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问答互动的经典案例
有日本记者曾将采访对象与记者的关系做了比喻,认为“鼓能敲出各种声音,但是,如果敲得不好,敲法拙劣,它就发不出令人满意的声音了。鼓由于敲击者的力量不同,而改变着音色。敲不出好的声音就责怪鼓坏的大有人在。这种人只能说他思想贫乏,思想贫乏的人是敲不出美好的音色的。”政府记者招待会记者提问与政府官员应答的相互关系正是如此。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应答顺势而上,与提问互相配合;二是应答逆流而上,与提问在交锋中出现。以下选采的三个经典案例中,普京竞选连任后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主要属于前一种情况,而朱镕基克林顿的联合记者招待会和陈毅的记者招待会则主要属于后一种情况。
一、朱镕基克林顿联合记者招待会
1999年4月,中国总理朱镕基访美,其主要目的是增进中美关系,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当时,由于美中贸易逆差、科索沃战争、人权问题、核机密间谍风波,美国声称要在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东亚部署TMD,等等,中美关系骤然紧张。美国国内反华势力抬头,美国媒体对中国大肆攻击。美国《世界日报》在社论中说,“朱镕基此时此际访美,知难而进,虽不可估计前方是否有地雷阵,也可以想见若有些微突破,必是灿烂傲人的”,“北京与华盛顿的良好关系,对维护世界包括两岸和平有着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4月8日,朱镕基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华盛顿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对这一案例的具体分析有以下四点:
其一,克林顿和朱镕基的开场白均言简意赅,主题集中,不拖泥带水,并和记者拉近了距离。克林顿谈到中美之间包括核问题、经济合作、世界贸易组织、人权等方面的合作与分歧,指出合作是主流。朱镕基开诚布公地说明此行“关键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能够会见美国的各界人士,能够直接地跟美国人民来交谈,来说明我们的观点”,并表明“不是只对你说‘是’的朋友才是好朋友,敢于对你说‘不’的朋友也许是最好的朋友”。发言结束之时,朱镕基说:“今天我愿意坦率地回答诸位提出的问题,但是,我作为总理,去年3月17日才刚刚上任,对于开这样的记者招待会还是第一次,现在我的心在跳。我没有他有经验,他对付你们是很有经验的,我没有,因此,如果我说错了话的时候,请你们笔下留情。”中美之间由于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必定存在一些分歧和误解。朱镕基访美之前,已经预料到要受到西方记者的发难。这一开场白设计得很好,符合西方受众人性化的审美需要,赢得了场内记者的阵阵笑声,使现场略显紧张的气氛有所缓解。
其二,记者提问尖刻犀利,而朱镕基的回答则幽默风趣、巧妙得体。
香港文汇报记者向朱镕基提问:“在您的美国之行开始之前,包括这一路从洛杉矶到华盛顿,人们,包括我们的读者,对您都一直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中美关系现在遇到这么大的困难,您为什么还决定如期访美,您能不能告诉我们,您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在世纪末,中美关系应该朝着一种怎样的方面继续发展?”这是记者招待会的第一个问题。这位女记者的提问开门见山,她代表“我们的读者”向朱镕基发问,提出“中美关系现在遇到这么大的困难,您为什么还决定如期访美,您能不能告诉我们,您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提问先声夺人、直奔主题、切中要害。
朱镕基回答说:“你是要我说老实话吗?我一点也不想来。(笑声)在我访问美国以前,前两天,我会见了两个美国的议员代表团,一个是托马斯先生,一个是罗伯特先生,他们所率领的,一共有20个参议员和众议员。我当时就对他们说,你们那里的政治气氛那么反对中国,我不敢到你们那儿去访问。那些议员先生都告诉我,哎,你还是要去,我们欢迎你去,我们喜欢你的新面孔。我说,我的好朋友尚慕杰大使告诉我,他比我要先回美国,到我将要去的地方去介绍我,来宣传中国,他准备被打得鼻青脸肿,当他在美国见我的时候,脸上可能包着绷带。我说他是个美国人还要遭到这个待遇,这个中国人去了,我这个新面孔要变成一个血迹斑斑的面孔。(笑声)这些议员先生没有给我保证。但是江泽民主席要我还是来,他是中国的第一号人物,我只能听他的。(笑声)但是我可以告诉诸位,我现在的情绪比我来的时候要好得多了,因为我在这里碰到了非常友善的面孔和非常热烈的接待。”
女记者的提问里有一个明显的陷阱,“中美关系现在遇到这么大的困难”作为提问的前提,并一定要求朱镕基回答他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激发朱镕基不吐不快的谈话欲望,同时刺激了他的情绪。如果朱镕基沉不住气,点到这么一位“拿着中美两面国旗的女士”,却遇到这么一个较难作答的问题,很容易板着面孔说一说美国出现的反华势力,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以及自己的决心和勇气,等等,那就容易让美国受众反感。于是,朱镕基绕开了记者提问的陷阱,采取了侧面迂回的战术。他先说:“你是要我说老实话吗?我一点也不想来。”立即引起了全场的笑声,缓解了提问引发的紧张氛围。然后,他顺着记者的思维走上一段后,用身边的事例生动、平实地说明问题,最后落脚点为“我现在的情绪比我来的时候要好得多了,因为我在这里碰到了非常友善的面孔和非常热烈的接待”。这种迂回注意转承,开合有度,举重若轻,达到了很好的回答效果。特别是“准备被打得鼻青脸肿”一句在这次记者招待会上重复使用了两次,使沉重话题轻松化,使美国公众心理上能够接受并产生理解,反而达到了宣传中国、促进外交的目的。
