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
16035900000015

第15章 电视艺术的审美生成(4)

对日常生活的诗化,某种意义上正是缘于这种节奏上的变化。比如,在曾经制作过一期特别节目《过年》中,当我们详细记录了农村春节前整个活动的过程,在节目的一个段落中,我们将村民杀年猪的过程放慢,配合《春节序曲》中那一段舒缓的音乐,结果不一样了,日常的生活流程变得与众不同了,杀年猪的过程被不同的节奏诗化了,从日常生活中脱离了出来。但我们说的节奏变化并非仅指这种表现出来的节奏,更多的时候,电视艺术对于日常生活节奏的改变,是因为它不断变换的视线和对细节的放大,以娱乐节目为例,我们在看似无意的镜头转换和景别的切换中所感受到的节奏感并不明显,但却为我们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和满足。还有在谈话节目,例如《艺术人生》的进行过程中,景别的变化,细节的展示都让我们体会到既在场又旁观的体验,在现实过程中,我们通过电视艺术甚至有了全知全能的感受,甚至比当事人更全面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全貌和本质。

电视艺术在强制的视线中,可以完全主动地调动受众关注焦点,电视艺术又通对细节的放大,在生活流中形成短暂的停顿,让受众在对整体的关注中停下来,将注意力转移,这无疑是与电影影像表达所完全不同的方式,同时这也是与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感受,而这种节奏上的变化,受众不会在看电视的过程中清晰地分辨出来,也不会刻意去分辨与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电视艺术在改变了日常生活节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人们新的收看习惯。

电视艺术作为“诗”的艺术,其第二个方面表现在,电视艺术是以“纪实”的方式深入日常生活,以日常生活为基础表达对于人类共同理想愿望的渴望。纪实的影像运动最早出现于电影,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它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上世纪二十年代和四五十年代,由弗拉哈迪以及后来的奥逊·威尔斯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都以纪实的电影风格为电影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早期的电影理论,造型与记录是两大相对且相关的美学倾向。

随着电视的出现,纪实风格成为其普遍的追求,电影理论家郑雪莱认为电影的纪实风格是受电视的影响,并把纪实风格的影片视为“电视风格”的同义语。[周安华主编《现代影视批评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追溯电视的发生,其播出内容和传播方式都一直是以纪实性为主的,即便是我国电视最初播放的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它的传播方式也是直观的、实况的,是具有纪实意义的。

从电视艺术的发展现状看,具有纪实性特点的节目在节目总量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某些纪实风格十分鲜明的节目类型已经相当成熟,而有些本来纪实色彩很弱的电视艺术形式,也逐渐把纪实风格作为一种新的追求。纪实性极强的现场参与节目,以纪实风格为主调的电视纪录片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继去年年底央视一套播出大型纪录片《故宫》后,今年3月,央视一套又在黄金时间播出了《新丝绸之路》,这里面固有黄金时间播出有利于回收拍摄成本这方面的考虑,但央视黄金时间播出不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录片,无疑标志着一种进步。真实是纪实的核心,纪实性的内涵是真实性。作为电视艺术的最基本的风格,纪实可以表现在节目的内容方面,也可以表现在电视叙述方面,也可以兼而有之。节目内容的纪实性是指真实地记录了生活,而记录方式可以是纪实的,同样也可以是表现的。

而在纪实性日渐成为电视艺术主流风格的同时,实际上也标志着电视艺术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态,但最为重要的一点,电视艺术在以纪实风格来表达表现日常生活的同时,电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进一步贴近的本身,实际上也在不断地表现和满足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渴望。在今天,电视艺术最大限度地反映出了人们现实生活的诸多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了人们当下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在这一点上,电视艺术以大量的个案与细节,不厌其烦地展现出了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原始素材,尽管个体叠加并不等于整体,但历史还从来没有过任何一种载体可以这么轻而易举地将活生生的现实完整地保留下来。事实上正是由于人们的好奇心和感受力,通过电视艺术我们才得以看到记录下来的本世纪洋洋大观的现实生活风貌,它的风俗和习惯,改变我们生存环境的种种冒险,不断演变的时尚趣味等等的每一个印记。而这些看来无足轻重的细节可能具有的信息价值,将成为一段历史的珍贵见证。

电视艺术在叙述和展现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种影响源于电视艺术本身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贴近与相融。实际上,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日常生活总是经过加工的,但这种加工又不可能是完全的虚构,是在认同的前提下某种明确或是隐含其中的理想和渴望。

电视艺术作为“诗”的艺术,其第三个方面表现在,电视艺术以日常生活为本原,在改变“语境”的同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文化的功能之一便是在人与外部世界之间树起一面选择性很强的网筛。因此文化以其多种形式预定了我们要关注什么和要忽略什么。这种筛选功能提供了关于世界的结构,保护着人们的神经系统免受“信息超载”之累。[[美]史蒂夫·莫滕森编选《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关世杰、胡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信息超载是用于信息处理系统的术语,它指的是这样一种状况,当系统接受的信息太多,无法妥当处理时,就会瘫痪。一旦面对上述的状况,人们可以通过认定和建立优先考虑的事情来应付这种困境。当这种成为惯例的解决办法不甚明显时,高语境规则就起作用了,也就是说,加强信息处理能力而又不增大系统和系统的复杂程度的唯一方法是为系统的记忆编程序,以便只需较少的信息就足以使系统活动起来。系统要应付日益复杂化的情况、满足更大需求的问题,其答案似乎在于为个人或组织预先制订好的程序。这是通过“语境制造”过程实现的。

