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16036600000001

第1章 序言

邵敬敏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就是发生得那么“巧”,简直说不出什么道理,也许只能够用佛家的一句话来解释了,那就是“有缘”。

周静副教授,一个从河南南阳出来的女生,先是在青岛成为我非正式的学生,后来有机会参加我主编教材的编写工作,成为合作者,接着又考取了我的博士生,一毕业又跟随我南下一起到了暨南大学工作,更巧的是他的先生杨海明副教授随后也做了我的博士生,硕士生的师兄结果却成了她博士生的师弟。两夫妇居然先后成了我的弟子,还有比这更巧的吗?

1999年,我刚刚结束在香港商务印书馆的教材编写工作,回到上海。那年夏天接到南开大学石锋教授邀请我做学术演讲的信函,原来他们利用暑假在青岛,跟中国海洋大学合作举办第三届现代语言学讲习班。一来是老朋友盛情邀请,不能不去,想当年(1987年)我和石锋初会在太原的“第一届现代语言学讨论会”上,后来又多次相逢,尤其是1996-1997年间,我们同时在香港城市大学工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二来我还有一个“青岛情结”,愿意故地重游。原来1966年我北京大学中文系一毕业,就分配在中央文化部艺术局工作,1970年作为文化部的干部下放到山东胶县(胶州)军垦农场劳动锻炼,一起锻炼的还有老朋友杨德炎(后来成为北京商务印书馆总经理)、赵有亮(后来成为中央试验话剧院院长)、谭成珠(国家一级演员、现在香港科技大学任教)等。胶县邻近青岛,所以那年五一节我们第一次游览了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次讲习班来了近百名高校的青年教师,周静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她谦虚好学,热情大方,一口标准悦耳的普通话,一脸阳光灿烂的笑容,给人可亲可近的感觉,所以印象颇佳。

那年我正好跟上海教育出版社谈妥,打算主编一部面向21世纪的高校新教材,就是现在销路颇佳的《现代汉语通论》。我的编写与推广的策略之一,就是希望每一个编写者所在的大学中文系一定要保证采用我们的新教材,周静这时已经是副教授了,也是河南大学讲授现代汉语课程的主力之一,她征得了学校的同意,决定参加我们的编写工作。所以,她从一个非正式的学生,一跃成为我们新教材的合作者。她和河北师范大学的唐健雄、华南师范大学的方小燕一起承担了语音部分的撰写任务,并且完成得相当出色。

2000年周静做出了她人生道路上至关紧要的一个决定,就是报考博士生,并且一箭双雕,同时达到了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入学分数线。复旦大学的范晓先生本来已经准备录取周静了,没想到他们的名额临时缩减,所以范先生就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够录取周静,这一变化就促成了周静登堂入室,正式成为我的弟子。跟她同届的还有一个师弟徐默凡和一个师妹朱彦。他们三人各有特色:徐默凡读本科时就是我的学生,后来留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这是一个知大局识大体的好学生,文思开拓,文笔老到,是个难得的人才,现在担任了系主任助理,还兼了硕士生导师。朱彦更是个才女,才思横溢,再加上刻苦勤奋,进步神速,她的博士论文《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深得学术界好评,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以后,我就推荐她到北京大学跟着陆俭明先生做博士后,2005年顺利出站并且留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主攻词汇学和语义学。周静对他们两人来讲就是大姐了,她的特点是沉静、稳健、乐观、开放。做事做人都非常到位,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特色是新颖、细腻、深入,显示出女性特殊的洞察力和学术魅力。

2002年秋我因为个人的原因,毅然告别生活了近40年,工作也有20多年的第二故乡上海,作为特聘一级教授正式调入广州的暨南大学。第二年周静一获得博士学位,就主动要求调到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工作。她是作为人才引进计划调进的,极为顺利。因为她具有博士学位,又是多年的副教授,不仅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是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历、科研、教态、教学效果都是第一流的,非常适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这样她就从河南,经过上海这个中转站,最后“孔雀东南飞”又飞到了广州,开始了一个新的生活和新的历程。2000级的三名博士生,一个进了北京大学,一个留在华东师大,另外一个到了暨南大学。有朋友开玩笑说:中国最重要最有活力的三个大都市,让你的三个博士都占领了。

更巧的事情还在后面。2004年,周静的先生,重庆市的跨世纪人才杨海明副教授一边以家属名义进行工作调动,一边报考我的博士生。结果双喜临门,不但调动成功,顺利进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而且几乎同时也被录取为博士生。丈夫一夜之间成了师弟,师妹(他们俩硕士生就是师兄妹)升级做了师姐。

