾的生命状态里,体味出北野武对死亡的追问和生命的咏叹。在沉重的话题中,导演又加入轻快的音乐和踢踏舞,很多人觉得踢踏舞放在历史剧中显得特别突兀,和日本的民族文化格格不入。北野武说,农民劳作而歌、欢快而舞,是非常自由的形式,谁说他们就不能跳踢踏舞了呢?关注一下音乐与画面的配合,我们会发现影片中很多劳动的场面都应和着音乐的节奏。农人锄地的声音与节奏,充当了背景敲击乐之间的和声;在影片中段,几个农民在雨中戏耍,光脚板与泥巴踏合之间发出来的声音,分明是踢踏舞的旋律;而临近结尾时,村民们帮助盖房一段,各种劳动工具简直都成了乐器,每一下锤击都对应着敲击乐,而刨子、锯子的每一次推拉都正好成为背景音乐的伴奏。这样和谐的对应,正体现了北野武影片的新锐。在始终持续其暴力交响曲的同时,影片还描述了小镇上田间地头农民对土地的炽热情感及生活画面。另外,电影结尾联欢跳舞场景有一个细节:那姐妹俩变回了家庭惨案发生之前的样子接着又变回来,不过笑容一样轻松快乐,体现了北野武影片的那种浓重的生命意识,以及对生和死的多元性探索。

《座头市》除了有北野武一贯的独到的暴力美学观点之外,还有明快的摄影和剪辑,以及超强的娱乐性,这是他以往电影中所不具备的。有人说,在现今世界电影界,“北野武”三个字就代表了日本电影,也代表着日本电影的某种特定的风格。他的电影风格是多变的,他有时非常血腥暴力,有时又散布着丝丝温情。但在主题上,他对死亡题材依然有一种近乎顽固的执拗,那就是“活着就是为了永远地毁灭”。

导演论是我们写影评的一个重要的切入角度,也是其中难度比较大的一种。我们对导演风格的分析,常常流于一般化的“庸常之见”。例如,我们经常说陈凯歌是人文理想主义者,而张艺谋是画面造型大师等等。其实,任何成功的大导演,都是深刻而复杂的。因此分析他们的导演风格也都是具有难度的,他们的影片既有着精微细致的局部,又有着层峦叠嶂、恢宏变幻的全貌风景。然而,那些俗套的成见,常常使得我们的导演论分析仅仅是浮光掠影的,或者是从影评人自身出发的“想当然”。如果我们想要写好从导演论出发的影评,就要将自己的艺术感觉更加细化,能够根据电影的细节,感受到电影中导演独特的影像追求和价值取向。

这篇影评就是从导演论角度出发的优秀作品。开篇,作者就指出了北野武的暴力美学的影像风格是“极端的冷酷与极端的感伤主义”,这是很有见地的。郝建教授在《电影类型学》中,对暴力美学进行了分析:“暴力美学表面上摒弃了社会的道德判断,其实是把美学的选择和判断还给了观众,是对杂耍蒙太奇的彻底的反叛。它意味着社会不再提供道德楷模,电影不再承担教化责任,而是一种纯粹的审美判断。它强调的是人们在艺术活动中的自由,也制造了一种存在主义的境遇,所有的道德选择与审美判断,都放在了观众的肩头。当然,它所面对的,是必不可少的社会环境:具有商业伦理和基本人道情感的观众,后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法制社会,有自由竞争的文化空间,有自由的文化产品的选择权。”而北野武的暴力美学,恰恰承袭了日本人阴郁的生命观,即对死亡和美的悖论性执迷。也由此,极端的冷酷和极端的伤感,才能作为生命的暴力能力的追求与生命的死亡冲动联系在一起,成为独特的电影美学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