其三,记者就美国国内的敏感问题、焦点问题质问克林顿,克林顿的回答简洁明了,思维严密,用语谨慎,符合他的个人特征。
有记者向克林顿提出三个“关于科索沃”的问题:“索拉纳说,目前在讨论地面部队问题。美国的立场已经改变了吗?问题之二,塞尔维亚人的干预是否已有助于美国军人的释放?问题之三,按纽伦堡的标准,米洛舍维奇是否是一名战争罪犯?”克林顿回答说:“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没有改变,我相信,如果我们能让盟国一起干,我们目前的战略会奏效的。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我希望如此。我们希望看到军人获释,因为他们首先就不应被拘留。他们当时在马其顿,他们与针对塞尔维亚的军事行动无关。我赞成采取任何会使他们获释的体面步骤,这是显然的。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是,严格地讲,那是一种司法裁决,我当然认为那是应该探讨的。”在这里,记者提出了三个问题,即在地面部队问题上“美国的立场已经改变了吗”,“塞尔维亚人的干预是否已有助于美国军人的释放”以及“按纽伦堡的标准,米洛舍维奇是否是一名战争罪犯”。克林顿用“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没有改变”,“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我希望如此”,“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是,严格地讲,……”作出回答,语言简洁、到位、有力,逻辑缜密,思维清晰,回答滴水不漏,但又给记者提供了有效的信息。
其四,在涉及中美关系的问题上,朱镕基和克林顿配合较好,回答相得益彰。
香港星岛日报记者向朱镕基提问:“昨天在您的专机在安德鲁斯空军基地降落之前七个小时,克林顿总统作了一个关于对华政策的演讲,他提到了1996年3月美国向台湾水域派航空母舰的事情,他认为这个事情维护了台湾海峡的安全,朱总理,你如何看美国的军事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你认为两岸统一要不要有时间表?你愿不愿意访问台湾?”
朱镕基回答说:“关于中国对台湾的政策,对台湾统一的政策,我们江泽民主席有着非常明确的声明,这一点我想不用我再来说了。……关于台湾的统一问题中国政府一再声明,我们尽量用和平的方法来统一台湾,但是我们也从来没有宣布放弃使用武力,因为如果我们这样宣布的话,那么台湾永远将从中国分离出去。我刚才在克林顿总统的办公室看到了亚伯拉罕·林肯总统的肖像,我想当年林肯总统为了保持美国的完整反对分离不惜使用武力,我们应该向林肯总统学习。至于要不要我到台湾去,他也没向我发出邀请,我怎么去?而且用什么身份去?你也帮我想一想。(笑声)”
克林顿接着说:“我想,如果可以的话,我必须说一点,因为我被亚伯拉罕·林肯击败了。(笑声)首先,美国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一有机会我就重申这一点。今天我再次重申。第二,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和平解决。过去50年台湾和中国的关系与导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的国情有些不同,我肯定你们都同意这个观点。在我看来,中国和台湾,除了血缘上包括土著台湾人都是中国人以外,还有许多可以互相给予的,包括经济实力,但又不止于此。因此,我希望我们将找到一个解决办法。我想,如果总理到台湾去如同他在这里一样幽默和机智,他去那里是一件好事。(笑声)”朱镕基又开玩笑说:“会不会打得鼻青脸肿呢?(笑声)”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敏感问题。台湾问题本是中国的内政,美国妄加干涉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该记者向朱镕基提问,要求他回答“如何看美国的军事对两岸关系的影响”。虽然记者看似只针对朱镕基提问,但问题直接指向克林顿,在背景陈述中,他提出“昨天在您的专机在安德鲁斯空军基地降落之前七个小时,克林顿总统作了一个关于对华政策的演讲,他提到了1996年3月美国向台湾水域派航空母舰的事情,他认为这个事情维护了台湾海峡的安全”。记者问题尖锐、刁钻,朱镕基先泛泛地陈述了中国对台湾问题的立场,稳定现场情绪,并给自己以思考的时间。然后,他巧妙地绕过了美国武力对台湾问题的影响,谈到中国从来没有宣布放弃武力,并通过克林顿办公室林肯肖像的细节描述,用美国南北战争作一类比,说明反对分裂将不惜武力的道理。因为记者提问涉及到自己,克林顿也对朱镕基的回答进行了补充说明,陈述了两点看法,条理非常清楚,既有对朱镕基的配合,又有自己的观点,但落脚点是友善的,称赞了朱镕基的幽默机智。两人的回答都极具亲和力,诙谐风趣,一唱一和,令记者招待会现场笑声不断。
又有记者向朱镕基和克林顿发问,提出中国偷窃美国核技术的问题。他问道:“向总理提个问题。先生,有人指责中国从美国偷窃了核弹头设计,或许还有中子弹,而且偷偷贿赂数十万美元支持克林顿总统竞选连任,你对此指责有何反应?(笑声)克林顿总统,你觉得这些指责有哪一条是可信的?有人批评你与中国接触的政策给中国带来好处,而根本没有对其践踏人权、贸易问题和间谍活动加以惩罚,对此你有什么话要说?”