周静这些年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她付出了辛勤的代价,也换来了可喜的回报。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她这些年的经历,就是想说明一点,极为重要的一点:人生的道路是自己选择的,不断的拼搏、奋斗、争取……,只有这样,机遇才会给你带来幸运。如果周静不出来参加讲习班学习,如果她不参加教材编写的合作,如果她不参与考博的竞争,如果她不下决心离开宁静舒适的开封,如果她不放弃留上海的机会,如果……那么她也许就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就不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进一步,再进一步,继续进步,不断进步……,这在语言学上,就叫“递进范畴”。周静的博士论文的选题就是“现代汉语的递进范畴”。她事实上正是用她的生命在书写这一博士论文的。

周静的专著《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本着“以语义为纲,以句式为目”的指导思想,将“递进”作为一种语法范畴和语义范畴进行了全方位的详尽研究。目前在我国的语法学界,关于语义范畴的研究正方兴未艾,该书选题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不但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现代汉语的教学,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书的基础是作者在华东师范大学就读的博士论文,该论文的答辩委员会由五位国内著名语法学家组成,他们是复旦大学中文系范晓、戴耀晶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范开泰、齐沪扬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大为教授(全部为博士生导师),教授们对该论文给予充分肯定,一致认为这是一部比较优秀的博士论文。

照道理说,这本博士论文已经达到出版要求,但是周静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是希望精益求精,经过三年的思考与修改,终于完成了修改稿。我十分欣喜地看到,书稿有了明显的进步,这表现在:

第一,书稿从语义分析提升到范畴化、人类认知的高度,在世界、语言、认知这三者中间寻找“递进”的位置。提出递进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反映,递进是语法范畴,也是语义关系范畴。

第二,对现代汉语递进表达进行了详尽地描写和分析,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递进范畴系统。指出现代汉语的递进范畴,其内部又聚集了许多下位范畴,比如“顺递范畴、反递范畴、反比范畴”等。

第三,对递进范畴的语义系统进行了立体的分析。分析了递进的逻辑语义基础系统、递进的主观和客观、递进的意义系统等,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关于递进表达的程度系统,认为递进度是有层面的,不同的层面都有一个递进程度的连续统。

第四,对递进的有标记和无标记表达形式进行了探讨。尽可能地穷尽汉语中表达递进的各种关联手段和表达手段。并以具体的句式为例,进行了历时性方面的考察。

第五,从递进复句切入,在对递进复句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和分析的基础上,向上抽象为汉语的递进范畴,往下具体分析若干具体句式。并且对递进的典型句式“不但A,而且B”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六,从篇章的角度讨论递进范畴。本章分析句内递进、句际递进和句段递进的不同的表达形式和特点,力求在宏观上准确地把握递进范畴与递进表述。

第七,加强对比研究,建立共时和历时的联系。语言是变化的,共时的语言现象都是语言历时演变的结果,在解释语言共时现象时有必要考虑语言的历时因素。语言也是相通的,共时的语言现象之间的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递进范畴的特点,也有助于跨语言的交流。

该书遵循形式和意义、描写和解释、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三大原则,详细讨论了递进的语义系统,从意义出发给递进范畴进行了分类,并寻求形式上的验证。在对客观语言事实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又从语义、语用、认知、逻辑等各个角度,对一系列与递进范畴有关的现象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从而揭示了递进范畴的本质特征。该书还在语法化理论的指导下,加强了对递进句式的历时研究,有意识地将递进现象的共时变异同历时发展结合起来研究,不但探寻了汉语递进范畴的发展演化历程,而且还对递进关系共时平面的各种语言现象作出了历时的解释。此外,作者还通过现代汉语同方言、外语的比较,从类型学的角度对汉语递进范畴的现象和规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这些都是很见功底的研究。该书脉络清晰,语料翔实,观察比较充分,描写比较全面,解释比较可信。

关于不足之处,我只想说,任何的研究都是没有止境的,后人总是在超越前人。周静的这一研究,对汉语语义范畴的研究,对汉语复句关系的研究,乃至对探索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都是有启发的,但是,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我们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离开“调查的周全性、描写的准确性、解释的合理性”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40岁左右,在学术研究层面上看,正是思想上最活跃、精力最充沛、最能够出成果的年龄。周静,以及她的师兄弟、师姐妹们正赶上了我们祖国最朝气蓬勃、最兴旺发达、最开放进取的时代,他们是幸运的一代,也应该是最有成就的一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虽然已到“耳顺”之年,但愿意用这两句诗与我的学生共勉,递进,递进,再递进。

2006-9-2暨南大学明湖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