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
16035900000029

第29章 电视艺术与审美文化(6)

当前审美文化所面临的问题,无一遗落,全部反映在电视艺术的具体实践的过程之中,我们所谓市场经济对审美文化的影响,说到底还是作为构成社会文化的现实基础的变化所带来的文化意义上的某种混乱,包括消费文化的本身。如果说中国目前的审美文化格局是由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相互作用而动态构成的,那么这三种文化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利用电视艺术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审美诉求。“大众的审美文化是消费社会的产物,社会发展使大众对美的追求成为可能,大众审美文化又把美作为价值尺度推给大众。大众审美文化包括通俗性的文学、影视作品、广告等,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精美的食品包装、豪华的家庭装修、时装等。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像今天这样,人们能够尽情地享受美。今天,消费决定着人们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消费成为实现自由的障碍。大众传播媒介不仅主宰着我们对物品的选择,也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人们把对时装、美食、汽车、豪宅的追求当作了生活的目的。大批量生产的文字和图像垃圾充斥了市场,麻木了人们的神经,人们什么都有,却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成了‘欲望的机器’(德勒兹)。”[李晓林著《审美主义:从尼采到福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255页。]电视艺术在具有作为文化产品所特有的与艺术的相关性的同时,又有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经典艺术的新属性,那就是它作为特殊商品的消费性。所以考虑商业因素,考虑观众的娱乐诉求是必不可少的,而这种带有艺术加工痕迹的世俗化了的文化很自然地具有了日常化、世俗化的审美特性。不可否认,当今影像文化和视觉文化使人的审美从理性层面、想象的天地退回到感觉层面和使用目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这无疑使“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的提出具有了似乎无可辩驳的合理性。

尽管我们在理论上可以进行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样的划分,但在具体现实表现中,这种划分的界限是不明显的,其本质的原因是现实社会中主导文化,也就是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文化形式表现的更加强势,这里面有我们具体的特点,而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更多的时候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融合其中。一方面是因为精英文化在我们现实社会中的引导与领袖的地位还没有确立起来,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以极具妥协的姿态,在公众传达的层面上与主流价值合而为一,以寻求更安稳的生存基础。相反,精英文化却极易以前卫的姿态,充当文化上的“反动”,以形成文化生态的相对平衡,但实际上,精英文化本身目标上的不确定,以及不同的现实利益,在国内精英文化仍然难以摆脱边缘化的弱势。反映在电视艺术上,审美文化具体的呈现仍然是以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为主流价值倾向、为主要的本质与特色。而大众审美文化总是有一股浓重的商业气息,在它的面前,严肃的高雅的艺术遭沦落,甚至难以为继。大众审美文化的确瓦解了主流意识形态,但它也消解了正面价值,大众审美文化的提出往往是商人们根据自己的商业利益提供和策划,因此,大众审美文化归根结底是大众文化,是披上审美外衣的大众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关注与思考是切近而又深刻的,詹姆逊对大众文化基本上持批判态度,他指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商业文化)之间界限的瓦解,“詹姆逊以大众文化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模式,认为它的特点是从现代主义的语言中心转向后现代主义的视觉中心文化。随着大众传媒的无边渗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文化差距,已不似人们想象中那么巨大。电视、电影、网络,广告和MTV,当代社会正在成为一个视觉文化或者说影像文化的社会。这样一种表面上看是流于泛美主义,实际上是‘审美’审得过火以至于接近于无美可审的文化现实……昔年的大众社会的种种弊端,现在可以说不但是原封不动,而且是变本加厉地长入了今天的消费社会、媒介社会、信息社会和电子社会,而用詹姆逊本人垂青的术语,应当叫做后工业社会。詹姆逊指出了后工业社会物种差异的消失,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一种无深度性,深层被表面所替代了,而且这替代不仅仅是隐喻,这就是大众文化的一个可悲的现实。因为一个显见的事实是文化在我们的社会里不断扩张,锋芒直逼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领地,从经济价值到国家政权直到实践乃至于精神结构本身,都同文化盘根错节地联系了起来。”[陆扬、王毅著《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0月版,第25页。]

对于大众文化的深恶痛绝,并不能增添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任何力量,而实际上,电视艺术自身与大众文化之间难以割断的种种联系,使之经常化地成为人们针对于大众文化各种诟病中的焦点,但电视艺术无疑又是当下最具影响力的媒介之一,是联系日常生活与艺术、审美之间不可或缺的手段,那么,电视艺术在当代审美文化中能否起到积极的作用?