语境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传播学界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但很少有人对这个过程进行充分的描述。人对自己在自己与外界之间所放置的选择性网筛的了解程度,与高——低语境的连续性密切相关。当人们从低语境升至高语境,对选择过程的了解也随之加深,因此,人所关注的事物,语境及信息超载在功能上彼此关联。

在这里,相对于电视艺术的语境而言,与其收视环境并不是一个概念,尽管收视环境的千差万别直接影响着电视艺术的收视效果,但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儿。电视艺术的传播方式是最直观的也是最容易接受的,但我们一旦接触到一个全新的环境,我们会发现这里的电视艺术有些不同,最起码有点新鲜,即使是使用同样一种语言,因为我们接触到的是一种有分别的语境。倘若没有语境,符号是不完全的,因为它只包含信息的一部分。如果人们记得口语是从已发生的、可能发生的、或正在筹划的事件中抽象出来的,那么这些就容易理解了。

电视艺术因为其自身直接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电视艺术所传达的内容是完全适宜于当地及当下的现实生活中的语境,而电视艺术本身在连续传达相近似的内容过程里面,也逐渐地完成从低——高语境的过渡,就像处在一种亲密关系的人,随着相处的深入,语言也会逐渐在简化,逐渐变得不那么规范,但所传达的信息并没有减少甚至更多一样。电视艺术在与相对固定人群的传播过程中,也逐渐形成受众习惯的语境。

但电视艺术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还原过程,电视艺术在充分适应当下语境的前提下,实际上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语境,甚至成为语境制造过程中的主导。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流行时尚潮流,电视艺术无疑成为日常生活最有活力的力量,这其中不只是电视艺术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一首歌传遍大江南北,将某些特定的语言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就连每年的春晚也都会有几句小品台词成为人们挂在嘴边的调侃。但在这些表象背后,电视艺术所主导的语境变化,最终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是因为电视艺术可以将大量的身边的和远在天边的信息统一整合为一个看似完整的世界,无形之中模糊了我们在地理上的概念,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会像关注自己身边的事件一样热衷于美军在伊拉克的每一步进展,为火箭队在NBC中的排名而烦恼,为遍布世界各地的大小灾难而关注自己所处的环境。在这一方面,电视与广播还有所不同,电视更加直观,也让我们的感受更加真实,当我们有一天突然发现,如果生活中我们无法顺利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生活已经不再完整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已经被电视所改变了,尽管我们心里面清楚,远在千里之外所发生的事情与我们现实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关联,但在心理上,我们已经习惯了通过电视将这些世界事件融入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

而电视艺术在改变语境的过程中,手段却是极其简单,即使我们承认电视的确具有某些超乎寻常的影响力,但手段并不复杂,电视艺术所具有的选择权力,也就是通过编辑,在整理与编排的过程中,将意义轻易地隐藏在影像和故事的背后了。

我们在探讨电视艺术的影响,探讨用途与满足的过程中,忽略了电视艺术在语境制造过程中的作用,这是电视艺术影响力的根源与本质。因此,无论是从意识形态方面还是传播方式方面对电视艺术的研究,电视艺术对于信息的网筛的作用都是无法回避的,而正因为如此,电视艺术为受众所提供的信息,既不是全面的,也不是纯粹客观的现实,而是参与了人类智力,在相应语境下,能够与受众形成默契的,与受众生活习惯与接受习惯相适宜的,编辑和加工过的内容。

也正因为如此,电视艺术在内容传达上具备审美生成的基础,电视艺术生长与电视语境制造过程相伴相随,而在这一过程中,电视艺术适宜当下日常生活的同时,承继了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方面的习惯及思维方式,又与现代文明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既是电视艺术语境的特点,又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相互沟通的基本方式。

就像我们今天仍然使用上千年以前人们用过的文字,但表达的意义却又相应的差别一样,电视艺术的语境也是建立在人们几千年来思维与认识的基础之上,尽管会有些淘汰和更新,但传承却不是割裂的。我们今天在电视艺术中仍然会有大量的禁忌存在,而这些正是所谓代代相传的内容之一,如果在不合适的时间出现了不合适的内容,受众被激怒的情绪和方式与现实生活中的反应几乎完全一致,电视不能制造出全新的语境,而必须建立在受众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之中。

综上所述的三个方面,不过是从理论层面出发,在具体的电视艺术的实践过程中,电视艺术的审美生成即使是从一个基础出发,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分别,这是电视艺术研究的障碍,同时也是一个挑战。电视艺术研究也恰恰因此而充满魅力和希望,也因此具备了发展的巨大空间。

第三节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呈现

在有关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的论述中,人们仍然是习惯于从受众的观点出发,从电视所传播的内容与形式来探讨有关于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实际上,电视艺术与其他传统艺术还存在着一种传播方式上的区别,相对于其他传统艺术,电视艺术自身的传播方式也是形成其独特的审美特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