电视艺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属性特征,在对日常生活的诗化表现过程中,同时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建构、完善与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艺术能够成为人的精神对象,能够在经典的美学话语体系中有着不能替代的位置,并不仅仅是因为它超拔的精神气质,对人心灵的关注与提升,更在于它有区别于现实日常生活的不完善、缺少理想价值的局限性,是人追求生命的永恒性的精神支撑。

目前在中国,电视艺术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的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家庭艺术,同时又是相对低廉的文化消费,它是一种几乎没有任何收视限制的大众艺术,从受众的角度是最为容易被所有人群接受的,因而在艺术形态的具体过程中,它实际上是以一种较为保守的方式,谨慎地维系着日常生活与艺术表现之间的距离,既不能脱离日常生活的世俗趣味,又不能失去具有超越意义的审美理想。具体表现在,以收视主体存在的电视剧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主流意识的美学类型化方式与以年轻受众群体为目标的娱乐节目为代表的时尚化多形态美学特点的结合。

在今天,电视艺术无疑是大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审美方式,但在作为收视主体的电视剧,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它却又是最为正统和主流的艺术形式,它对于价值观念的多样性、边缘性、前卫性的包容度和容忍度都是最小的,也是最为保守的。本质上,作为大众传播最为广泛的艺术形式,电视剧不可避免地要遵守、表达和维护这个社会中最安全、稳定和主流的价值观念。实际上,对于社会的审美文化而言,正统而保守的意义在于它构成了主流文化的稳定性和社会的稳定性,也正是这种稳定性确立了社会审美文化的基础,也确立了它存在发展的前提。正是这种稳定性决定了电视艺术在中国主流社会和大众生活中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尹鸿、阳代慧:《中国电视剧传统》,参见《中美电视剧比较研究》曲春景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3月版,第336页。]

与此相反,电视艺术中最活跃的表现――在电视娱乐节目中,却体现出与主流价值所不同的较为时尚与激进的表达方式。与电视剧的主流与保守所不同,娱乐节目的前卫时尚所体现的激进的态度,却是与传统、主流和保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有点像欧洲实验电影与好莱坞商业电影之间的关系,好莱坞商业电影在本质上是保守的,它所遵循的是主流价值,目的是追求受众的最大化。欧洲实验电影本质上是革命的,它在边缘化革命性的同时,在不断追寻电影表现内容和手段上的极限。但是当实验最终走向了大众,边缘走向主流,欧洲实验电影的内容与手段就可以被好莱坞的商业电影加以应用,好莱坞不是创新而是适应。

在电视艺术中占据主体地位的电视剧也同样,它也不追求创新而是追求适应。在美学上的表现,电视剧的叙事方式从来都是线性的顺序的,严格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结构。实际上,这种叙事传统是从“传奇”、“话本”,甚至是套用民间评书讲故事的结构,目的很简单,就是适应,适应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因此,电视剧与电影同样在视听表达上存在本质上的差别,电视剧的审美理想是隐匿在故事背后,同样将传统的主流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形成故事展开的基础。

而娱乐节目中的价值观念却是多元化的,美学上所体现的审美理想,在相当的程度上与日常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对于时尚现代生活的追求是无所顾忌的,在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表达方面,也多是颠覆与破坏性的。在审美文化的体现上面,它具有前卫性、边缘性的特点。

但是这两者却同时存在于电视艺术之中,这就是电视艺术的特点,我们在探讨电视艺术作为独特的艺术形态的过程中最容易忽略这个问题。在具体的电视实践中,我们关注的重点往往是节目,作为电视艺术的组成部分,节目像细胞一样组合成为电视艺术的整体,但同样重要的还有,节目与节目的组合方式。在国内,电视节目的编排艺术目前还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但实际上,电视节目的编排,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电视艺术独特的艺术特征。

当通过电视节目的编排,通过一系列内容与形式完全不同的节目的串联,通过一个一个小的“停顿”,在完整的时间流里面,不同的节目以及各不相同的审美理想,轻而易举地统一在了一个看似和谐的整体里。也正因为如此,电视艺术在对日常生活的诗化表现过程中,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建构、完善与发展所发挥作用与影响才最终成为可能。

21世纪是一个全球普遍经济化的时代,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现实生活的环境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的自行有序的发展进程之上。而这种全球普遍经济化时代的最明显特征,不仅在于它所呈现的直接的经济学意义,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化时代在强调自身物质层面的具体特征的同时,也产生了对于一种与经济社会价值情势相适应的文化特征的需求,即关于文化体系建构的呼唤。如何在社会的经济实践过程中成功地造就出一种崭新的人文理想、人文姿态和人文面貌,从而建构更为有效的价值立场,这将是面对新世纪、新生活的重要的精神力量。

关于和谐文化的建设应该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需要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确保和谐文化的健康发展。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而且必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而在具体的电视艺术的实践过程中,建构现时代审美文化的电视艺术的基础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才能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这些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